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探索发酵床垫料养牛技术,提高养殖经济效益,选用桉树木糠、松树木糠作为发酵床垫料主要原料,研究它们对肉牛生产性能和生产性粪污处理支出费用、垫料作为肥料肥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不同的垫料原料组成和养殖模式对肉牛的日增重、经济效益产生不同的影响;到期清理的发酵垫料作为肥料,其肥效相同;利用生态发酵垫料养牛比传统的水泥地面人工干清粪养殖在生产性支出(粪污处理)节本增效明显。综合效果分析,以桉树木糠作为发酵垫料养牛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2.
为了比较夏季发酵床与改进水泥地面模式保育猪和生长猪饲养效果,选择日龄相近、生长发育良好的杜×长×大三元配套系商品猪,初始体重分别为(9.59±0.81)kg保育猪88头和(18.43±1.32)kg生长猪64头,随机分成发酵床模式组和改进水泥地面模式组。保育猪饲养期为31d,生长猪饲养期为57d。全程记录饲养期间每天猪舍内温度、湿度、地面温度。结果表明,改进水泥地面模式舍内温度、地面温度和相对湿度均低于发酵床模式。改进水泥地面模式与发酵床模式相比,保育猪日增重提高14.6%、料重比降低11.7%;生长猪日增重无显著差异,但料重比降低9.8%。夏季保育猪和生长猪在改进水泥地面模式下的饲养效果优于发酵床模式,建议南方地区发酵床只用于夏季以外季节的保育猪饲养。  相似文献   

3.
选择健康无病、体重和日龄相近的三元杂交断奶仔猪90头,随机分成5组,比较不同菌种、不同垫料比例制作生物发酵床养猪模式与传统水泥地面养猪模式的饲喂效果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商品菌制作发酵床养猪模式保育猪的日增重与土著菌种接种的生物发酵床、传统水泥地面养猪模式差异不显著;相比传统的水泥地面养殖模式,发酵床养殖模式极显著地降低猪舍中有害气体的排放,同时,能做到养猪生产过程中粪污不外排,减轻了养猪生产对外界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畜牧与兽医》2020,(3):34-37
为避免育肥猪后期粪尿量超过发酵床的可承载限度,在发酵床内增设了定点排泄区,发现有71%~76%的猪粪尿经定点排泄区的漏粪地板排出,可以提高发酵床养猪的密度,减少垫料用量。饲养试验显示,锯屑、稻壳和菌糠复合型垫料对猪粪的适宜承载量为1.40~1.86 kg/m~3,对尿的承载量为2.70~2.98 kg/m~3,垫料厚度60 cm的发酵床,在每头猪占床面积2.24 m~2,占圈面积2.72 m~2时已出现轻度死床;而增设定点排泄区的垫料厚度40 cm的发酵床,在每头猪占床面积为1.08 m~2,占圈面积1.36 m~2时,仍未出现死床现象。与原发酵床相比,增设定点排泄区后单位面积及每头猪的一次性垫料投入量分别为2/3和32%~64%,饲养过程中每头猪需添加的垫料量仅为10.7%~16.0%,且猪增重提高10.2%~34.9%,为猪群提供了更为清洁的拱翻和活动场地,保证了动物福利,有利于发酵床饲养模式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马明 《湖南饲料》2010,(5):48-48
发酵床是把目前通行的猪圈水泥地面,改成铺设具有发酵功能地面的一种新型养猪模式。发酵床地面由添加了发酵菌的垫料铺成。垫料的原料最好是锯末,也可以用稻壳和农作物秸杆等。发酵就是在锯末等垫料的帮助下,专用发酵菌群以猪的粪尿为主要食物生长繁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畜牧与兽医》2014,(7):47-49
通过测定不同季节采用发酵床养殖猪只的生产性能指标,研究发酵床养殖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对育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分2次进行,分别在夏季的7—8月和冬季的12—1月,设水泥地面对照组。夏季试验发酵床养猪的试验群体为105头,分9圈饲养,密度为1.7 m2/头;冬季试验发酵床养殖观察的群体数量为112头,分9圈,密度为1.7 m2/头。水泥地面对照观察3圈,群体为42头,密度1.5 m2/头。水泥地面猪舍无后窗,发酵床猪舍后墙开窗(90 cm×100 cm),窗距离地面1.0 m,夏季采用自然通风,冬季水泥地面采用热风管道供暖,发酵床无采暖设施。饲养观察期为夏季30 d,冬季60 d。结果显示:夏季发酵床比水泥地面日增重低6.7%(P<0.05),料重比增加4.4%(P<0.05);冬季发酵床比水泥地面日增重提高16.7%(P<0.05),料重比降低5.5%(P<0.05)。结论:在凉爽和寒冷的季节采用发酵床养猪效果显著,表现出较好生产性能;夏季发酵床的高温环境对育肥猪的生长性能有明显的不利影响,而且体重越大,影响越大;采用发酵床养殖模式,需要通过圈舍设计和通风设施的改进来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7.
