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将微孔曝气增氧技术用于鱼类养殖中,可以改变鱼类传统的养殖方式,提高养殖效益。基于此,以池塘主养红罗非鱼为例,详细介绍合利用底层微孔曝气增氧技术,进行底部增氧养殖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工厂化循环水养鱼池曝气释放器养殖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行研制的曝气释放器装置——工厂化养鱼池曝气释放器,在工厂化循环水养鱼车间的6个试验池进行了2种曝气释放器试验池排污量、溶氧分布检测以及罗非鱼养殖试验。结果表明:该增氧装置增氧显著、养殖效果良好,与无罩曝气释放器相比溶解氧高出2.46mg/L,养殖产量提高了34.21%,且能使水体产生轻微蜗流,有利于鱼池污物排放和鱼类的生长,适合于工厂化循环水养鱼池养殖生产。  相似文献   

3.
对氨基苯甲酸乙酯在罗非鱼幼鱼模拟运输中的麻醉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氨基苯甲酸乙酯在罗非鱼运输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分别用5 mg/L、10 mg/L和15 mg/L4个浓度梯度的对氨基苯甲酸乙酯进行罗非鱼幼鱼处理,在密封式塑料袋中模拟罗非鱼幼鱼麻醉运输过程,并测定各时段的平均耗氧率与排氨率,以测试其麻醉运输效果.结果表明:在0~7 h内,对氨基苯甲酸乙酯麻醉能显著降低罗非鱼的耗氧率与排氨率,其中15 mg/L的对氨基苯甲酸乙酯适宜于吉富品系罗非鱼幼鱼运输.  相似文献   

4.
河蟹养殖池应用微孔管道增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蟹池塘应用微孔管道进行增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微孔管道增氧对蟹池底层增氧效果明显,可增大池塘养殖密度,提高产量,增加效益。  相似文献   

5.
仙居县城关镇路口村张小平因科学养鱼致富,最近被评为台州市十佳养殖大户。张小平自1986年开始,承包了17亩山塘养鱼,在当地最早引进了异育银鲫等名特优新品种,进行了尼罗罗非鱼、胡子鲶、加州鲈鱼等新品种混养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近年他又进行了异育银鲫和尼罗罗非鱼的轮养、套养试验,采用增氧机增氧、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为分析水产养殖系统中机械增氧与液态氧增氧的增氧效果;【方法】设置增氧潜力、溶解氧(DO)扩散速度、水质因子、对虾生长等多个处理组,对比两增氧系统在各方面的差异。【结果】液态氧的增氧潜力是机械增氧的3倍左右,且DO扩散速度快;液态氧增氧系统和机械增氧系统的DO含量、水温、盐度和pH变化趋势相似,且均相对稳定。与机械增氧系统相比,液态氧增氧系统的氨态氮(TAN)、亚硝态氮(N02-N)和可溶性磷(PO4-P)含量变化剧烈;液态氧增氧系统中开启增氧机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DO含量。液态氧增氧的运行成本与机械增氧相当;但液态氧增氧的效果稳定,且无噪音、无污染、不受外界气压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结论】液态氧增氧在增氧潜力及增氧速度等多个方面均优于机械增氧。  相似文献   

