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高卫贞  贾正雷  景美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311-10312,10315
以广东省阳山县作为研究区,结合实地调研,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为评价单元,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指标因子权重,基于ArcGIS软件平台对数据进行采集与处理,对研究区的耕地质量状况进行评价,获得评价结果,得出阳山县耕地质量状况等级图。  相似文献   

2.
以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玉米用地的适宜性评价。以辽宁省凌源市西南部6乡镇耕地为研究对象,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为评价单元,选取了土壤质地、坡度等9个因素建立数据库,采用极限条件法与综合指数法相结合划分了玉米用地的适宜性等级。还针对划分的适宜性等级,提出了玉米用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土地资源评价单元确定与属性数据获取方法初探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该文提出了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土地资源评价中,以土地资源类型作为评价单元,将土地资源类型图与各个评价因子的单要素图层分别进行了叠置分析,通过对各生成图层的PAT文件进行操作来获取评价数据的新思路。并在基于GIS的浙江省坡地土壤资源质量评价中作了初步应用。对传统的及基于GIS的土地资源评价中确定评价单元的各种基本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4.
以铁岭县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区为评价区域,依据《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对国家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实施后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开展等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铁岭县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实施前后,耕地质量等级呈现由中低等级耕地集中分布向中高等级耕地集中分布变化的趋势,实施前项目区耕地质量综合等级为5.65等,实施后项目区耕地质量综合等级为4.84等,项目的实施使得项目区耕地质量综合等级提升0.81等,表明铁岭县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实施成效明显,这为辽宁省其他县区深入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参考国家最新颁布的《生态环境评价规范》,从5个方面构建生态环境评价模型,利用GIS技术进行数据获取、运算及评价单元细化,以监测局部区域的具体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空间变化趋势,最后以宁夏红寺堡区为例探讨生态脆弱移民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红寺堡区各乡镇生态环境状况一般,EI值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和地带性,东南部优于中西部。太阳山镇生态环境状况最好,镇东南存在土地胁迫度和污染指数高的生态环境问题;南川乡和红寺堡镇次之,分别存在乡东南部水网密度低和镇中南土地胁迫高的问题;大河乡生态环境最差,西南地区存在植被覆盖度低、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6.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之策,是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选择.都市核心区在发展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外延扩张的限制,加快挖掘城市内部资源,坚持高效集约利用土地成为其必然之路.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建立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构建适宜地块尺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对2012年渝中区64个评价单元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量化测算,并依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等级标准将渝中区各评价单元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划分为4个等级,结果显示:渝中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处于中度集约程度以上,呈东高西低的总体态势,自东向西起伏延伸.  相似文献   

7.
周先传  钱贞兵  汪砚  徐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381-4383
利用2004年中巴1号02星遥感影像,经图像解译获取了安徽省土地利用/覆盖数据。以此数据,结合统计资料,按照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对全省17个市级行政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环境质量等级为优的有3个市,等级为良的有8个市,等级为一般的有6个市,全省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8.
基于PSR模型的郑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灰色预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PSR模型、广泛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了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因子量化分级,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后对郑州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并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灰色系统的GM(1,1)预测模型,对郑州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做了短期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郑州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比较低,接近中度警情的值域。最后对评价结果做了分析,提出了改善郑州市生态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斗门县土地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GIS技术支持下,应用土地资源评价的原理和方法,采用指数和法对广东省斗门县土地资源进行评价,划分为5个不同的质量等级,统计其面积并绘制土地资源评价图,对不同级别的土地资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指数和法划出斗门县耕地资源(包括Ⅰ、Ⅱ等地)共41 418 .73hm^2,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62%。其中,Ⅰ等地主要是质量中上的水稻土和菜地,约占耕地面积的73%;Ⅱ等地主要是中低产用,其数量约占全县耕地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FPPSI),对河南省焦作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量化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焦作市土地集约利用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0.56,土地集约利用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0.53,都处于分级标准中的较好等级;土地集约利用社会效益综合指数为0.84,处于分级标准中的优良等级;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综合指数为0.69,处于分级标准中的较好等级;2005—2013年焦作市土地集约利用以2009年为折点呈折线上升趋势,2013年没有表现出"S"形曲线增长。焦作市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布局正逐步改善,土地集约利用增幅明显。  相似文献   