发酵床养猪技术是一种生态环保养猪模式.其关键是把目前通行的猪圈水泥地面改换成具有发酵功能的发醇床。这种发醇床由添加了专用发酵菌剂的垫料铺成,发酵菌以猪粪尿为主要营养生长繁殖。根据开始进猪时垫料的含水量不同和是否提前发酵.发酵床技术分为湿发酵和干撒式两种.湿发酵是将垫料原料与菌剂搅拌均匀.加适量水.提前发酵一定时间.再铺进猪圈养猪的方法。目前使用的发酵床多数属于这种:干撒式发酵床是将干垫料原料与菌剂搅拌均匀后不加水.也不提前发酵,直接铺进猪圈,当即可以进猪饲养的方法。现笔者主要介绍干撒式发酵床养猪技术。  相似文献   

8.
探讨不同发酵床垫料对肥育猪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选择60头60日龄苏钟猪作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水泥地面饲养)、木屑发酵床组(垫料基质为木屑)、酒糟发酵床组(垫料基质为50%酒糟+50%木屑)、菌糠发酵床组(垫料基质为50%菌糠+50%木屑),试验期100 d。结果显示:木屑组、菌糠组生产性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 05),酒糟组生产性能极显著优于对照组(P0. 01);同时,酒糟组生产性能显著优于木屑、菌糠组(P0. 05)。各处理组猪肉肉色、pH值、蒸煮损失、滴水损失、剪切力、水分等常规肉质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 05);酒糟组、菌糠组猪肉肌内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发酵床处理组肌内脂肪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 05);各处理组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主要鲜味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 05);脂肪酸方面,酒糟组猪肉硬脂酸含量最低;发酵床处理组猪肉亚油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其中酒糟组亚油酸含量最高;同时,酒糟组猪肉二十碳四烯酸(AR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 05);菌糠组猪肉二十碳一烯酸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 05);酒糟组猪肉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最低,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发酵床处理组猪肉不饱和脂肪酸(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人体必需脂肪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酒糟组和菌糠组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酒糟组猪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人体必需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 05);(5)菌糠组猪肉锌(Zn)含量最高,显著高于酒糟组(P0. 01)和对照组(P0. 05),其它重金属元素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 05);对照组猪肝脏铅(Pb)含量显著高于木屑组和酒糟组(P0. 05),铬(Cr)含量显著高于发酵床饲养组(P0. 05);菌糠组猪肝脏锌(Zn)含量最高,显著高于木屑组(P0. 05);猪肝脏中其它重金属元素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 05);各处理组猪肉、肝脏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均满足国家相关食品中限量标准的要求。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以酒糟、菌糠为垫料的发酵床饲养环境可提高猪的生长性能和猪肉品质;并且,发酵床饲养方式不会造成重金属在猪肉中的沉积。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比较了夏季高温条件下南方地区发酵床与普通薄垫料养殖肉鸡的生产性能及其舍内环境差异,同时对比了添加不同菌种的发酵床平养肉鸡的效果。试验分3组,分别为添加菌种1、菌种2的发酵床及普通薄垫料组。每组一栏,每栏面积为64.5 m2,每栏矮脚黄公鸡雏680只,试验周期为63 d。结果表明:发酵床因其内在微生物分解鸡粪产热,会增加垫料温度,比普通薄垫料温度高2.23~2.45℃,但该发酵热对舍内温度影响不大;夏季南方发酵床平养肉鸡平均体重比普通垫料低50~80 g/只,成活率低4.26%~4.50%,鸡群均匀度低3.94%~7.68%,但发酵床中的芽孢杆菌可抑制大肠杆菌和沙门菌繁殖,改善鸡群肠道健康,降低料肉比(2%),即夏季南方地区普通薄垫料平养肉鸡效果比发酵床好,但添加不同菌种的发酵床平养肉鸡的生产性能及舍内环境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0.
