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番茄茎枯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茎枯病主要危害番茄的茎和果实,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为此,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河南商丘地区番茄茎枯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测定其致病性,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番茄茎枯病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其rDNA ITS序列与Gen-Bank中苹果链格孢菌(A.alternate)的ITS序列同源性为100%,与链格孢属的其他小孢子种聚在一个大的分支上.番茄茎枯病病原菌的鉴定为该病害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林芝地区温室番茄灰霉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岳海梅  庄华  旺姆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223-13224,13321
[目的]研究林芝地区温室番茄灰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为该地区番茄灰霉病的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不同的温度、pH值、碳源和氮源,研究林芝地区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条件。[结果]番茄灰霉病菌在10~30℃均能生长,适宜温度为20~25℃,最佳温度为25℃,30℃以上的高温抑制病原菌生长及产孢。pH值5.0~9.0范围菌丝均能生长,以pH值6.0为最适,中性条件下不利于产孢。碳源以果糖对菌丝生长最佳,产孢以蔗糖溶液中最多。氮源以蛋白胨对菌丝生长和产孢最佳,缺氮条件下不产孢。[结论]番茄灰霉病在林芝地区日光温室中流行,最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的碳源不一定最利于其产孢,最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氮源同时也有利于其产孢。  相似文献   

3.
番茄灰霉病生物防治措施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番茄灰霉病(Botryis cinerea Pers)是弱寄生病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淡色菌科葡萄孢属的灰葡萄孢菌,有性阶段为富克尔核盘菌(Sclerotinia fuckeliana=Botryotinia fucheliana de Bary)。番茄灰霉病是一种世界性重要病害,该病的致病菌灰葡萄孢菌可侵染几百种植物的花、果及绿色组织部分,主要为害葫芦科和茄科蔬菜,对菜豆、韭菜、洋葱也有为害。灰霉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菌核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  相似文献   

4.
哈茨木霉菌是一种重要的生防菌,灰葡萄孢菌是番茄灰霉病的病原菌,通过对峙试验研究哈芡木霉菌对灰葡萄孢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哈茨木霉菌在室内能够很好地抑制灰葡萄孢菌的生长。哈茨木霉菌的培养采用固液双相培养的方法,用正交试验优化法分别对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该哈茨木霉菌在优化好的固液双相培养基上能产生5.6×109个孢子。  相似文献   

5.
番茄灰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是灰葡萄孢菌,属半知菌亚门,除侵染番茄外,还侵染茄子,黄瓜等.  相似文献   

6.
番茄主要病害病原菌培养条件及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侵染甘肃省番茄主要病原菌培养条件,并筛选出有效防治药剂,为生产实践中防治番茄3种病害及研发新的混配制剂提供科学依据,从而阻碍和延缓3种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方法】试验采用生长速率法对3种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及室内防治药剂进行了测定及筛选.【结果】对番茄上3种主要病原菌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进行培养条件筛选,研究发现致病疫霉、茄链格孢和灰葡萄孢在大多数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其中OMA培养基有利于致病疫霉菌丝的生长,TDA培养基有利于茄链格孢和灰葡萄孢菌丝的生长;致病疫霉、茄链格孢和灰葡萄孢最适温度和光照条件分别为20℃与24/0(L/D)、25℃与24/0(L/D)、25℃与16/8(L/D);经室内抑菌作用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霜脲·锰锌对致病疫霉、苯醚甲环唑对茄链格孢和腐霉·福美双对灰葡萄孢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均为100%,EC50分别为141.00、31.89和138.91μg/mL.【结论】霜脲·锰锌、苯醚甲环唑和腐霉·福美双可分别用于由致病疫霉、茄链格孢、灰葡萄孢引起的病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从番茄根际土壤分离到1株芽孢杆菌(Bacillus)FJSC01,其对烟草土传病原菌青枯拉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疫霉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和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等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FJSC01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为40%.基于病原菌培养性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系统演化分析,将菌株FJSC01鉴定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  相似文献   

8.
    枇杷花疫病于2007年在浙江省德清县严重发生,造成枇杷花穗枯萎和死亡.为了鉴定其病原菌,从受害枇杷花穗上分离到6个病原菌菌株.依据病原菌的形态学和培养特征,该病原菌被鉴定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其有性态为富氏葡萄孢盘菌(Botryotinia fuckeliana Whetzel.).通过核糖体DNA ITS序列分析,分离菌株序列与富氏葡萄孢盘菌序列100%同源,进一步证明侵染枇杷花穗的病原菌是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B.cinerea 能侵染枇杷花穗,可引起与自然寄主上相似的病害症状.  相似文献   

