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海岛棉与陆地棉杂种一代优势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59—1962年试验证明,海陆杂种一代具有早熟、丰产、优质的特性。海陆杂种一代的籽棉产量接近陆地棉,而显著高于海岛棉。成熟期较海岛棉早,比陆地棉偏迟。生育特性一般介于两亲之间,不同程度的偏向于海岛棉,有的特性超过两亲范围以外。纤维细长,强度高,可以制成高挡纺织品。在江苏各地示范试种结果良好。在制种技术方面研究证明,采用具有某一隐性指示性状,进行不去雄杂交(人工辅助授粉),杂交率达70%,每工作日可制种6—8斤。  相似文献   

2.
杂种优势是指具有不同遗传组成的两个品种(或自交系)的杂种第一代,在生产力、生活力、生长势、抗逆性以及产品品质等方面都超过它的亲本的现象。达种现象,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在农业生产上的利用也已有了较久的历史。棉花同样存在着杂种优势。过去所做的试验结果证明,陆地棉品种杂种优势,有的组合在皮棉产量方面可超过亲本20%左右;陆地棉和海岛棉不同种的品种间的杂种优势更为明显,有的组合不仅皮棉产量可接近陆  相似文献   

3.
细胞质雄性不育棉花种间杂种的光合和花药生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陆地棉和海岛棉两套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为材料,组配了种内杂种(陆地棉与陆地棉)和种间杂种(海岛棉与陆地棉),对种间杂种和种内杂种的光合作用特征和花药相关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海陆杂种较陆陆杂种营养生长旺盛,产量较低。海陆杂种的光合性能与陆地棉类型的差异不明显,光合性能主要与棉花自身的基因型有密切的关系。各材料的可育花粉率都超过了90%,海陆杂种表现较强的花粉育性。选育光合效率相对较高的海岛棉亲本,对于提高海陆杂种的光合性能将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深入研究棉花陆海杂交种纤维品质和产量相关性状杂种优势遗传规律,为培育高产优质陆海杂交种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使用12份陆地棉材料和5份海岛棉材料配制陆海杂交种,对海南三亚和浙江临安种植的亲本及F_1进行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测定。【结果】陆海杂交种纤维长度、纤维强度普遍具有显著的中亲优势,部分杂交组合具有较强的超亲优势,纤维长度性状在两地间变异系数较小,可以稳定遗传;在产量方面,部分陆海杂交种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衣分等性状具有中亲优势,但仍显著低于陆地棉亲本。【结论】获得2个5A级优质长绒棉杂交组合T035和T044,筛选到1个海岛棉骨干亲本塔10-280,可为探讨陆海杂交种棉纤维品质杂种优势遗传规律提供有价值数据。  相似文献   

5.
陆地棉与海岛棉种间杂种产量品质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本研究探讨陆地棉与海岛棉种间杂种在长江中游棉区的杂种优势表现。试验涉及10个陆地棉亲本和10个海岛棉亲本及其33个杂种,分别于1989年(16个杂种)、1991年(9个杂种)和1992年(8个杂种)进行。陆地棉种问杂种的产量、铃数、子指、株高和纤维品质的中亲优势十分明显,与双亲平均值比较,皮棉产量平均高出83.8%,成铃数增加39.9%。但与陆地棉对照品种比较;种间杂种产量严重降低,平均下降32.8%。陆海杂种结铃性强,成铃数比对照高出86.1%,但许多青铃在后期不能正常成熟。采用早熟陆地棉与适应性较好的海岛棉杂交,产量下降幅度小,在秋季雨水少、降温迟的年份甚至出现增产的少数组合。大多数种间杂种纤维长度>34mm,比强度>25g/tex,麦克隆值<3.7,中亲优势均超过10%,大多数杂种竞争优势超过15%,甚至优于海岛棉,表现超显性遗传,而纤维整齐度降低幅度很小(-1.2%)。  相似文献   

6.
细胞质雄性不育海岛棉与陆地棉三交种的杂种优势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海岛棉和陆地棉不育系及其恢复系为杂交亲本,配制了10个海岛棉与陆地棉种间三交种(简称海陆三交种)和4个单交种。经两年田间试验表明,海陆三交种相对于海海单交种产量极显著提高,与海陆单交种无显著差异,但比陆陆单交种显著减产;纤维品质接近于海陆单交种,显著高于陆陆单交种;制种产量虽然不及陆陆单交种,但比海海单交种显著增产。选育海陆三交种应注重选择早熟的海岛棉不育系,高衣分的陆地棉临时保持系,大铃的陆地棉恢复系,且叶型和株型相对一致的亲本配制组合。  相似文献   

