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吉林省西部草原现状及草原"三化"已成为吉林西部地区环境恶化,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不仅给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直接威胁着吉林西部生态安全。通过分析草原生态环境恶化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提出草原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  相似文献   

2.
2001-2010年<全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划>(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草业科学》2003,20(9):80-84
3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基本思路 3.1指导思想和原则 3.1.1指导思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按照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要求,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指导下,全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重大战略部署,以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原生态为主题,以促进牧区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草原经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和出发点,以重点区域的保护建设工程为突破口,依法治草,增加投入,采取生物、工程和农艺等综合措施,分阶段解决草原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遏制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良性生态系统,促进草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3.
从全国草原工作会议上获悉,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十五”目标确定,总体思路是:“以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原生态为前提,以促进牧区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草原经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和出发点,以重点区域保护、建设工程为突破口,依法治草,增加投入,采取生物和工程等综合措施,分阶段解决草原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遏制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良性生态系统,开创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加快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西部开发的重要内容,对草原实行依法管护,是从根本上改善目前内蒙古草原生态持续恶化状问的需要,也是加快内蒙古经济建设,加快西部开发,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保护草原生态资源最有效途径,文中对西部开发内蒙古草原生态资源的依法管护相关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内蒙古草原生态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快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西部地区开发的重要内容,加快草原生态建设,从根本上改善目前内蒙古草原生态持续恶化的状况,既是促进内蒙古的建设和发展,繁荣边疆少数民族经济的需要,也是加快西部地区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的政治意义,做好草原生态建设的文章,是草原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西部开发内蒙古草原生态建设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草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的快速发展对于改善整个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现代畜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认为,加快我国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旅游业发展步伐,以草原生态旅游业为主,促发关联产业是少数民族牧区实现稳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草原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完整开放性的系统。近年,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草原畜牧养殖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但由于生产经营不合理,盲目扩大养殖规模,过度放牧超量放牧,造成草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草场生产能力逐渐变差,优质牧草数量锐减,有毒有害杂草丛生。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确保草原畜牧养殖产业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可持续发展。该文深入探讨畜牧业发展对草原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推动畜牧业发展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草原是青海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青海省畜牧业经济开拓的主要区域。加强草原基础建设,加快草原生态环境治理,不仅是青海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全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青海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内容。搞好草原生态建设,维护草原生态平衡,是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有利于发展生态畜牧业,实现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苏和  塔娜 《中国草地学报》2007,29(1):113-116
以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经济落后的镶黄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制约镶黄旗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镶黄旗实际情况,提出适合该区域草原生态环境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贯彻草原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 ,尽快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总体不断恶化的被动局面 ,农业部于 2 0 0 3年 4月在京召开全国草原建设工作会议。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在会上指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草原工作要以贯彻落实《草原法》为契机 ,加大草原执法力度 ,使草原法制化管理迈上一个新台阶。农业部提出 ,我国将用 5年时间 ,使草原严重退化区、生态脆弱区和重要江河源头区的草原植被有所恢复。到 2 0 2 0年使草原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遏制。目前 ,我国草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突出 ,草原“三化”面积仍以每…  相似文献   

11.
