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不同连作免耕稻田土壤肥力变化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免耕直播和免耕抛秧两种免耕栽培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开展3年6造连续田间试验,并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对稻田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常规插秧比,免耕栽培能使稻田表层(0~5 cm)土壤有机质累积,腐殖质品质改善;>5 mm和>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增加,全氮和速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提高,稻田土壤肥力性状有所改善。两种免耕栽培模式中,免耕直播在土壤有机质总量累积速效钾上不如免耕抛秧,但在腐殖质品质、>5 mm和>0.25 mm大粒团聚体含量及速效磷上优于免耕抛秧。稻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表层两种免耕栽培处理明显高于常规插秧,两种免耕模式之间无明显差别;亚表层(5~15 cm)3种耕作模式差异也不明显。说明免耕模式更有利于提高稻田表层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2.
不同免耕栽培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田间试验方法,以常规插秧为对照,研究免耕直播和免耕抛秧两种免耕栽培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插秧相比,免耕栽培能使稻田土壤腐殖质累积,改善腐殖质品质;>0.25mm团聚体含量增加,全氮、全磷和速效氮、速效磷养分含量都有所提高,稻田土壤肥力性状都有所改善。两种免耕栽培模式中,免耕直播在土壤腐殖质总量累积上不如免耕抛秧,但在腐殖质品质、>0.25mm大粒团聚体含量及全氮和速效氮、速效磷等养分含量上则优于免耕抛秧。  相似文献   

3.
与常规插秧比较,免耕栽培能使稻田表层(0~5厘米)土壤有机质累积,腐殖质品质改善;大于5毫米和大于0.25毫米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增加,全氮和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提高,稻田肥力性状有所改善。稻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4.
2004~2006年在广西农科院水稻试验基地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免耕直播对常规稻和杂交稻产量形成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稻的分蘖力比常规稻强,穗粒数和千粒重方面占优,产量亦明显高于常规稻,均达极显著差异:在土壤理化性状方面,常规稻和杂交稻的稻田土壤有机质均有累积,腐殖质品质改善,>0.25 mm的团聚体含量及其稳定性均增加,速效磷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均有所提高,两种水稻田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水稻免耕栽培主要包括水稻免耕抛秧、免耕直播和免耕插秧等技术。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项技术能提高水稻产量0.9%~5.1%,节省工本,提高纯收入达19.2%~37.0%,并省水节电,增加土壤表层孔隙度,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介绍了水稻免耕栽培的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明洞庭湖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大区试验,研究人工直播、人工抛秧和机械插秧三种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机械插秧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较人工抛秧处理和人工直播处理的稻谷产量分别增加7.84%和24.19%。机械插秧和人工抛秧处理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小于人工直播处理,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均大于人工直播处理。机械插秧处理的水稻净收益最高,达11779.16元/hm2,分别较人工抛秧和人工直播处理增加1697.72和3631.84元/hm2。[结论]机械插秧可以促进洞庭湖区水稻的生产效率,并能增加水稻产量和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7.
单季稻施用食用菌废菌棒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废菌棒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是改良土壤的良好有机肥。本试验表明,稻田基施废菌棒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水稻有效穗和千粒重,继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8.
试验设置养蟹田单穴单株、单穴双株、单穴四株和不养蟹田单穴双株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水稻栽培模式下稻田土壤容重、团聚体含量、pH、有机质、土壤总氮、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钾和水稻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不养蟹稻田相比,养蟹稻田可以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粒径>0.2 mm团聚体的含量,降低粒径<0.002 mm微团聚体的含量,土壤团聚化程度加强,同时可以调节土壤pH,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但对土壤总氮含量影响不显著,在水稻生长后期会显著提高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钾含量,养蟹稻田内理化性状和土壤养分含量受栽培模式的影响均不显著。养蟹稻田水稻产量高于常规稻田,养蟹稻田内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以单穴四株水稻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对土壤剖面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稻草还田免耕对稻田土壤剖面氮、磷和钾的影响。【方法】对连续2年和7年结合稻草还田常耕抛秧和免耕抛秧试验的水稻土剖面氮、磷、钾进行了研究。【结果】免耕表层0-4(5)cm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常耕土壤。稻草还田免耕0-4(5)cm土壤的全钾含量显著高于常耕土壤,速效钾含量与稻草还田常耕差异不明显,但显著高于普通常耕土壤。免耕5-20 cm层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低于常耕土壤。普通免耕Aa层(耕作层)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低于常耕土壤。免耕的Ap层(犁底层)、W层(潴育层)和C层(母质层)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高于常耕土壤。【结论】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协调土壤氮、磷和钾的效果比普通免耕好,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是稻田免耕栽培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时间对中壤土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连续免耕抛秧的中壤土稻田分层跟踪测定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以及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免耕1年后理化性状改善,有利于稻株和稻根的发育;免耕2年后总体性状与常耕接近,对稻株和稻根发育不全造成太大影响,这两年的管理可按常规方法;但免耕3年后大部分指标变差,如果仍采用常规管理方法,对禾苗的生长和产量将造成影响,因此,免耕3年后抛秧栽培则施肥水平相应提高、水分管理要求更精细。中壤土免耕2年后翻耕处理,其理化性状明显改善,有利于水稻生长和产量的提高,不失为改良中壤土的措施之一。为此,有条件翻耕的稻田应采用这一方法,即连续免耕2年后翻耕1次,再继续免耕。  相似文献   