7.
与传统增氧机械相比,超微泡增氧装置具有增氧效率高、噪音小、便于维修保养等特点,但同时也存在辅助结构多、安装调试不便、价格较高等缺陷,从而影响该装置的应用推广.在深入研究超微泡增氧装置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方案,设计一套改进型超微泡增氧装置实验室模型.改进型超微泡增氧装置正常开机运行22 min,实验水体溶氧量达到饱和,计算得到微气泡的直径范围是10~120 μm,平均直径为40 μm左右,标准增氧能力为1.908 kg(O2)/h,氧吸收率为36%,动力效率为3.469 kg(O2)/h,增氧效率较高.通过改进,可省去1台自吸泵、1个射流器和1只能量释放器,在达到同样增氧效果前提下,简化了装置,降低成本约50%左右,运行平稳可靠.改进方案可行,便于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自压吸气增氧灌溉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制了自压吸气放水管,设计4种田间灌溉排水模式,分析自压吸气增氧灌溉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灌排模式中,增氧灌溉处理水稻的生长及产量均优于不增氧处理,但不同灌溉模式下增氧对促进水稻生长的效果差别较大.增氧对常规灌溉模式下水稻增产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增氧灌溉对常规模式下水稻分蘖前期分蘖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对灌溉模式Ⅱ水稻分蘖后期分蘖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9.
魏珂  杨敬辉  王雄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307-11309,11332
[目的]探究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中合理的机械增氧模式。[方法]在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进行了不同机械增氧模式的增氧效果比较。[结果]在全塘底层溶氧测定中,采用单一增氧模式的各点差别很大,最高值和最低值相差2.1~4.6倍,而采用立体增氧模式的各点基本趋于均衡状态;在底充式和水车式结合的立体增氧模式中,午间增氧后底层溶氧值平均增加4.31 mg/L,平均增氧速率2.15mg/(L.h);凌晨增氧后底层溶氧值平均增加2.25 mg/L,平均增氧速率达1.15 mg/(L.h)。[结论]在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中,立体增氧模式明显优于单一增氧模式,尤以底充式和水车式结合的立体增氧模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比较研究了鳗鱼养殖中应用微孔曝气增氧与水车式增氧机增氧两种方式的增氧效果.结果表明:在未载鱼情况下,两种增氧方式的增氧能力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微孔曝气增氧方式比水车式增氧机增氧方式的单位水体增氧能力提高了15.85%,增氧动力效率是水车式增氧机增氧的2.36倍.在载鱼养殖情况下,使用微孔曝气增氧的试验池表层水的平均溶解氧值显著低于使用水车式增氧机增氧的值(P〈0.05),但底层水的溶解氧两者没有显著差异(P〉0.05),且溶解氧值都大于5 mg/L.微孔曝气增氧方式单位养殖水体的用电量比水车式增氧机增氧节省57.6%,且无安全隐患.由于微孔曝气增氧池水的流动性小,鱼类活动消耗的能量减少,且水温较高,因此,使用微孔曝气增氧方式的鳗鲡养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宁夏精养池塘以前一直是采用叶轮式增氧机增氧方式养殖,最近几年养殖池塘引进新型增氧方式——微孔管道增氧。为证明两种增氧方式那种更加有利于池塘养殖,笔者与相关同事于2014年5月份在宁夏泰嘉渔业有限公司进行了2种增氧方式对水产养殖的效果实验。并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两种罗非鱼主要生物学性状及杂交F_1代生长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量了荷那龙罗非鱼(O.hornorum)和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O.mossambicus)的主要生物学性状。结果得出:①2种罗非鱼通过外形能够清楚区分,荷那龙罗非鱼体色暗黑,有纵纹,体型呈纺锤型;莫桑比克罗非鱼体色橙色,无纵纹,体型呈长梭型。②2种罗非鱼最小性成熟年龄均为6个月,最小体长荷那龙罗非鱼为8·64cm,莫桑比克罗非鱼为6·60cm,绝对繁殖力前者为810粒,后者为702。③水温16~32℃时,荷那龙罗非鱼(体重10·40~116·28g)耗氧率在0·07~0·61mg/(g·h)之间,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体重18·98~102·53g)耗氧率范围是0·06~0·43mg/(g·h)。水温24℃时,前者溶氧临界窒息点是0·33~0·55mg/L,后者是0·24~0·31mg/L。④两罗非鱼均属于耐盐性较强的鱼类,荷那龙罗非鱼的MLS-96(96h半致死盐度)为21·56,莫桑比克罗非鱼为22·29。⑤荷那龙罗非鱼的低温致死范围是9·5~15·1℃,莫桑比克罗非鱼的低温致死范围为8·0~9·9℃。前者对低温的耐受较差。⑥两罗非鱼的杂交F1代,雄性率高,养殖性能较好,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直播模式,对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的水稻(Oryza sativa L.)根际追施过氧化钙增氧,考察水稻根系特征及产量形成规律。结果表明,1随施氮量降低,增氧可提高水稻产量的增加幅度,理论产量分别提高3.1%、6.4%和9.8%;2水稻增氧后根表面积显著增加,其中LNA较LN增幅最大,达31.7%;3增氧后水稻根系伤流强度不同程度增加,其中灌浆期MNA较MN提高37.7%;4HNA较HN齐穗期LAI降低,而灌浆期、收获期增加,其余处理在不同生育时期增氧后的LAI均提高,尤其LN的提高幅度最大。可见,低氮水平下增氧可提高根系形态和根系活力,减缓LAI降低;随施氮量降低,增氧的增产效果提高。  相似文献   

14.
几种增氧方式对黑臭河湖的治理效果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荣  裴毅  姚帮松  李旭  肖莹 《农学学报》2016,6(10):36-39
为了解如何更好地治理黑臭河湖,本研究在对比了市面上的几种增氧机械特点后,设置多组对比试验,从水体含氧量的测定和水温的测定出发进行试验,以期对比曝气微孔增氧与机械增氧的区别。用多种不同的增氧方式对同一池塘进行测定(9—10月),获得池塘表层与底层的溶氧量、水温差等指标数据。结果表明,曝气微孔增氧技术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对于水中的溶氧量增加更有效果,同时对于时段性温差明显地区水层表层与底层的温差调节作用明显,有更强的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15.
比较研究鲟鱼养殖过程中应用微纳米曝气增氧机和水车式增氧机两种增氧方式的效果,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增氧方式对养殖水体中的优势菌群结构和潜在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影响,以及溶解氧浓度与潜在病原微生物相对丰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微纳米曝气增氧机和水车式增氧机增氧方式的鲟鱼养殖水体中的优势菌群结构基本一致,且两种增氧方式下的鲟...  相似文献   

