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杂交水稻免耕无盘抛秧配套技术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水稻无盘免耕抛秧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种植密度(X1)、施氮量(X2)、施磷量(X3)、施钾量(X4)为参试因子,优化出在免耕无盘抛秧栽培条件下稻谷产量在11 100 kg/hm~2以上的农艺措施方案:种植密度17.46万~18.54万株/hm~2,施氮肥(纯N)175.350~184.651 kg/hm~2、磷肥(P2O5)132.15~143.85 kg/hm~2、钾肥(K2O)156.0~175.2 kg/hm~2。  相似文献   

2.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设计,研究了菜豆种子产量与栽培密度、施氮量、施磷量和施钾量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以菜豆种子产量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解析了各因子对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建立的回归模型达极显著水平,且拟合较好;各栽培因子对菜豆种子产量的影响为:栽培密度>氮>钾>磷;栽培密度与氮、磷和钾的交互效应在0.1水平显著。最后对回归模型进行了仿真优化,提出了菜豆种子生产优化组合方案:栽培密度19.508~21.313万株/hm2;施氮量292.664~324.128kg/hm2;施磷量93.938~144.023kg/hm2,施钾量437.400~492.300kg/hm2。  相似文献   

3.
苏油4号油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密度和施氮量进行单、复因子试验,研究了栽培因子水平及其组合对双低油菜苏油4号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苏油4号高产优质栽培的适宜密度为12.0万~16.5万株/hm2,适宜施氮量为270~315 kg/hm2,在此范围内产量高、籽粒含油率较高、品质优.(2)栽培因子水平组合为种植密度12.0万株/hm2、施氮量270 kg/hm2,高产田块产量可达3 800 kg/hm2,大面积丰产栽培可达3 400 kg/hm2,经济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4.
氮磷钾配施和密度对玉米产量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寻配方施肥和密度对玉米新品种赤单208产量的影响,采用4因素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施磷量、施钾量、施氮量、密度4因素与产量关系的效应方程。通过对回归方程的检验及效应分析,探讨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密度的单因子效应、互作效应和最佳施肥量,从而得出最佳施肥方案。结果表明,施磷量、施钾量、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其肥料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密度(X3)施磷量(X1)施钾量(X2)施氮量(X4),其中磷钾肥互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极显著。对于试验地块种植的玉米新品种赤单208获得高产的最佳施肥组合为:N 345 kg/hm2、P2O567.5 kg/hm2、K2O 112.5 kg/hm2、密度52 500株/hm2,最佳玉米产量是16 072.35 kg/hm2,N、P2O5、K2O的最佳比例为1.00∶0.20∶0.33。  相似文献   