11.
早籼新品种浙408氮肥运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浙408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金华红壤稻区进行浙408全程不同纯氮施用水平及基肥、分蘖肥、穗肥不同比例的氮肥运筹试验,明确浙408对氮肥的需求量。[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浙408的始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推迟,生育期延长,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先上升后下降。在全程施氮总量相同的情况下,前期施氮量较大处理的始蘖期早,有效分蘖期短。基肥、蘖肥、穗肥按6∶3∶1施用时,浙408的单位面积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和产量最高,按4∶4∶2和5∶3∶2施用时,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较高。[结论]浙408全程纯氮总量为172.5~210.0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按5∶3∶2或6∶3∶1施用可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方式对冷浸田早稻产量影响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田间试验,初步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冷浸田早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肥方式为基肥∶蘖肥∶穗肥=7∶3∶0时,早稻的有效分蘖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最高,且对氮、磷、钾肥的利用率也均高于其它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3.
钾镁肥在水稻上的肥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施用钾镁肥料既可以补充南方水稻土的缺钾缺镁,又可促进水稻的分蘖,提高产量,同时增加效益.  相似文献   

14.
有机水稻生产环境下稻鸭共作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试验利用免耕轻耙进行有机水稻生产,研究稻鸭共作有机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关系,指出有机栽培水稻产量主要由每穴穗数、每穗粒数、整株蛋白含量以及株高4个性状决定。稻鸭共作在每穴穗数增加的基础上,每穗粒数也增加显著,并随鸭群体量增加而增加,而整株蛋白质含量的增加也从生理角度上说明了稻鸭共作氮肥利用的增加。说明稻鸭共作,鸭排泄物可以增加稻田肥力,同时鸭在稻田内活动也可以增加肥料利用率,从而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5.
水稻品种产量试验的边际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品种产量试验中边际效应是普遍存在的。本研究按照江苏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田间设计要求,选用8个品种对小区边际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小区行产量均有多个品种表现显著或极显著的边际效应,穗数只有扬4928、千粒重只有武育粳3号存在边际效应,但品种的边际效应主要是在边1行。②剔除小区边1行后,所有品种的产量均低于不剔除边1行的产量,即边际效应最终影响品种的产量,但边际效应没有影响品种的产量位次和显著性分析结果。③大穗和偏大穗型品种的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易表现出边际效应,而小区行产量的边际效应与不同穗数类型的相关性并不明确。  相似文献   

16.
岳优9113的产量构成因素与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中熟杂交晚籼稻组合岳优9113,具有分蘖力强,有效穗多,株型较矮,抗倒伏能力强等特点。各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栽插基本苗数和秧龄期长短与产量有着紧密的关系;根据这些关系,提出了保证密度、控制秧龄等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耕作对早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并分析影响稻田甲烷排放的环境因子,寻找合适的耕作模式以减少稻田甲烷排放.[方法]设免耕不施肥、免耕施肥、常规不施肥和常规施肥4个处理,分别在水稻分蘖期和水稻抽穗期采用静态箱法收集气态甲烷(CH4),同步观测地温、采气箱内温度、环境温度、地表温度、草面温度、相对湿度及风速,探究早稻田CH4排放的日排放规律,明确免耕和施肥及环境因素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结果]早稻田CH4的排放与气温、地表温度、5 cm土温、草面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密切相关,尤其在分蘖期,各处理均与上述环境因子显著相关(P<0.05).不同耕作与施肥模式下,CH4日平均通量不同,在水稻分蘖期具体表现为常规施肥>常规不施肥>免耕施肥>免耕不施肥,在水稻抽穗期表现为常规不施肥>免耕施肥>常规施肥>免耕不施肥.[结论]免耕与常规耕作相比,早稻田CH4的排放量相对降低;施肥导致分蘖期早稻田CH4排放通量增加,但在抽穗期导致早稻田CH4排放减少.免耕可以减轻早稻田CH4的排放,其推广能为稻田减排做贡献.  相似文献   

18.
Simplified cultivation technologies for rice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attractive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because of their social, economic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To date, several simplified cultiva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conventional tillage and seedling throwing (CTST), conventional tillage and direct seeding (CTDS), no-tillage and seedling throwing (NTST), no-tillage and direct seeding (NTDS) and no-tillage and transplanting (NTTP), have been developed in China. Mos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rice grown under each of these simplified cultivation technologies can produce a grain yield equal to or higher than traditional cultivation (conventional tillage and transplanting). Studies that have described the influences of agronomic practices on yield formation of rice under simplified cultivation have demonstrated that optimizing agronomy practices would increase the efficiencies of simplified cultivation systems.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optimize the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CTST, CTDS and NTST rice which have developed quickly in recent years, to strengthen basic research for those simplified cultivation technologies that are rarely used at present (such as NTTP and NTDS), to select and breed cultivars suitable for simplified cultivation and to compare the practic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simplified cultivation technologies in different rice production reg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