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6%氰虫·毒死蜱悬乳剂是一种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新型复配农药,测定了对3龄起蚕的急性食下毒性和在桑叶上的残毒期,并观察了喷药后不同间隔时间的中毒症状。结果表明:氰虫·毒死蜱对3龄起蚕的摄人致死中浓度(LC50)为0.5871mg/L。36%氰虫·毒死蜱悬乳剂稀释500倍、1000倍和2000倍喷雾桑叶,间隔50d后饲喂3龄蚕的死亡率均为100%,在添食毒叶后2—3d表现中毒症状直至死亡。36%氰虫·毒死蜱悬乳剂对家蚕的急性毒性较强,在桑叶上的残毒期极长,桑园周围其它农作物应谨慎使用该杀虫剂。  相似文献   

2.
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舞毒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舞毒蛾病虫尸稀释液于室内感染其一龄幼虫,半致死浓度(LC_(50))为89个多角体/毫升;感二龄幼虫,LC_(50)为560个多角体/毫升。经二年蚕场防虫试验,以含82—320万多角体/毫升虫尸液防治1—3龄幼虫,效果达81—98%。用虫尸稀释液行小区感染一龄柞蚕及野外蚕场喷毒感染一、二龄柞蚕试验,病毒浓度从56—87,000个多角体/毫升,对柞蚕未见致病性。  相似文献   

3.
郭殿荣  吴玉林 《蚕业科学》1994,20(4):225-230
室内药敏试验0.1%—0.5%保蚕宁2号对柞蚕链球菌有抑制作用,四龄盛食期添食0.13%保蚕宁2号对柞蚕再感染空胴病有防治作用,旦效果显著。小区试验经添食药物的空胴病发病率下降69.5%,死笼茧率平均下降38.25%,结茧率平均提高50.25%。农村多点试验治愈率达63%,发病率下降67.3%,结茧率提高52.11%。保蚕宁2号药源充足,价格适宜,可在柞蚕生产区普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柞蚕稚蚕室内(蚕床)育技术的试验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柞蚕稚蚕室内(蚕床)育是指把1~2龄稚蚕放到室内蚕床中,进行室内塑料膜覆盖饲养的稚蚕保护育技术。稚蚕室内育可以使小蚕在能够控制温度、湿度、光线的室内环境进行放养,能有效的减免过低温、大风天、鸟虫害等自然灾害对稚蚕的伤害,同时把小蚕投放到经彻底消毒的环境中放养,可以有效的杜绝小蚕期感染传染性病害,因此,稚蚕室内育是集防病.保苗为一体的促进柞蚕高产高效的积极措施。从2002年开始,我局按照科技型、高效型蚕业的发展思路,从推广稚蚕保护育新技术入手,积极探索高效蚕业发展路子,在局属熊背柞蚕原种场进行稚蚕室内(蚕床)育试验与探索,基本掌握了该项技术的要点,取得了比对照区保苗率提高60%,单产提高20%~30%的增产效果,其技术操作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5.
室内毒性测定结果表明:40%辛硫磷乳油对3龄起蚕24h的LC50为0.8872mg/L,3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的LC50为2.1978mg/L,两者相差1.48倍。3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15001倍(200mg/L)、1000倍(300mg/L)和500倍(600mg/L)对3龄起蚕的安全间隔期分别为11d、15d和17d,40%辛硫磷乳油2000倍(200mg/L)、1333倍(300mg/L)和667倍(600mg/L)的安全间隔期分别为2d、4d和6d;即在同等质量浓度下,3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比40%辛硫磷乳油的安全间隔期延长9-11d。  相似文献   

6.
<正> 螽蟖是柞蚕主要害虫之一。该虫种类多、分布广,全国各柞蚕区均有发生和危害。仅在辽宁、山东、吉林等省就发现有十余种食蚕螽蟖。螽蟖主要为害4—5龄春蚕、春茧及1—4龄秋蚕。柞蚕受害率平均约20—30%。对于螽蟖的防治过去曾用红砒毒饵药杀,但防治效果并不理想,杀不死土褐螽蟖,残效期短。建国后用六六六及氟硅酸钠毒饵药杀,效果较好,能杀死包括土褐螽蟖在内的各种螽蟖,已应用20余年。因为六六六对人、畜、环境污染严重,已被列为禁用农药。 我们从1979年开始,在20余种药剂中筛选出“杀螽丹一号”,经过5年试验防治效果显著,现将试验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马文石 《北方蚕业》2006,27(4):29-30
由细菌寄生柞蚕引起的细菌病,主要有柞蚕空胴病、柞蚕败血病、柞蚕中毒性软化病和欧文氏软化病。这些病害在我国柞蚕产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据东北三省调查,年年因细菌病的发生,少收蚕茧上万吨、经济损失达亿元。给柞蚕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细菌病大发生的原因是卵期和蚕期  相似文献   

