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桔梗是一种药、食、赏兼用的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其生态适应性强,具有稳产、高产的特性,是林下经济作物的理想选择。本文阐述了桔梗的生态习性,并从地块选择、整地、播种、田间管理、采收等方面总结了桔梗的山地林下栽培技术,以期为桔梗山地种植和林下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正面临土地资源紧张、绿地增量指标不足的情况,已进入存量更新时代。丰富的林下闲置地是可利用的存量绿地,本文旨在探索山地公园林下闲置地更新途径的方法和思路。结合相关国内外文献对闲置土地含义、山地公园、林下闲置地概念进行研究,从山地空间类型、视觉变化、林相特点3个角度分析了山地公园利用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由此提出因地制宜、空间功能多元、林相结构丰富和持续性维护管理4种更新策略。并结合临平杜鹃园项目实践,探讨这种更新方式的现实意义,对未来山地公园林下闲置地更新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羊乳的开发利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羊乳(Codonopsis lanceolata Benth.etHook.),又名四叶参、轮叶党参、奶参、土党参、狗头参、泰山参、山海螺、山胡萝卜、奶树、牛奶子、奶奶头、乳薯、乳头薯、通乳草、白蟒肉、白河车、地黄等,为党参属桔梗科多年生草本蔓生植物.我国大部分地区及朝鲜、日本、俄罗斯等国均有分布.野生于山地、林缘、疏林下、灌木丛及溪谷较阴湿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对油桐林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的套种模式,通过林下套种5种药用植物(玉竹、黄精、桔梗、麦冬、石蒜),分别测定了不同套种模式下不同时期、不同土层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不同套种模式间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P<0.05),相同套种模式不同土层间也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套种模式间总体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套种桔梗和石蒜对物理性质影响较大,其中土壤容重最大增加33.14%,比重最大降低14.18%,总孔隙度最大降低33.58%。套种黄精和桔梗会使土壤氮、磷含量显著增加,其中全氮和全磷含量最多可增加62.83%和111.80%。套种麦冬和石蒜会使土壤氮、磷、钾含量都显著降低,套种桔梗、黄精和玉竹会使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最高达148.37%。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亚洲百合、狭叶薰衣草、林荫鼠尾草、芍药、桔梗、射干等6种多年生宿根花卉的林下套种试验,观测这些花卉在5年生长期内的适生性、盛花期整体观赏性,以此分析6种花卉在北京地区平原生态林下的套种适宜性。结果表明,芍药与林荫鼠尾草最适宜北京地区地区林下套种,林荫鼠尾草当年及第一年需要越冬保护,芍药生长后期需要预防白粉病;亚洲百合与射干第一、二年观赏性较好,后期植株易退化,影响观赏性,长期应用时要及时采取复壮或更新措施;桔梗、狭叶薰衣草不适宜本地区林下栽植。研究结果可应用于北京地区两轮百万亩造林的林下经济开发。  相似文献   

6.
桔梗作为常用大宗药材,栽培技术简单、效益高,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利用林下土地资源优势,人工栽培桔梗,进行立体复合生产经营,可以提高林地产出,增加林农收入。本文就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杨树幼林及疏林地桔梗栽培,对适宜立地条件选择与整地、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药材采收加工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7.
