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8 毫秒
1.
都市农业与休闲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培 《农学学报》2018,8(1):223-228
针对中国城市发展的特殊需求和都市农业发展的特殊形态,中国学者提出的都市农业兼具区域性和功能性:一方面对都市农业的范围进行界定,另一方面对都市农业的功能提出要求。休闲农业是都市农业区别于农村农业最有特色的部分,都市农业的新业态和创新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休闲农业。从区域角度讲,都市农业紧邻城市,具有服务城市的先天优势;从功能角度讲,都市农业的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是城市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需求。根据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价值和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提出了围绕都市农业发展的六个关注。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农业和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休闲农业作为农旅结合的新型产业应运而生,我国的休闲农业是在休闲时代的到来、城市发展负面影响的背景和机遇下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本文根据休闲农业的开发模式,归纳和总结了如何提升和发展休闲农业的几点建议,对未来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3.
何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333-3335
论述了休闲农业的概念和功能,介绍了北京、上海和成都等地发展休闲农业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淮安市休闲农业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淮安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农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农业的转型升级是摆在每一个农业工作者面前的课题。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农业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融合特性,是高附加软性创新型农业发展方式。休闲农业将是未来农业的重点开拓领域,未来农民增收的新特点。新疆休闲农业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先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5):100-101
休闲农业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和新亮点,国内国外许多城市都大力推广与发展休闲农业。基于对重庆市休闲农业发展状况的研究,结合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经验,提出了重庆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城市农业公园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从休闲市场需求、城市生态调节、产业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归纳分析其发展的内生和外生动力因子。结论:居民休闲消费需求是其建设发展的拉动力,休闲特色是其建设发展的原动力,收益的高效性是其建设发展的驱动力。城市农业公园的建设发展能够显著发挥城市生态调节功能,并推进和实现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也能够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7.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指出,在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中,昌平区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观光休闲农业在北京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文章选取昌平区作为案例,通过对昌平区观光休闲农业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加强宏观引导、科学合理地规划休闲观光农业的布局、树立品牌意识、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与引进等对策,以期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定位的背景下为昌平区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全产业链”发展休闲农业——以北京市蔡家洼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子文 《北京农业》2013,(32):12-19
休闲农业"全产业链"开发模式是指以市民休闲旅游需求为导向,以建设魅力休闲乡村为目标,以三产联动、多业融合为理念,构建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联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近几年来,北京市密云县巨各庄镇蔡家洼村按照"全产业链"模式发展休闲农业,走出了一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成为了"北京最美的乡村",跨入  相似文献   

9.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是农业和旅游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浮梁具有丰富独特的休闲农业资源,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北京农业嘉年华调查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农业嘉年华是北京休闲农业乃至都市农业的重要业态。结合近四届市场调查结果,总结农业嘉年华的品牌成效,梳理了观光休闲、互动体验、科普文化三类农旅融合产品,从优化展馆内容,策划配套产品,增加配套设施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Agritourism activities have gained importance as a mechanism for some farmers to broaden their sources of income. As businesses have pursued agritourism activities, they have been concerned about liability for personal injuries of participants. In some states, providers of agritourism activities have presented legislators with ideas for an agritourism statute to limit liability for injuries resulting from inherent risks. Four new agritourism statutes have been enacted, while six other states have adopted alternative liability provisions that may apply to some agritourism providers. The agritourism statutes provide an affirmative defense to providers to eliminate liability for inherent-risk injuries. An analysis of the statutory provisions shows legislatures making choices on the assignment of liability for accident injuries and the ability of providers to obtain releases from negligence. Because the agritourism statutes impose prerequisites and do not stop meritless lawsuits, they do not offer much assistance to agritourism providers. An evaluation of policy issues suggests that legislatures might consider additional options to address agritourism providers’ concerns.  相似文献   

