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氨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体重18~25 g)生理指标的影响,将其暴露于30 mmol/L NH_4Cl溶液和空气中0 h,6 h,12 h,24 h,48 h,72 h,以研究体外和体内氨对其体组织中谷氨酰胺含量、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氨和空气暴露下,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大鳞副泥鳅肝脏和肌肉组织中谷氨酰胺含量有明显累积的趋势,脑、肝脏和肠道组织中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均显著上升。氨和空气暴露显著影响大鳞副泥鳅脑和肠道组织中谷氨酸脱氢酶活性,但对肝脏组织中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并没有显著性影响。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可通过体组织中累积谷氨酰胺来应对体外或体内氨浓度的上升,氨暴露和空气暴露可刺激体内谷氨酰胺的合成,将氨转化为无毒性的谷氨酰胺。肠道中谷氨酸脱氢酶活性显著上升,可能在鱼类应对氨氮毒性中,肠道谷氨酸脱氢酶比谷氨酰胺合成酶有更重要的作用。而大鳞副泥鳅肝脏组织中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并不受氨和空气暴露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肝脏组织中转氨酶催化生成了足量的谷氨酸。  相似文献   

2.
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分别暴露于30 mmol/L NH4C1溶液和空气中,以评价氨和空气暴露对其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氨暴露并未引起大鳞副泥鳅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显著变化,仅空气暴露12h后,大鳞副泥鳅肝脏SOD...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胚胎发育及幼鱼性腺发育的影响,将受精卵随机分成7组,分别置于0、0.1、0.3、0.5、1.0、2.5、5.0 mg/L SDBS溶液中充氧孵化,统计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选取均重为3 g左右健康的大鳞副泥鳅210尾,随机分成7组,分别置于0、0.1、0.3、0.5、1.0、2.5、5.0 mg/L SDBS溶液中饲养60 d,统计大鳞副泥鳅的死亡情况,取性腺制作组织切片,观察SDBS对大鳞副泥鳅幼鱼性腺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SDBS浓度≤1.0 mg/L时,对大鳞副泥鳅受精卵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鳅苗畸形率无显著影响,SDBS浓度≥2.5 mg/L时,培育周期与孵化周期显著延长,孵化率显著下降,鳅苗畸形率显著上升。大鳞副泥鳅的死亡率随SDBS浓度的升高明显上升,SDBS浓度≥0.1 mg/L时显著抑制精巢发育。  相似文献   

4.
大鳞副泥鳅幼苗敌百虫毒性试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鳞副泥鳅人工繁殖过程中,发现剑水蚤特别容易在孵化箱内聚积,严重地影响了孵化效果.为了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大鳞副泥鳅幼苗敌百虫毒性试验.选择敌百虫晶体原液(含量≥90%),试验设计一个空白组和五个浓度梯度试验组,每组放入幼苗30尾,经24 h和48 h的观察后,试验结果:大鳞副泥鳅苗种安全浓度为1.25 mg...  相似文献   

5.
