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芦笋茎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芦笋茎枯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茬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分生孢子释放高峰为4月26日至7月9日。分生孢子释放、萌发、侵染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进行。孢子萌发需有芦笋组织液做营养激发,在清水中不萌发。病菌从侵入到形成新的分生孢子一个侵染周期在23—27℃为10—12天,17—22℃为15—20天。采笋田茎枯病发生发展经过扩展期(7月—8月上旬),盛发期(8月中旬—9月)两个阶段。雨日雨量是决定茎枯病消长流行的主导因素,降雨后5—7天田间即出现一次新侵染高峰,大雨或连阴雨后尤为明显,秋季早上植株结露有利茎枯病菌后期侵染。在化学防治上,日本产别腐烂(Befran)和国产复方多菌灵胶悬剂是防治芦笋茎枯病较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2.
芦笋茎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济市从1987年开始试种芦笋,现种植面积达5300hm2,成为本市的主导产业之一。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和面积的扩大,芦笋茎枯病日趋严重。近年来,通过对茎枯病的调查研究,基本摸清其发生原因,制定了一套综合防治的办法。1侵染循环芦笋茎枯病由半知菌拟茎点霉属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asparagi)真菌侵染所致。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春季气温变暖后,借风雨在田间传播发病。病害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0~28℃,当温度达25℃时,发病最快。山西南部6~9月份温度较高,气温一般稳定在20~30℃,病菌在…  相似文献   

3.
芦笋茎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芦笋茎枯病是一种分布广、为害重的毁灭性病害。研究证实,临沂市芦笋茎枯病病原为Phoma asparagi Sacc.。该菌分生孢子发芽和菌丝生长适温为23—26℃,致死温度分别为50℃10分钟和60℃10分钟,发芽和生长最适pH为7。分生孢子生长在分生孢子器内,单个分生孢子常温下可活10天,菌块内可活25天,孢子器内则长达240天。分生孢子在蒸馏水中不发芽,加糖液发芽率略有提高,在文竹和芦笋茎煮液中发芽率最高;条件适宜时2小时产生芽突,5小时发芽率达98.21%。  相似文献   

4.
吴安华  陈思 《江西植保》2000,23(4):124-124
芦笋又叫石刁柏,是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保健蔬菜,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由于种植芦笋效益高,发展也非常快,目前我国约种有十万亩。但是有些地方在生产技术管理方面跟不上,芦笋茎枯病的发生得不到控制,导致了芦笋茎枯病的不断蔓延。芦笋茎枯病是直接影响芦笋生产的严重病害,该病发生快,流行广,适合该病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5℃,春季最易感染流行,又因其早期分生孢子器能越夏,成为秋季的侵染源,故芦笋在一年之内有多次被侵染引起病害流行现象,引用单一的预防手段是达不到防治的目的,必须采取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才能有效地控制或减轻茎枯病的发…  相似文献   

5.
芦笋茎枯病侵染循环及其发病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石刁柏)茎枯病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内越冬。上海地区该病4月上旬开始发生,平均温度在15.1℃时,潜育期为7—10天,多数5—10天内能形成繁殖器官,以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早期形成的分生孢子器能越夏,再作秋季的侵染源。该病多发生于梅雨和秋雨季节,平均气温19.8—28.6℃时为发病盛期。连续降雨或台风暴雨能加剧病害的流行;嫩茎生长期,肥料配比和用量以及土壤湿度等直接影响病害的发生和消长。  相似文献   

