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田间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测试的方法,对新疆南疆棉区不同连作年限的棉田土壤土壤酶活性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耕种后的棉田土壤的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及转化酶活性都远高于未耕种荒地,连作棉田耕层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强,转化酶和脱氢酶活性随种植年限的增长先增加后而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不大。土壤剖面自上而下土壤酶活性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不大外,其它4种酶活性都呈现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趋势,且土壤酶活性O~40cm层均显著高于40~60cm.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测试的方法,对新疆南疆棉区不同连作年限的棉田土壤土壤酶活性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耕种后的棉田土壤的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及转化酶活性都远高于未耕种荒地,连作棉田耕层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强,转化酶和脱氢酶活性随种植年限的增长先增加后而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不大.土壤剖面自上而下土壤酶活性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不大外,其它4种酶活性都呈现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趋势,且土壤酶活性0~40 cm层均显著高于40~60 cm.  相似文献   

3.
稻鱼复合种养对水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分层取样法对稻-鱼(泥鳅)复合种养水田的土壤酶活性进行了定位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稻鱼复合种养水田的土壤酶活性高于对照样地。底栖鱼类增加了水田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及脱氢酶活性,其中时脱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在土壤垂直剖面上,土壤酶活性在0—10cm土层最高,由表层到深层逐渐降低。在稻田中加入底栖鱼类组分,有助于提高水田的土壤肥力和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4.
锰对商陆根际微生物及土壤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一步阐明植物对锰毒的耐性机制,通过盆栽试验对不同Mn浓度下美洲商陆根际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用顺序浸提法研究商陆根际Mn形态与6种土壤酶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Mn浓度的增加,真菌数量逐渐减少,细菌、放线菌数量变化呈波动性.2)低浓度Mn可刺激脲酶、磷酸酶的活性;高浓度下,脲酶、蛋白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活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在高浓度下增加.3)相关分析表明,锰浓度与土壤酶活性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相关程度为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转化酶;脲酶、蛋白酶、转化酶、多酚氧化酶、磷酸酶5种酶的活性间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它们对锰胁迫有相似的适应性.过氧化氢酶、脲酶对锰的影响作用最敏感.4)土壤酶与锰化学形态多呈线性关系,各形态Mn与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而与转化酶活性的负相关性很小,全Mn与蛋白酶活性及专性吸附态Mn与多酚氧化酶活性的相关性显著.5)各形态锰含量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关系优于总量锰,因此可将锰各形态含量关系作为评价红壤锰污染程度的主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王蕾  孙玉荣  于钊  杨洁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036-12038
以盐池县退化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对未围封和围封不同年限草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围封年限草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转化酶活性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碱性磷酸酶活性随围封年限的延长而不断地增加;随着土壤脲酶活性的增加,土壤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现出降低的趋势;随土壤转化酶活性的增加,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也增加;不同围封年限草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微生物总量相关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双孢蘑菇是一类草腐类食用菌,种植面积较为广泛.覆土对生产双孢蘑菇至关重要,但关于双孢蘑菇覆土后土壤酶活性和基质酶活性的研究仍相对较少.该研究采集覆土后发菌期、出菇初期、采收期3个时期的双孢蘑菇的基质和土样,检测土壤和基质的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结果表明,双孢蘑菇覆土后发菌期,土壤和基质的转化酶活性最高,磷酸酶活性最低,脲酶活性适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低,基质中过氧化氢酶活性适中;出菇初期,土壤和基质的转化酶活性最低,磷酸酶活性适中,土壤中脲酶活性最高,过氧化氢酶适中,基质中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最低;采收期,土壤和基质中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最高,转化酶活性适中.  相似文献   

7.