新疆阿勒泰地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措施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勒泰地区是全国重大牧区之一,也是新疆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草原生态在阿勒泰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起重要的作用,针对草原生态面临的问题,提出保护和建设措施:加强草地生态置换保护体系建设、草地科学管理、草地资源与生态监测、草地鼠虫害防治、草原生态的宣传等,同时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发展、牧民增收,实现阿勒泰地区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而为全国草原生态的进一步保护和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年,国家高度重视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加大人工种草力度,天然草场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但草原利用不合理,过量放牧,超载放牧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加重,在此背景下给草原鼠害的发生流行提供条件。草原鼠害是危害草地生态环境的主要害虫,一旦发生流行,不但会降低草原的载蓄量,使得优质牧草的显著下降,且还会造成草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进一步加重人、畜、草地之间的矛盾,影响草地畜牧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该文主要论述内蒙古亚克石市草原除害的防治现状,并提出草原鼠害防治的建设与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草地生态系统不仅是自然系统重要的天然安全屏障,也是畜牧业发展的关键依托。黄河上游草地生态质量关系到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然而,近年来黄河上游草地生态环境向着不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演化,草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加速了土地荒漠化进程,同时引发自然灾害、河流断流等问题,制约了地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本文综述了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域草地退化现状、成因和草地退化的主要特征,提出了草地生态功能提升技术模式及草地适应性管理机制,并对未来草地恢复治理新技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三江源、祁连山和甘南等典型水源涵养区的生态恢复和治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以期对有效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助力国家构建完善的生态安全体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草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0%,但长期以来由于农牧民的过度利用,使得草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输出输入失去平衡,造成大面积草地退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草原保护修复力度不断加大,草原生态恶化的态势得到初步遏制。多年生人工混播草地建植作为畜牧业发展兼退化草地生态修复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稳定性研究对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在查阅近20年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人工混播草地暂稳态学说,明确暂稳态内涵及意义,完善多年生人工混播草地暂稳态维持技术体系,为我国畜牧业健康持久发展和生态修复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草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林 《草地学报》2014,22(2):229-233
草原保护事关我国生态及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局。划定草原生态保护红线是构筑我国生态安全屏障的基础,是加强我国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前提,是确保我国畜牧业产业安全的保证,是实现牧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草原生态保护红线与耕地保护红线一样,具有不可撼动的国家战略意义和重大历史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草原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草原生态保护红线的内涵和意义,阐述了划定生态红线的基本思路,给出了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划定草原生态保护红线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基于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通过多源数据融合、生态模型模拟和尺度转换手段,分析中国退牧还草综合治理工程区2000-2010年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和质量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探讨生态系统变化的自然和人文驱动机制,为退牧还草工程的生态成效评估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草地生态系统面积保持平稳,生态系统宏观结构稳定,但局部区域仍存在草地与农田、湿地和荒漠间的相互转化;2)研究区草地退化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植被覆盖度略有增长,叶面积指数略呈波动式增加,净初级生产力呈显著上升,草地植被呈现恢复转好态势,生态系统总体质量有所提高,生态环境向良性演变;3)研究区生态状况具有空间差异性,总体转好,局部变差,各亚区整体水平排序为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治理区>青藏高原江河源退化草原治理区>新疆退化草原治理区>蒙甘宁西部退化草原治理区;4)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有利于草地保护,气候暖湿化促进植被生长与恢复,人类活动干扰局部地区生态系统,三者共同影响研究区总体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17.
The evaluation of alpine grassland soil degradation is helpful to grasp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lpine grassland degradation, and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maintain grass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ensur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soil degradation intensit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lpine grassland in Qinghai Province based on the Improved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and calculated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soil erosion of Alpine Grassland in Qinghai Province from 2005 to 2014, to evaluate the changing trend of soil erosion of alpine grassl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ldly degraded area of alpine grassland in Qinghai Province was 166925 km2, accounting for 39.5% of the total grassland area; the moderately degraded area was 98729 km2, accounting for 23.4% of the total grassland area; the severely degraded area was 949401 km2, accounting for 22.5% of the total grassland area; the extremely severely degraded area was 61787 km2, accounting for 14.6% of the total grassland area in 2014. The overall intensity of soil erosion was centered on the most intense area and radiated to the surrounding area.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ed wind erosion, water erosion, and grazing intensity. In addition, the restoration area of soil erosion of alpine grassland in Qinghai Province from 2005 to 2014 was 258495 km2, accounting for 61.2%, which reflects 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of grassland protection in Qinghai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 situation of soil degradation of alpine grassland in the middle east of Qinghai Province is still severe, which should be paid great attention by relevant departments. © 2019 Authors.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8.
由于气候变暖、超载放牧、鼠虫危害、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加剧了天然草地生态环境的退化,严重制约着青海省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地分析了青海省的草地资源现状,并提出了一系列草地资源保护和建设的措施,以促进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