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6年5月至1987年6月,《中国花卉盆景》刊登了侯喜同志的7件根艺作品,观后觉得有新意。今在此略谈一点看法。写实与写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流派。前者具有实感,后者富于想象。从已发表的7件作品看,作者采取以写意为主,致力于形象的实感,在写意与写实的结合上作了有益的探索。《鹅》(见1986.5)是7件作品中最见具象的一件,但是细细观来,仍在像与不像之中,仍然是一件夸张、变形之作。例如,项颈短如鸡鸭,粗于自身的头部;没有笨重的身躯和健壮的肢膀,而  相似文献   

2.
根雕艺术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目前已发展成为比较普及的艺术品种。由于地域、材料、技艺等方面的因素,表现出各具特色的两种艺术语言,这就是写意与写实。对根雕艺术来说,写意就是尊重原材料的美,它不表现在对原材料的周密加工,而在于发现原材料最有含意的特征。一般来说,它不拘泥于表面的真实和形似的细节,而着意形态的神韵和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它不要求忠于客观形象,而要求忠于艺术家头脑中的意象。构  相似文献   

3.
《乌文》开头就说:“有关茶叶史籍多出于士大夫阶层之手,他们多数不懂种茶和制茶,因而记写或转抄的,多属片面和不准确。尤其是关于茶类的名称,常相混淆,以讹传讹,造成我们今天考证工作的困难。”这是《乌文》作者鲜明认为“出于士大夫阶层之手”的历史资料不可靠,是“以讹传讹”,不能说明茶类发展的史实。但“乌文”又引用“出于多数不懂种茶和制茶的士大夫阶层之手”的大量记写或转抄的资料,尤其  相似文献   

4.
中国画有“工笔”、“写意”之分。意笔画也即是简笔画,唯文人所兴,故称为文人画。“逸笔草草,寥写胸中逸气”。此为文人画的特征。用国画的创作手法去区分盆景艺术,同样可分为写实的“工”与重神韵的“意”。清瘦、孤高、潇洒、俊逸、简洁、清奇,寥寥三四托枝,重在意念、神韵的表现,深得画理之趣。岭南盆景作品中,素仁和尚为此一风格作品的代表。人们称之为文人树。在造型上,文人树取材高耸、清瘦,主干要求曲折多变,根爪裸露、平浅,宜于浅盆栽种。起托高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五博会参展项目分室外、室内两个展区,室外展名为锦绣园,面积310m~2。以“世纪之花”为主题,以展示花卉为前提,以开展交流与合作为重点,以实现与国际接轨为目标,以涵盖“三晋”灿烂的文化和花艺为布置手法,在写实中寓意写意。主景“花之韵”由特色花材组成,花饰“黄土风情”向世人再现古老的黄河文化,花饰壁画“世纪里程”寓意三晋的历史变迁。植  相似文献   

6.
朱自振  瞪科 《茶业通报》2000,22(1):46-48
中国古代茶书,也即中国古代茶学或传统茶学专著。我国饮茶、业茶的历史悠远,但茶之形成为学,出现茶的专著,则是迟至唐朝中期陆羽撰写《茶经》一书为始的。这一点,晚唐诗人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中指出:“季疵始为经三卷”。季疵是陆羽的字,“经”指《茶经》,意“陆羽首先写《茶经》三卷”。这里的“始”是指茶的著作而言的。北宋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讲得更清楚。他说茶之见于史,是魏晋以后的事,而后来大家提到茶叶,都说是源于陆羽,“盖为茶著书,自其始也”;这也即是说,茶之有书,由零星的经验、知识,集中提高上升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是…  相似文献   

7.
国画大师齐白石晚年变法,一个很重要的艺术观点,就是重在写神,力主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根艺品亦然。我从事根艺创作多年来,对齐大师的艺术法则,铭记在心,并试图将国画写意技法运用在实践中。国画在技法上有大写意和小写意  相似文献   

8.
偶然看到98年10期《中国花卉盆景》上刊有彭友洲先生《树桩盆景蟠扎时间有讲究》一文,引起了我的关注。我又翻看了包尚理先生原文,觉得还是包先生写得对。其一,彭先生在文的开头说:树桩盆景的蟠扎要“避开严冬季节”各类树桩盆景,尤其是常青的松柏、黄  相似文献   

9.
北宋名相王安石在《字说》上写着:“羊大为美。”道出了当时人们爱吃羊肉的习惯。同时,《后山谈丛》也说:“御厨不登彘(猪)肉。”可见,皇宫的主食用羊肉,是宋代才有的规矩。因此,在朝廷里,皇上赐宴以羊肉为大菜,臣下进筵给皇上也是这样。羊肉不但成了官场上的主菜,自然也是平民们满足口福的美味。  相似文献   

10.
我拜读了《中国花卉盆景》第九期的二十三页,李志忠先生的《重意境出珍品》一文。文章上写:“五十年代郭沫若拜访齐白石,命题作画‘蛙声十里出山泉’一事”。我曾看过几篇文章,都是说作家老舍先生在一九五一年请齐白石老人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给老舍画幅画。当时白石老人费了几天时间苦苦思索,终于以成群结队的蝌蚪顺山泉畅游而去,让观赏者从蝌蚪中去想象蛙声。  相似文献   