三种鳅科鱼对NaCl盐度和NaHCO3碱度的耐受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鳅科的黑龙江泥鳅(Misgurnus mohoity Dybowsky)、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auvage)、达里湖高原鳅(Triplophysa dalaica)为实验材料,采用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法和均匀正交设计法对其盐碱耐受能力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黑龙江泥鳅、大鳞副泥鳅、达里湖高原鳅的24 h和96 h的氯化钠(Na Cl)盐度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5.64 g/L和13.58 g/L、15.43 g/L和14.18 g/L、14.00 g/L和11.57 g/L,安全浓度(SC)分别为4.12 g/L、4.03 g/L、3.74 g/L,盐度耐受能力顺序为:黑龙江泥鳅大鳞副泥鳅达里湖高原鳅。黑龙江泥鳅、大鳞副泥鳅、达里湖高原鳅的24 h和96 h碳酸氢钠(NaHCO_3)碱度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17.1 mmol/L和72.62 mmol/L、128.4 mmol/L和88.83 mmol/L、155.2 mmol/L和120.0 mmol/L,安全浓度分别为18.77 mmol/L、23.66 mmol/L、36.30 mmol/L,碱度耐受能力顺序为:达里湖高原鳅大鳞副泥鳅黑龙江泥鳅。盐碱交互作用对黑龙江泥鳅、大鳞副泥鳅均表现为协同作用,协同系数0~48 h依次增高,以后逐渐减小;而对达里湖高原鳅在0~48 h内表现为协同作用,在48~96 h时表现为拮抗作用,拮抗系数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对比分析可知,3种鳅科鱼的盐碱耐受能力比大多数淡水鱼高,可作为盐碱水域的增养殖鱼类;而达里湖高原鳅在耐碱方面表现更突出,可以作为高碳酸盐型盐碱水的增养殖鱼类。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盐度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dabryanus)Na+-K+-ATP酶(NKA)、抗氧化酶活性及组织结构的影响,试验设置4、8、12共3个盐度组和一个淡水组(对照),以全长(17.60±0.69)cm,体质量(35.51±5.30)g的大鳞副泥鳅进行14 d胁迫试验。结果表明:盐度升高使鳃Na+-K+-ATP酶活力上升,第7 d 时3个试验组Na+-K+-ATP酶活性均达到峰值且盐度8和12组显著高于淡水组(P<0.05)。肝脏SOD和CAT活性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分别于胁迫12 h和2 d时达到最大值;3个盐度组的GSH-PX酶活性在6 h和12 h均有所升高,且盐度12组显著高于淡水组(P<0.05)。盐度4、8和12组肝脏MDA含量分别在第1 d和7 d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淡水组(P<0.05)。组织切片结果显示,盐度12组的鳃小片变窄,鳃小片间距变大,泌氯细胞数量增多;肝细胞空泡化严重,血窦扩张范围增大,并出现细胞轮廓模糊、细胞核偏移、细胞核溶解。上述结果表明,盐度胁迫对大鳞副泥鳅的Na+-K+-ATP酶、抗氧化酶活性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并对其鳃和肝组织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7.
以淡水组为对照,通过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96h的急性盐度(15和22)胁迫试验,研究了幼鱼对水体盐度突变的血浆皮质醇和代谢反应,并探讨了施氏鲟适应环境盐度变化的渗透调节机理。结果表明,盐度胁迫导致幼鱼的血浆皮质醇、血糖及乳酸浓度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随后各项指标逐渐下降,并分别于24、48、96h时基本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盐度15组的血浆皮质醇、血糖及乳酸浓度分别在胁迫5、24和48h时达峰值,而盐度22组则分别在0.5、24和24h时即达峰值,且胁迫后0.5h时的皮质醇浓度、12h时的血糖及12~48h时的乳酸浓度均显著高于盐度15处理组(P〈0.05);各处理组的Na^+浓度随着盐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而Cl^-浓度在15和22盐度组中匀先升高后降低,血浆K^+浓度在盐度组(15和22)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突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并在24h达最大值,胁迫12h和24h时22盐度组幼鱼血浆渗透压的浓度显著高于15盐度组(P〈0.05)。15和22盐度组的Na^+/K^+-ATP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12h时达最高值,随后下降,但在12~96h内均处于较高的水平,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盐度突变可在第一时间内导致施氏鲟血浆皮质醇浓度显著升高,而血糖及乳酸的变化则明显滞后于皮质醇的变化,且通过对幼鱼血浆中皮质醇、血糖及乳酸浓度变化的分析,发现通过机体的生理调整,至96h时施氏鲟幼鱼对水体盐度突变有了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对温度胁迫的适应能力,开展了温度胁迫与恢复实验。设置对照组(22℃)、高温组(29℃)、降温组(15℃)与低温组(8℃)4个处理,在胁迫期的第1、2、4、8、12h与恢复期第4、8、12、24h取肝脏,测定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和丙二醛(MDA)、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含量。结果显示,胁迫期内肝脏SOD和CAT活力均在温度骤变的影响下受到抑制,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MDA含量则显著升高(P0.05);恢复期内各实验组SOD和CAT活力均逐渐升高,MDA含量逐渐降低,至恢复期结束时,对照组与各实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温度骤变条件下,各实验组肝脏LZM与AKP活力显著降低(P0.05),恢复期内高温组LZM与AKP活力无明显变化,降温组与低温组LZM与AKP活力则逐渐升高,至恢复期结束时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温度胁迫显著升高血清中AST与ALT含量(P0.05),恢复期内各实验组AST与ALT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至恢复期结束时,除高温组ALT含量外均降至对照组水平。研究表明,温度胁迫显著降低大鳞副泥鳅SOD、CAT、LZM与AKP活力,MDA与血清转氨酶AST、ALT含量升高,其中,高温胁迫会对大鳞副泥鳅非特异性免疫机能造成不可逆破坏,其他抑制均为可恢复的。  相似文献   

9.
