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在冀东地区对冬小麦春季不同灌水处理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水处理的叶面积指数一直高于少水处理,且叶面积指数下降平缓。子粒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推迟。每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四水、三水、二水处理的产量极显著高于一水和旱处理的产量,但四水、三水、二水处理产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灌溉水利用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下降。从高产、节水出发,冀东地区小麦春季灌水方案为在越冬水的基础上,春季灌拔节期、孕穗期两次水。  相似文献   

2.
《河北农业科技》2021,(1):64-65
选取5个推广面积较大的冬小麦节水品种,设置不春灌、春灌1水(拔节水)、春灌2水(拔节水+扬花水)、春灌3水(拔节水+扬花水+灌浆水),共4个处理,探究唐山市冬小麦春季优化灌溉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方面,不春灌处理亩穗数明显低于其他3组处理;不春灌及春灌1水处理穗粒数、千粒重明显低于春灌2水及春灌3水处理;春灌2水和春灌3水处理间各产量构成因素差异不大。单位面积产量方面,不春灌、春灌1水处理单位面积产量明显低于春灌3水处理,春灌2水处理与春灌3水处理单位面积产量差异不大。灌溉水利用效率随着灌水次数增加而降低。初步认为,冬小麦节水品种建议采取春灌2水(拔节水+扬花水)的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3.
不同灌溉制度下冬小麦产量效应与耗水特征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研究了不同灌溉制度对冬小麦水分消耗和产量构成的影响,从产量差异的生理基础和耗水特征等方面阐述了节水高产的原因,研究表明在底墒水充足的壤土条件下,春灌二水比春灌一水增产,但春灌一水的边际效益高于春灌二水处理,春灌二水与春灌三水的产量相近,但水分利用率提高,随春季灌水量的减少,小麦生育期间的总耗水量降低,但却增加了对土壤水,尤其是土壤深层贮水的利用,如春无灌水处理的土壤耗水占到了总耗水量的84.9%,其中19.0%来自于130-200cm的深层贮水,而春灌二水处理的土壤耗水则分别为49.9%和1.9%。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黑龙港流域冬小麦适宜的春灌模式,实现节水增产目标。采用田间试验,在春灌一水条件下,以春季不灌水为对照(CK),设置3月25日、4月5日、4月15日和4月25日4个灌水时间处理,研究了不同时间春灌一水对冬小麦衡4399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时间的推迟,各处理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均呈明显降低趋势;除4月5日灌水处理后期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外,其他各处理的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随灌水时间的推迟而显著降低。春灌一水条件下小麦产量显著CK,不同灌水时间处理的小麦产量表现为4月5日3月25日4月15日4月25日,其中,4月5日灌水处理的穗长最长,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最多,不孕小穗数最少,千粒重较大,产量达7 840.36 kg/hm2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春灌一水条件下,适当推迟灌拔节水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其中4月5日灌水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对砂姜黑土冬小麦水分利用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明确适宜砂姜黑土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步提高的耕作与灌水处理组合模式。【方法】 于2015—2017年连续2个冬小麦生长季,在豫东南砂姜土区设置旋耕(RT)、深松(SS)2种耕作方式为主处理和拔节期+开花期灌2次水(W2)、拔节期灌1次水(W1)、全生育期不灌水(W0)3种灌水为副处理的二因素裂区试验,深入研究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的主效应及其互作效应对砂姜黑土冬小麦水分利用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 耕作与灌水对砂姜黑土麦田耗水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均具有明显的调控效应。SS较RT处理可显著增加土壤贮水消耗,有利于提高自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与RT相比,两年度SS处理的土壤平均贮水消耗量、降水、灌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69%、7.03%、6.51%;增加灌溉虽可明显增加冬小麦田间耗水量,但过多灌溉致使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两年度W2较W1、W0的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值分别下降18.85%、16.69%。SS处理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RT处理,且以深松+拔节期灌1水处理组合SSW1的产量最高。相同耕作方式下,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千粒重呈降低趋势,成穗数呈增加趋势;两年度穗粒数变化总体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耕作方式主要通过调控千粒重影响产量,灌水次数则主要通过调控穗粒数和千粒重而影响产量,但灌水过多会抑制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结论】 综合考虑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对冬小麦水分利用和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深松+拔节期灌1水处理组合SSW1可作为适宜豫东南砂姜黑土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步提高的耕作与灌水处理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6.
