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微波加热代替传统加热方式,采用二次生长法在大孔氧化铝载体上制备了高性能的Silicalite-1沸石膜.研究了两种加热方式对所制备的沸石膜性能的影响,包括晶体结构、形貌和气体渗透性能.通过XRD、SEM和单组份气体渗透测试对Silicalite-1沸石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于常规加热方式制备的沸石膜,微波加热制备的沸石膜表面连续、致密、完整;膜层较薄,与载体结合紧密;具有较高的氢气渗透速率(1.7×10-6mol·m-2·s-1·Pa-1)和选择性(H2/SF6理想分离因数为156).  相似文献   

2.
利用好氧堆肥降解装置对餐厨垃圾和绿化废弃物进行处理,研究了2个进气温度(35,45℃)和3个通风速率(1.5,2.5,4 m3·h-1)6个处理组在堆肥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规律.在餐厨垃圾和绿化废弃物15 d好氧堆肥过程中,堆肥第3~4天,各处理组CO2体积分数达到最高值,其中处理6的CO2体积分数在第3天达到11%,处理4在第4天达到8%;CH4的排放在第4~5天达到最高值,其中处理3和处理4的CH4体积分数在第5天分别达到14%和12%,CO2,CH4的排放变化趋势均是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平缓的过程.在相同的通风速率下,大体上呈现温度越高,CO2排放体积分数越高,高浓度CH4的排放主要集中在堆肥高温前、中期.通风速率越小,CH4的排放浓度越高,通风速率越大,CH4的排放浓度越低,说明温度对CO2排放浓度影响显著,通风速率对CH4的排放浓度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不同堆放方式对牛粪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研究不同堆放方式对牛粪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3种不同堆放处理的奶牛粪便在夏秋季的温室气体排放速率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两个季节CO2和CH4在试验前期排放速率较大,中后期排放较少;N2O在试验前期排放速率较小,后期排放速率逐渐上升;牛粪不同堆放方式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很大,除了夏季试验堆放高度50 cm和25 cm处理CH4的排放速率差异不显著之外,其他处理间温室气体的排放差异都显著,两个季节中每天加粪10 kg处理CO2和CH4的排放速率较大,其他处理CO2和CH4的排放速率较小;N2O的排放速率基本表现出相反的趋势.综合温室效应每天加粪10 kg处理的最大, 堆放高度为50 cm处理的最小.  相似文献   