12.
Agricultural restructuring has disproportionately impacted smaller US farms, such as those in Michigan where the average farm size is 215 acres. To keep agricultural land in production, entrepreneurial Michigan farmers are utilizing agritourism as a value-added way to capitalize on their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heir diverse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ir locations near large, urban, tourist-generating areas. Using focus groups, this paper illustrates how entrepreneurial farmers have strengthened Michigan agritourism by fostering producer networks through brochures and web linkages, information sharing in refining the agritourism product, referrals to other agritourism businesses that serve different markets or offer different products, purchase linkages, and a regional approach to establishing agritourism destinations and increase visitation. Successful entrepreneurial, agritourism developers thus work cooperatively, rather than individualistically and competitively. Agritourism destinations facing stiff competition from alternative venues for leisure time and food purchases benefit from supportive linkages that help sustain a critical mass of producers who offer diverse goods, maintain land in agriculture, and thus, reinforce Michigans image for agritourism.  相似文献   

13.
农业旅游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已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途径,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作为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黄山市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旅游产业基础好,具有发展农业旅游的优越条件,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水平不高、产品单一、宣传不到位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资源调查、整体规划、加强合作、健全产品体系、加大宣传,从而推动黄山市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国家级休闲农业园区的分布、类型与优化布局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休闲农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成为乡村地理与旅游地理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家级休闲农业园区是休闲农业的龙头,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等方面具有明显示范效应。利用我国960家国家级休闲农业园区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归纳等方法,分析了全国尺度以及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尺度国家级休闲农业园区空间分布及其类型结构。结果表明:1)在分布模式上,国家级休闲农业园区主要依托城市呈集聚型分布;2)在分布格局上,每个区域内国家级休闲农业园区分布都存在明显的集聚区,在全国尺度上,这些集聚区在区域间具有连绵成片、形成大集聚带(区)的趋势;3)各区域间国家级休闲农业园区的开发主体结构、主导功能类型的构成比例没有明显差异,但资源依托和区位选择的类型构成比例存在区域差异。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在东部地区依托城市人口打造休闲农业集聚带、提高中部地区休闲农业发展集聚度、加强西部和东北地区部分省区休闲农业开发力度、围绕风景名胜打造休闲农业集聚区等空间布局优化建议。同时,还提出了四大区域内国家级休闲农业园区类型结构的优化建议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曾磊  邢慧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17-20619
分析了现代农业发展下的农业旅游的特点,指出产业融合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强调了现代农业是农业与科技的融合、农业与农工贸产业的融合、城市与乡村的融合。认为农业旅游能够将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是现代农业功能拓展的最佳载体。从该视角出发,解析了农业示范区中旅游功能缺失的原因,主要集中于规划编制的研究者学科背景多元;规划尚无技术规范,缺乏体系化的规划理论和方法指导;个案规划较多,推广性较差;旅游项目的创新性不强;新旅游产品文化挖掘欠缺。提出了旅游功能拓展规划的重点内容,强调要转变设计理念,重新定位规划功能,使服务设施规划符合旅游规律,合理策划旅游项目,重视景观与绿化规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16.
农职院图书馆在服务本院教学与科研的同时,应利用自身的优势,主动参与到学院的“三农”服务工作中去,利用图书馆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与技术,为京郊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7.
张凌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3994-3994,4060
考虑在深化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休闲旅游业,通过大范围的农趣园规划实现一、三产业互动,挖掘天马镇农业潜力,吸引成都周边市民前来游玩消费,发展出独特的农业产业风貌。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农村自身客观条件不同而应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该研究从规划编制的角度,以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刘各庄村规划为个案,探讨城郊型农村建设规划的特点和工作内容,并就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借鉴产业集聚常用定量研究方法,选用行业集中度、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等集聚度评价指标,测评得出福州市休闲农业整体呈弱集聚状态,且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项目同质化等问题,据此提出打造福州市休闲农业集聚中心区的对策:进行福州市休闲农业产业布局空间整合,从培育棱心企业和促进中小企业集聚两个层面提升福州市休闲农业集聚水平,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物品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对休闲农业产业的推进作用,产学研相结合为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20.
在完成初级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为了促进北京市房山区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发挥各种创新措施在后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总体上来讲,应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挥本区特色,对外来经验有所借鉴又要有所创新,推进不同模式的新农村建设;同时,还应注重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激发集体经济活力、创新土地制度,充分利用新政预期下的发展空间、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等创新发展模式,从而达到在创新中推进房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目的,这也将为京郊区县农村发展提供新的方向与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