以商洛市洛南县育林村核桃-桔梗林药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平板稀释法对林下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特征进行比较分析,采用比色法和滴定法分别对5种土壤酶(脲酶、蔗糖酶、蛋白酶、硝酸还原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系统土壤3大类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高于单作模式。土壤酶活性表现为复合系统不同处理桔梗根际土壤脲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单作模式;复合系统桔梗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在距核桃树0.5 m处高于单作模式,而复合系统桔梗根际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均低于单作模式。与单作模式相比,复合系统可以增加桔梗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桔梗根际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冠层结构与林下野生花卉的关系,采用典型群落调查法,以南岭山地森林群落林下野生花卉为研究对象,研究林下野生花卉物种数量特征及冠层结构对其的影响,以期为野生花卉的园林应用提供理论参考。结果显示,南岭山地森林群落1 hm2林下植被中共有野生花卉104种,分属55科92属,其中箬竹、瓜馥木和南岭箭竹为优势种;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表明,叶面积指数、林冠开度和林下散射光对林下野生花卉多度的影响较其他冠层结构参数大;冠层结构各参数对3种色调(冷、暖、中性)林下野生花卉物种密度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但3种色调的野生花卉物种密度均随叶面积指数与林下总光照先减少后增加;多响应置换过程分析和指示种分析揭示棱果花和巴戟天同为林冠开度与叶面积指数的指示种,对冠层结构变化有较强的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栾树凋落叶对不同中药材的化感效应,选择适宜种植在栾树林下的药用植物,为林药复合种植系统中栾树林下中药材的选择和北京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模拟自然环境下栾树凋落叶释放化感物质影响中药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过程,采用发芽试验和盆栽试验,以蒸馏水为对照(CK),探讨不同质量浓度(6.25,12.5,25,50 g/L)栾树凋落叶浸提液对黄芩、桔梗和甘草3种中药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①与CK相比,不同质量浓度栾树凋落叶浸提液对3种中药材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幼苗胚根长、胚芽长及幼苗鲜质量和干质量均有明显的影响。②随着栾树凋落叶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升高,黄芩幼苗叶片的SOD、CAT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总体先下降后上升;桔梗幼苗叶片的脯氨酸含量逐渐升高;甘草幼苗叶片的POD、CAT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③结合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综合化感效应指数来看,栾树凋落叶浸提液对黄芩表现出较强抑制作用,对桔梗和甘草表现出“低促高抑”效应。栾树凋落叶浸提液对3种中药材的化感效应强度由大到小表现为黄芩>桔梗>甘草。【结论】栾树林下适合种植甘草和桔梗,而黄芩的生长明显受到了栾树凋落叶浸提液的化感抑制作用,应避免种植在栾树林下。  相似文献   

10.
以广东山地风景林下植被景观调查为基础,从地形、林分结构、林冠郁闭度等环境影响因子出发,探讨了风景林下植被植物种类选择、林下景观空间结构问题。认为林下景观植物种类的选择应采用乡土植物,遵循植物的生态习性,注重植物的观赏价值,提出了观赏型、游憩型、生态型3种林下植被景观模式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11.
白花桔梗和紫花桔梗的种子性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及其来源试验材料为6个来自朝鲜和国内的白花桔梗种质资源的种子和7个来自韩国和国内各地的紫花桔梗种质资源的种子。其来源及花色见表1。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白花桔梗和紫花桔梗种质资源的种子性状进行调查分析。[方法]以来自国内外的13种白花桔梗和紫花桔梗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它们的种子性状,包括种子长度、宽度、厚度、千粒质量4项指标。[结果]白花桔梗种质资源的种子长度、宽度、厚度、千粒质量的平均值均小于紫花桔梗种质资源;在种子长度上,除了朝鲜白花的种子较长以外,其他白花桔梗种质资源的种子长度均比紫花桔梗的长度小;在种子宽度上,除朝鲜白花、黑龙江宁安、韩国江原外,白花桔梗种子宽度基本上都比紫花桔梗的宽度小;在种子千粒质量上,除了朝鲜罗津和三成白花外,其他白花桔梗种质资源的种子千粒质量均极显著(P〈0.01)小于紫花种质资源。[结论]该研究为紫花桔梗和白花桔梗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寡糖对干旱胁迫下桔梗抗旱作用的机制,以桔梗为材料,采用桔梗种子萌发水培试验和桔梗幼苗盆栽试验,用0、30、60、120 g/L的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施加不同质量浓度寡糖(0、5、10、50 mg/L)诱导桔梗,研究寡糖对干旱胁迫下桔梗种子萌发以及桔梗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质量浓度的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桔梗种子萌发指标(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根长及芽长)随寡糖质量浓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寡糖质量浓度为10 mg/L时桔梗种子萌发指标达到最佳。而同一质量浓度寡糖诱导桔梗,PEG-6000溶液浓度越大,桔梗种子萌发所受胁迫越严重。