以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为受试对象,设置0.302、0.362、0.434、0.521、0.625 mL/L共5个浓度组和1个对照组,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研究除草剂百草枯对大鳞副泥鳅血细胞DNA 6、24、48、96 h所造成的损伤。结果表明,6、24、48、96 h时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尾部DNA百分比(Tail DNA)、慧星尾长(Tail length,TL)和Olive尾矩(Olive tail moment,OTM)3项指标上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且在6、24、48 h时,时间一定时,各项指标随除草剂浓度升高而变大;浓度一定时,各项指标随时间推移而变大,而96 h时与48 h时相比,各项指标则有所下降。TL和OTM 2项指标在24 h时0.625 mL/L组达到最大,分别为(553.22±106.92)%和(200.73±50.72)%,Tail DNA在48 h时0.625 mL/L组达到最大,为(75.14±10.99)%。研究结果对于百草枯的合理使用和环境污染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0.
以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为受试对象,设置0.302、0.362、0.434、0.521、0.625 mL/L共5个浓度组和1个对照组,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研究除草剂百草枯对大鳞副泥鳅血细胞DNA 6、24、48、96 h所造成的损伤。结果表明,6、24、48、96 h时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尾部DNA百分比(Tail DNA)、慧星尾长(Tail length,TL)和Olive尾矩(Olive tail moment,OTM)3项指标上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且在6、24、48 h时,时间一定时,各项指标随除草剂浓度升高而变大;浓度一定时,各项指标随时间推移而变大,而96 h时与48 h时相比,各项指标则有所下降。TL和OTM 2项指标在24 h时0.625 mL/L组达到最大,分别为(553.22±106.92)%和(200.73±50.72)%,Tail DNA在48 h时0.625 mL/L组达到最大,为(75.14±10.99)%。研究结果对于百草枯的合理使用和环境污染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1.
舟山群岛大鳞副泥鳅与真泥鳅形态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舟山群岛采集体长7.1~18.7 cm、体重3.2~55.6 g的野生泥鳅样本,依据侧线鳞数目初步分出127尾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uns dubryanus)和136尾真泥鳅(Misguruns anguilliaudatuses)。按体长段分组,分别记录两种泥鳅体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头长、吻长、口须长、头长等数据,统计分析体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头长/吻长、口须长/头长几组数据,结果显示:大鳞副泥鳅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07±0.10)倍,真泥鳅尾柄长是尾柄高的(1.84±0.12)倍。大鳞副泥鳅和真泥鳅口须长/头长分别为1.05±0.11,0.54±0.11。尾柄长/尾柄高口须长/头长在两种泥鳅之间也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在水温(22±0.5)℃和密闭式流水条件下,测定体质量(104.68±2.20)g大鳞鲃Barbus capito在不同碳酸氢钠(NaHC03)浓度(10 mmol/L、20 mmol/L、30 mmol/L、40 mmol/L和50mmol/L)下的耗氧率、排氨率和血浆尿素氮浓度。结果表明:碱度10~30mmol/L组大鳞鲃的耗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碱度40 mmol/L、50mmol/L组的耗氧率极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1),说明高碱度影响大鳞鲃的生理活动,提高新陈代谢水平抵御高碱度胁迫。随着碱度的上升大鳞鲃的排氨率逐渐降低,碱度30~50mmol/L组的排氨率依次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大鳞鲃血浆尿素氮浓度随碱度的升高而逐渐显著上升(P0.05)。本试验表明,大鳞鲃为了应对碱度胁迫时的氨中毒,首先调节代谢降低氨的产生量,其次在体内将氨代谢合成尿素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13.