4.
以壳聚糖为主要成膜材料,辅以月桂酸钠改性过的纳米TiO2,制备了新型安全无毒的涂膜剂壳聚糖/纳米TiO2复合涂膜,比较了用壳聚糖单膜处理及壳聚糖/纳米TiO2复合涂膜处理后金秋梨采后POD、SOD、PPO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将壳聚糖/纳米TiO2复合膜涂于金秋梨表面,复合涂膜内部形成高CO2低O2的环境,降低了金秋梨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果实的贮藏,说明壳聚糖/纳米TiO2复合涂膜可以显著降低金秋梨的呼吸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法制备了尖晶石型复合氧化物LiMn2O4,并以其为载体,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Au/LiMn2O4催化剂,以CO催化氧化为探针反应测试了催化剂的活性,对催化剂进行了XRD和H2-TPR表征.结果表明,750℃焙烧后的载体中的主要物相是尖晶石LiMn2O4.活性测试结果显示,载体LiMn2O4对CO催...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吸附剂X对马厩内CH4、CO2和NH3三种气体的吸附性能,为我国节能减排、调控动物有害气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一栋密封马厩,将吸附剂X均匀铺撒于马厩内,用便携式气体检测仪连续8h测定CH4、CO2和NH3三种气体的浓度,每间隔1h读取一组气体浓度数据,并同时记录室温和相对湿度,然后将试验组和无吸附剂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 kg吸附剂X8h分别可以吸附甲烷47.84 g,吸收CO2344.59 g,吸收氨气2.35 g,吸附试验组8h的CH4 、CO2和NH3三种气体排放总量较对照组分别下降22.41;、5.51;、24;.[结论]吸附剂X对马厩内CH4、CO2和NH3三种气体均有较好的吸附效果,但相比之下,对甲烷的吸附效果最好,且吸附剂X对三种气体吸附量随着其自身气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气体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要高于温度和相对湿度对吸附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连续两个生长季(2003 -2004年)对三江平原小叶章草甸和毛果苔草沼泽CO2、CH4和N2O的排放通量进行野外原位观测.结果表明:两种类型湿地的生长季均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源,三种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之间的关系是,CO2和CH4、CO2和N2O、CH4和N2O排放通量之间均为正相关,但显著性水平视不同湿地类型以及不同年份而异.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受湿地类型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迸一步证明了植物在沼泽湿地温室气体排放中的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壳聚糖(CS)/聚乳酸(PLLA)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及其生物学行为.方法 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不同浓度的纯CS膜,分别浸泡入不同浓度的聚乳酸(PLLA)二氯甲烷溶液中,获得CS/PLLA复合膜.比较纯CS膜、CS/PLLA复合膜表面亲疏水性、形貌结构及细胞生长行为等.结果 (1)纯CS膜表面光滑,与PLLA复合后呈现出蜂窝状形貌,其中与质量分数6% PLLA复合膜具有规整的拓扑结构;(2)CS/PLLA复合膜接触角明显大于纯CS膜(P<0.01);(3) CS/PLLA复合膜表面的拓扑结构促进前体成骨细胞粘附、伸展及增殖;(4)纯CS膜形成大量无规则的块状矿物质沉积,而CS/PLLA复合膜可见规则的纳米棒状矿物质沿着孔洞内壁长出,并随矿化时间延长膜表面形成疏松的纳米矿化层.结论 制备的CS/PLLA复合膜有望成为良好的骨再生诱导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生物质炭对连续两年稻田土壤性质、水稻产量和痕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合理施用生物质炭而促进水稻生产可持续的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成都平原稻田,2010年布设了施氮与否(0与240 kg N•hm-2)下生物质炭土壤施用(0、20、40 t•hm-2)试验,连续两年观测土壤性质、水稻产量、土壤CH4和N2O排放的变化。【结果】施氮肥条件下,生物质炭连续两年对主要土壤肥力性质表现出改善效应,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pH,同时降低土壤容重,但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生物质炭对CH4排放的影响依氮肥施用而异。不施氮肥下,施用生物质炭提高当季土壤CH4排放(20 t•hm-2用量时),但次年无影响。施用氮肥下,不同用量生物质炭对土壤CH4排放无显著影响,仅40 t•hm-2用量时次年CH4排放有所增加;生物质炭对不施氮肥土壤当季N2O排放无显著影响,并降低次年的排放。然而,施氮肥下,生物质炭连续两年显著降低了土壤N2O的排放,其降幅高达66%。施氮肥条件下,连续两年生物质炭处理降低稻田痕量温室气体的综合温室效应及其水稻生产的碳强度,特别是40 t•hm-2的高用量下。【结论】在连续两年内,稻田采用生物质炭配施氮肥的管理措施对改善土壤性质和稳定水稻产量具有持续效应,高用量生物质炭(40 t•hm-2)显著降低稻田CH4和N2O痕量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温室效应和水稻生产的碳强度,且在连续两年内具有稳定的持续性。因此,在当前稻田管理措施下,生物质炭施用量为40 t•hm-2可实现稻田稳产和固碳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酸制备壳聚糖膜的成膜效果和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涂膜液的pH值均在1.95~3.16之间,并且随着酸浓度增加,壳聚糖混合溶液pH值逐渐降低,从食用角度来说是安全的,可以作为食品保鲜用膜材料。复合膜溶液吸光度较低,即可推测涂膜后由膜材质本身对果蔬的光亮度造成的影响非常小,可用于食品保鲜。成膜效果均很好,在揭膜过程中发现随着酸浓度增加,膜的脆性逐渐减弱,柔韧度逐渐增强。1%壳聚糖+4%柠檬酸的成膜效果最小,壳聚糖复合膜最大压迫力最大,为0.76 kg。  相似文献   

11.
Process improvements in silica membrane fabrication, especially the use of clean-room techniques, resulted in silica membranes without detectable mesoscopic defects,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ransport properties. Supported membranes calcined at 400 degreesC were 30 nanometers in thickness, showed a H2 permeance at 200 degreesC of 2 x 10(-6) moles per square meter per second per Pascal (mol m-2 s-1 Pa-1), and had a CH4 permeance more than 500 times smaller. Molecules larger than CH4 were completely blocked. Silica membranes calcined at 600 degreesC showed no detectable CH4 flux, with a H2 permeance of 5 x 10(-7) (mol m-2 s-1 Pa-1) at 200 degreesC. These results signify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 the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these membranes such as purification of H2 and natural gas as well as the selective removal of CO2.  相似文献   

12.
水稻品种对三江平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静态箱一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三江平原3个主栽水稻品种(空育131、龙粳18、垦鉴稻6)对生长季节稻田CO2、CH4和N2O排放规律、源/汇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水稻品种的CO2、CH4和N2O平均通量范围分别为405.5 ~ 647.2、9.6 ~20.5 mg·m-2·h-1、4.1 ~6.3 μg...  相似文献   