5.
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脱毒甘薯的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氮、磷、钾肥和密度4因素及其互作对脱毒甘薯豫薯7号产量的影响。[结果]4因素与甘薯产量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对脱毒甘薯产量的影响效应依次为钾肥>氮肥>密度>磷肥。氮、钾互作对甘薯产量的影响效应最大,其次为氮、密度互作,氮、磷互作的影响效应较小。随着产量的提高,脱毒甘薯对钾的需求增加。在该试验条件下,豫薯7号的最高产量为53.0 t/hm2。[结论]脱毒甘薯产量在45.0 t/hm2以上时的农艺措施为:施N 63.42~74.73 kg/hm2,施P2O567.76~82.24 kg/hm2,施K2O 106.70~127.71 kg/hm2,密度4.6万~5.3万株/hm2。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施N量、施P2O5量及施K2O量对普那菊苣鲜草产量的影响,为菊苣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2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普那菊苣秋种次年鲜草产量与种植密度及氮、磷、钾肥施用量4因子间的关系,建立普那菊苣鲜草产量与试验4因子间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解析、模拟寻优,提出普那菊苣高产综合农艺措施。[结果]普那菊苣鲜草产量≥206250kg/hm2的农艺措施:种植密度19.08万~20.54万株/hm2,每次刈割次日施纯N量82.60~97.25kg/hm2,底肥施P2O5量170.09~196.95kg/hm2,K2O量123.17~142.43kg/hm2。[结论]在普那菊苣高产栽培中,种植密度是影响鲜草产量的重要因素,其次是氮、钾肥施用量,再次是磷肥施用量,故应在合理密植、保证单位面积有足够株数的基础上,合理施用氮肥,并配合磷、钾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7.
赵玉凤  纪永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519-17521
[目的]探明夏大豆(Glycine max)获得3000 kg/hm2产量的适宜种植密度和施肥技术.[方法]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密度和施肥量对夏大豆产量的影响,并进行寻优.[结果]影响夏大豆产量的顺序是:施氮量>施磷量>密度>施钾量.夏大豆获得3000 kg/hm2以上产量的各因素最佳取值范围是:种植密度20.6万~23.2 万/hm2,施氮量83.5 ~ 95.2 kg/hm2,施磷量57.1~73.1 kg/hm2,施钾量43.0~ 52.0 kg/hm2.[结论]该研究可为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集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杂交玉米新品种高瑞171产量与栽培密度及氮、磷、钾肥施用量的关系,建立了各因素与产量的数学模型.对高瑞171产量影响大小依次为栽培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提出了高瑞171获得9 558 kg/hm2以上产量的栽培密度及N、P 、K肥施用量的优化组合方案:即栽培密度41 768~44 395株/hm2,施氮量193.34~24939 kg/hm2,施磷量128.90~179.79 kg/hm2,施钾量92.9~131.09kg/hm2.其目的是为发挥该品种最大的增产潜力、为加速大面积推广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黔西北优质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密度和氮、磷、钾施用量4因素为研究对象,以小麦种植产量和经济效益为研究目的,采用二次旋转回归组合设计,对优质小麦R88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黔西北高海拔特殊生态区, 优质小麦R88产量要获5 000 kg/hm2以上时,栽培措施为密度292.6~302.4万株/hm2,施纯N 210.3~230.0 kg/hm2、P2O5 64.4~82.5 kg/hm2、K2O 81.1~104.0 kg/hm2;当纯收益超过2 500元/hm2时,栽培措施为密度271.6~290.6万株/hm2,施纯N 181.1~199.9 kg/hm2、P2O5 44.5~66.5 kg/hm2、K2O 32.4~51.5 kg/hm2.4因素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N>K2O>P2O5>密度;因素间互作效应分析,N肥施用量是影响R88小麦产量和纯收益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0.
毕单18号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4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黔西北地区杂交玉米新品种毕单18号的高产栽培技术.建立了该品种产量与种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各因子对产量的影响,通过模拟寻优,筛选出毕单18号在黔西北海拔1400m左右地区的高产栽培技术方案:种植密度53 934~55 365株/hm2,氮肥(纯N)用量298.4 ~ 357.0 kg/hm2,磷肥(P2O5)用量144.3~169.3 kg/hm2,钾肥(K2O)用量18.5~42.3 kg/hm2.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与栽植密度对常优1号产量及群体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270kg/hm^2和栽植密度5.0×10^5/hm^2的处理产量最高。施氮量与栽植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影响较大,达极显著水平,对千粒重影响较小,为显著水平,对结实率影响不显著;施氮量与栽植密度对茎蘖数、叶面积指数以及干物质生产与积累等群体生长特性的影响与产量的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12.
为检验水稻盘育秧抛栽技术在我区的适应情况,寻求水稻生产新的高产节本增效途径,我们于1996、1997连续2a在西青区进行了水稻盘育秧抛栽技术试验研究项目,累计育秧面积0.8hm^2,实抛面积46hm^2。通过配套技术措施的实施以及加强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2a平均产量达453.6kg/(667m^2),较对照增产41.1kg/(667m^2),新增效益122.1元/(667m^2),累计新增效益8.4万元,累计节省用工成本2.76万元,总创效益达到11.16万元,达到了高产节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超高产杂交稻Ⅱ优162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杂交水稻组合Ⅱ优162开展了高产栽培模式研究。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考察施N量、施P量、施K量、密度和播期5个因素。对回归方程进行了统计选优,降维分析,边际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的重要性依次为:播期、密度、施N量、施K量、施P量。高产栽培模式要点为:施N量10.7~11.3 kg纯N/667 m2,施P量17.0~19.0 kg过磷酸钙/667 m2,施K量13.0~14.3 kg氯化钾/667 m2,栽插密度为1.52~1.55万窝/667 m2,播种期安排在3月26~28日。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考察施N量、追N时期、施K量、密度和播期5个因素,对两系杂交水稻两优681进行了高产栽培模式的研究,建立了该类型品种的农艺措施数学模型。对回归方程进行了统计选优,降维分析,边际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的重要性依次为播期>施K量>密度>追N时期>施N量。高产栽培模式要点为施N量(纯N)9·3~10·0kg/667m2,追N时期为7月9~11日(雌雄蕊分化至减数分裂期),施K量(K2O)15·7~16·8kg/667m2,栽插密度为1·72~1·80万窝/667m2,播种期为3月26~28日。  相似文献   