冬小麦节水高产灌溉模式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新疆干旱绿洲灌溉区冬小麦进行了节水灌溉试验研究,研究了不同供水条件对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新疆冬小麦建立优化灌溉制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达到节水增产目的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水所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为27.8;~91.2;,灌水量所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在28.5;~68.0;,降水量所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为4.2;~8.8;.随着灌水次数和灌水量的增加,冬小麦利用土壤水逐渐减少.试验区春季灌二水的最佳组合为:拔节期+扬花期灌水,组合处理产量为6 813 kg/hm2,水分利用效率1.47 kg/m3;春季灌三水的最佳组合为: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灌水,组合处理产量为7 393.5 kg/hm2.水分利用效率1.40 kg/m3.  相似文献   

7.
以石农086为试材,采取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灌水次数对小麦产量、产量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沙壤土条件下以全生育期春灌2水效果最佳;"一水千斤"的灌溉模式产量水平仅次于春灌2水的模式,从节水的角度可适当推广。本研究为河北省小麦节水生产、缓解地下水消耗、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海河平原冬小麦生产与水资源匮乏的矛盾十分突出,亟需建立限水灌溉制度,实现丰产与水分高效的协调统一。于2018—2020年冬小麦生长季,选取旱地组(石麦22、衡观35和冀麦418)和水地组(石农086、冀麦585和石新828)2种类型小麦品种,设置适期播种和晚播2个播期以及春季2次灌水、不灌水和春3、4、5、6叶龄1次灌水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冬小麦产量形成特征。结果表明: 春季限水灌溉下,0—60 cm土层为主要供水层,其含水量(SWC60)变化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形成;春4叶龄为冬小麦春季1次灌水的最佳灌溉时期,灌水前干旱程度较轻,灌水后直至乳熟末期SWC60才低于60%,干旱胁迫也相对较轻;春季限水灌溉下,冬小麦产量显著降低,旱地组品种产量降幅低于水地组品种。不同春季叶龄1次灌水处理总体表现为春4叶龄灌水产量降幅最小,平均减产约10%。春季1次灌水晚播处理的产量水平与对应的适期播种处理无显著差异。春4叶龄灌水处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高于其他春季1次灌水处理,其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更为均衡协调,最终在实现7 502.9~8 050.0 kg·hm?2产量水平的同时,WUE达17.5 ~20.1 kg·hm?2·mm?1,较春季2次灌水节水70.1 mm。上述研究结果为构建精量高效的小麦春季限水灌溉制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和种植方式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的影响.[方法]于2008~2010年通过田间试验,以高产中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等行距平作、宽窄行平作、沟播3种种植方式,每种种植方式下设不灌水(W0)、拔节水(W1)、拔节水+开花水(W2)、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W3)4种灌溉处理(每次灌水量为60 mm).[结果]随灌水量的增加,3种植方式下农田总耗水量均增加,灌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也增加,而土壤贮水消耗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显著降低;与W0处理相比,各灌水处理显著提高了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随灌水量的增加,3种植方式下小麦籽粒产量均有所提高,而水分利用效率(WUE)降低.同一灌溉条件下,与其他两种种植方式相比,沟播方式的农田总耗水量多,土壤贮水量消耗比例大,籽粒产量较高并具有较高的WUE.[结论]该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小麦的籽粒产量和WUE,“沟播结合灌拔节水+开花水”是华北平原冬麦区较适宜的节水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和种植方式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的影响。[方法]于2008~2010年通过田间试验,以高产中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等行距平作、宽窄行平作、沟播3种种植方式,每种种植方式下设不灌水(W0)、拔节水(W1)、拔节水+开花水(W2)、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W3)4种灌溉处理(每次灌水量为60 mm)。[结果]随灌水量的增加,3种植方式下农田总耗水量均增加,灌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也增加,而土壤贮水消耗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显著降低;与W0处理相比,各灌水处理显著提高了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随灌水量的增加,3种植方式下小麦籽粒产量均有所提高,而水分利用效率(WUE)降低。同一灌溉条件下,与其他两种种植方式相比,沟播方式的农田总耗水量多,土壤贮水量消耗比例大,籽粒产量较高并具有较高的WUE。[结论]该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小麦的籽粒产量和WUE,"沟播结合灌拔节水+开花水"是华北平原冬麦区较适宜的节水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1.
以4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河北低平原区春季不同灌水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趋势。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与春季灌水呈二次曲线关系,即在灌水较少时产量随灌溉增加而提高,当产量提高到最大值之后,随灌溉量增加而出现滞长或降低趋势。合理的灌溉量可以提高小麦产量,但盲目增加灌溉量不仅不能增产还会增加灌溉成本和造成水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2.
