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筛选适宜金东区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保证当地马铃薯的高产优质,保障当地种植户的效益。选取了马铃薯新品种及部分推广品种在当地进行品比试验,通过对比产量、商品薯率等性状对参试品进行比对分析,从而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华颂香早、中薯早30、中薯3号、中薯5号的生育期低于73天,生育期相对较短,适宜金东地区种植。中薯5号产量最高,折合50955.6 kg/hm2,商品薯率87.1%,商品性良好,早熟性好;中薯早45产量第二,折合50021.3 kg/hm2,商品薯率80.8%,早熟性好;华颂香早产量49039.0 kg/hm2,商品薯率78.5%,早熟性好。中薯5号、中薯早45、华颂香早在金东区表现优异,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解决大豆玉米争地、稳定粮食生产、增加油料产量的有效种植模式。通过复合种植,高低作物搭配,可实现玉米不减产的同时,增收一季大豆。为了给此技术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筛选出适宜的大豆品种特列此试验,通过研究适宜大豆复合种植中大豆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由于今年玉米全生育期降雨偏少,造成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影响整体产量,大豆未受到影响它的成熟度较好。在玉米大豆复合种植中,玉米各处理平均产量9252kg/hm2(8755.5 kg/hm210164.0kg/hm2),说明不同的大豆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从大豆产量结果来分析,佳禾2号折合产量2829kg/hm2,比对照增产34.5kg,增幅22.4%,居第一位;陇黄3号折合产量2640kg/hm2,比对照增产21.8kg,增幅14.2%,居第二位;冀豆17折合产量2590.5kg/hm2,比对照增产18.6kg,增幅12.1%,居第三位,中黄30(ck)折合产量2320.5kg/hm2,居第四位,东豆027折合产量1186.5kg/hm2,比对照减产75kg,减幅48.7%,居最后一位。综上所述佳禾2号及陇中系列的品种经济性状较好,倒伏程度低、抗旱性好、产量高,适宜我们区域生态环境下种植,东豆系列品种生育期长不能更好的完熟,建议明年继续试验。  相似文献   

3.
在衡阳地区3个不同的试验地点开展油菜种籽与硼肥同播试验,研究不同的硼肥施用量(0、4.5、9.0、13.5kg.hm-2)对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适量的硼肥有利于促进直播油菜的出苗、成苗,在施硼量为9.0kg.hm-2时,油菜综合性状最佳,且产量达到最高值。在土壤极度缺硼时,也可使用13.5 kg.hm-2作为推荐用量。  相似文献   

4.
以马铃薯新品种鄂马铃薯18为材料,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L33),研究了种植密度、底肥、追肥对鄂马铃薯18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是马铃薯产量、株高、单株块茎数的主要影响因素,种植密度、底肥、追肥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程度为密度>追肥>底肥。9个处理组合中A3B3C1(密度60000株/hm2,底肥750kg/hm2,追肥150kg/hm2)处理下产量最高,为33390.00kg/hm2,分析发现A3B2C1处理组合(密度60000株/hm2,底肥600kg/hm2,追肥150kg/hm2)可获得最高产量,是最佳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5.
适宜机械化生产的早熟油菜品种(组合)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筛选出适宜机械化生产的早熟油菜新品种,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油菜品种(组合)在云南省冬春季半干旱地区罗平县进行品种筛选试验,并从产量、生育期、抗病性、抗寒性、抗倒伏性、经济性状、株型性状等方面对选用的14份供试材料进行考察。结果表明,表现好的品种(组合)有4个,分别是希望988(产量3 555.0 kg/hm2)、18JD003(产量3 396.0 kg/hm2)、云油杂30号(产量3 234.5 kg/hm2)、渝油55(产量3 217.0 kg/hm2),且耐旱性强、生育期适中、抗倒伏、综合农艺性状较好,具有高产、早熟、适宜机械化生产等特点,适合在罗平县旱地及相似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采用优质双低油菜品种云油杂12号, 分别于2019和2020两年度在罗平油菜和烤烟主产区,采取使用缓释复合肥、不施肥、农户常规用肥3个处理方式进行同田大区对比试验,探索不同施肥模式对油菜产量、经济性状和效益的影响。两年结果表明:使用缓释复合肥375~450 kg/hm2比不施肥和常规用肥平均增产221.3kg/hm2和179.3kg/hm2。肥料投入与新增产值相比,使用缓释复合肥较不施肥增效904.5元/hm2,实现产量效益双增。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豫南地区直播油菜适宜的硼肥播量,以“华油杂62”为研究对象,在两个田间地块进行了硼肥效果试验,研究了采用种籽与硼肥同播方式不同硼肥施用量(0kg.hm-2、4.5kg.hm-2、9kg.hm-2、13.5kg.hm-2)对油菜苗期群体性状、菜籽产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得出:与不施用硼肥相比,施用硼肥可以显著提高直播油菜苗期群体、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同时可显著提高直播油菜收获期有效株数,进而提高产量11.2%-19.5%。施用过量硼肥时直播油菜收获期产量较施用少量硼肥产量出现下降。结果表明,豫南地区直播油菜硼肥施用量推荐用量为9kg.hm-2。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引进品种产量、抗病性及营养含量测试的优选试验,筛选出适合甘肃省中部旱作区种植新品种,冀张薯12号产量最高,为42300kg/ hm2,较陇薯10号(CK)增产6976 kg/ hm2, 增幅为19.75%,中薯22号产量为40868 kg/ hm2, 较陇薯10号(CK)增产5544kg/ hm2, 增幅为15.69%,青薯9号产量为40239 kg/ hm2, 较陇薯10号(CK)增产4915kg/ hm2, 增幅为13.91%。