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伴随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布局改革将进一步深入推选,研究界定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学生与家长为教育布局调整中的三个核心主体,并进一步分析城镇化对三主体利益诉求的影响.提出强化三主体利益均衡的基础教育布局调整策略:建立三主体良性互动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路径,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素质结构完备的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农村教育环境的改善、思想观念的更新,加快了农村发展的步伐。但与此同时,随着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农村教育师资力量匮乏,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观念、办学环境、设施等方面的落后,使得农村学前教育出现一系列问题,需要国家、政府、个人等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与思想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本文以榆林市横山区为例,结合横山区农村人口流动现状,分析了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总结了农村人口流动对各方面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公共产品的供给作为重要的资源配置方式,其结构、数量及形式变化都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生活质量、社会和谐稳定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我国公共产品的供给在地理区划上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地区的公共资源配套与当前农村人口规模的实际需求出现了脱节。通过论述建立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针对公共产品供给的二元矛盾探索一条更加适合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渠道,可改善农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落后情况,有效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和效率,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改革。  相似文献   

5.
农村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可产生积极影响,如优化农村人口结构、提高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民思想、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对流入地也产生积极影响,如融入多元文化有利于乡村文化交流、流入治理人才实现治理多元化。农村人口流动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失、农村单身青年增加、外出人口的部分权利丧失、流入地人口复杂化、公共服务供给缺失。对此提出对策建议,如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加大对乡村人力资本投资、调整村支两委选举时间、建立人才回流配套措施、适当撤乡合村,建立新型社区等。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城乡人口流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城乡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民社会化,提升了农民的文化素质;推动了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激发了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推动了农村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丰富了农村文化产品供给。分析了城乡人口流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不利影响,加剧了传统文化的衰落,使农村公共文化日渐式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文化市场的混乱。提出了规范城乡文化交流,推进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防范城乡人口流动有可能导致的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不利影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贵州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贵州省3个自然村劳动力流动情况的调查,揭示了贵州农村劳动力流动呈中心-边缘递减分布、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农村精英的流动等几个基本特点,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以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动为核心,按照中心-边缘梯次城镇化的路径来解决贵州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并提出以农村基础教育为中心,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推进城乡制度衔接等建议,逐步实现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8.
农村生活环境污染影响因素复杂多样。通过实地调研,从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生活能源和农村厕所4个层面,识别出影响山东省农村生活污染的11个具体因素,运用ISM模型分析山东省农村生活污染的影响因素及其层次关系。结果表明:11个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5层级的影响因素递阶结构,其中卫生知识和环保意识是表层直接影响因素;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水平、所在村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非农业就业经历、政府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是中层间接影响因素;年龄、城镇化水平和人口居住密度是深层根源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农村人口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当前安徽省农村人口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亟待提高。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大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力度,广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与生产经营能力;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人口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加大卫生医疗事业的投入,提高农村人口的卫生保健水平和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0.
人口、土地、产业要素是影响农村发展的基础性要素。以省域为单元,分析测算了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农村人口、土地、产业等生产要素非农化格局及要素耦合程度。研究表明,我国农村人口、土地、产业要素非农化空间差异显著,各要素的空间聚集与流动特征不同,导致要素之间存在一定非耦合关系,通过科学调控要素非农化进程,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孙颖  邵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6,(27):242-244
根据对江苏省徐州市30个中心镇的调研分析,总结了当前中心镇人口和城市化的现状,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心镇园区建设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心镇园区建设以及由此支撑的产业集群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促进农村城镇化和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作为起辐射带动作用的中心镇,更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壮大产业集群,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已成为一种必然的历史现象。国外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国内学者在国外的研究理论基础上,基于国内的一些制度条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就影响因素的一个方面——人力资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培训及健康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三个主要方面,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苏北地区为例,对农村公共服务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苏北农村公共服务效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农村公共服务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城镇化水平和市场化水平对农村公共服务效率的影响为正,但后者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与目前的市场机制不完善有关。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政府供给与市场供给两种关系,建立完善的多元化供给体制。  相似文献   

14.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不同,以基层群众自治为治理主体的农村发展速度明显滞后,制度供给略显不足,在农村人口空心化背景下,问题愈加突出。本文以农村人口空心化为切入点,从农村人口转移的复杂性特征、城镇化的历史进程、我国基本国情以及农村的特殊地位四个方面论证了坚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探索新的实现农村自治有效形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农村人口流动数量急剧增加,农村人口流动必然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其中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本文以重庆市彭水县为例,分析了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阐述了农村人口流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降低农村人口流动对农业生产负面影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小城镇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其主要目标是实现农村人口的城镇化,使农村人口融入城镇,成为城镇居民.但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在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这一目标中却并不理想.本文通过对赣南农村人口城镇化状况的调查,分析了赣南“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马骏  黄泽文  安宓  郑庭义  向安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089-1091,1119
介绍了珠三角地区农业人口流动的现状,及由此给农村发展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城市化背景下,农业人口流动不仅推动了流入地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及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加快了人口流动速度;同时也衍生出一些新问题,如户籍管理、计划生育管理与乡村稳定治理、土地再次流转的利益分配、农业补贴归属、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区域内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梁芮 《农村实用技术》2022,(2):13-14,17
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象征.城镇化是一个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城市用地紧张导致农村集体土地征收需求不断增加,农民正在失去他们安身立命之本.由于顶层设计的缺位致使制度供给不足,失地农民的多元化利益诉求未得到满足,致使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缺失.对此我们应当有序推进城镇化...  相似文献   

19.
从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农业经济的特点出发,对城镇化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根据1978—2016年的统计数据,运用VAR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化主要通过提升需求结构、改善供给结构和推动农业市场化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对狭义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大于对广义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原因在于种植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差异相对较小、要素供给结构调整相对较快。推动户籍人口城镇化、加强农用土地监管和进一步推进农业市场化,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城镇化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江西省2002年至2016年的数据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江西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城镇化和生活方式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人口城镇化和地域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明显。由此提出改革户籍制度、调整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