13.
小兴安岭天然森林沼泽生态系统碳汇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定量评价小兴安岭森林沼泽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在伊春市友好林业局岭峰林场设立了标准地,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测量土壤CO2和CH4的排放通量,调查小兴安岭5种天然森林沼泽生物量,并建立了生物量回归模型,以推测乔木净初级生产力。研究结果表明:5种森林沼泽各类植被物种碳质量分数范围为40.2%~49.3%,毛赤杨(Alnus sibirica)沼泽、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沼泽、落叶松(Larix gmelinii)—苔草(Carex schmidtii)沼泽、落叶松—藓类(Moss)沼泽和落叶松—泥炭藓(Sphagnum spp.)沼泽植被净固碳分别为161.202、73.562、42.18、205.02、295.33 g.m-2.a-1,小兴安岭天然毛赤杨沼泽、白桦沼泽、落叶松—苔草沼泽、落叶松—藓类沼泽、落叶松—泥炭藓沼泽土壤排放的碳(包括CH4折算成的碳)分别为226.49、253.57、191.86、169.53、127.33 g.m-2.a-1,小兴安岭天然白桦沼泽、落叶松—苔草沼泽、落叶松—藓类沼泽、落叶松—泥炭藓沼泽生态系统分别是大气CO2净吸收碳汇19.99、50.323、5.491、68.00 g.m-2.a-1,毛赤杨沼泽为大气CO2净排放碳源(65.29 g.m-2.a-1)。  相似文献   

14.
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人工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规律,确定最佳观测时间。【方法】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华南地区马占相思人工纯林土壤3种温室气体CO_2、CH_4、N_2O通量进行连续观测。【结果】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3种温室气体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为CO2和N2O的排放源及CH_4的吸收汇,其通量日变化幅度分别为:401.33~555.59 mg·m~(-2)·h~(-1)、24.50~34.72μg·m~(-2)·h~(-1)和-10.96~-41.88μg·m~(-2)·h~(-1)。地表CO_2、CH_4通量和5 cm深土壤温度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相关,地表N_2O通量同温度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通过对矫正系数分析,综合考虑3种温室气体以及取样的可操作性,华南地区马占相思人工林雨季的最佳观测时间为09:00时左右。  相似文献   

15.
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氧化亚氮(N_2O)是3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温带森林土壤是CO_2、N_2O重要的源,是CH_4重要的汇,以前的研究大部分都关注这3种温室气体在时间上的变化,而很少开展在空间变化上的研究。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秦岭南坡火地塘林区不同海拔(海拔1 560、1 585、1 963、2 040、2 160m,分别为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森林土壤CO_2、CH_4和N_2O通量进行了为期1a的监测。结果表明,CO_2全年都为排放,季节波动较大,总体上随海拔增加排放量减少,海拔由低到高(包括3种林型)年排放量依次为:19.12、12.53、11.78、16.95、14.87t·hm-2;CH_4全年主要为吸收,在非生长季出现排放,季节波动幅度较大,总体上随海拔增加吸收量增加,海拔由低到高年通量依次为:-2.57、-3.60、-5.94、-5.59、-3.92kg·hm-2;N_2O全年以排放过程为主,存在吸收现象,季节波动幅度不大,海拔对其通量影响不明显,海拔由低到高年排放量依次为:0.23、0.62、0.63、0.60、0.95kg·hm-2。土壤温度是影响CO_2、N_2O通量的关键因子。5个样地森林土壤CO_2通量与土壤铵态氮含量(20~40cm)显著相关(P<0.05)。高的土壤NH_4^+含量对CH_4的吸收有抑制作用。在冻融交替期,降雨对N_2O的通量有明显影响。海拔由低到高5个样地的GWP(全球增温潜势)分别为:119.13、12.65、11.85、17.02t·hm-2和15.07t·hm-2。  相似文献   

16.
崇明岛稻麦轮作系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崇明岛稻麦轮作地水稻生长季及收割后休耕期(2011年6月至2011年11月)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的排放、吸收规律及交换量,并运用增温潜势进行了温室效应估算。3种温室气体通量在水稻不同生长阶段有明显差异:稻田除成熟收割期外,其他期均表现为CH4排放源,并在分蘖期达到最大值;N2O除幼苗期表现为汇,其他期均为排放源,并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值。温室效应分析得出:水稻田温室气体以CH4和N2O排放为主,二者对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为3.255×103kgCO2·hm-2;由于光合作用,稻田表现为对CO2固定,固定量为2.462×103kgCO·2hm-2;崇明水稻生长季排放温室气体综合GWP值为793kgCO·2hm-2,为温室气体排放源。  相似文献   