9.
试验采取人工创伤接种法处理樱桃番茄,以腐烂率为测定指标,在测定马铃薯糖苷生物碱抑制灰葡萄孢菌引起樱桃番茄腐烂的最适浓度和低浓度金属盐对灰葡萄孢菌引起樱桃番茄腐烂抑制效果的基础上,研究最适浓度糖苷生物碱与金属盐相结合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当糖苷生物碱浓度达到300μmol/l时,由灰葡萄孢菌引起的樱桃番茄腐烂率最低;Na Cl、KCl、Ca Cl2、Mg SO4的浓度为0.25%、0.5%、1%、2%、3%时对灰葡萄孢菌引起的樱桃番茄腐烂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糖苷生物碱与金属盐(0.25%Na Cl、1%KCl、3%Ca Cl2、0.25%Mg SO4)结合使用时,对灰葡萄孢菌引起的樱桃番茄腐烂抑制效果最佳,比单独使用300μmol/l糖苷生物碱时樱桃番茄腐烂率分别降低了6.67%、17.83%、11.94%、14.17%,其中1%KCl与糖苷生物碱结合使用时,番茄的腐烂率仅为6.67%。  相似文献   

10.
奉新县猕猴桃果实腐烂病病原菌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江西奉新猕猴桃果实腐烂的病原菌种类,对该县猕猴桃烂果进行大量病菌分离,对分离的病菌进行了分子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奉新猕猴桃烂果的病原菌有6种,分别是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富氏葡萄孢盘菌(Botryotinia fuckeliana)、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sp.)、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其中主要是葡萄座腔菌(分出率占83.0%),其次是拟茎点霉菌(分出率占8.9%).致病性测定结果同时表明葡萄座腔菌既可从果面伤口侵入,也可以从果皮直接侵入,其他5种真菌则只能从伤口侵入.研究结果对奉新猕猴桃烂果病害的防治和进一步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峰 《现代农业》2002,(3):16-16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棚室(大棚、日光温室)蔬菜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使灰霉病成为棚室蔬菜中一种重要的病害.该病由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主要危害茄子、番茄、辣椒、黄瓜、西葫芦、莴苣、草莓等多种蔬菜.  相似文献   

12.
对宁夏银川市收集的番茄白粉病病叶上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分别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银川市番茄白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单生,呈卵圆形或腰鼓状;其顶端位置萌发出芽管,芽管末端生有乳突状附着胞,附着胞亦着生于菌丝上;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支;未发现闭囊壳。对病原菌的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进行比对,其与新番茄粉孢菌(Oidiumneolycopersici)的一致性达99%以上。形态学鉴定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引起银川市番茄白粉病的病原菌为新番茄粉孢菌。  相似文献   

13.
从武汉市番茄大棚番茄叶片和果实上分离出引起番茄叶斑病和果斑病的病原真菌,对该菌进行了病原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经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分子鉴定该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对该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病原菌喜光照,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5~30℃,生长适宜pH为7~9,喜欢弱碱性生长环境,供试5种碳源中葡萄糖的利用效果最好,5种氮源中硝酸钾利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采用组织分离法,以PDA培养基为分离培养基,从绣线菊的根、茎和叶中分离获得39株内生真菌。平板对峙结果表明, 21株活性菌株对6种植物病原菌(辣椒疫霉病原菌、番茄枯萎病原菌、苹果腐烂病原菌、苹果炭疽病原菌、葡萄灰霉病原菌、小麦赤霉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菌株XXT10对苹果腐烂病原菌、苹果炭疽病原菌、番茄枯萎病原菌、小麦赤霉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达到73.2%、72.5%、39.5%和42.7%。通过测得的ITS rDNA 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序列比对后该菌为链格孢属菌。生物学特性试验表明,该菌株在28~32℃时,选择PDA培养基,分别以乳糖和蛋白胨作为碳、氮源,酸碱度中性的条件下,菌落的生长状况最佳。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以河南省商丘地区患枯萎病番茄植株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形态观察及ITS序列分析,对引起番茄枯萎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菌落呈圆形、白色,中心呈淡紫色,分生孢子镰刀状或椭圆状.经PCR扩增番茄病原菌ITS序列后得到长度为582 bp的片段,对该序列在NCBI中进行比对,显示与尖孢镰刀菌(Fusarium...  相似文献   

