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仙人球也称草球、花盛球、美花球、美花玉、海胆球。为仙人球属(也称海胆球属)植物,植株初呈球形,以后逐渐呈圆筒状,在原产地或温室地栽的环境中,高度可达75cm,直径也有12~15cm,球体暗绿色,刺锥状,黑色,较为坚硬。花生于球体的侧上方,夏秋季节开放,常数朵同时开放,花大型,喇叭状,具长筒,白色,直径10cm左右,通常在傍晚前后开放,次日上午凋谢。斑锦变异品种有仙人球锦。  相似文献   

2.
8年前我买了一棵直径5厘米的仙人球,当时商家告诉我叫海王花(后来杂志社编辑请教专家,认为应该叫杂交蛇龙球),是仙人球中一个较优良的品种。买来时球体小巧玲珑,碧绿可爱,上面开着一朵白花。花瓣分三层,每层12枚,花开后直径约6厘米。与一般只开一天或一夜的仙人球不同。呵呵,看来它不仅花形优美,而且每朵花能开3~5天,昼开夜合。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的春天,笔者从一棵大仙人球(花盛球,俗称草球)上,掰下两个小球,分栽于两个小花盆中。这两个小球直径都不足3厘米,都不带根。栽后放在同一地点,任其生长,待到秋天,其中的一棵让我惊奇不已。  相似文献   

4.
在福建闽南,仙人掌科的一些业余爱好者,在嫁接繁殖技术方面,创造了有突破性的新方法,使异国的观赏植物更加绚丽多彩。一、球接球仙人掌的嫁接砧木、材料资源极其丰富。有三棱箭、龙神木、黄花金武扇、叶仙人树等等。但是有些品种必须用仙人球做砧木。最常用是金盛丸和短毛丸,它们都是仙人掌科海胆属,其习性易生子球。不须嫁接即能生长。球接球方法也容易进行,砧木带根不带根都可以。既不要种在盆里嫁接,也不用重物压顶,只用一条扎辫子的橡皮筋,在处理过的两球间各平  相似文献   

5.
母生子,子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话用在这盆多子多孙的仙人球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谁能相信我这一盆盆仙人球(35盆),都是由一粒花生大的子球繁育出来的,而且还有一部分已送了人?这些仙人球的母球是一位邻居2006年从邕城买来的两个小球之一。当时它们种在一个8字型的微型瓷盆里,周围生着数个黄豆大的子球,由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利用微卫星技术,对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的放流群体与养殖群体进行了遗传学比较。共用7对微卫星引物,分别对每个群体所有个体进行了扩增分析。[结果]每对引物分别扩增出了1-5个等位基因。所有引物在养殖群体中共扩增出22个等位基因,而在放流群体中扩增出了17个等位基因。所得数据经Popgene32软件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群体Nei指数,Shannon氏指数,多态位点比例等遗传学指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本研究所涉及的中间球海胆养殖群体与放流群体之间尚未产生明显的遗传分化。6个等位基因在养殖群体中出现,而在放流群体中缺失,1个等位基因在放流群体中出现,而在养殖群体中缺失。说明养殖群体与放流群体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遗传结构差异。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该放流群体尚未达到对中间球海胆进行种质资源保护的最初目的。该研究结果对中间球海胆养殖、增殖放流状况进行了初步的遗传学评价,为海胆养殖、增殖途径及策略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盆栽仙人球,以美丽的球身,带色的刺毛,娇艳芬芳的花朵,引人兴味。但是,仙人球在室内,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发根迟,生长慢,严重的影响了仙人球应有的美。这里向读者介绍利用a-萘乙酸,以促进盆栽仙人球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一、叠鼓形仙人球的培养所谓叠鼓形仙人球,就是利用嫁接切割等方法,使仙人球成长为象一个鼓立起来的形状(如图1所示)。选用适当大小的槽球做为砧木,栽入盆中,扎根后备用。选用与砧木大小相应的绿牡丹球(其它球亦可),按常规方法与砧木嫁接,待成活长牢固后,用利刀在仙  相似文献   

9.
盆栽仙人球长到三四年后,往往会由于顶端优势长成圆柱形或孳生许多子球,影响观赏价值。为此,笔者通过对其本身施行小手术,摸索出葫芦仙人球(见图)制作方法,可使其保持球形。方法是:取鸡蛋般大小的仙人球(越大越佳)作母球,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用锋利的小刀在球的顶部下凹处挖转一周,成一个深15毫米、半径6毫米的圆形小坑。随即将一块含水棉球放在坑里,3天后拿出。这时球坑里可能腐烂,属正常现象。如果天气好,气  相似文献   

10.
照片上这株仙人球,我按照从《中国花卉盆景》上看到的资料推测,应为群生姬牡丹。它今年开花43朵,繁花似锦,十分好看。这种仙人球我已养护7~8年了,它有几个鲜明特点,令我特别喜欢。1、易繁殖。这株仙人球是我从一个朋友家掰下一个仔球培育的,初种时连根都没有,很快就成活了,当年就  相似文献   

11.
金(鱼虎)仙人球又名象牙球,是仙人球类中的巨大球形种,直径可达一米。球体碧绿色,密生金黄色强刺,生长点被绵毛覆盖,形态非常壮观。金(鱼虎)仙人球一般直径达80厘米以上才开始开花。花黄色,异常美丽。在一般情况下,金(鱼虎)很难蘖生子球,因此不易繁殖。近年来,我们通过将母球截顶的办法促其萌生  相似文献   