异位发酵床处理猪粪污时的床体利用期限是影响其大面积推广使用的限制性因素,该研究旨在通过连续测定床体温度,科学判定垫料利用期限,同时分析垫料熟化时的床体微生物组成差异,为生产中高效管理异位发酵床垫料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采用木屑15%、稻壳15%和菌糠70%混合组成垫料高度为1 m的异位发酵床处理猪粪污、不额外添加垫料情况下,床体垫料熟化时间约为90 d;不同高度下异位发酵床熟化垫料中细菌与真菌微生物OTU数量测定结果为:离床体底部50 cm、30 cm、10 cm处细菌OTU数量与真菌相比,分别增加135.75%,180.96%和112.26%;离床体底部50 cm处与离床体底部30 cm及10 cm处细菌OTU数量相比,分别增加34.13%和110.64%;离床体底部50 cm处与离床体底部30 cm及10 cm处真菌OTU数量相比,分别增加59.67%和89.66%。异位发酵床“死床”时,上层熟化垫料中细菌以瘤胃菌科的产己酸菌属为主,属于厌氧菌,放线菌属更多聚集于床体中下层部位。这一结果提示在使用异位发酵床处理猪粪污过程中,应注意提高翻抛效率,增加床体内部氧含量,从而增加微生物种类,提高微生物丰富度,加速粪污降解速率,减少因床体内氧气含量不足而造成的死床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发酵床垫料来源问题,降低发酵床制作成本,笔者选用身体健康、体重和日龄相近的育肥猪进行养殖试验。通过试验来比较用食用菌废菌糠代替部分锯末对发酵床温度、生猪生长育肥的影响,并分析不同垫料组分的制作成本。试验表明,废弃食用菌块的加入不影响发酵效果及生猪的育肥性能,在废弃食用菌资源比较充足的条件下,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南方夏季高温条件下应用不同菌种、不同垫料比例生物发酵床养猪的效果,试验选择体重16~24 kg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仔猪60头,随机分成5组,进行为期123 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各组猪日增重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1,2,3组发病率分别为16.7%、16.7%、25.0%,与对照组(25.0%)基本一致;试验1,2,3组死亡率为零,低于对照组的8.3%;生物发酵床养猪舍氨气浓度为(1.10±1.09)mg/kg,水泥地面猪舍氨气浓度为(2.58±1.02)mg/kg,二者间差异显著(P0.05);生物发酵床养猪经济效益优于传统水泥地面养猪(51.3元/头)。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杏鲍菇菌糠作为发酵床垫料对发酵床温度、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腹泻率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择120头体重8.0±0.5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50%锯末+50%稻壳;试验组Ⅰ:100%菌糠;试验组Ⅱ:15%锯末+15%稻壳+70%菌糠;试验组Ⅲ:25%锯末+25%稻壳+50%菌糠;试验组Ⅳ:35%锯末+35%稻壳+30%菌糠。结果表明,试验组发酵床表面温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Ⅰ、Ⅱ和Ⅲ发酵床下20cm处温度明显升高(P0.05);除试验组Ⅳ外,其余各组与对照组相比,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明显增加(P0.05);试验组Ⅰ平均日采食量明显增加(P0.05);试验组Ⅱ、Ⅲ和Ⅳ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了断奶仔猪的腹泻率和死亡率(P0.05);与对照组相比,除试验组Ⅳ外,试验组Ⅰ、Ⅱ和Ⅲ均显著提高了断奶仔猪十二指肠内容物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P0.05)。提示菌糠可作为发酵床垫料,促进仔猪生长,降低养殖成本,试验组Ⅲ是最佳的垫料配比。  相似文献   

14.
探讨不同饲养方式及发酵床垫料环境对猪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将75头60日龄苏钟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Ⅰ(水泥地饲养,自由采食)、对照组Ⅱ(水泥地饲养,顿饲)、木屑发酵床组(垫料基质为木屑,简称木屑组,自由采食)、酒糟发酵床组(垫料基质为50%酒糟+50%木屑,简称酒糟组,自由采食)、菌糠发酵床组(垫料基质为50%菌糠+50%木屑,简称菌糠组,自由采食),试验期100 d。(1)酒糟组、木屑组和菌糠组各项生产性能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P0.05),料重比酒糟组菌糠组木屑组对照组Ⅱ对照组Ⅰ。(2)育肥中期,酒糟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最高;酒糟组和菌糠组、木屑组血清白蛋白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菌糠组和酒糟组、木屑组血清球蛋白含量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酒糟组猪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木屑组、菌糠组、对照组Ⅱ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酒糟组(P0.05)和对照组Ⅰ(P0.01)。菌糠组、木屑组猪血清葡萄糖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Ⅰ(P0.01)和对照组Ⅱ(P0.05),对照组Ⅱ血清葡萄糖也显著高于对照组Ⅰ(P0.05);酒糟组血清胆固醇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Ⅰ(P0.01)和对照组Ⅱ(P0.05),菌糠组次之,显著高于对照组Ⅰ(P0.05);对照组猪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发酵床各组(P0.01)。(3)育肥后期,各组猪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含量,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酒糟组血清白蛋白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Ⅱ和木屑组(P0.05);发酵床处理组谷草转氨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菌糠组猪血清葡萄糖水平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Ⅰ(P0.01)和木屑组(P0.05),酒糟组、对照组Ⅱ血糖浓度次之,显著高于对照组Ⅰ(P0.05);对照组Ⅱ猪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4)发酵床处理组猪十二指肠胰蛋白酶、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活性高低依次为菌糠组酒糟组木屑组对照组Ⅱ对照组Ⅰ。采取发酵床饲养方式,特别是酒糟、菌糠替代木屑作为垫料的发酵床环境,较传统水泥地面和木屑发酵床饲养环境更有利于猪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5.