7.
棉花品种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9对引物对46个品种或品系的DNA进行扩增,共得到39条多态性谱带,以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矩阵,采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46份材料在相似系数0.33时,被分为两大类,I类为海岛棉,II类为陆地棉。II类组中陆地棉在相似系数0.568时,被分为2个亚组。亚组1为海陆杂交低代材料,具有陆地棉和海岛棉综合特征较多,从DNA扩增的谱带看,多是海陆杂合带,并有较多海岛棉带型。亚组2除品系冀031823和冀04425为纯陆地棉外,具有海岛棉优质基因的陆地棉渐渗系被分成不同的小组。扩增结果表明渐渗系主要遗传背景为陆地棉,个别性状来源于海岛棉。由于渐渗位点和基因不同,从而造成一定的差异,被聚类到不同小组。该研究为这些品系利用和新品种、杂交种培育的亲本选择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阶段适于纺高支纱的棉花品种资源除新疆的海岛棉外,陆地棉品种还基本上没有,纺高支纱的优质棉主要靠国外进口。济宁市任城区棉办高级农艺师张家友通过用陆地棉品种间杂交,对后代经过6a的定向选育,培育出了优质、高产的陆地长绒棉新品系15136和中长绒棉94-43B。为了探索这两个优质棉新品系的适宜密度、打顶时间和施肥量及产量水平,1999年济宁市棉办在济宁市农科所设置了这项试验。……  相似文献   

9.
棉花海陆杂交纤维品质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棉花海陆杂交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本试验采用5个陆地棉品种(系)作母本与5个海岛棉品种(系)杂交,配制25个杂交组合,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重复2次。主要检测杂交种F1代纤维品质性状,以小区平均数进行相应的方差分析及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陆地棉亲本间变异除马克隆值外,其他纤维品质性状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而海岛棉亲本间除伸长率外,其他性状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纤维品质性状双亲互作效应均不显著。另外,遗传参数结果表明:绒长、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的遗传变异系数与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趋势基本吻合,且均大于环境变异系数。整齐度和伸长率的遗传变异系数均小于环境变异系数,说明整齐度和伸长率的变异中环境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绒长、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的广义遗传率较高,在采用海陆杂交改良棉花纤维品质性状时,适宜在早代选择优异株系。  相似文献   

10.
 将(亚洲棉×比克氏棉)F1加倍,再与陆地棉、海岛棉、(陆地棉×夏威夷棉)、(陆地棉×黄褐棉)杂交,获得三种杂种与四种杂种。本研究用RAPD技术对种间杂种及其亲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5个引物对参试材料总共扩增出127条DNA带,其中有102条多态性带,占80.3 %;(2)在杂种中均检测到了亲本带与杂种的特异带;(3)利用SAS软件中的类平均法对试验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的参试材料聚为三大类。研究结果充分验证了杂种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1.
棉属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将抗病性从野生棉转移到陆地棉中,以此提高陆地棉抗病性是一条理想的育种途经。本研究通过陆地棉和C组野生澳洲棉远缘杂交获得杂种F1,对其进行染色体加倍,将加倍的异源六倍体再与B组野生绿顶棉杂交,产生陆地棉、澳洲棉、绿顶棉的异源四倍体杂种。异源四倍体杂种继承了亲本的部分性状,同时也产生了如蔓生等特异性状;该杂种减数分裂后期染色体不能均等分离,四分体时期有多分体和微核出现;SSR结果发现,该杂种不仅具有三个亲本的特征条带,并且产生了新的重组成分。本研究不仅为该异源四倍体杂种不育提供了直接原因,也为进一步探讨有效的育性恢复方法及棉花新种质创制提供了依据,同时为利用野生棉资源控制棉花黄萎病育种探索培育了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12.
彩色棉与海岛棉种间F1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早在 2 0世纪 5 0年代 ,美国、印度、前苏联、埃及等国就开始了陆海杂种优势的研究。大量研究表明 :陆海杂种抗逆性好 ,纤维品质优良 ,到目前已有少量杂种开始在生产上试种。而以往的研究通常以常规材料为主 ,尚无彩色棉为材料的海陆杂种的报道。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在塔里木农垦大学农学试验站进行。于2 0 0 0年用 2个棕色棉稳定品系与海岛棉品种 430和自选海岛棉品系 45进行正交、反交。 2 0 0 1年种植亲本、F1代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采用单行区 ,重复两次 ,行长 4m ,每行 35株。1 .2 性状测定记录了各个小区的生育期 ,在棉花成…  相似文献   