冀张薯12号产量高、营养成分含量较高,但对晚疫病抗性较差,中薯22号综合性状良好,产量高、营养成分含量高,抗病性相对较好,青薯9号产量高,营养成分含量居中,对晚疫病抗性好,建议在灌区及南部二阴区适宜扩大种植青薯9号,冀张12号与中薯22号在不同区域进一步试验的同时,适当加大冀张薯12号和中薯22号示范推广面积,并且加强晚疫病的防治,其他品种需进一步多区域多点试验。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解决新平烟区植烟土壤退化的问题,探究施用不同用量的农家肥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新平烟区开展了腐熟农家肥不同施用量的同田对比试验,以期为下一步开展腐熟农家肥的推广施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综合烤烟生长主要农艺性状和主要经济性状,在新平烟区植烟土壤环境中,推荐在T2(烟草专用复合肥900 kg/hm2腐熟农家肥15000kg/hm2)、T3(烟草专用复合肥900 kg/hm2腐熟农家肥22500kg/hm2)条件下进行烟叶生产。  相似文献   

10.
陇东旱塬地区冬小麦水肥效应耦合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无底铁框作微区,选择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P)和施氦量(N)进行水肥效应模拟研究,得出冬小麦产量(Y)与降水量和施氮量的关系为Y=2505.6713+5.3422N-0.0251N2+24.3482P-0.0325P2+0.0074NP.水肥耦合方程为Nc=73.4805+0.2325P.当降水量由160mm增至400mm时,最高产量由5993.93kg/hm2提高到7710.39kg/hm2,最高产量施氮量Nmax由126.51kg/hm2增至165.48kg/hm2,经济施氮量Nopt由78.60kg/hm2增至107.12kg/hm2,Nc值则由110.55kg/hm2增至166.50kg/hm2.在降水量小于400mm时有Nopt < Nc < Nmax成立,且Nopt与Nc差值较大,说明旱塬地区单以经济施氮量为施肥标准不能充分发挥降水的增产潜力.提出了以上壤水肥宏观调控的原则,编制出陇东旱塬地区冬小麦合理施肥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最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以提高小麦新品种长糯麦1号产量,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A1,180万株/hm2;A2,270万株/hm2;A3,360万株/hm2)和施氮量(N1,120 kg/hm2;N2,180 kg/hm2;N3,300kg/hm2)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互作对长糯麦1号的主要物候期和穗长均无显著影响,但对其株高、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显著。在该试验条件下,实现优质专用小麦长糯麦1号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组合为A2N3,即:种植密度为270万株/hm2、施氮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12.
金塔县进行的10个春小麦品种引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10品种中,酒春6号、441折合产量分别为10171.5kg/hm2、9838.5kg/hm2,较对照增产8.6%、5.1%,综合性状优良,抗病、抗逆性强,产量高,建议下年开展品种示范种植,以验证品种的丰产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汉油16号是用不育系汉11A与恢复系DH458R进行组配选育而成的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不育三系杂交油菜品种,该品种2017-2019年两年参加西南地区、长江中游、下游地区多试点冬油菜品种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2 767.05 kg/hm2、2 972.32 kg/hm2、3 001.51 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4.91%、5.39%、5.07%,是一个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的优质油菜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磷钾肥不同施肥量对打瓜经济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化肥施用量范围内,随着磷钾肥的增加,打瓜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也随之增加,但当磷钾肥施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产量增幅趋缓。当N、P2O5、K2SO4的纯养分用量分别是138 kg/hm2、67.5 kg/hm2、156 kg/hm2,打瓜的经济效益表现最好,比农民习惯性施肥增收1253元/hm2,由此得出此养分用量就是本地打瓜种植较适宜的施肥量。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两种酸性滴灌配肥对无膜棉生长、生理功能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F1配肥处理[“绿多利”牌酸性水溶配肥:尿素690kg/hm2、高磷肥(16-35-8+TE)510kg/hm2、高钾肥(8-20-25+TE)225kg/hm2]较F2配肥处理[“肥帝溉”牌酸性水溶配肥:尿素725.5kg/hm2,肥帝溉(10-38-10)382.5kg/hm2,农用硫酸钾(0-52-0)240kg/hm2]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方面有明显的提升,其中中19品种产量最高达到5 360.74kg/hm2,较F2配肥处理增产16.35%。F1处理平均产量5 063.42kg/hm2,较F2处理增加9.52%,增效3 250.43元/hm2。