田间试验向土壤中增施不同量的生物炭,再对烤烟成熟期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多酚氧化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增施生物炭可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但对根际土壤转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生物炭与有机肥配施比与无机肥配施改善土壤酶活性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增施生物炭对烤烟成熟期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间试验向土壤中增施不同量的生物炭,再对烤烟成熟期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多酚氧化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增施生物炭可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但对根际土壤转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生物炭与有机肥配施比与无机肥配施改善土壤酶活性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红壤不同利用方式下理化性状及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和生物化学性状的变化,以期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pH值为6.62,大于菜地、桔园、荒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除了菜地速效氮含量25.66 mg/kg略低于荒地27.12 mg/kg外,全N、速效N、全P、速效P、有机质、速效K的变化均表现为桔园最高,荒地最低,稻田、菜地介于两者之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脱氢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过氧化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转化酶4种酶活性差异显著,过氧化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的变化均表现为桔园〉耕地(稻田、菜地)〉荒地,转化酶活性桔园〉菜地〉荒地〉稻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理化、生物化学性状有显著不同。桔园利用方式下土壤的养分含量以及酶活性、呼吸强度均较该地区耕地(水田、旱地)和荒地高。但若继续在耕地上施用化肥意欲提高土壤各项功能,可能不是最佳办法。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木醋液对改善樟幼苗土壤的效果,以1 a生盆栽樟幼苗为试验材料,分别施用0%(CK)、0.2%、1%、5%浓度的木醋液,检测其幼苗栽培土壤的p H值、电导率值、有机质含量,分析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中性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木醋液浓度的处理在培养初期均可提高樟幼苗土壤转化酶、中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抑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培养35 d后,1%浓度木醋液处理对改善樟幼苗土壤环境效果最好,其p H值比对照低1.75%,电导率值分别比对照低2.85%,中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比对照降低41.85%,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对照高31.97%,转化酶活性分别比对照高71.72%,脲酶活性分别比对照高9.92%,蛋白酶活性分别比对照高67.32%,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比对照高76.85%。因此,1%为木醋液改善樟幼苗土壤特性的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11.
采用培养实验,对三种有机物料施入土壤后,土壤生物性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有机物料直接施入对水田土壤生物量态碳有显著的提高作用,对水田土壤中酶活性的影响因土壤酶、 有机物料及水稻的生育时期的不同而不同。就施用有机物料对供试土壤酶活性影响的共性而言,在前 期皆对脲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升高有抑制作用,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迅速提高,后期逐渐降低。对 转化酶活性和三种磷酸酶的活性都有显著的提高作用。但对过氧化物酶的影响,在供试两种土壤上,有 机物料的作用正相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Cr3+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建立土壤重金属铬污染评价的酶学指标提供依据。【方法】以我国常见的红壤(酸性土壤)及褐土和风沙土(碱性土壤)为供试土样,采用室内模拟方法,在供试土样中添加0,50,100,300,500,1 000,1 500,3 000mg/kg Cr3+,研究不同Cr3+含量下土壤脲酶、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和总体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Cr3+显著或极显著地抑制了土壤脲酶、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且均为完全抑制作用(包括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供试土样中Cr3+轻度污染时的生态剂量(ED10)为25mg/kg;酸性土壤中脲酶、芳基硫酸酯酶和过氧化氢酶对Cr3+的毒害反应更敏感,碱性土壤中磷酸酶和脱氢酶的反应更敏感。【结论】土壤脲酶、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活性及总体酶活性均可用来表征土壤Cr3+污染程度的大小;土壤pH、有机质含量对土壤酶与Cr3+的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湘西北小流域植被恢复区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马尾松天然林、杉木人工林、杜仲人工林、油桐人工林、润楠次生林、毛竹杉木混交林及荒草灌丛7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酶活性、综合指数及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通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脲酶、蔗糖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15~0.59...  相似文献   

14.