16.
淡水水产养殖中机械增氧技术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农村经济产业之中,水产养殖业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产业,是众多农民发财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高产高效技术的不断推广,对增氧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围绕淡水水产养殖,就其机械增氧技术的应用进行简要的分析。1机械增氧设备的主要类型1.1局部增氧方式作为一种较为典型的增氧方式,局部增氧方式在淡水养殖的应急增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为该增氧方式能够有效的解决鱼类浮头的现象,能够更好的解决"泛塘"的现象。此  相似文献   

17.
提要利用超微气泡增氧的方法进行高密度活鱼暂养及鱼苗、成鱼公路运输已获得很好效果。但采用的溶气罐——水泵——氧气瓶——释放器组成的装置体积较大、造价较高。为此,本文作者设计并在实验室内试验成功了一套用水泵、射流器和释放器组成的新型超微气泡增氧装置。在静水水槽中试验的结果表明,采用新装置增氧时,可使鱼水比达到1:1。  相似文献   

18.
提要利用超微气泡增氧的方法进行高密度活鱼暂养及鱼苗、成鱼公路运输已获得很好效果。但采用的溶气罐——水泵——氧气瓶——释放器组成的装置体积较大、造价较高。为此,本文作者设计并在实验室内试验成功了一套用水泵、射流器和释放器组成的新型超微气泡增氧装置。在静水水槽中试验的结果表明,采用新装置增氧时,可使鱼水比达到1: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条件下复方磺胺嘧啶在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血液中的药代动力学(简称药动学)特点及其变化.【方法】以罗非鱼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水温(18、23、28和33℃)饲养条件下以复方磺胺嘧啶[m(磺胺嘧啶)∶m(甲氧苄啶)=5∶1]按120 mg/kg的剂量单次饲喂给药,分别于给药后0.5、1、2、4、6、8、10、24、48、72 h采集血液样品,使用HPLC方法检测罗非鱼血浆中的药物质量浓度,研究复方磺胺嘧啶在罗非鱼血液中的吸收和消除变化规律.【结果和结论】18、23、28和33℃时,磺胺嘧啶在血浆中的峰质量浓度分别为12.41、19.60、22.48和30.78μg/mL,甲氧苄啶在血浆中的峰质量浓度分别为1.22、2.06、2.44和2.70μg/mL,2个药物的峰质量浓度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磺胺嘧啶在血浆中的消除半衰期(t1/2 ke)分别为18.22、17.89、16.90和12.99 h,甲氧苄啶在血浆中的t1/2 ke分别为16.39、7.08、5.99和4.04 h,药物的消除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各温度下药物在罗非鱼血液中的药动学均为1级动力学过程.给药后10 h内血浆中磺胺嘧啶和甲氧苄啶的比例分别为9.57∶1~11.01∶1、6.30∶1~9.36∶1、5.40∶1~10.39∶1和4.20∶1~20.64∶1,均维持在1∶1~40∶1的理想抑菌配比范围内.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药物在罗非鱼体内的吸收及消除影响显著,可提高药物的最大血药质量浓度与消除速率,但对复方磺胺嘧啶在血浆中的比值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水稻镉吸收及叶片光合特性对增氧条件下施磷量的响应特征,明确施磷量和根际增氧的作用效果,以杂交水稻C两优608为材料,考虑施磷水平和灌溉方式两个主要因素,设置4个施磷(P2O5)水平,即P1(不施磷)、P2(0.18 g·kg-1)、P3(0.36 g·kg-1)、P4(0.54 g·kg-1),2种灌溉方式,即NI (不增氧灌溉)、OI (增氧灌溉),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磷与增氧对水稻各生育期叶片光合特性及成熟期镉吸收及迁移转运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水稻叶片光合特性与水稻镉吸收的对应关系,揭示了施磷与增氧降低水稻成熟期籽粒镉含量的机理。结果表明:与不施磷相比,无论增氧与否,施磷均可促进水稻成熟期根部、秸秆部镉的吸收与转运;增氧处理下水稻镉由秸秆部向籽粒的转运系数、籽粒镉累积分配比例均低于不增氧处理,秸秆部镉累积分配比例均高于不增氧处理;不外施磷肥情况下,增氧处理水稻成熟期籽粒镉含量最低(0.13 mg·kg-1),水稻各部位镉多集中于根部(33.95%)和秸秆部(46.18%),只有19.87%集中于籽粒。抽穗期、灌浆期是影响水稻成熟期镉吸收的关键时期,增氧在提高灌浆期净光合能力的同时,还促进了镉由水稻根部向秸秆部转移,降低了镉从秸秆部向籽粒的转移,使水稻镉进行重新分配。研究表明,增氧可通过调整水稻内在敏感性,降低水稻成熟期籽粒镉含量及镉从秸秆部向籽粒的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