6.
室内试验中研究了温度对天津芦笋茎枯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在10℃和>35℃时,菌丝不能生长。分生孢子在发芽时需一定的营养物质,在水中发芽率低。20%芦笋茎叶煎汁,20%芦笋茎叶煎汁PD培养液以及PD培养液均有促进孢子萌发之作用。在供试的5种培养基中,芦笋茎枯病菌在本试验设计的20%芦笋茎叶煎汁和20%芦笋茎叶煎汁PDA培养基上的产孢量明显优于前人推荐的培养基和常用培养基。在培养过程中,光能诱发分生孢子器形成。不同光域内分生孢子器形成有显著差异。分生孢子经烯唑醇(diniconazole)(8小时/2ppm)药剂处理后,分生孢子大小和内含物在超微结构上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芦笋茎枯病菌的最适产孢条件,采用平板培养法研究了培养基、温度、光照和碳氮源等因素对其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芦笋茎枯病菌在PDA、NLPDA和OLPDA等富营养培养基上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的产生量均较大,其数量分别大于每皿10个和2.0×107个;而在WA和Czapec培养基上较小。在28℃下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产生量均较大,其数量分别大于每皿10个和5.0×107个;达到34℃后,其数量均为0。24 h黑光培养下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的产生量均较大,其数量分别大于每皿40个和5.0×107个;完全黑暗下较小。供试碳源均未明显促进基础培养基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其数量接近0;酵母粉作为氮源时其产生量均较大,而硫酸铵作为氮源时其产生量接近0。研究表明,培养基、温度和光照对芦笋茎枯病菌产孢的影响较大,某些氮源可提高产孢量,而碳源对其产孢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室内试验中研究了温度对天津芦笋茎枯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在10℃和>35℃时,菌丝不能生长。分生孢子在发芽时需一定的营养物质,在水中发芽率低。20%芦笋茎叶煎汁,20%芦笋茎叶煎汁PD培养液以及PD培养液均有促进孢子萌发之作用。在供试的5种培养基中,芦笋茎枯病菌在本试验设计的20%芦笋茎叶煎汁和20%芦笋茎叶煎汁PDA培养基上的产孢量明显优于前人推荐的培养基和常用培养基。在培养过程中,光能诱发分生孢子器形成。不同光域内分生孢子器形成有显著差异。分生孢子经烯唑醇(diniconazole)(8小时/2ppm)药剂处理后,分生孢子大小和内含物在超微结构上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芦笋种植面积占全国(20万亩)一半,烟台占全省的一半。近几年,烟台种植的芦笋发生芦笋茎枯病危害十分严重。如乳山县白沙滩乡共种植1800亩芦笋,发病面积就有500多亩,严重地块发病率在60%~70%;福山区的胜利村种植的芦笋一般发病率在30%左右。因病致使植株早衰,茎枝枯死,危害严重,直接影响来年芦笋产量。据日本报道,被此病危害的地区逐步扩大,1981年、1982年胆振管内的西胆振管地区茎枯病率高,受害面积达70%,芦农只能收获往年产量的30%,并且逐年蔓延,危害到其它作物,所以必须引起重视。初感病的成枯茎侧枝上有水渍状病斑,病斑呈梭形,病斑外围是红褐色,中央为灰色,后期病斑上密生黑色分生孢子器,病重时全株布满黑斑,病株相连,围茎一周,造成  相似文献   

10.
芦笋茎枯病是东山县芦笋的1种主要侵染性病害。该病较轻的地块缺株减产,较重的地块,株病率69.2%~76.8%,严重地块株病率可达85.6%以上,死株达28.6%,普遍减产5~6成,个别地块甚至绝收。因此,为减轻和杜绝芦笋茎枯病侵害蔓延,减少损失,1997年以来,笔者在东山进行以芦笋茎枯病为主要防治对象的综合防治技术试验研究与综防示范,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1 症状与病原该病全年发生,但以春季重,秋季和冬季较轻。初发病时,母茎和茎的分枝出现水渍状古铜色或褐色的病斑,中后期病斑中央灰色或褐色,凹陷,…  相似文献   

11.
芦笋茎枯病(Phoma asparagi Sacc)在自然情况下只侵染芦笋,寄主很专一。冬春彻底清除病残体,虽有明显防治效果,但仍有相当高的发病率。据报道该菌在玉米、紫花苜蓿等6种植物残体上均能腐生并产生分生孢子器,成为病菌越冬后侵染源之一。作者等  相似文献   

