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毛色遗传猪的毛色主要有白色、黑色、棕红色、花斑四种,皮肤和毛的颜色是黑色素引起的,黑色素有两种类型:褐黑色素及真黑色素,黄色或红色是由于黑色素形成过程提前终止而引起。1.1控制毛色的基因位点A位点——控制真黑色素或褐黑色素在不同部位的分布。B位点——决定产生的色素是黑色还是褐色。C位点——控制色素合成的强度。D位点——控制色素表现的深浅程度,是一种修饰基因,又叫淡化基因。E位点——决定真黑色素对褐黑色素的扩展程度。S位点——决定色素沉着时,颜色是连续的还是花斑的。其中研究得比较清楚的有:显性白色基因…  相似文献   

2.
哺乳动物毛色形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色是一种可利用的遗传标记,在确定杂交组合和品种纯度以及评价产品质量等方面有一定的用途,哺乳动物毛色是由黑色素细胞产生的真黑素和棕黑素之间的转换而形成的,控制哺乳动物毛色色素的基因很多,目前对哺乳动物毛色色素遗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鼠和猪.文章主要对哺乳动物黑色素和毛色的形成及其几个重要的遗传基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1 猪毛色遗传的生物学基础猪皮肤和毛的颜色是由黑色素引起的 ,黑色素是由酪氨酸氧化和聚合而产生的。黄色及红色的产生可能是因为黑色素形成过程的提前终止而引起的。另外色素颗粒的浓度和分布对皮肤和毛色的着色情况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黑色素有 2种类型 :(1)褐黑色素 ,为溶于碱的红色颗粒 ;(2 )真黑色素 ,为难溶于碱的黑色和褐色颗粒。2 杜长嘉商品猪毛色的基本类型杜长嘉商品猪 ,即用杜洛克公猪与长嘉母猪杂交所生的后代 ,这是江浙地区用于生产商品猪常用的三元杂交组合 ,其杂交后代毛色趋于混杂 ,类型多。作者近期对嘉兴地区 5 0 4窝 …  相似文献   

4.
家猪毛色的基因定位,染色体标记和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猪的黑、白毛色基因定位于8号染色进行并与核仁组织者区(NOR)连锁的研究结果,和进一步研究猪的毛色遗传规律,测定了86头不同毛色的长白×枫泾猪(长枫猪)F2代的8号染色体上Ag-NOR的分布,分析了长枫F2、F3、F4仔猪的毛色分离,用已知8号染色体上Ag-NOR分布特点的不同毛色的长枫猪进行交配试验,记录了23窝(白猪×白猪:8窝:花猪×黑猪:5窝;黑猪×黑猪:5窝;花猪×花猪:5窝)22  相似文献   