11.
农用地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农用土地资源的特点,从土壤特性了发,结合环境设施等因素,运用模糊列联表模拟参评因素与农用土地资源质量之间的关系;以模糊聚类法综合分析各参评因素的状态水平及各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综合协同效应,从质量方面对农用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准确地评定宗地的等级水平,从而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农用土地资源质量的模糊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辽河流域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数据,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了由影响土地肥力、环境健康质量的16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隶属度函数模型及累计曲线法对辽河中下游平原进行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及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辽河中下游平原土地质量状况较好,良好以上等级土地占研究区的89.78%,其中优质级土地占0.66%,优良级土地占63.16%,良好级占25.96%,中等级土地占10.06%,差等级土地极少,仅占0.16%。  相似文献   

13.
渭北黄土台塬区土地资源评价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渭北黄土台塬区环境条件和土地特性,进行了区域土地资源评价,论述了各级土地的质量特点、适宜性能和生产潜力,提出该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本方案和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4.
殷祥  何方  宫志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273-274,339
以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困境为出发点,从生态、经济、社会等3个角度展开分析,得出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注重环境保护、违背自然规律、不科学的社会发展观是导致耕地资源出现总量减少、质量弱化的核心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即加强人口自身的再生产管理使之与耕地资源的矛盾缓和并与环境相适宜,强化耕地质量体系的评估与检测,实施科学发展观、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注重保护生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南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提出确保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对策,以促进南宁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计算南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南宁市辖区处于生态安全风险区,其人口密度过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与之脱节,同时过快的人口增长速度也造成了人均耕地面积急剧下降,从而造成市区生态环境恶化;隆安县、马山县、横县处于生态安全敏感区,其在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发展均处于一般水平;武鸣县、上林县、宾阳县处于生态安全良好区,这些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相对合理,在粮食自给、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相对较好.[建议]编制土地生态建设规划,制定土地生态保护措施;严格控制城市规模,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宣传和教育力度,强化公众土地生态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生态用地管制;积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以确保南宁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黄淮海平原农业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肖燕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0,11(6):125-129,178
以地处黄淮海平原中部的山东省聊城地区为案例区,通过对农业用地自然因素、环境条件进行综合评价,研究黄淮海平原典型农业区的农业用地适宜性程度。结果表明聊城市的土地质量中等偏上,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并初步验证运用GIS技术进行农业用地的适应性研究的科学性,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耕地质量等别评价——以宜昌市夷陵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质量评价既是全面掌握耕地质量状况,使耕地由数量管理转变为数量、质量以及生态管理,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基础,也是当前研究耕地质量变化,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为了保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的现势性及了解耕地质量的发展趋势,以宜昌市夷陵区为例,在GIS的支持下对耕地等级质量成果更新工作进行研究,进而了解区域耕地质量等别变化及其空间分布情况,掌握年度内耕地现状变化及耕地质量建设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本次夷陵区更新评价后的国家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的等别分布与上一轮成果基本保持一致,保证了更新评价成果的连续性,同时耕地总面积呈增长趋势,耕地质量也有一定的提升,主要归因于地区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肖燕  刘凯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358-13361
以地处黄淮海平原中部的山东省聊城地区为案例区,通过对农业用地自然因素、环境条件进行综合评价,研究黄淮海平原典型农业区的农业用地适宜性程度.结果表明聊城市的土地质量中等偏上,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并初步验证运用GIS技术进行农业用地的适应性研究的科学性,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望都县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地整理生态效益是指因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的土壤、微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生态环境因子变化带来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的变化。土地整理能够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其结果直接影响有效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同时对区域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评价和分析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北省望都县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将耕地质量指标、植被防护指标、土地利用指标中的7个指标分别定量,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本次评价中耕地质量指标、植被防护指标、土地利用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24、0.623、0.137,建立生态效益评价模型,得到耕地质量指标、植被防护指标、土地利用指标的量化评价结果。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能够客观、有效地反映土地整理项目生态效益,提出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生态效益的对策和建议,为土地整理实践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分别以农地和林地两种用地情况占主要因子,通过分析各区的土地利用特点,为研究区农业区划及土地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