8.
柞蚕空胴病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1958年以来,柞蚕空胴病对辽宁省柞蚕生产的危害逐年严重,很快蔓延全省蚕区,据l960—1963年间对全省重点蚕区的调查,该病对柞蚕的为害率达30—40%,重者达70%以上,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从四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柞蚕空胴病病原、病征、病变的研究 从辽宁省重点蚕区采集软化病蚕作供试材料,从病毒和细菌两方面进行病原的研究。通过试验证明:本病病原不是病毒,而是由柞蚕链球菌寄生引起的。病菌侵入蚕儿中肠以后,首先寄生围食膜,然  相似文献   

9.
取不同素质的柞蚕,于1、2、5龄饷食期,用离心提纯的新鲜核型多角体病毒液以五倍系列稀释5—6六个浓度,分别进行经口定量添毒测定,然后根据各组发病情况,求出半数致死量(LD_(50)),来衡量各类型柞蚕的抗毒力大小。初步认为:(1)河南一化性柞蚕品种,对核型多角体病毒抵抗性差异在十倍左右。(2)同品种不同蛾系间的抗毒力也有一定差异。(3)辉点蚕的抗毒力是二对侧点蚕<一对侧点蚕<正常蚕。(4)对不同发育阶段的柞蚕,5龄起蚕的抗毒力比3龄起蚕增长47倍;5龄不同发育时期的柞蚕抗毒力的增长,与其体重增长有关。(6)不同外界环境,可导致柞蚕形成不同的生理状态,因此对核型多角体的抵抗力有明显差异;不同卵期经过的柞蚕抗毒力是:20天>30天>40天;不同饲料育的1、2龄柞蚕,不论是先食叶后添毒,或者是先添毒后食叶,其抗毒力均为适熟叶育>幼嫩叶育。  相似文献   

10.
周怀民  勇作全 《蚕业科学》1993,19(4):208-212
对柞蚕的蛹、卵、幼虫进行不同环境条件处理试验,调查柞蚕核型多角体病自然发病率。结果下列情况促使柞蚕发生较多的核型多角体病:暖茧期蚕蛹和孵卵期蚕卵长期接触高温多湿(27℃、90%)、低温多湿(15℃、90%);低温(7—8℃)抑制蚕卵胚子15天以上;春柞蚕卵在自然室温(13℃—19℃)保存30天以上;出蚕期卵层堆积厚度1.5cm以上;幼嫩饲料;“下河”蚁蚕的河滩畦芽育;五龄饷食蚕受到38℃3小时高温冲击。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十几年来,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广大蚕区,一种新型的柞蚕软化病日益严重的危害着柞蚕生产。由于该病多发生在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山区,或是由于患病蚕儿多吐无色消化液,因而被称之“高山型”软化病或“吐白水”型软化病。  相似文献   

12.
作为确立小蚕期人工饲料无菌饲育、大蚕期条桑育这一饲育法的基础研究,在春蚕、夏蚕以及秋蚕各蚕期,研究了关于1~3龄及1~4龄用人工饲料无菌饲育,以后用桑叶饲育的蚕儿对各种病毒的感染抵抗性。病毒用了核多角体病病毒、细胞质多角体病病毒及软化病病毒3种,接种是把各种病毒按10种浓度稀释,然后对用各种饲育  相似文献   

13.
柞蚕空胴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柞蚕空胴病为辽宁柞蚕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据1960~1961年调查,全省平均发病率为30—40%,重者达70%以上。通过病原、发病机制、病变和病征的研究,查明该病是由柞蚕链球菌的寄生,破坏了柞蚕中肠的围食膜和肠壁细胞而引起发病。致死的病蚕,具有一定的病变和病征。这些特征与目前昆虫病理学和蚕体病理学中记载的各种类型软化病有明显的区别,是柞蚕的一种新型病害,命名为“柞蚕空胴病”。  相似文献   