《畜牧与兽医》2017,(5):35-40
旨在研究杏鲍菇菌糠作为发酵床垫料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选择120头体重(8.0±0.5)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垫料:50%锯末+50%稻壳;试验组Ⅰ组垫料:100%菌糠;试验组Ⅱ垫料:15%锯末+15%稻壳+70%菌糠;试验组Ⅲ垫料:25%锯末+25%稻壳+50%菌糠;试验组Ⅳ:35%锯末+35%稻壳+30%菌糠。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结果表明,除试验组IV外,其余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断奶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差异显著(P0.05)。其中,试验组Ⅰ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效果最显著,但平均日采食量也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除试验组I外,试验组Ⅱ、Ⅲ和Ⅳ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了断奶仔猪的腹泻率(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Ⅰ、Ⅱ、Ⅲ显著降低了断奶仔猪结肠和盲肠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数量(P0.05),显著提高了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断奶21 d和42 d时,4个试验组仔猪的外周血液T、B淋巴细胞阳性率明显升高(P0.05);试验组II和III能显著提高仔猪肠道黏液中Ig A含量(P0.05)。菌糠作为发酵床垫料,不仅提高了仔猪的生产性能,还改善了其免疫功能,降低了腹泻率。其中,试验组Ⅲ(25%锯末+25%稻壳+50%菌糠)是最佳的垫料配比比例。  相似文献   

16.
为评估发酵床模式对安全养猪的影响,对4个猪场的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免疫抗体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菌、猪链球菌及寄生虫携带情况进行了检查。结果显示:发酵床与水泥地2种模式饲养猪的病毒病抗体水平和寄生虫检查结果差异不明显;发酵床猪群的致病菌检出率略低于水泥地面养殖猪群。从半年间的试验数据和观察看,与水泥地面相比,发酵床养殖没有对猪常见疾病的防控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围绕发酵床生猪养殖模式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地区养殖环境下对育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展开研究。通过传统水泥地面养殖与发酵床养殖2种模式的对比试验,得出以下结论:1在相同的饲养日期和饲料条件下,试验组日增重比对照组日增重提高108 g,平均日增重提高16.1%,差异极显著(P〈0.01);料重比降低18.6%,差异极显著(P〈0.01)。2使用发酵床后,生猪出栏日龄平均提前17 d,可节约一定的饲养成本。  相似文献   

18.
不同垫料配方对发酵床养猪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0,5%,10%和20%4种比例的稻草替代发酵床垫料配方中的谷壳和锯木屑,设计了4个发酵床垫料配方;选择"长×大"二元去势公猪6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头,分别饲养在4种垫料配方的发酵床上,每天测定发酵床温度,出栏时测定猪的肥育性能和垫料的损耗情况。结果表明:发酵床垫料中加入5%~20%的稻草秸秆不影响其发酵效果;各组日增重在685.6~707.5 g,料重比2.8~3.1,说明在发酵床垫料中掺入5%~20%的稻草秸秆也不会影响猪的肥育性能。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生态发酵床养猪技术在缙云县的适应性和可行性,试验选择大长金三元杂种保育仔猪40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头。试验组饲养于发酵床栏舍,对照组饲养于普通水泥地面栏舍。经30 d饲养试验,试验组比对照组增重速度提高7.02%,饲料利用率提高16.87%,经济效益提高18.85%;且采用发酵床养猪节水省工,粪尿排泄物完全没有向外排出,有效地避免了养猪污染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不同饲养方式(水泥平地饲养、保育高床饲养、松木垫料发酵床饲养)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25日龄杜大长断奶仔猪75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25头。经22 d正式试验,结果表明,保育高床和发酵床饲养方式可明显改善饲养环境,减少腹泻发病率;日增重比地面平养分别提高15.51%和14.55%;经济效益分别提高25.44%和1.60%,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