桔梗种子萌发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根长及芽长之间呈现不同程度正相关。不同质量浓度的寡糖(0、5、10、50 mg/L)分别与30 g/L PEG-6000配施,处理后4~8 d,桔梗幼苗POD和CAT活性、MDA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而SOD活性逐渐升高,寡糖质量浓度为10 mg/L时诱导桔梗幼苗抗旱的效果最佳。POD活性与CAT活性呈现出高度显著正相关(P0.001),CAT活性与SOD活性呈现出显著正相关(P0.05),MDA含量分别与POD、CAT、SOD活性呈现出极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商洛桔梗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为商洛桔梗药材的道地性研究提供可靠资料。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来源于商洛7个县(区)的39个桔梗样品。色谱条件:Hypersil C18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和H3PO4混合溶液作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方式,流速为0.5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30℃。结果:建立了39批桔梗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找到18个共有特征峰。结论:该方法简单,重现性好,可以用于商洛桔梗药材的品质鉴定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氮、磷、钾不同肥料配比对一年生桔梗根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初步筛选试验范围内最佳氮、磷、钾施肥配比,采用“3414”田间肥料的试验设计方法对一年生桔梗的根长、根径、侧根数、单根鲜重等性状加以调查,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结果表明:14种处理的桔梗根部性状等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施肥处理的根部外观品质和桔梗产量综合表现好于不施肥处理CK,合理的氮、磷、钾配施可以提高桔梗的产量和根部外观品质,外观品质最好和产量最高的施肥配比为T9(N∶P2O5∶K2O=88∶174∶450,kg/hm2)、T5(N∶P2O5∶K2O=88∶174∶300,kg/hm2),且钾肥对一年生桔梗的增产有重要影响。经回归分析建立了在试验设计范围内最佳氮、磷、钾施肥配比为N∶P2O5∶K2O=67.2∶190∶450(kg/hm2),可为今后桔梗栽培施肥方案的制定和专用肥料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桔梗药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文霞  姚琳  马英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4976-4977,5026
桔梗是一种药食两用的临床常用中药.该文在广泛查阅文献基础上,对桔梗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栽培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桔梗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7.
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桔梗的桔梗皂苷D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PLC法测定了不同产地、不同生长年限的桔梗样品中桔梗皂苷D的含量。结果显示:不同产地、不同生长年限的桔梗样品中桔梗皂苷D含量差别较大;桔梗样品中桔梗皂苷D的含量与其生长年限呈正相关;以山东淄博3年生桔梗中的桔梗皂苷D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
林药间作系统对药用植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该文对林药间作系统中药用植物产量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其目的是筛选合理的间作模式 ,为生产实践服务 .试验设置了 5种不同毛白杨行距梯度和无林地对照 ,观测了不同毛白杨行距以及同一行距下的不同林地位置间作的甘草、桔梗、天南星 3种药用植物的产量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 :甘草和桔梗产量在行间呈现“低 高 低”的抛物线型分布 ,而天南星产量在行间呈现“高 -低 -高”的抛物线型分布 ,根据数据可以拟合出 3种药用植物在毛白杨行间的产量分布抛物线方程 ;另外 ,甘草产量随着毛白杨行距的减小而减小 ,桔梗和天南星产量先增加后降低 ,它们与毛白杨行距之间均呈抛物线型相关 ,通过方程可以确定 3种药用植物与毛白杨间作时毛白杨的最佳行距和该种行距下药用植物最大产量  相似文献   

19.
32份栽培桔梗种质过氧化物同工酶谱共显示17条不同的酶带,共呈现16个酶谱类型,其中,12个为对应种质的特征酶谱。每份种质有5~9条酶带,不同种质酶谱及活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A1、B1、B2、B3等4条酶带为共有带,具有种的特异性;7条(A2、A3、A4、C2、C4、C5、D3)酶带为特异性酶带,其中白花桔梗有2条特征酶带(A2、C2)。为桔梗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遗传育种提供了一种新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张艳玲  杨本凤  孙万慧  尹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253-3254,3257
[目的]研究氮钾配施对桔梗品质的影响,为桔梗的栽培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试验。[结果]氮钾配施条件下,在施氮肥0~210 kg/hm2和施钾肥0~315 kg/hm2时,随氮肥和钾肥施用量的增加,桔梗中多糖和总皂苷含量增加。当施用氮肥210 kg/hm2、钾肥315 kg/hm2时,桔梗中多糖、总皂苷含量最高,分别为22.08%、8.73%。[结论]一定水平的氮钾合理配施有利于提高桔梗品质,该研究为桔梗的栽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