以淡水组为对照,通过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96 h的急性盐度(15和22)胁迫试验,研究了幼鱼对水体盐度突变的血浆皮质醇和代谢反应,并探讨了施氏鲟适应环境盐度变化的渗透调节机理.结果表明,盐度胁迫导致幼鱼的血浆皮质醇、血糖及乳酸浓度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随后各项指标逐渐下降,并分别于24、48、96 h时基本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盐度15组的血浆皮质醇、血糖及乳酸浓度分别在胁迫5、24和48 h时达峰值,而盐度22组则分别在0.5、24和24 h时即达峰值,且胁迫后0.5 h时的皮质醇浓度、12 h时的血糖及12~48 h时的乳酸浓度均显著高于盐度15处理组(P<0.05);各处理组的Na+浓度随着盐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而Cl-浓度在15和22盐度组中匀先升高后降低,血浆K+浓度在盐度组(15和22)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突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并在24 h达最大值,胁迫12 h和24 h时22盐度组幼鱼血浆渗透压的浓度显著高于15盐度组(P<0.05).15和22盐度组的Na+/K+-ATP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12 h时达最高值,随后下降,但在12~96 h内均处于较高的水平,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盐度突变可在第一时间内导致施氏鲟血浆皮质醇浓度显著升高,而血糖及乳酸的变化则明显滞后于皮质醇的变化,且通过对幼鱼血浆中皮质醇、血糖及乳酸浓度变化的分析,发现通过机体的生理调整,至96 h时施氏鲟幼鱼对水体盐度突变有了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以柠檬黄作为诱变剂,研究了其对大鳞副泥鳅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效应.急性毒性实验测出了柠檬黄对大鳞副泥鳅的24 h半致死浓度是9.931 g/L,48 h半致死浓度是8.670 g/L,48 h安全浓度是1.982 g/L.然后研究了柠檬黄在不同浓度和染毒时间的条件下对大鳞副泥鳅红细胞的损伤情况,结果发现:在较低的浓度下(<0.1239g/L),柠檬黄诱导的微核率与自然发生率无明显的差异;达到一定浓度(>0.2478 g/L)之后所诱导的微核率基本上随着浓度的加大和染毒时间的延长,微核率增高,达到最高值后,开始下降,诱发的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可见在一定剂量范围之内的柠檬黄对大鳞副泥鳅无明显的遗传毒性效应,但达到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之后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建议食品加工业在使用柠檬黄时,应严格限量使用,以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5.
研究分析了运输胁迫2、4、8和12 h后银鲳血清皮质醇、血糖、组织中糖元及乳酸含量的变化。选取平均体质量为(10.05±0.23) g的银鲳幼鱼为试验对象,共设3组运输密度,分别为4、8和16 g/L。每个时间段的运输结束后,将取样后剩余的鱼转入1 m3水体的圆形玻璃钢桶中观察24 h,以统计各自的累计死亡率。研究结果显示,16 g/L密度组在运输12 h后成活率为91.25%,其余均为100%;运输胁迫导致皮质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运输4 h后,血清皮质醇含量均达到最高值,12 h后皮质醇含量虽较运输4 h后有所降低,但仍显著高于试验初的水平,且此时16 g/L密度组的皮质醇含量均显著高于4和8 g/L密度组(P<0.05);血糖、血清与肌肉中乳酸含量在运输胁迫后均显著升高(P<0.05);肝脏与肌肉中糖元含量在运输胁迫后均显著降低(P<0.05),但在整个运输胁迫过程中,肝脏组织中糖元含量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肌肉组织。统计分析得出,较高的运输密度会加重银鲳的应激性反应,并推测在小水体开放式运输的情况下,规格为10 g左右的银鲳幼鱼,其运输密度不宜超过16 g/L。此外,在运输胁迫下,银鲳机体的能量供给主要来自肝脏糖元的动员。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泥鳅与大鳞副泥鳅种质资源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长江流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野生群体进行了系统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二倍体泥鳅(2n)与多倍体泥鳅(3n,4n,5n)在长江流域均有分布,其中二倍体泥鳅数目占有绝对优势,少量多倍体泥鳅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中游地区及若干湖泊。此外,显著性分析表明,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雌性个体都显著大于雄性个体,两物种间个体大小无显著性差异。二倍体泥鳅的体长与体质量明显小于三倍体泥鳅及四倍体泥鳅,而三倍体泥鳅与四倍体泥鳅间无显著性差异。野生群体中,泥鳅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少,大鳞副泥鳅无明显变化。相关性分析显示,泥鳅体质量与地域经度呈负相关,大鳞副泥鳅体质量与地域经度无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长江流域多倍体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物种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17.