早春不同时期灌水对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针对小麦早春灌水较早的现象,以大面积应用的小麦品种周麦18为材料,设置早春起身期、拔节期灌第1水和全生育期不灌水3个处理,研究早春不同时期灌水对小麦水分利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灌水相比,起身期和拔节期灌水分别增加耗水量16.77%和14.7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3.13%和19.38%,显著增加了成穗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对穗粒数影响较小;早春灌水处理间水分利用效率和边际效应以拔节期灌水高于起身期灌水,分别提高5.52%和29.64%,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不显著。因此,适时延迟灌早春第1水,能够改善小麦耗水特性、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3.
选用春小麦品种宁春50号为试验材料,通过3个节水处理研究灌水次数对春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1水的W1处理可显著增加0~120cm同层土壤贮水的利用,尤其增加60~100cm深层同层土壤贮水的利用;而随着灌水的增加,春小麦深层同层土壤贮水及0~120cm同层土壤贮水的利用率随之降低。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总的耗水量增加,春小麦拔节至开花期的耗水量降低,但春小麦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增加。春小麦灌水次数过少的W1处理抽穗期叶面积系数、旗叶叶绿素含量、旗叶叶面积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但春小麦开花以后的叶面积系数、旗叶叶绿素含量、旗叶叶面积随灌水次数增加明显增加;生育后期灌水有利于提高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量,灌水次数过少的W1处理不利于春小麦开花后的干物质积累。增加灌水次数,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比例,降低土壤贮水的利用比例,增加春小麦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但春小麦灌水利用效率明显降低;灌水次数较多的处理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降低,生育后期物质向籽粒转移量增加,灌水次数过少的W1处理春小麦穗数、穗粒数明显降低。综合考虑春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水利用效率、物质生产等因子,确定灌二棱水+拔节水2水的处理是春小麦获得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灌水模式。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要素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基于历年来河北粮食生产的统计资料,分析了1949年以来河北省粮食生产发展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粮食产量增长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单位面积产量、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与粮食产量均呈显著相关;科技创新水平在粮食生产中起重要作用。提出了河北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四项战略措施:即推动粮食生产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依存型转变;科学利用和严格保护农业资源;增强集约运作能力,提高农机装备水平;通过粮食生产优惠政策的支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选用来自7个省的不同强筋小麦品种,进行不同春季灌水处理,分析其产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春季干旱的情况下,随着春季灌水次数的增加产量提高,不同品种间的产量差异极显著,以烟农19的产量最高,其次是济麦20。不同品种的子粒蛋白质含量随着春季灌水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皖麦38除外),不同品种间、不同灌水处理间蛋白质含量差异极显著,以临优145的蛋白质含量最高,其次是8901-11。  相似文献   

16.
底墒对夏玉米生长发育、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郑单958为材料,探讨播种时底墒差异对夏玉米生长发育、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以确定适宜的灌水量.试验设置4个处理,播种后不灌水(CK)、播种后立即灌水30 mm(GS-30)、45 mm(GS-45)、60 mm(GS-60).结果表明:1)6月中旬播种灌溉底墒水有其必要性;2)土壤储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处理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GS-60的土壤储水量最多,WUE的差异不显著;3)播种后不灌水(CK)处理下的出苗率显著低于3个灌溉处理,即CK比灌溉处理低27.8%~30.3%;3叶展时CK处理下单株干物重比GS60显著降低了16%,但与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6叶展时单株干物重以GS-60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各灌溉处理均显著高于CK.6叶展时各处理功能叶SPAD值存在显著差异,SPAD值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大;4)随着生育进程推移,底墒对夏玉米的LAI影响逐渐降低,至灌浆中期各处理差异不显著,底墒对夏玉米中后期单株干物重的影响与LAI类似;5)籽粒产量为GS-60产量最高,显著高于CK,而与GS-30,GS-45差异不显著.综上,播种后灌溉有利于玉米出苗率稳定及幼苗建成并促进幼苗生长、最终提高产量;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贮水量.  相似文献   

17.
冀西北地区春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冀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和化肥不合理施用问题,进行了春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与农户传统水肥管理措施相比,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可明显增加春玉米产量,提高春玉米的肥料偏生产力;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虽增加了地膜、滴灌设备的费用,但可实现播种、施肥、覆膜、铺设滴灌带、喷施除草剂等多道工序一次性完成,可节省用工费和水电费。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春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可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在冀西北地区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春季肥水运筹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本文探讨了春季灌水次数和追氮量对冬小麦冀麦24号和冀麦23号的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的影响。两品种的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以及冀麦23号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均以春季浇4水为最高,冀麦24号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则以春季浇3水最高。追氮量对3项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各指标均随春季追氮量增加而提高。在春季灌3~6水范围内,每公顷追纯N240kg或180kg时3项指标达最高值,仅是浇3水时略有例外。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之间均是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