12.
我养花爱动脑筋。这不,为了找到仙人球分生子球的新法,我又做了一次小试。利用普通的扦插、嫁接法分生子球,只能保持本品种的特性,出现多头及变异的几率很低。于是我通过对子球进行多次冷暖交替的处理,使几种仙人球的子球产生了变异。做法是:生长期间将仙人球的子球剥离母体,在阳光下晒一周,使伤口愈合,根原基得到初步修复。然后于晚间8时左右至次日早晨日出前,放入家用冰箱冷冻室内,温度调至0℃(再低子球易受冻害),次日清晨取出,置于向阳处,晒到日落,待自然温度下降,晚间再放入冰箱,次日清晨再取出……这样“夜冻日晒”,大温差冷暖交替处理1周左右,即可放在阴凉  相似文献   

13.
鸡冠掌     
1984年夏,我用仙人球的槽球作砧木,嫁接了一盆鸡冠掌,接穗只有拇指大。经过精心照料,当年在接穗底部发出四股头,秋后移到  相似文献   

14.
草球属于最普通的仙人球,它生长健壮,管理粗放。我培养的一盆草球一年花开不断,每次三五朵或七八朵,最近这次竟开了18朵,蓬蓬勃勃,雅洁秀美,远看像白菊.近规似喇叭。说到培养,我倒是讲究一点策略的。其一,放置高阳处。仙人球类喜欢阳光充足,草球亦然。笔者家居三楼,阳台外置一木板,一年四季阳光充足。在这样的地方养草球,可以说是全日照。强光下,草球生长旺盛,球体灰绿,球刺硬挺,球顶生长点绿润新鲜。笔者也看到有人将草球置于墙角或阴暗处,结果或生长不良,或球体徒长成柱形,久久不开花。其二,剔除萌生球。草球萌蘖力强,常于主球上萌生出许  相似文献   

15.
王莲是睡莲科王莲属植物的总称,本属共有两个种,亚马逊王莲(Victoria amazonica)和克鲁兹王莲(V.cruziana)。l961年,美国的Longwood公园培育出第一个王莲杂交品种——朗·伍德杂交王莲,1999~2000年美国的Kit and Ben Knotts又培育出了5个王莲杂交品种。前三者的主要特征及区别详见附表。  相似文献   

16.
嫁接是繁殖和培育各种仙人球类的重要手段。目前采用最多,最为普遍的是平接法。这种方法简单方便,容易掌握,成活率也相当高。但这种方法有个局限性,即只能加快球的生长速度,不能增加球的数量。一接一,仍然只是一。它的前提是需要有一只仔球,而仔球来源于开花、结果、播种和成品球的分生幼球。可是不少高档成品球,很少分  相似文献   

17.
好养的草球     
<正>曾养过各种仙人球,但最喜欢的还是草球。草球是俗称,又称草盛球。家里养的一棵有10年了,初买来时不知叫什么,养了几年也不见有花。有一年早春,我发现放在南向窗内的草球上出现了几个小小的带茸毛的东西,不像小草球,因为小草球刚出来就可见刺了,于是有了期待的心情,看着那些小东西逐渐长大。6月的一个晚上,注意到有开花的迹象。仿佛全家都在期待,想看看这个养了几年的球究竟开什么花。晚上8点,花终于开了,家人一下子惊呆了。那么  相似文献   

18.
美国稻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3个美国稻(A)与籼稻(H)、粳稻(K)的F1杂种优势的研究结果表明,A×H的各性状的杂种优势与K×H(亚种间)比较一致,但一般稍低于K×H,单株产量、单株穗数和主穗颖花数优势较强,且是可利用的杂种优势,株高也有较强的优势,但是非利用的杂种优势,单株产量的优势大小与美国稻的亲和性有密切关系;在A×K中,单株产量和单株穗数有较强的杂种优势,表现了与K×K较一致的趋势。千粒重无论在A×H或A×K中都表现了较低的正向优势。另外,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美国稻中的广亲和品种(WCVS)与籼稻杂交或美国稻与粳稻杂交均为水稻杂优利用中较好的高产组合模式,其中A×K更为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我国引进了美国杂交油葵G101等品种,经生产实践被誉为盐碱地的“先锋作物”。在胶东地区通过二年种植,G101的产量超过400kg/667m2,在无霜期200天左右的地区(北纬35°左右的黄淮海地区)一年可种植二季,实践证明大力推广种植前景可观。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龙增栋  何庆才 《种子》1994,(1):42-43,47
1前言世界许多科技工作者致力于小麦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历经40余年,已取得一批研究成果,目前国内的一些研究也取得较大的进展(宗泽等1993)。1951年日本木原均培养了小麦雄性不盲细胞质;1962年美国威尔逊、罗斯选育出T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和相应的恢复系,实现了三系配套(讲学民1981)。其后美国、苏联、欧洲各国以T型不育系为基础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974年美国已育出数个杂交组合在生产中试种,获得比常规推广良种增产20%左右的效果。1965年我国北京农业大学蔡旭教授首先引入了T型不育系和相应的恢复系,接着国内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