11.
陈椽《安徽茶经》记叙了“祁红”肇始的两种说法:首先是一八七五年余干臣在建德尧渡街创制“祁红”说(清末祁门、建德、浮梁三县的红茶合称“祁红”),其次是一八七六年胡元龙于祁门贵溪创制“祁红”说。李则纲的《安徽历史述要》,安徽农林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的《安徽名茶》,均认定“祁红”肇始于建德。不过,对与之密切相关的其它建德外销茶,尤其是朱兰茶,在省学术界,除了最近出版的《安徽省情工》记载了一鳞半爪外,似一直无人问津,这是很遗憾的。本文由于资料的限制,对此也只能作一点力所能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初见杜木生先生创作的“写生”盆景——《鄱阳湖情思》,留给笔者的第一印象是:实处无法,虚处有境,自然清新,独树一帜。笔者一向力主盆景艺术创作要不泥成法,既要承继传统,又要敢于创新。更应多制作一些文人写意盆景,把祖国各地旖旎风光物态浓缩在咫尺盆盎中,借以满足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的居室生态包装和众心所向回归自然之追求。见到杜先生的作品,就使笔者想起我国南朝时梁代文学批评家在《文心雕龙·隐秀》中一段话:“始  相似文献   

13.
菊花,陆佃《埤雅》作“鞠”,是穷尽的意思。《礼记》:“九月,菊有黄华”,俗称菊月,已是百卉花事最后烂漫时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歌颂菊花说:“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霜露,叶枯不落,花槁不零。”世人盛赞这种高尚的风格,称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地靠粪养,苗靠粪长。”粪肥是植物的粮食,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给农田施肥是提高产量、夺取丰收的重要条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土壤千差万别。元代王祯在《农书》里说:“田有良薄,土有肥硗,耕农之事,粪壤为急。”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对农田施肥极为重视。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时,《吕氏春秋·任地》即提出:“地可使肥,又可使棘。”指明了土壤肥力可以改变的客观规律。东汉王充在《论衡》中也说:“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力,以助地力。”主张用人改良土壤,增强地力。明代耿荫楼在《国脉民天》里进一步指出:“农家唯粪为最要紧,亦唯粪最为  相似文献   

15.
有机食用菌生产应按照国际OCIA制定的《有机食品颁证标准》和《中国有机(天然)食品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食用菌产业的特殊性和实施的具体要求,进行栽培。其技术操作规程如下: 一、原材料选择“四不得” 食用菌分为木腐生菌和草粪生菌,主要原料为锯木屑、作物秸秆及畜禽粪便等,同时附些添加剂。原材料选择“四不得”是:不得使用转基因作物的秸秆及籽壳;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贵刊今年第1期《怎样盆栽树香瓜》一文有误。 ①“树香瓜”应写为“番木瓜”,意为从国外来的“木瓜”。其别名有“万寿狐”,无“树香瓜”之说。 ②学名有误,正确的名称为:Carica papaya  相似文献   

17.
观盛冬生先生的《老骥伏枥》和《探幽》这两幅盆景图照(见1996年第12期彩页)犹如在赏两幅工笔画。《老骥伏枥》是配石曲干式,《探幽》是小悬崖式。尽管两者定植、布局的形式不同,但它们明显的共同特点是:自然形态呈S形作弯,根系粗壮发达,主干下粗上细,过渡收梢自然。这些,均符合画理所说的“画树要从根至枝梢有一个形态渐变的过程,要枝干上下多曲折,不要单用直笔”的要求。凡工笔画或半工半写意甚至泼墨  相似文献   

18.
瞭望台     
朱副总理夜访根艺家七月六日晚8时许,朱熔基副总理在市委书记、市长罗清泉的陪同下,来到残疾退伍军人、根艺宣传画创作者朱兴安家中。朱副总理对朱兴安创作的《祖国在我心中》(中国地图)、《万里长城永不倒》(长城)、《奔向2000年》、《延安精神》等作品,极为称赞地说:“既有政治意义,又具有艺术性”。还说:“继承民间传统艺术,也要适应国情开拓创新。”(陈宜芳)  相似文献   

19.
鸡冠花因貌似鸡冠,故得名。 明朝大学士解缙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有一天,永乐皇帝命解缙赋鸡冠花诗。解缙顺口就念了一句:“鸡冠本是胭脂染。”永乐皇帝从袖中拿出一朵白鸡冠花,说花是白色,怎么说是红的呢?解缙才高智广,马上转口继续说:“今日如何浅淡装?只为五更贪报晚,至今头戴满头霜。”永乐皇帝听了,很佩服解缙的文才。 北宋诗人梅尧臣有《鸡冠》诗云:“神农记百卉,五色异甘酸。乃有秋花实,全如鸡帻丹……”认为鸡冠花是神农尝百草记录下来的,这是不确切的。因为即使《神农本草经》上也没有鸡冠花的记载。鸡冠花原产印度,《花史》里说鸡冠花俗名波罗奢花,这名称就带有印度梵语的痕迹。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诗人常喜欢以花喻人,尤爱以花比喻美人。如李白在《清平调》词中有句“云想衣裳花想容”就是以牡丹花代表杨贵妃,说云霞像她的衣裳。而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说:“玉容寂寞泪阑杆,梨花一枝春带雨。”则是以美中略带忧伤的梨花,形容仙境里失去昔日红艳的杨贵妃。 元代著名道士邱处机,是元大都长春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