5.
动物毛色是一种容易被识别的表型,也可作为筛查某些疾病的有效手段。毛色主要由黑色素细胞产生的真黑色素和棕黑色素的分布、比例和产生速率所决定。许多基因对黑色素的产生和分布起着重要调控作用,各基因间的不同基因型形成多种基本毛色、淡化毛色和花斑。此外,miRNA靶向结合毛色主效基因mRNA,诱导抑制/增强其转录翻译过程,从而调控毛色基因的表达,影响黑色素合成。文章简述了家畜调控毛色的主效基因黑色素皮质素受体1(MC1R)、野灰位点信号蛋白(ASIP)、原癌基因(KIT)、酪氨酸酶关联蛋白(TYRP)、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和内皮素受体B(EDNRB)的DNA序列多态性(不同基因型)与毛色性状、疾病之间的关系;介绍了毛色形成相关miRNA挖掘鉴定、miRNA调控毛色相关基因研究进展与毛色基因研究应用价值,旨在为今后研究家畜毛色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皮肤和毛囊中黑色素细胞产生的真黑素和褐黑素的分布和数量比例决定着哺乳动物的毛色,色素表型在黑色素合成的不同阶段受多个基因的调控。MC1R基因和ASIP基因是影响黑色素合成的两个重要基因,在黑色素合成和毛色调控过程中起关键作用。MC1R基因的表达产生真黑素,而ASIP基因则通过负调控机制增加褐黑素的生成。文章对近年来与绵羊毛色性状紧密相关的MC1R基因和ASIP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增进对绵羊毛色形成机理的了解,为绵羊育种与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毛色是毛皮动物重要的品种特征之一,是一种易于观察的表型性状。黑色素对动物毛色的形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动物体内酪氨酸在酪氨酸酶(TYR)的催化作用下,经由DOPA、多巴醌、吲哚醌等形式最后生成黑色素。动物毛色的形成主要与黑色素细胞中合成的两种色素(真黑色素、褐黑色素)比例有关。黑色素细胞中色素的合成受多个基因和信号通路调控。动物毛色之所以具有多样性,也是由于这些基因调控所致。在众多的调控基因中,其中目前研究较多的主要有黑素皮质素受体1(MC1R)、剌鼠信号蛋白基因(ASIP)、TYR家族(TYR、TYRP1、TYRP2)等,各基因间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毛色。文章简要介绍黑色素形成的机理及概况,重点对TYR基因结构和功能及其在多种动物毛色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便为动物毛色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影响动物毛色的基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色素是由黑色素细胞合成的,是色素系统形成可见色素的基础.这些能够直接合成、转运和分配黑色素到色素蓄积器官的基因称作色素沉着基因.哺乳动物毛色的颜色是由色素颗粒控制的,色素颗粒沉积的多少决定了动物的毛色,而控制色素沉着的是相应的酶蛋白,这些蛋白质由不同的色素沉着基因编码.这些基因在不同的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从多方面调节动物毛色使动物毛色表现出种属的差异,并代表其不同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9.
动物毛色由色素颗粒控制,色素颗粒沉积的多少决定了动物的毛色,而相应的酶蛋白控制色素沉着,这些蛋白质由不同的色素沉着基因编码形成的黑色素是色素系统形成可见色素的基础,由黑色素细胞所合成的。本文就MITF基因对动物毛色中黑色素细胞的作用进行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10.
长太杂交一代母猪繁殖性能观察林景川(福建惠安县东岭畜牧兽医站362141)长白×太湖杂交一代母猪(简称长太母猪)是利用瘦肉型长白公猪和繁殖力高的优良地方品种太湖母猪进行杂交所产的一代小母猪选留而来。笔者对长太杂交母猪的繁殖性能进行一些试验观察,为解决...  相似文献   

11.
今年6月2日,我单位工人唐毓米同志家养的一头本地母猪,生下8头长白杂交猪仔,其中公3头,母4头,公母两性猪1头。6月17日,唐毓米同志对其一头公母两性猪进行去势,仅保留母性,去势也很成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加入WTO时间的临近,生猪品种改良的重要意义日显突出。劣质、低效的养猪模式将被优质、高效的养猪模式取代。为迎接国际市场的挑战,农户饲养LY(长白公猪×约克母猪)二杂母猪与杜洛克公猪杂交产生的商品猪(DLY)将逐步得到推广。如何提高LY二杂母猪的生产性能,对广大农户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其生产性能的提高谈几点措施:1 LY母猪的选择1.1 母猪来源。要求来源于生产性能优秀的长白公猪与约克母猪杂交所产生的后代。1.2 外形选择。有效乳头6对以上,排列均匀整齐,没有瞎乳头和附乳头;有脐疝、凹凸背,肢蹄…  相似文献   