结论:F1配肥具有一定的增产增效作用,值得南疆无膜棉区推广施用。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春玉米种植的适宜滴灌水量,以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试验基地开始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设置312(W1)、645(W2)、945(W3)、1 275(W4)、1 605 m3/hm2(W5)及雨养无灌溉(W0)6个不同滴灌水量处理,测定2019和2020年各处理玉米不同生育时期0—60 cm土层土壤水分特征及产量差异。结果表明,随滴灌水量的增加,玉米全生育时期耗水量逐渐增加,其经济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灌溉水利用效率随滴灌水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中W4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综合表现优于其他处理。2019年玉米最高经济产量为16 952.9 kg/hm2,2020年为16 802.84 kg/hm2,2年均以W4最高;2019年W4经济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020年W4的经济产量分别比W0和W5高77.2%和7.3%。2019年W4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W5,位于第三位;2020年W4的水分利用效率在所有处理中最高,显著高于W0、W1和W5,但与W2、W3无显著差异。综上,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采用1 275 m3/hm2的滴灌水量可有效提高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3:采用三因子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纯N用量、K20用量对留叶枝棉花籽棉产量与霜前籽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K20用量对籽棉产量影响很小,纯N用量与籽棉产量呈直线回归关系;种植密度和纯N用量存在反向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籽棉产量,在纯N施用量小时增加密度能增产,当纯N施用较多时适当减少密度对增产有利。K2O用量增加可提高霜前籽棉产量,但过量使用会降低霜前籽棉产量;种植密度同纯N用量也存在反向交互作用,共同影响霜前籽棉产量,在纯N用量小时增加密度可增加霜前籽棉产量,当增加纯N用量时适当减少密度能提高霜前籽棉产量。根据电子计算机进行的模拟仿真试验,本试验在在籽棉单产3750-4125kg/hm2与霜前籽棉单产3000-3300kg/hm2、籽棉单产4125-4500kg/hm2与霜前籽棉单产3300-3600kg/hm2、在籽棉单产>4500kg/hm2与霜前籽棉单产>3600kg/hm2条件下,其产量与品质兼顾的优化措施组合方案分别为:种植密度29831~31938株/hm2纯N用量266.95~304.88kg/hm2K20用量185.71~213.62kg/hm2;种植密度27022~31424株/hm2纯N用量259.08~334.17kg/hm2K20用量166.95~218.39kg/hm2;种植密度17870~20310株/hm2纯N用量444.42~488.35kg/hm2K20用量144.24~209.71kg/hm2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氮素对‘南粳46’处理,分析了不同施氮量对 ‘南粳46’产量及品质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氮肥用量会使水稻生育进程延迟,对株高、叶龄、有效穗数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当施氮量为261 kg/hm2时,产量可达到9750 kg/ hm2以上;氮肥与稻米品质关系表明,氮肥增加施用会提高籽粒蛋白质的含量(r=0.8488**),但会降低稻米的食味品质(r=-0.9443**)。因此,兼顾优质食味,在生产适宜氮肥用量范围在240-285kg/hm2。  相似文献   

19.
以树龄8 a的‘宁杞7号’为试验材料,通过施用不同量的磷肥(P2O5)[0 kg/hm(P0)、133 kg/hm(P133)、267 kg/hm(P267)、400 kg/hm(P400)、534 kg/hm(P534)和667 kg/hm(P667)]研究施肥量对枸杞产量与品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筛选出柴达木地区枸杞栽培的适宜施磷量。结果表明P534处理枸杞的产量最高,为8 320 kg/hm,与P667处理无显著差异。P534处理枸杞总糖含量较P0增加42.86%。P534处理 0~10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平均含量为28.9 mg/kg,较P667处理提高5.63%, 0~40 cm土层速效磷平均含量较P667处理增加14.26%。随施磷量的增加,土壤速效磷累积量呈先升后降趋势。0~20 cm及20~40 cm土壤磷酸酶活性最高为P534处理,较P667处理分别显著增加8.11%和11.65%。枸杞产量与0~20 cm土壤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且与枸杞果实磷素累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与农民习惯施磷量(667 kg/hm2)相比,P534处理(减少20%的磷肥用量)能提高枸杞的产量、总糖、果实磷素累积量及0~40 cm土壤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的活性。综合评价,在柴达木地区高磷量枸杞园以施磷肥(P2O5)534 kg/hm2 为适宜施磷量。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适合铜陵市义安区的丰产优质再生稻品种,2020年选择5个杂交水稻开展品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晶两优534和甬优4901两季总产量均超过15000 kg/hm2,生育期适宜,适合在本地作再生稻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