17.
模拟增温对华北农田土壤碳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增温效应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和机制,选择华北平原的山东禹城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当地典型的冬小麦-夏玉米农田为研究对象,设计翻耕增温(CTW)处理和翻耕不增温(CTN)对照开展多年增温试验。2014年10月出苗期至2015年12月冬小麦越冬期持续增温,2016年初至2016年9月增温设备因故障关闭。结果显示,2014—2015年,冬小麦期土壤温度显著增加1.31℃(P<0.05),夏玉米期土壤温度升高0.71℃(P>0.05),而全年土壤体积含水量均值对增温无显著响应,仅越冬期土壤含水量增加明显。两年期内,增温抑制冬小麦季CO2累积排放达20.35%,以3月和5月差异表现最为明显。2014—2016年冬小麦季,CTW、CTN处理的年均CH4累积吸收量分别为1641.2、2185.7 g·hm^-2,增温抑制冬小麦季CH4吸收,但对夏玉米季CH4通量无显著作用。冬小麦季增温降低CTW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值达26.55%,而微生物生物量氮仅个别施肥和灌溉月份对增温响应显著。两年期冬小麦和夏玉米季CTW、CTN地上生物量均值分别为12.19、16.33 mg·hm^-2和16.41、21.18 mg·hm^-2,表明增温降低了地上作物生物量。研究表明,长期增温显著抑制小麦季土壤CO2释放和CH4吸收,但玉米期碳排放和吸收的响应相对较弱。增温条件下,土壤水热条件和生物量依然是限制土壤碳通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定量分析干旱区农田撂荒前后土壤甲烷(CH4)排放通量的日变化,着重探讨影响土壤CH4排放的环境因子,为解释人类活动对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CH4排放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用静态箱法结合Li-7700快速CH4分析仪(Li-7700,Li-cor Inc,USA)对艾比湖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棉田及撂荒地生长季(2010年8月)的土壤CH4排放浓度和密度进行实时测定,并分析水热因子对土壤CH4排放的影响。【结果】棉田、撂荒地CH4排放具有较明显的昼夜变化,棉田呈双峰曲线,撂荒地呈单峰或双峰曲线。在观测时间内,10 a棉田的平均通量为2.23 mg/(m2.h),最大值为61.01 mg/(m2.h),最小值为-41.05 mg/(m2.h);10 a撂荒地的平均通量为-3.90 mg/(m2.h),最大值为50.25 mg/(m2.h),最小值为-87.39mg/(m2.h)。棉田、撂荒地土壤CH4排放与土壤含水量、空气相对湿度相关不显著;所有样地CH4排放量与15、20 cm的土壤温度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棉田为-0.70,-0.71;撂荒地为-0.52,-0.52,P<0.01);综合考虑水分、温度因素可以解释土壤CH4排放变化的70.60%~85.61%,这比单独考虑水分或温度对土壤CH4排放变化的解释度都高。【结论】棉田是土壤CH4微弱的源,撂荒地是土壤CH4微弱的汇,水分、温度是影响生长季棉田和撂荒地土壤CH4排放变化最主要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紫色硫细菌283-1的生物量,对其培养基组分进行优化。采用单因子试验、Plackett-Burman设计法、最陡爬坡试验及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分析,研究了乙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铵、硫化钠、硫酸镁和无机盐6个因子对菌株283-1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酸钠和硫化钠是影响该菌株生物量的主要因素,并获得了最佳培养基配方:乙酸钠1.45g·L-1,碳酸氢钠0.75g·L-1,氯化铵4.5g·L-1,硫酸镁0.5g·L-1,硫化钠1.05g·L-1,氯化钙0.19g·L-1,氯化钾0.34g·L-1,氯化钠50g·L-1,VB1220μg·L-1,无机盐溶液1mL·L-1。优化后菌株283-1的生物量提高了6倍,结果与理论预测值相近。  相似文献   

20.
选用5A分子筛、13X分子筛和硅胶作为吸附剂,采用变压吸附法进行脱除沼气中CO2试验,考察不同的吸附压力条件下CH4/CO2分离的效果,并对三种吸附剂的吸附性能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5A分子筛在0.7 Mpa下脱除CO2效果最好,获得CH4含量最大为90%~92%.5A分子筛在流量22.1 L·min-1的穿透时间约为200 s,获得CH4浓度最大,平均纯度为83.5%;脱附时间为560 s,再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