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equine infectious anemia,EIA)是严重危害马属动物的一种传染病,是由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的马传贫病毒(缩写EIAV)引起的马、骡、驴的一  相似文献   

2.
正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是由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马属动物的慢性传染病,属人、畜共患传染病。一旦发生很难消灭,曾给世界养马业造成重大损失,至今仍是全世界重点检疫的对象,被国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加以控制消灭。目前,在我国已呈消灭状态。  相似文献   

3.
马鼻疽(Glanders)是由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的鼻疽假单胞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以马属动物最易感,其他动物也可感染,主要通过与病畜接触经消化道传染。本病无季节性,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新发地区多呈急性、暴发性流行。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法定人畜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疫病。  相似文献   

4.
<正>马传染性贫血(以下简称马传贫)是由马传贫病毒引起的一种马属动物的严重疫病,被国际兽医局列为重点疫病之一。吉林省1958年11月首次在白城地区双岗牧业场从苏联进口马匹中发现马传贫病例。此后,  相似文献   

5.
马传染性贫血(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EIA)简称马传贫,又称沼泽热,是由马传贫病毒引起的马属动物的一种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该病的特征是病毒持续性感染、免疫病理反应以及临床反复发作,发热并伴有贫血、出血、黄疸、心脏衰弱、浮肿和消瘦等症状。  相似文献   

6.
马传染性贫血病简称马传贫(EIA),该病是由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中的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马、骡、驴的一种传染病。该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B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入二类动物疫病。该病的临床症状以马属动物贫血、消瘦、出血和水肿为主。一旦发生,能给马、骡、驴养殖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马传贫的综合预防和控制,及时有效地扑灭疫情,为马属动物养殖业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成为防治马传贫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马传染性贫血(以下简称马传贫)是一种以持续感染,反复发作以及贫血为特征的严重危害马属动物的传染病,病原体为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的马传贫病毒。国际兽医局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该病于1968年传入安徽省,经过几十年的防治,于1995年达到稳定控制区的标准。按照农业部《2001年~2005年全国马传染性贫血防治规划》和《2001年~2005年安徽省马传染性贫血防治规划》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了各原疫区市县的监测,以达到农业部马传贫消灭目标的验收。现将马传贫在安徽省的发展过程和历年的监测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马传染性贫血是由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马属动物的一种慢性的人兽共患性传染病,以反复发作、贫血和持续病毒血症为特征。武宣县为马传染性贫血疫区县,20世纪60年代,曾多次发生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病例,严重影响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几十年来,武宣县按照农业部要求,坚持"以防为主"方针,采取检疫、监测、扑杀等综合防治措施,马传贫疫情得到有效控制,1998年通过稳定控制区标准验收,2005年通过消灭标准验收。  相似文献   

9.
<正>马鼻疽是由鼻疽伯氏菌引起的马、驴和骡等马属动物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致死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引起成年马的皮肤、淋巴系统和呼吸系统病变,其临床特征是在鼻腔或皮肤形成特异性的鼻疽结节、溃疡,或在肺脏、淋巴结等脏器出现结节。1马鼻疽的介绍及其危害1.1病原学马鼻疽是由鼻疽伯氏菌(Burkholderia mallei)所引起,该菌归属于伯氏菌科(Burk-holderiaceae)、伯氏菌属  相似文献   

10.
<正>马传染性贫血病简称马传贫(EIA),是由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马属动物(马、驴、骡)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特征主要为间歇性发烧、消瘦、进行性衰弱、贫血、出血和浮肿,无烧期间症状逐渐减轻或暂时消失。该病可人畜互传,至今仍是全世界重点检疫的对象。据报道,2003年农业部对青海省马传染性贫血防治工  相似文献   

11.
马传染性贫血(以下简称马传贫)是由马传贫病毒引起的一种马属动物的严重疫病。被国际兽医局列为重点疫病之一。马传贫曾于1959年和20世纪60年代初分别在我区贵港市(原贵县)和武宣县发生过军马的马传贫疫情,由于当时及时采取隔离扑灭病马(骡)和疑似病马、严格消毒等措施,本病在当地未引起扩散流行。“七五”期间进行的全国动物疫病普查中,我区曾查出2匹马血清为马传贫阳性(未见临床症状)。此后,我区再未见有该病的发生,也从未用过马传贫疫苗。  相似文献   

12.
正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是马、骡、驴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给马属动物造成严重威胁,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大理州马传贫防控工作始于1977年,1987年首次确诊,1997年8月通过云南省畜牧局组织的考核验收,达农业部颁发的"稳定控制区"标准。根据《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消灭马传染性贫血病实施方案的通知》(云农牧[2014]22号)文件的精神,为确保大理州在2017年顺利通过国家消灭马传贫  相似文献   

13.
马传染性贫血(Equine Infectious Anemia,EIA)简称马传贫,是由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马传贫病毒引起的马属动物传染病,被国际兽医局列为重点疫病之一,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本文介绍了马传贫监测方法、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1马传染性贫血(Equine infectious anemia)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是由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马、骡、驴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病的特征是病毒的持续感染和临床反复发作,主要呈现以发热为主的贫血、出血、黄疸、心脏衰弱、浮肿和消瘦等  相似文献   

15.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EIA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由该病毒引起的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或EIA)是马属动物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传染  相似文献   

16.
<正>马传染性贫血病(简称马传贫)是一种以持续感染,反复发作以及贫血为特征的严重危害马属动物的慢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B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入二类动物疫病。云南省曲靖市马传贫防控工作自20世纪60年代开展以来,通过几代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经过三十多年全面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产地检疫和实验室检验,实行统一部署、明确任务、目标  相似文献   

17.
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是由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马属动物的疫病,以马的易感性最强,骡、驴次之。该病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我市多次发生和流行,严重地影响了我市畜牧业的发展。几十年来,我市按照农业部及省局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严格检疫、监测、预防注射、扑杀病畜和阳性畜等综合性防制措施,到80年代中期,马传贫疫情得到控制,并于1995年通过农业部考核验收,达到稳定控制区标准。  相似文献   

18.
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是由马传贫病毒引起的马属动物的一种传染病,该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定为B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入二类动物疫病。该病1843年在法国发现,随后流行至世界各地。1931年日本侵华时把此病带进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后来由前苏联进口马匹时又将该病传入我国,造成该病疫情严重。1965年,解放军兽医大学首次分离到马传贫病毒,随后成功研制了马传贫补体结合反应和琼脂扩散反应两种特异诊断方法。1975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有成功研制了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该疫苗的推广应用,结合采取“养、检、隔、封、消、处”等综合性防控措施,是我国的疫情得到控制。按照《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要求,我国将于2020年达到消灭标准。  相似文献   

19.
马传染性贫血是由马传贫病毒引起的一种马属动物疫病。本文介绍了云南省昆明空港经济区该病的基本情况、防控措施、考核验收情况及成效。  相似文献   

20.
马传染性贫血病(简称马传贫)是由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马属动物的疫病。该病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在咸阳地区多次发生和流行,严重地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几十年来,我市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强化“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严格的“养、检、隔、封、消、处、免、监”等综合防制措施,到80年代中后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