12.
芦笋茎枯病在我国许多省均有发生,我省10个地、市也普遍发生,为害严重,是当前引起芦笋减产的主要原因。为了维护国家和笋农的经济利益,近几年来我们对芦笋茎枯病的发病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3.
芦笋茎枯病是国内发展芦笋生产的大敌。为了进一步探讨此病在我县发生的规律,寻求新的防治对策。1991年2月至12月初,笔者根据芦笋不同生长发育期和我县气候特点,进行了芦笋茎枯病发生与山间气温关系的研究。现将情况初报于后: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芦笋种植面积的加大,芦笋茎枯病为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芦笋的生产。为了更好的防治芦笋茎枯病,2017年田间评价了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芦笋茎枯病的防治效果。试验表明:供试药剂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在有效成分用药量为267mg~333mg/kg (即商品用药量稀释1500倍~1875倍)时,对芦笋茎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在该使用剂量范围内对芦笋安全,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芦笋茎枯病菌以休眠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中越冬,是翌年初侵染源。经对14科43属49种大田作物和其他植物人工接菌,均未发病,该菌只寄生芦笋。因此。彻底清除病残体对减轻芦笋茎枯病有重要意义。从大田调查证明,冬春清除病残体做得彻底的比清残差的发病率下降54.1—79.3%,病情指数下降50.31—59.8,茎秆枯死率下降28.1—29.4%;夏季进行第二次清残的比未清残的发病率下降32.5—56.9%,病情指数下降25.2—52.8,茎秆枯死率下降25.6—32.1%。施用药剂结合清残则能显著提高防治效果,降低茎秆枯死率。  相似文献   

16.
王力  王光辉  李宗 《广西植保》2003,16(4):18-19
当年栽培的芦笋发病较轻 ,病害亦少 ,基本不用药剂防治 ,而栽培老区病害较重 ,主要有褐斑病、茎枯病、根腐病、紫纹羽病等病害发生 ;现就生产中芦笋病害的症状及其防治措施作简要介绍。1 褐斑病 Cerccsporq asparagi  该病在我国发生较普遍 ,但为害较轻 ,其危害程度不及茎枯病。主要症状为 :病斑发生在茎秆、分枝及拟叶上 ,典型的病斑边缘红褐色或紫红褐色 ,中央淡褐色。在潮湿条件下 ,病斑表面生有灰黑色霉层 ,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 ,病斑逐渐扩展呈不规则形 ,严重时分枝枯黄 ,拟叶提早脱落 ,病株早衰。  高温多雨季节有利于该病发生 ,…  相似文献   

17.
芦笋茎枯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种植是近几年来黄陂区为农民致富拓展的又一新项目,面积逐年增加,然而芦笋病害发生严重,严重制约着芦笋持续发展,芦笋茎枯病是芦笋生产中诸多病害中的一种,是影响芦笋高产稳产乃至种植成败的关键病害,被称为芦笋上的癌症,因此茎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成为芦笋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芦笋茎枯病。据在重庆合川调查,病茎率为20%~100%,有些芦笋园因病害严重,造成只有春笋不产秋笋,单产极低。现将茎枯病的症状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症状:病斑着生在芦笋主茎杆和分枝上,开始时呈水渍状古铜色小斑点,其后逐渐扩大呈纺锤状褐色斑,病斑中心部变...  相似文献   

19.
1 症状识别。1.1 枯萎病。发病初期叶片从后向前逐渐萎蔫,似缺水状,中午最为明显,但早晚可恢复(此为别于蔓枯病、炭疽病症状之一),3~6d后,整株叶片枯萎下垂,不能复原;茎蔓感病后,基部出现缢缩,有的病部出现褐色病斑或琥珀色胶状物,病根变褐腐烂,茎基部纵裂,病茎纵切面上维管束变褐(此为别于蔓枯病、炭疽病症状之二),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生出粉红色霉,为病菌分生孢子梗或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20.
原生质体的制备是真菌遗传转化的基础,为了解芦笋茎枯病菌Phomopsis asparagi的遗传转化体系,以芦笋茎枯病菌Pa1100为供试菌株,研究了细胞壁裂解酶、酶解时间、稳渗剂等对芦笋茎枯病菌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及稳渗剂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可制备芦笋茎枯病菌原生质体较为适宜的条件是:CM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分生孢子3 d,以1.5%裂解酶、1%崩溃酶和1.5%蜗牛酶为组合酶解液,33 ℃水浴酶解4.5 h,以PBS(pH 6.98)与1 mol/L MgSO4混合液为酶解稳渗剂。含0.6 mol/L蔗糖的PDA培养基较适合于芦笋茎枯病菌原生质体的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