16.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及液相色谱仪,对羌活地上部位的乙醇浸提物进行分析,明确其挥发性及部位特征非挥发性成分和含量,考察提取物对3种重要农业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羌活地上部位挥发性成分复杂,与标准谱比对,得到匹配度90%以上化合物40种,主要包括长链脂肪酸类、化学结构带环或桥的烯、酮、醇类化合物以及甾醇类化合物。其中,石竹烯、异龙脑、柠檬烯等化合物具备芳香气味和杀菌活性;非挥发性成分包含东莨菪内酯、补骨酯素、羌活醇等香豆素类成分,其中羌活醇质量分数可达1.24mg/g。抑菌试验表明,提取物对尖孢镰刀菌、番茄早疫病病原菌和灰葡萄孢菌3种真菌均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并得到其毒力回归方程,对尖孢镰刀菌、番茄早疫病病原菌、灰葡萄孢菌的EC_(50)值分别为4.97、7.29、14.14mg/mL。  相似文献   

17.
用生长速率法及抑菌圈法测定了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高产菌株次生代谢产物提取物对6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灰葡萄孢菌的提取物对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和梨黑星病菌(Venturia nashicola)的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完全抑制菌丝生长的浓度分别为2、2、4和8mg/mL,EC50则分别为0.1039、0.3816、0.8418和1.4950mg/mL。对烟草野火病菌(Pseudomonas syuringae pv.tabaco)、白菜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2种细菌也有抑制作用,在浓度为2mg/mL时,抑菌圈直径均为2.8cm。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高良姜叶枯病病原菌.[方法]病原菌从高良姜感病组织上分离并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病原菌的鉴定主要通过形态鉴定和ITS序列分析.[结果]高良姜叶枯病病原菌确定为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属子囊菌门(Ascomycota),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葡萄座腔菌目(Botryosphaeriales),葡萄座腔菌科(Botryosphaeriaceae),毛色二孢属(Lasiodiplodia).[结论]首次报道高良姜叶枯病病原菌为可可毛色二孢.  相似文献   

19.
[目的]鉴定北京昌平地区百合灰霉病病原菌,并明确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病害的预测、防治及百合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柯赫氏法则从东方百合索邦灰霉病病株中分离纯化获得致病菌,结合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并利用菌落生长法和血球计数板孢子计量法研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从索邦灰霉病叶片病斑上分离获得灰霉病病原菌(标记为CX1),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CX1菌株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CX1菌株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培养基为PSA培养基,最适温度为20℃,最适光照环境为光暗交替(12 h光照/12 h黑暗),菌丝生长的最适pH为5~6,产孢的最适pH为6,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碳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蔗糖,最适氮源分别为牛肉膏和硫酸铵.[结论]引起北京昌平地区百合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依据百合灰葡萄孢菌的生物学特性,生产中除使用化学和生物防治外,还可通过改变栽培环境、合理施肥、合理灌溉、合理密植、轮作等农业措施来抑制灰葡萄孢菌的生长和产孢,从而减轻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获得针对番茄枯萎病的生防菌,从山东寿光设施大棚内番茄根际筛选获得1株细菌菌株KCKB1,通过菌落形态特征观察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菌株KCKB1确认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并对其开展对峙培养、种属鉴定、生长特性研究、抑菌谱检测以及盆栽防效验证。结果表明,菌株KCKB1能有效抑制番茄枯萎病,盆栽防治效果达到61.46%;菌株KCKB1可以提高番茄植株叶片内抗氧化酶(SOD、CAT)以及抑菌物质合成酶(PAL、PPO)的活性,进而提高植株抗病性。同时,菌株KCKB1还具有溶磷、固氮、产铁载体、产ACC脱氨酶、产IAA等促生功能,能明显促进番茄植株的生长。此外,菌株KCKB1对链格孢菌、甘薯长喙壳菌、灰葡萄孢、烟草疫霉菌、尖孢镰刀菌甘薯专化型5种病原菌均具有良好的的抑菌效果。综上,枯草芽孢杆菌菌株KCKB1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与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对番茄枯萎病进行生物防治提供了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