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近年来,频发的气象灾害对茶叶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茶叶生产急需专题气象服务。本文利用2012—2020年泰顺县罗阳镇三垟坪茶场连续9年的开采期记录资料,结合泰顺县国家一般气象观测站30年(1981—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影响茶叶开采期的关键气象因子,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分析,揭示了泰顺"三杯香"茶叶开采期与气象因子的深层次关系。利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三杯香"茶叶开采期与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建立开采期预报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三杯香"茶叶采摘气象指数服务。  相似文献   

2.
应用2014~2018年婺源茶叶观测资料和同期的气象资料,采用关键气象因子预报方法,并引入不断变化的气象条件,对婺源常规的春茶开采期预报模型进行了改进;然后以2019年为例,对改进的关键气象因子预报模型和常规的预报模型进行了预报检验。结果表明:1月平均气温和1月雨日数是影响婺源春茶开采期的关键气象因子;1月平均气温越高、1月雨日数越多,则春茶的开采期越早。与常规的关键气象因子预报模型相比,改进模型对2019年婺源春茶开采期的预报结果与实际值更加接近,预报效果更好。本文建立的婺源春茶开采期预报模型具有较好的时效性,能够满足春茶开采期预报业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婺源春茶开采期的预报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2014~2018年婺源茶叶观测资料和同期的气象资料,采用关键气象因子预报方法,并引入不断变化的气象条件,对婺源常规的春茶开采期预报模型进行了改进;然后以2019年为例,对改进的关键气象因子预报模型和常规的预报模型进行了预报检验。结果表明:1月平均气温和1月雨日数是影响婺源春茶开采期的关键气象因子;1月平均气温越高、1月雨日数越多,则春茶的开采期越早。与常规的关键气象因子预报模型相比,改进模型对2019年婺源春茶开采期的预报结果与实际值更加接近,预报效果更好。本文建立的婺源春茶开采期预报模型具有较好的时效性,能够满足春茶开采期预报业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泰顺县“三杯香”茶叶的特点、发展现状作以简介并对发展方向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泰顺县是著名的“中国茶叶之乡”,生产高山“三杯香”茶叶畅销市场,截止2004年底全县茶园生产面积5.3万亩,产值1540万元。针对目前茶叶有机无机专用肥开发滞后的现状,我们通过不同配方施肥试验,筛选出适合本地区土壤特点的茶叶有机无机专用肥,供生产应用。现将试验结果简  相似文献   

6.
湄潭县有“中国名茶之乡”的美誉,茶叶是湄潭主要支柱产业之一。本文利用湄潭县茶叶生育期资料和1951年-2016年气象资料,统计分析湄潭茶叶生产的农业气象指标,主要气象灾害出现的频率,分析茶叶种植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生育期制作茶叶专题气象服务产品,为茶叶生产提供气象服务保障。  相似文献   

7.
根据茶叶生产中对气象服务的需要,利用C#编程语言开发茶叶生产气象服务系统。该系统可实现气象灾害监测和识别、影响天气分型、开采期预报、数据管理、产品制作和短信一键式发布,减少了气象服务中的人力成本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助于提高灾害预警能力,可为提升茶叶生产气象保障服务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利用1980-2012年熊岳国家气象站观赏山桃花物候期观测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利用回归分析旬平均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地温、0℃积温等要素与山桃花花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气温、0℃积温、地温对花期的影响显著;通过筛选预报因子,建立了观赏山桃花期预报模型。通过33年资料检验,模型与花期拟合较好,满足气象服务需求,为旅游景点提供可靠的观赏山桃花期预测。  相似文献   