为阐明盐度胁迫对大鳞鲃(Luciobarbus capito)肝、肾和鳃组织抗氧化系统及血清皮质醇的影响,本研究设置4个NaCl盐度组(3、6、9和12 g/L)和1个淡水对照组,检测分析了不同盐度胁迫下曝露3、6、12、24、48、96 h和7 d大鳞鲃肝、肾和鳃组织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以及血清中皮质醇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在相同盐度胁迫下,大鳞鲃的肝、肾和鳃组织中ACP、AKP、GSH-Px抗氧化酶的活力、MDA含量以及血清皮质醇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均呈先上升后下降、随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在胁迫开始24 h内各指标达到峰值,并在48 h开始逐渐趋于平稳;胁迫初期,相同曝露时间,大鳞鲃的肝、肾和鳃组织中3种抗氧化酶活力、MDA含量及血清皮质醇含量均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性。大鳞鲃在盐度胁迫过程中,ACP、AKP活力和MDA含量在肾组织的范围分别为1.42~2.15 U/g prot、1.01~1.87金氏单位/g prot和13.05~57.27 nmol/mg prot;肝组织中分别为1.27~1.96 U/g prot、0.31~0.86金氏单位/g prot和17.02~55.98 nmol/mg prot;鳃组织则为0.98~1.96 U/g prot、0.13~0.84金氏单位/g prot和8.33~53.93 nmol/mg prot,肾组织中ACP、AKP活力和MDA含量均高于肝、鳃组织;而GSH-Px的活力在肝、肾和鳃组织的范围分别为44.41~114.77、16.52~67.59和9.07~48.00活力单位,肝组织中GSH-Px活力显著高于肾和鳃组织。此外,血清皮质醇在盐度胁迫过程中的含量变化范围为197.00~355.50 ng/L。综上所述,在12 g/L的高盐胁迫下大鳞鲃通过自身调节,各项指标仍可恢复正常,表明其对盐度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科学投喂策略,在实验室内开展了大鳞副泥鳅的养殖模拟实验,通过72 h的观察,探讨了不同体质量和不同性别大鳞副泥鳅的昼夜摄食节律及日摄食量。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属于典型的夜间摄食类型,一天中有2个极明显的摄食高峰,集中在04:00—05:00和20:00—21:00。大鳞副泥鳅的昼夜摄食节律与个体大小和性别无显著相关性。小规格雌、雄群体均具有最大的日摄食量,且雌性群体的日摄食量随着个体大小的增加显著降低。15℃条件下,大鳞副泥鳅群体的日摄食量占群体总体质量的2.2%~4.8%,个体的日摄食量约占个体体质量的3.0%。建议大鳞副泥鳅的投饲频率为一天2次,以体质量的3%~5%进行饲料投喂,最佳投饵驯化时间集中在6:00—7:00和18:00—19:00。  相似文献   

19.
利用稻田养殖大鳞副泥鳅是一种生态型水产养殖。据测定,养殖泥鳅的稻田中有机质含量、有效磷、钙、镁含量均高于未养泥鳅的田块。2011年6月25日-10月25日,在怀远县魏庄镇方坝村开展了稻田大鳞副泥鳅健康养殖试验。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17β-雌二醇对大鳞副泥鳅生长和性腺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短期连续投喂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浓度17β-雌二醇(0.25、0.50、0.75和1.00 mg/kg)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生长和性腺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药物处理对大鳞副泥鳅成活率无显著影响;短期内(60 d)17β-雌二醇能显著促进大鳞副泥鳅的生长,其中低浓度(0.25 mg/kg)作用效果最明显;投喂60 d后,各浓度组的雌性比例(66.11%、71.67%、72.78%和71.1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6.67%),其中以0.75mg/kg组雌性比例最高。结果表明17β-雌二醇能促进大鳞副泥鳅未分化性腺向卵巢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