13.
陈自峰 《猪业科学》2006,23(3):72-75
所谓二元杂交母猪,即长白公猪与大白母猪或者是大白公猪与长白母猪杂交所产生的一代杂种(长大或大长)母猪。如果再与杜洛克杂交,所生产的杜长大或杜大长叫三元杂交商品猪,由于二元杂交猪的父母属于国外引入品种,在饲养管理上有其独特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4.
胱氨酸/谷氨酸转运蛋白(Solute carrier family7 member11,Slc7a11)基因是新发现决定黑色素沉积的关键基因之一,该基因可调控黑色素在动物体内的转换来决定色素沉积的比例,对动物毛色形成有重要影响。目前,已知Slc7a11基因的编码序列较为保守,主要对棕色毛发的形成具有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Slc7a11基因的来源、功能和结构,以及其在哺乳动物毛色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为哺乳动物毛色生成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分光光度法与肉眼评分评定猪肉肉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挑选不同品种猪24头,宰后取其眼肌(背最长肌)。用肉眼评分法给出各个肉样的评分。然后,分别将每个肉样用分光光度法测出12h、24 h和48 h的色素含量。分析不同品种猪宰后同一时间的肉色差别和同一品种猪宰后不同时间肉色变化,并比较肉眼评分法与分光光度法的准确程度。试验结果表明:长白纯公猪的评分和色素总含量最小。约克纯公猪的评分最大。其余各品种猪肉肉色差异不大。在宰后12 h和48 h各品种猪的肉色差异显著(P〈0.05),宰后24 h长白纯公猪、约克纯公猪、约克纯母猪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并和其他品种之间的差异也显著(P〈0.05),但其余几个品种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杜约杂母猪、长白纯母猪和约克纯公猪在宰后12 h和48 h的肉色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24 h差异显著(P〈0.05)。长白纯公猪宰后12 h和24 h肉色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48 h差异显著(P〈0.05)。长大杂公猪和约克纯母猪宰后各时间肉色差异都不显著(P〉0.05)。大长杂母猪和杜洛克纯母猪宰后各时间肉色差异都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养猪》2007,(4):31-31
吴珍芳等通过检测612头长白母猪共2239窝雌激素受体基因(ESR基因)的PvuⅡ酶切多态性,分析了不同ESR基因型和长白母猪繁殖性状的相关性。群体中B等位基因的频率很低,但似然比检验结果显示群体的基因频率处于哈代-温伯格连锁平衡状态。第1胎BB基因型母猪的总产仔数(12.05头)显著高于AA型母猪(10.19头),  相似文献   

17.
1997年3月,我们利用引进的加拿大长白和大约克种猪与本地母猪进行了二元和三元杂交试验,目的一方面想通过杂交生产来克服本地猪的缺点,提高生产性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杂交对比,来确定利用加系种猪改良本地猪比较好的杂交组合。现将该试验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用猪的选择,选择体重20Kg左右的各50头分别设置4组,即本地猪(对照组)、加系大约克猪与本地母猪杂交生产的子一代猪(大本组)、加系长白猪与本地母猪杂交生产的子一代猪(长本组)、加系长白猪与本地母猪杂交生产的杂一代母猪,再与加系大约克公…  相似文献   

18.
牛毛色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牛毛色基因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MC1R、agouti基因和牛毛色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并简述了黑色素的形成和调控机制,最后对牛毛色形成的调控机制提出了一假设模型.  相似文献   

19.
气温对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气温对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对杭州市种猪试验场2004、2005两年3866胎长白和大白母猪的分娩记录、断奶后发情配种记录及75头长白公猪精液检测记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品种母猪产仔数随状气温上升而下降。长白猪2~6月份总产仔数及活仔数均高于年均值(9.62、9.02头),7月份产活仔数开始下降,8月份死仔数达1.08头,比年均值高1倍,8月份至翌年1月份产仔数都在年均值以下。大白猪表现同样规律,8月份死仔数为0.85头,也是年均值的2倍,7~11月份产仔数在年均值(10.37、9.96头)以下。两个品种的返情率都随气温上升而升高,8月份达到高峰,长白猪前后持续3个月,大白猪仅1个月。长白公猪的精液品质亦随气温上升而下降,精子活力与气温的相关系数为-0.77(P〈0.05)。长白母猪受热应激的影响比大白母猪要严重,在热应激下产生的负面影响母猪大于公猪。  相似文献   

20.
试验以大约克、长白、杜洛克三个品种公猪与太花经产母猪杂交,观测了48窝繁殖成绩。结果表明:大约克×太花母猪 (Yth)最好,其中产活仔数、60日龄窝重等主要经济指标较杜洛克×太花母猪(DTh)均有显著提高(P<0.05);长白×太花母猪(LTh)组与YTh、DTh差异不大,但60日龄体重较DTh明显偏低(P<0.05)。试验结果证明,实际应用中以大约克猪为父本进行 二元杂交商品猪生产,太花猪是最好的母本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