14.
柞蚕饰腹寄蝇(Crossocosmia tibialis chao)是柞蚕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春期对3—5龄蚕儿为害特别严重,辽宁省的各柞蚕产区几乎普遍发生,平均受害率达60%以上,严重的可达100%。由于寄生蝇的猖獗为害,蚕民被迫停止放春蚕,或者远至黑龙江、内蒙自治区一带去放春蚕,给辽宁省的柞蚕生产造成极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红安杨山二社的柞蚕,1957年5月份曾发生软化病,我们将800头病蚕分8个区,每区分别用1%,2%,3%,4%等不同浓度的福尔马林液每天喷三次在柞叶上喂蚕,据十五天观察调查,喷过2%的福尔马林液的蚕,在四眠时全部很正常的就眠起眠;喷过1%的福尔马林液的蚕,在四眠时有40.3%仍有软化病,喷过3%,4%的都有毒害,证明2%的福尔马林液可以  相似文献   

16.
关于柞蚕生产现代化问题,各地都开展了一些讨论,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下面仅就柞蚕稚蚕保护育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蚕稚蚕保护育:是柞蚕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柞蚕生产,幼虫还是在野外放养,基本上处于半驯化状态。因蚕儿小,把握力弱,特别是稚蚕期,抵御不了急风暴雨,低温寒害和鸟、兽、虫敌害的侵袭。所以,仅稚蚕期,就会损失30—40%以上,这是造成柞蚕生产低而不稳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各地为了战胜自然灾害与敌害,改革养蚕法,研究提出了稚蚕保护育的措施。所谓稚蚕保护育,简单地说,就是对1—3龄小蚕,采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柞蚕壮蚕期体内物质代谢对滞育生理的影响,研究了不同蚕季的柞蚕5龄幼虫血淋巴中蛋白质和糖类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春、秋期柞蚕5龄幼虫血淋巴中总糖、海藻糖和蛋白质含量均随着生长发育而增加,总糖和海藻糖在5龄末期稍有下降;秋期柞蚕血淋巴中的总糖含量略高于春期柞蚕,海藻糖含量二者大致相似,而蛋白质含量却高于春期柞蚕,并且显示出特征蛋白质谱带。推测秋蚕期柞蚕体内物质的变化与发生滞育有关。  相似文献   

18.
吴迪  孙勇  刘冰 《北方蚕业》2021,42(2):18-22
为解决我国北方二化性柞蚕产区柞蚕品种辨识度低等问题,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以具有幼虫期典型体色性状的8822和具有成虫期典型标记性状的H 8701为亲本,选育出兼具幼虫期和成虫期典型性状特征的柞蚕新品种"墨玉".新品种幼虫体背为宝石绿色,成虫前翅前缘脉呈黑紫色.新品种具有对北方低温多湿气候适应性强,茧型中等,抗病丰产等优点,繁种试验比对照品种抗大春季增产9.08%、秋季增产9.87%.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应用昆虫抗保幼激素活性物质(YA_(20))调控家蚕生长发育和对茧丝的影响。结果表明:(1)一龄蚕添食YA_(20)液30—50ppm,三眠蚕诱导率很低;二龄到四龄蚕24小时前任何时间起连续添食48小时(30ppm),均能100%地诱导出三眠蚕,龄期经过当龄延长1—2天,而全龄则缩短2天、3天、4天以上;五龄蚕后期添食YA_(20),全茧量、茧层量可提高。(2)YA_(20)诱导的三眠蚕茧的全茧量、茧层量依二龄蚕添食>三龄蚕添食>四龄蚕添食而变化。(3)三眠蚕单位饲料转化率高于对照的4%—9%,单位饲料的生产量为对照的75%—90%。(4)三眠茧的解舒优,茧丝纤度偏差小,生丝强力、伸度、抱合力好,可缫制出4A—6A级高品位细纤度生丝。  相似文献   

20.
将150只1日龄健康艾维茵肉仔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第1组为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2-5组为试验组,一在其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75,100,125,150mg/kg的10%牛至油预混剂;饲养6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在试验前期(0-3周龄),125mg/kg牛至油组肉仔鸡的日增重提高了11.20%(P〈0.01),料肉比降低了13.55%(P〈0.01);在试验后期(4-6周龄),100mg/kg牛至油组的日增重提高了8.20%(P〈0.01),料肉比降低了11.93%(P〈0.01)。42日龄,100mg/kg牛至油组的T淋巴细胞酸性α-醋酸萘涵旨酶的活性和T淋巴细胞转化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6.56%、13.90%(P〈0.05)。生长前期(0~3周龄)以125mg/kg的添加量为宜,生长后期(4-6周龄)的适宜添加量为100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