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唐代是茶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这是因为饮茶到了唐代才风行全国,饮茶方式已经定型。它与饮酒有很大区别,酒器已不能满足煮茶技艺的需要,必然要产生一整套独立使用的茶具。陆羽《茶经》的诞生就是中国茶具走向成熟的标志。《茶经.四之器》完整地记述了唐代煮茶技艺所需要的一整套茶具,对以后茶具的发展历史具有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的瓷器生产在唐代也高度发展,出现了几大名窑,纷纷生产茶具,如陆羽《茶经》中提到的越窑、邢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等。唐代饮茶用碗,故各地名窑都生产很多茶碗,有的还书写与茶…  相似文献   

2.
法门寺塔地宫出土茶具与《茶经·四之器》对比研究法门寺博物馆王仓西,田生华陆羽一部《茶经》,深刻地真实地总结了中国唐代茶道。对唐以后,特别是宋代茶道、日本茶道产生了深刻影响。《茶经》是研究唐代茶文化的“圣经”,陆羽本人也被称为“茶圣”。陆羽一生主要活动...  相似文献   

3.
"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明·许次纾《茶疏》),没有茶具,茶事活动就无法进行,茶艺也就因它而"缺一则废".可见茶具在品茶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文献中最早提到茶具的是西汉王褒《僮约》中的"烹荼尽具",其次是西晋杜育《赋》中的"器择陶简",但都语焉不详.真正对茶具给以足够重视的是陆羽,他在《茶经》中专辟一章"四之器"来详细论述煮茶的器具,可以说,是陆羽首次明确肯定茶具在茶艺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6,(2):131-140
一.早期的茶具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泡好茶,也必须具备一套适合的器具。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藉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顾,缺一则废。”人们品茶,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形和心境、环境等,还要讲究茶具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既可以冲泡出理想的茶汤,又可增强品茶时的文化氛围。所以古人历来很重视茶具。陆羽《茶经》中的第四章“四之器”就是专门讲茶具的,只是他将采茶、制茶的工具称为“具”,而将煮茶、饮茶的工具称之为“器”。本文节所指的茶具就是专指煮茶、饮茶的工具,即《茶经》所称之“器”。茶具就…  相似文献   

5.
茶具概述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7,(5):100-108,126
一.茶具定义茶具就是饮茶的器具,古代也称为茶器或汤器。在古代茶具是指种茶、制茶的用具,如陆羽《茶经.二之具》中所列嬴、灶、甑、杵臼、规、承、衤詹、芘莉、、朴、焙、贯、穿、育等,《茶经.三之造》中就说制茶工序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可见上述14种都是采茶、制茶的工具。《茶经.四之器》记载的一些煮茶器具才是真正的茶具。如风炉、■、炭木过、火、钅复、交床、夹、纸囊、碾、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夹、熟盂、碗、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都篮等,都是唐代煮茶的器具。又如…  相似文献   

6.
试述唐代的民间茶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述唐代的民间茶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殿魁一、前言唐代饮茶已成风俗。陆羽(733—804)好茶,自栽自采,经多年研习,潜心成文,著《茶经》三卷罗列茶具二十四种,对弘扬我国茶学、茶道和茶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据文献记载,唐玄宗时期饮茶习俗己进入宫廷...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为纪念陆羽《茶经》问世1220周年,澳门茶艺界在今年4月15至24日,于 于花城公园举办了一系列茶文化活动。其内容包括: 《茶经、茶书、茶具展》:展出《茶经》各种版本、陆羽生平简介、各种茶文化书刊、历代茶具。时间从4月15日至4月24日。 “茶缘茶会”暨茶艺示范:来自澳门、台湾、香港、广州、珠海五地的茶艺爱好者,举行露天茶会。时间为4月15日下午3时开始。 陆羽《茶经》专题讲座:由台湾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和香港茶艺专家叶惠民两位教授主讲“《茶经》对中国及世界茶文化的影响”、“《茶经》对中国茶…  相似文献   

8.
陆羽《茶经》是茶文化的“圣经”.发展当代茶文化必须继续重视陆羽《茶经》,以弘扬光大陆羽的精神;必须精研陆羽《茶经》,于继承中创新;必须超越陆羽《荼经》,接轨世界,与各国茶人合作.建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组织各国茶经济、茶文化专家编撰《世界茶经》,以推动全世界的茶经济、茶文化持续发展,造福全人类.  相似文献   

9.
陆羽《茶经?四之器》专篇介绍了煮茶的器具及各器具的使用方法, 其中有一个过滤煮茶之水的器具——漉水囊, 吴觉农先生的《茶经述评》指出陆羽深知其用途, 但其书中并未详细说明, 本文结合陆羽的生平及佛教知识来说明漉水囊其实是一种佛家用具, 并且佛教思想对陆羽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明清中国皇室的饮茶生活——明清中国茶文化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06,(5):54-61,65
中国宫廷文化在唐代即已达到很高水平,陕西西安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即是最好的说明;此外还有史料和诗歌记载有关唐代宫廷茶宴、皇帝的赐茶、皇妃们的饮茶等。宋代宫廷茶文化的水平则以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为最好代表。元代皇室传承了从宋代形成的饮茶嗜好。明清时期,饮茶  相似文献   

11.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它内涵丰富,具有文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多方面的内蕴,其灿烂光辉,还辐射到经济领域,可谓是文化、经济双欣双茂之花。一、促进茶叶生产发展唐代陆羽《茶经》付梓问世后,极大地推动了饮茶的普及,在更大范围内成为“比屋之饮”,由此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陆羽写《茶经》时,已有8个道(相当现在13个省区)43个州生产茶叶。到了宋代,茶诗茶词兴盛,茶馆文化发达,尤其是城镇茶馆环境幽雅,文化氛围浓厚,茶叶生产也随之扩大,生产规模由唐代的43个州发展到66个州。明清时期茶文化进一步繁荣,在文化艺术方面…  相似文献   