9.
泰顺县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明显,要明晰发展思路,将产品目标市场定位在工薪阶层消费和集团消费,大力发展三杯香、雪龙茶,打生态牌逐步发展绿色和有机茶;并明确各地优势名优产品区域规划,在筱村镇、万排乡、仕阳镇等地大力发展三杯香生产,使这些地区农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做大产业,充分体现这些地区的区域优势。本文对泰顺县的茶业现状及发展思路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潘东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8):184-186
选用黄梅县国家气象站近30年(1991—2020年)和北部山区1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近5年(2016—2020年)气象资料,分析黄梅县禅茶生长期间的气候资源;同时利用2011—2020年禅茶开采期资料和同期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黄梅禅茶开采期与各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禅茶开采期预报模型。结果表明,黄梅县热量资源和水资源丰富,适合禅茶生长,北部山区比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偏低0.9~2.0℃,禅茶春季开采偏迟7~10 d;禅茶春季开采期与2、3月平均气温和1月降水量呈负相关,其中与3月平均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气温升高,开采期提前,反之,开采期推迟,同时前期降水量、后期气温对开采期影响较大;建立的开采期预报模型经2021年验证,效果较好,预报误差1.5 d左右,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为茶农适时组织劳力、合理安排禅茶采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SPSS的日照市茶叶产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93-2008年山东省日照市气象资料和茶叶产量资料,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气候因子和茶叶产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从132个气象因子中筛选出年日照时数、7月份15 cm平均地温、7月份20 cm平均地温、7月份平均最高气温、8月份平均最高气温共5个相关性较高的因子,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历年产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茶叶预测产量与实际产量拟合率较高,预测精度最高为100%,最低为86%,平均精度为94%。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实用性,可作为茶叶产量预报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2.
徐州地区冬小麦成熟期预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小麦发育期物候和气象资料,研究徐州地区冬小麦生长期长与发育期物候和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小麦成熟期预报模型,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满足业务要求.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80—2012年熊岳国家气象站观赏山桃花物候期观测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回归分析对旬平均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地温、0℃积温等要素与山桃花花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温、0℃积温、地温对花期的影响显著;通过筛选预报因子,建立了观赏山桃花花期预报模型。通过33年资料检验,模型与花期拟合较好,满足气象服务需求,可为旅游景点提供可靠的观赏山桃花花期预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湖州2001-2012年共12a小麦赤霉病发生资料与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影响湖州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气象因子气温、降水、湿度、日照等,考虑前期气象条件,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小麦赤霉病发生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模型。用本地气象台发布的未来10d天气预报结论,结合前期天气实况,对未来10d小麦赤霉病发生气象条件等级进行预报。预报模型紧密联系预报产品特点和预报服务实际,实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走访调查,并利用2015-2019年常信乡6要素自动站气象资料和寇家湖1个鱼塘水产监测设备水温监测等资料,找出影响贺兰黄河鲤生长发育的气象关键因子,分析溶解氧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结合黄河鲤鱼养殖气象指标,建立浮头预报模型,开展黄河鲤鱼浮头预报,为黄河鲤有效减少气象灾害损失提供强有力的气象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6.
利用小麦生育期气象资料,研究了徐州地区小麦产量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小麦产量预报模型,预报准确率满足业务要求。  相似文献   

17.
针对杨凌设施农业大棚生产,选取3个塑料日光温室作为研究对象,针对黄瓜、南瓜、草莓种植,通过2013年10月13日至2014年11月25日大棚内外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采取回归分析、相关分析方法,筛选关键气象因子,建立大棚内低温预报模型和气象条件适宜性预报模型,与实际棚内气象条件相比,预报结果表明,设施大棚内低温预报准确率均在88%以上、气象条件适宜性预报准确率均在83%以上,预报结果基本能够反映设施农业大棚内气象条件变化情况,对于指导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根据渭南地形地域特点,从南、北、中部选择三个代表性站点,利用1981—2013年渭南南、北、中部“倒春寒”发生程度资料,结合三个气象站相应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选取与4月“倒春寒”相关系数高的气象因子,构建分区域“倒春寒”预测方程。结果显示:影响渭南南部“倒春寒”发生程度的气象因子有2个,影响渭南北部“倒春寒”发生程度的气象因子有4个,影响渭南中部“倒春寒”发生程度的气象因子有3个。分别建立南、北、中部三个区域的“倒春寒”预测模型,历史回代准确率分别为82%、94%、83%;等级历史回代准确率分别为75%、84%、81%;2014—2019年4月“倒春寒”预报准确率分别为100%、83%、83%;等级预报准确率分别为100%、80%、80%。发生预报和等级预报准确率较高、效果理想,预测方程和等级判定指标均达到气象预报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9.
简单  陆韬  邵小卫  金杨 《浙江农业科学》2022,63(7):1482-1486
利用兰溪市枇杷种植重点区域内气象观测站(甘溪、花塘、黄店、穆坞)2020年枇杷花果期(10月至次年4月)气象资料,与同时段兰溪市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枇杷花果期低温冻害变化特征,利用统计学方法建立兰溪枇杷花果期低温冻害预报模型。结果表明,通过最低气温可以判断出枇杷花果期是否遭受低温冻害及冻害程度,枇杷在不同天气类型下最低气温的日变化特征均为单峰曲线,晴天最低气温变幅最大,阴(雨雪)天变幅较小,其中花期三花受冻害的概率最高,幼果期在1月份受冻害的可能性最大。基于气象站最低气温建立的枇杷花果期低温冻害预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枇杷种植区域内低温情况,预估其冻害情况,从而提早开展相关预报及服务,减轻冻害对种植户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气象因子对第2代稻飞虱发生、发展的影响,为稻飞虱的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广东省化州市1995~2011年稻飞虱系统调查资料和气象资料,对第2代稻飞虱发生程度与主要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建立回归预测模型。【结果】气温是影响第2代稻飞虱发生程度的主导因子,降雨量、日照时数、雨日等对害虫发生程度的直接作用较小,但通过气温发挥间接作用。据此建立第2代稻飞虱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型为y=0.3972x1+0.1801x2+0.0020x3+0.0035x4-0.0189x5-10.5637,利用模型回检历史拟合准确率为91.3%,而2011年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一致。【结论】气温是影响第2代稻飞虱发生程度的关键气象因子,生产中可以应用拟合的预测模型对稻飞虱的发生危害进行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