13.
利用海岛棉抗病、生长旺盛、品质优良的特性,以其为砧木,以生育期适中、桃多桃大、高产的陆地棉为接穗进行嫁接,实现嫁接苗抗病、旺长、高产、优质的目的。2006-2007年在4个点以海岛棉为砧木,12个优良抗虫杂交陆地棉为接穗,采用芽接法进行嫁接,具体方法是:海岛棉、陆地棉分别在小棚中同期播种,  相似文献   

14.
三海陆杂种的生产我省从1960年开始试种海陆杂种,栽培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慈溪县和中部的金华地区,通过不断的实践,根据海陆杂种的生长特点,初步掌握了一些栽培技术,现简要归纳如下:(一)争取早播去伪存真促苗壮发争取早播,保证棉苗健壮,是种好长绒棉的首要环节。海陆杂种生长旺盛,总的生育过程比较长,以致早期收花率低,表现晚熟。但早熟杂交组合甚至比当地栽培的岱字15号还短,表现有一定的早熟趋势。因此在生产上除注意选配早熟杂交组  相似文献   

15.
杂交棉种子生产方法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棉花杂种优势明显,在生产上已发挥显著的增产增收作用。利用杂种棉,一是要选育出高优势的杂交组合,二是要有简便快速大量生产其杂交棉种子的方法。因此,研究杂交棉高产高效制种技术,对棉花杂种优势的大面积推广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细胞质雄性不育陆地棉与海岛棉间杂种优势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利用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恢复系,配制海岛棉与陆地棉种间杂种和陆地棉与陆地棉种内杂种,并以常规棉品种作为对照,比较和研究了两类组合的优势表现。结果表明,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海陆种间杂种在株高、果枝数、果节数、单株结铃数和不孕子率上显著地高于陆地棉种内杂种,但单铃重和衣分则显著地低于陆地棉种内杂种,单铃重前者最高为3.3 g,后者最低也有4.7 g。一般地,海陆种间杂种的小区皮棉产量显著低于陆陆种内杂种,但也有个别组合,如海陆1号的皮棉产量,与陆地棉品种中棉所 12 和陆陆种内杂种浙杂 166 没有显著差异。在品质性状方面,海陆种间杂种在长度、整齐度、比强度、伸长率和麦克隆值都显著地好于陆陆种内杂种,尤其是长度、比强度和伸长率最高分别达到 35.3 mm、43.6 cN·tex 1 和7.8%。  相似文献   

17.
陆地棉族系种质系与陆地棉品种间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采用NCⅡ(NorthCarolinaⅡ)交配设计选用6个陆地棉族系种质系材料和3个常规品种组配18个F1,对杂种及亲本进行比较研究,研究陆地棉族系种质系在杂种优势中的利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产量杂种优势表现明显,皮棉产量优势最大,其余依次为子棉产量、铃数、单铃种子数、单铃重。纤维品质优势表现软弱。试验表明产量杂种优势主要来源是铃数、单铃种子数、铃重增加。研究还发现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关系不明显;特殊配合力效应与优势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冀优杂69是利用海岛棉、陆地棉种间杂交转基因后代与常规棉杂交育成,其突出表现抗棉铃虫、高产、抗病、优质。2003-2004年在河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霜前皮棉较对照品种新棉33B、DP99B分别增产25.4%和33.9%,适宜冀中南棉区及黄河流域同类生态区春播种植。  相似文献   

19.
抗虫、抗病、高产棉花杂66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徐显  万艳霞 《华北农学报》2003,18(Z1):86-87
杂66是利用海岛棉、陆地棉、野生棉三种间杂交后代与抗虫棉杂交而育成的,其突出表现抗棉铃虫、抗病、高产、优质.1996~1997年在河北省抗虫棉区域试验中,霜前皮棉较冀棉20号、33B分别增产73.0%和13.3%.  相似文献   

20.
对兵团杂交棉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棉花是杂种优势利用比较晚的作物,是否存在高优势过去曾有争论。随着生产实践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已证实:棉花和其它作物一样具有杂种优势,强优势的陆地棉品种间杂交种1代可比常规品种增产10%~30%;某些杂种的2代也有较强的增产潜力,增产幅度可达5%~10%。目前,在生产上应用的杂交棉主要是运用人工去雄的方法进行品种间杂交,再通过杂交1代杂种优势的筛选、鉴定而获得的。印度是世界上推广杂种棉面积最大的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