15.
天鹰椒氮磷钾高产施肥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三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氮磷钾肥对天鹰椒型干辣椒产量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氮磷钾三种肥料中,氮肥对天鹰椒型干辣椒产量影响最大,且氮肥与磷肥两因子之间有明显的互作效应;在本试验条件下天鹰椒型干辣椒氮磷钾优化施肥方案为N:312 33~373 29kg/hm2;P2O5:69 35~103 35kg/hm2;K2O:167 38~282 62kg/hm2。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新品种西南112小麦获得高产的种植密度、氮、磷肥施用量及配比,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分析种植密度、N、P_2O_5对西南112杂交小麦产量的影响,建立高产数学模型,以制定高产栽培措施。结果表明:不同因素对产量影响依次为施氮量种植密度施磷量;获得产量3 900kg/hm~2的综合技术措施为种植密度203.04~226.41万苗/hm~2,施氮量76.45~96.61kg/hm~2,施磷量50.22~69.78kg/hm~2。  相似文献   

17.
机插水稻产量形成规律及高产群体质量指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立森  王建武  刘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258-10259
[目的]探讨机插稻高产栽培的配套技术。[方法]通过不同基本苗和不同施氮量的互作试验,研究机插稻产量形成规律及高产群体质量指标。[结果]随着基本苗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基本苗为13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9553.5kg/hm2;纯氮量为345 kg/hm2时产量最高,为9 760.5 kg/hm2;互作试验表明,基本苗135万株/hm2、纯氮量345 kg/hm2时水稻各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较高,群体较合理,产量最高,为9 796.5 kg/hm2;随着基本苗的增加,高峰苗、有效穗逐渐增加,而成穗率、每穗粒数呈下降趋势;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高峰苗、有效穗随之增加,但成穗率、每穗粒数、千粒重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结论]机插稻以基本苗135万株/hm2、纯氮量345 kg/hm2左右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洞庭湖区潮泥田晚稻施用钾镁硫肥的肥效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科学指导K、Mg、S肥的施用,在洞庭湖区潮泥田上,进行了晚稻施用KCl、MgSO_4肥的肥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地力产量为369.95 kg/667 m~2情况下,施用N、P肥的基础上,单施不同量K肥,稻谷可增产16.5%~24.2%,增产效果明显;单施不单施不同用量MgSO_4肥,稻谷可增产5.8%~6.9%.在施用N、P肥和不同用量K肥的基础上,再增施不同用量MgSO_4肥,稻谷可增产7.0%~8.6%和10.2%~10.3%,说明增施K肥有利于提高MgSO_4肥的肥效.  相似文献   

19.
氮磷营养对高寒阴湿区春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平衡K、S及微量元素肥料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氮磷水平下的配合施用对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N、P单施或配施可明显改善玉米农艺性状,施N后玉米的综合农艺性状明显改善,施P可促进玉米提早抽雄,穗粒数、百粒质量增加,秃顶长减少.不同比例的氮磷配施可以大幅度提高玉米的产量,每kg N增产玉米10.7~18.3 kg,每kg P2O5增产玉米9.9~10.8 kg.施肥对玉米籽粒品质有较大的影响,但氮磷配施更有利于籽粒品质的提高.在黄绵土上种植玉米制约其产量的主要因素是N,其次为P,从产量和品质综合考虑推荐施肥量N 225 kg/hm2、P2O515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