12.
陆羽的《茶经》和唐代茶文化的产生,有它深刻的思想根源和广泛的社会背景。今天,我们来简析它们的形成过程,对指导现在以及今后的中国茶文化活动是有好处的。陆羽《茶经》和唐代茶文化的形成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现在,我姑且分两个方面加以叙说。一、陆羽《茶经》产生的时代背景陆羽的一生经历,促成他写出了卓越的《茶经》。1.坎坷一生,钻研茶学,积累了丰富的茶学知识。陆羽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33年),复州竟陵人(今湖北省天门市)。唐代的竟陵是一个河渠纵横、风景秀丽的鱼米之乡。开元、天宝,号称唐代盛世,国家富强…  相似文献   

13.
竺济法 《农业考古》2006,(5):200-200
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论述了茶的功效时写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其中“精行俭德”四字被看作是陆羽的自勉和对茶人的期望,常被茶人引用。“精行俭德”如何解释?由当代茶圣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解释为“注意操行和俭德的人”。这似乎过于简单。笔者曾与茶文化大家王旭烽女士谈起,认为这四个字内涵丰富,其中更多含义可以意会,较难言传,足可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开一次专题理论研讨会,包括它的精神内涵与语言特色。《辞海》上没有这一…  相似文献   

14.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1,(4):207-208
当世界进入高科技、高生产力、高度竞争的 2 1世纪 ;当人类更加关注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重视生存环境生活质量 ,追求精神文明文化交流的时候。体现东方文明 ,蕴含和谐精神、道德理念和休闲养生情趣的中华茶文化 ,愈来愈受到世人的欣赏与瞩目。当此之际 ,欣逢陆羽《茶经》定稿问世 1 2 2 0周年 ,令我们分外高兴。陆羽《茶经》被公认为是世界第一茶书 ,人类茶文化元典。它的内容完整地涵括了茶史、茶学、茶文化全部。《茶经》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获得高度评价 ,而笔者以为最根本的意义 ,最重要的价值 ,在于陆羽从我国数千年来对茶叶食用…  相似文献   

15.
寇丹 《农业考古》2003,(2):199-200
198 4年 ,茶圣故里湖北天门创刊了《陆羽研究集刊》以来已经 19年。虽然这本刊物到 1990年停刊 ,后来全国的茶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出版了许多书刊 ,有过陆羽的电视片 ,但与研究茶艺、茶具、茶俗等相比 ,对陆羽及其《茶经》的研究不但人数少 ,大多还停留在整理古代资料或不同的阐释上。在上世纪末 ,《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茶文化经典》及许多专著、丛书的出版 ,可以说在各界人士的努力下 ,共同完成了对一个封尘已久的中华茶文化宝库的整理清点工作 ,这是中华茶文化复苏的真正开始。中华茶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沉寂了近一个世纪。时间磨损了…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茶文化第一人,茶圣陆羽为唐代茶文化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茶书,其所著《顾渚山记》亦是一部著名茶书。本文对惜已遗佚的《顾渚山记》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证与注释,以供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研究者参考。顾渚山是陆羽撰写《茶经》的主要地区之一,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茶以顾渚为第一"。  相似文献   

17.
林金木 《农业考古》2006,(5):197-199
2002年4月16日在杭州余杭茶圣陆羽当年著《茶经》三卷其地——余杭双溪陆羽泉,举办首届中国茶圣节。期间2002年第2期《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曾发表本人拙作《陆羽泉与径山寺》,文中考证了茶圣陆羽著《茶经》其地陆羽泉。嗣后,杭州陆羽与径山茶文化研究会的同人们,持续深入挖掘鲜见文字、图片、实物以“茶圣著经其地,日本茶道之源”为题,著述丰富,其中2005年4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赵大川著《径山茶图考》,30余万字,图文并茂,中英文对照,最为翔实。本人也非常关注陆羽在余杭著《茶记》《茶经》的新依据,苦苦寻觅三四年也有不少新发现。…  相似文献   

18.
唐代茶文化与陆羽《茶经》浙江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朱乃良唐代中期,饮茶习俗蔚然成风,是我国历史上茶文化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成书于唐建中元年(780)的陆羽《茶经》,是盛唐茶文化的结晶,又推动了茶文化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本文试就唐中期茶事活动的概貌、《茶经》...  相似文献   

19.
甘满堂 《农业考古》2007,(2):112-113
许多传统行业均有保护神崇拜的习俗,“茶神”却不多见。古有炎帝神农氏尝百草而发现茶叶解渴提神的传说,但无人将他作为茶神。陆羽因一部《茶经》成为中国古代茶文化集大成者,也只是“茶圣”,并没有被当成“茶神”。虽然全国没有统一的茶神传说,但在福建闽北茶产区却拥有茶业保护神——张三公崇拜的习俗。  相似文献   

20.
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或者说中国茶文化的内在追求就是审美 ,而且是一种独具中国民族特性的审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就是中国文人从唐代以来不断审美的过程。因此 ,中国茶文化充分反映了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中国文人审美的过程 ,这种审美以空灵的田园山水或超然物外的环境状态为取向。中国茶文化形成于唐代 ,以陆羽的《茶经》的写成并流传于世为标志。陆羽的《茶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对中国品茶经验的总结和中国茶艺进行规范的专著。也许《茶经》中还看不出多少陆羽的审美取向 ,他在《茶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