外源性C、N干扰对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岷江上游连香树、云南松和糙皮桦3种典型林地外源性C、N干扰试验研究表明,施N和施C干扰使云南松林地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在适度范围内,随干扰强度的增大效果明显增加。施N干扰可使糙皮桦林地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施C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明显;施N干扰使连香树林地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且有随施用量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但使蔗糖酶活性增加,施C干扰使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以弱度干扰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毒死蜱对土壤中三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3种浓度毒死蜱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脱氢酶、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0.5 mg/kg、2.5 mg/kg和25.0 mg/kg毒死蜱浓度处理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脱氢酶、脲酶影响不同.0.5 mg/kg毒死蜱浓度处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主要是激活作用,2.5 mg/kg、25.0 mg/kg毒死蜱浓度处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是抑制-激活-恢复对照水平的过程,且25.0 mg/kg毒死蜱浓度处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最高激活作用时间比2.5 mg/kg毒死蜱浓度处理向后推移.在土壤培养1~7 d,3个毒死蜱浓度处理对脱氢酶活性均低于对照水平,且25.0 mg/kg毒死蜱浓度处理对脱氢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土壤培养7~28 d,脱氢酶活性迅速增加,至28 d时3个毒死蜱浓度处理对脱氢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激活作用,28 d后脱氢酶活性逐渐减弱并恢复至对照水平.3个毒死蜱浓度处理对脲酶活性影响主要在培养1~21 d内的抑制作用,而后对脱氢酶活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水旱轮作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旱轮作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渍水稻田水改旱后,土壤的三相组成、结构性、孔性、透水性、持水性和供水性明显改善,土壤逐步向旱地方向发展;而旱改水后,则上述土壤物理性状出现向水稻土方向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在耕作层比犁底层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施用水平对桑园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蔗糖转化酶酶活性的影响,为桑园合理施氮和生产优质桑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按不同氮肥施用水平:N1(120.75 kg/ha)、N2(172.50 kg/ha)和N3(207.00 kg/ha)设3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的土壤酶活性,并与桑叶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土壤脲酶和蔗糖转化酶活性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N2处理的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较大。土壤蔗糖转化酶与脲酶活性、转化酶与磷酸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磷酸酶、转化酶活性与桑叶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合理施用氮肥能提高桑园土壤蔗糖转化酶、磷酸酶、脲酶活性;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可作为评价桑园土壤性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和分析典型酞酸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毒性效应,采用室内避光培养模拟实验,设定DEHP在土壤中的染毒浓度为0、0.1、1、10、50 mg·kg-1,取样时间为7、14、21、28 d,考察了DEHP对3种土壤酶、土壤呼吸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染毒初期,过氧化氢酶活性受到明显抑制,且随DEHP浓度增大抑制作用减弱,抑制率为25.0%~14.3%;0.1~10 mg·kg-1处理组脱氢酶活性受到显著抑制,抑制率分别为86.3%、54.7%和31.7%,但50 mg·kg-1处理组脱氢酶活性则是对照组的2.05倍;染毒前期脲酶对DEHP胁迫不敏感,染毒后期其活性受到抑制,且随DEHP浓度增大抑制作用增强;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随时间呈下降趋势,而脱氢酶活性随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此外,在DEHP的胁迫下土壤呼吸强度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生物量氮均受到刺激,且随DEHP浓度的增加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时间均呈下降的趋势。总体来说,DEHP胁迫下,土壤酶活性、土壤呼吸强度和微生物生物量均发生明显变化,土壤微生物生态环境受到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长期施肥对水田和旱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活性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于2009年在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试验站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试验由6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组成:水田无肥区(PCK),水田常规施肥区(PCF),水田测土配方施肥纯化肥区(PSTF),水田测土配方施肥化肥+有机肥区(PSTF+OF),旱地常规施肥区(DCF),旱地测土配方施肥化肥+有机肥区(DSTF+OF)。于2015年分析测定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肥处理显著(P<0.05)提高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pH值。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田和旱地土壤的可培养细菌与放线菌数量无显著影响,仅PSTF+OF处理显著(P<0.05)提高土壤可培养真菌的数量。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处理(PSTF+OF和DSTF+OF)显著(P<0.05)提高水田和旱地土壤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各处理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处理(PSTF+OF和DSTF+OF)显著(P<0.05)提高了土壤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总体来看,化肥和有机肥长期配合施用,可有效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20.
不同氮肥处理对桑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施用水平对桑园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蔗糖转化酶酶活性的影响,为桑园合理施氮和生产优质桑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按不同氮肥施用水平:N1(120.75kg/ha)、N2(172.50kg/ha)和N3(207.00kg/ha)设3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的土壤酶活性,并与桑叶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土壤脲酶和蔗糖转化酶活性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N2处理的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较大。土壤蔗糖转化酶与脲酶活性、转化酶与磷酸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磷酸酶、转化酶活性与桑叶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合理施用氮肥能提高桑园土壤蔗糖转化酶、磷酸酶、脲酶活性;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可作为评价桑园土壤性质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