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县域可持续竞争力的评价关系到县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3层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理论构建了县域可持续评价模型,提高了县域可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得到了河南省108个县域实证研究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基于高质量发展背景,围绕农业生产、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社会人口4个维度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评价浙江省和省内不同地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结合宏观统计数据,从动态视角评价了2013—2017年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并静态比较2017年浙江省山区、半山区、平原区和海岛区等不同地形县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显示,2013—2017年,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提高,但不同地形县域之间存在差异:半山区和平原区县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最高,山区县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最低。基于此,认为高水平构建农业体系、高水平推进绿色生产、高水平打造产业平台和高水平培育农业品牌是推进浙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基于高质量发展背景,围绕农业生产、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社会人口4个维度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评价浙江省和省内不同地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结合宏观统计数据,从动态视角评价了2013—2017年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并静态比较2017年浙江省山区、半山区、平原区和海岛区等不同地形县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显示,2013—2017年,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提高,但不同地形县域之间存在差异:半山区和平原区县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最高,山区县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最低。基于此,认为高水平构建农业体系、高水平推进绿色生产、高水平打造产业平台和高水平培育农业品牌是推进浙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176-178
从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环境可持续三个方面出发,选定了6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构建了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准格尔旗2006~2010年的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测度,最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战略是县域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和探讨县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态持续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持续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社会持续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本文即在综合评价三大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章丘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孙灵文  丁华  周永晖  崔英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3,(21):9121-9123,9160
为进一步提升县域金融实力、发展县域经济,基于既往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立足金融生态学和区域金融竞争力理论.以金融生态为研究对象,从竞争力角度尝试提出县域金融生态竞争力概念。基于静、动态,即现实和可持续发展2个角度,从省域层面构建县域金融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山东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为后续的金融生态竞争力持续评价与全面分析及省际金融竞争力评析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推动沟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洛阳市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分析2009—2020年沟域经济文献,选取洛阳市孟津、偃师沟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的相关指标,建立VAR模型,实证探究沟域经济对县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沟域经济发展促进县域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存在差异,孟津沟域经济发展的生态改善功能显著促进了县域发展;偃师沟域经济发展则从生态和经济2个方面促进县域发展,传导机制是人力资源配置优化、劳动生产效率提高、退耕还林、村民收入提高。因此,促进县域可持续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沟域经济,发挥生态、人力资本等要素禀赋优势,促进生态和经济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构建了反映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18个评价指标,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河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现状,进一步归纳了影响河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三大主因子:经济总量主因子、经济发展活力主因子和社会发展水平主因子。根据三大主因子,计算出了河南省109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名。最后,对河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差异分析,据此提出了优化当前河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失衡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温县多措并举,在小麦种子产业发展和品牌打造方面,规划实施了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种子硅谷”.近日,由河南省现代农业设计规划院编制的《温县优质小麦、四大怀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方案》对温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经过层层推荐、选拔,最终入选2018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该产业园为河南省唯一一家,标志着温县种子产业不仅逐步迈上了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也预示着温县小麦良种产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温县发展小麦种子产业主要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BP神经网络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严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857-15859,15876
运用BP神经网络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BP神经网络模型,并对2008年陕西省83个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评价结果与专家的判断基本一致;根据评价结果,结合ARC-GIS9.2中的自然断点法(natural breaks)将BP测度得出的得分值分为5个等级,发现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主要集中在陕北地区,关中地区次之,陕南地区最低。BP神经网络用于评价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简单、实用,且避免了人工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性,具有很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县域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对泉州市7个县级行政单位的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评价。研究得出了各个县域城镇化质量的评分,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提高县域城镇化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09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财政支出、水土流失率等17项指标,依据统计年鉴及政府网站相关指标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贵州省88个县(市、区)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贵州省县域经济竞争力高低除取决于区位和经济基础因素外,资源环境、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速度等因素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县域发展特点,结合各地不同的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实施不同的发展战略,对推动贵州省各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南水北调工程陕西水源地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南水北调工程对陕西水源地县域经济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认为陕西水源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应选择生态旅游产业、生态农业和工业产业,并提出了促进陕西水源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县域经济水平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选取3大类10个指标构建了县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南108个县市进行了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河南县域经济水平分为3种类型:一是工业主导型,二是农业主导型,三是贫困县市型.通过对各类型县市发展状况分析,提出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及对策.  相似文献   

15.
渭南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渭南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协调区域发展,从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3个方面选取16个指标,运用极值标准化及熵权法分析渭南市11个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情况,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渭南市土地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仅韩城市、临渭区和蒲城县达到基本可持续发展阶段,其余8个县区均处于初步可持续发展阶段;渭南市土地区域可持续发展不平衡,韩城市和临渭区的综合评价值比其他9个县区的高20%左右,基本跨越了1个发展阶段;各区域发展过程中,"资源-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在未来发展中应协调资源、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关系,从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经济等方面促进渭南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状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土地利用系统是由自然、经济、社会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复杂巨系统。本文以系统论为指导,在科学设置评价指标体系.合理界定指标权重和指标阈值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系统本身的多维性、复杂性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内涵的抽象性与模糊性,引入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黄淮海平原4个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状态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与县域实际基本相符。一级评判结果表明:黄淮海4个县域土地利用系统处于非持续状态,而经济子系统均处于可持续状态;二级综合评判结果表明,除禹城土地利用系统处于可持续状态外,其它3个县域的土地利用系统均处于非持续状态。其中,水土地资源的稀缺已成为各县域土地利用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评价结果也表明,模糊综合评判法由于抛弃了“是”与“非”的二值逻辑,为复杂系统的状态评价提供了规范化的数学框架,运用该方法进行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状态评价是适宜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科学评价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填补相关研究的空白,选取城乡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2 个一级指标,生活水平、收入水平、就医方便程度等15 个二级指标,构建了烟台市县域经济发展主观评估指标体系。在城乡居民主观满意度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烟台市的莱州、龙口、蓬莱、栖霞、莱阳、海阳、长岛和招远8 个县域经济的主观满意度进行了评估和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居民对烟台市县域经济满意度综合评估为比较满意,各县域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发展不平衡,烟台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待于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湖南省龙山县百合种植的区域适宜程度,推进百合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为基础,将GIS技术和评价方法有机结合,针对百合的生长习性,开展百合种植土地适宜性评价。将县域耕地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四个区,并提出了布局优化策略及各区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9.
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与保障,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县域的农业生产面积不断减少,但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农业化学药品的使用量也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所以对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进行客观,深入的评价,有利于保护县域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正确合理地选择县域农业主导产业,促进县域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及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进程,通过对农业主导产业的定义及特征分析,总结了中国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的4个特征,即:区域性、动态性、导向性和领先性,得到了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的评价原则及评价指标。在对县域农业产业合理的假设下,结合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相关指标统计数据分析,推导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及加权灰色关联评价的模糊灰色关联农业主导产业评价定量模型。并对章丘市、商河县的农业主导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了章丘市、商河县的一般产业、优势产业及主导产业。研究结果证实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同时为县域农业规划主导产业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