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水生植物对不同氮磷水平养殖尾水的综合净化能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适用于不同氮磷浓度畜禽养殖尾水的生态浮岛优势物种,选取水芹、凤眼莲、鸢尾、再力花、黄菖蒲5种挺水植物和狐尾藻、伊乐藻、金鱼藻3种沉水植物,通过模拟实验考察了这8种植物在不同氮磷浓度条件下的生长特征及其对水中氨氮(NH4+-N)、总磷(TP)、COD的去除效率,并对其进行曲线回归及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不同水生植物对畜禽养殖废水中氮磷的净化功能。结果表明:凤眼莲、再力花在较低氮磷水平(NH4+-N 80~120 mg·L-1,TP 8~16 mg·L-1)下的去除能力明显高于其他水生植物;水芹和黄菖蒲在较高氮磷水平(NH4+-N 180~220 mg·L-1,TP 30~35 mg·L-1)下的去除效果较好,并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沉水植物中狐尾藻净化效果较好,生物量增长显著(P<0.05);凤眼莲在实验过程中虽净化能力良好,但易引发次生环境问题,应谨慎选择,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2.
CAST一体化设备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工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取CAST(循环式活性污泥法)一体化设备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适宜运行参数,分别在5种工况下研究CAST一体化设备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色度、浊度、COD、TN、氨氮、TP和磷酸盐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该CAST一体化设备在以下运行工况参数:(1)温度25℃、容积负荷0.20 kg·m-3·d-1、溶解氧2.00 mg·L-1、曝气2 h;(2)温度25℃、容积负荷0.40 kg·m-3·d-1、溶解氧4.00 mg·L-1、曝气2 h,出水COD、TN和TP能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在温度25℃、容积负荷0.60 kg·m-3·d-1、溶解氧4.00 mg·L-1时,延长曝气时间至2.5 h,出水COD和TN可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同时出水TP也可得到极大改善。5种工况下,浊度和色度均能被很好去除,但氨氮均不能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根据农村污水处理对COD、TN和TP的排放要求,通过试验取得的运行参数能对小型CAST一体化设备在农村的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规模化养殖场肥水水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规模化养殖场肥水水质特征,在华北典型种养结合区河北徐水,以规模化养殖场为研究对象,采集养殖场肥水水样,研究养殖肥水中氮磷形态分布、阳离子和重金属含量特征。结果表明,猪场肥水中总氮和总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804.6mg·L-1和38.9 mg·L-1,牛场肥水中总氮和总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37.5 mg·L-1和38.2 mg·L-1。猪场和牛场肥水的铵态氮含量平均值占肥水中总氮含量平均值的66.0%,溶解性正磷酸盐含量平均值占总磷含量平均值的90.9%;肥水中K+、Na+、Ca2+和Mg2+含量平均值分别为568.5、299.5、33.5 mg·L-1和50.5 mg·L-1。研究表明,养殖肥水中含有大量氮磷养分,肥水中氮磷以速效养分为主,四种阳离子含量与电导率呈正相关关系,复相关系数0.4;肥水中重金属含量均未超出《GB 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限值。  相似文献   

4.
为认识河流生态系统中的碳动态分布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基于2018—2019年的现场监测与水样分析数据,揭示山东半岛大沽河河流溶解性碳[包括溶解性无机碳(DI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的季节和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河流CO2分压(pCO2)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大沽河DIC浓度分布在2.55~34.08 mg·L-1之间,均值为(12.97±7.25)mg·L-1;受流域地质环境、气候水文条件、梯级筑坝等因素的影响,DIC呈明显的时空差异特征(P<0.05),其在冬季最高,自上游至下游呈显著增加趋势。DOC浓度范围为4.22~62.62 mg·L-1,均值为(15.34±10.24)mg·L-1,高于DIC含量,因此大沽河溶解性碳总体以DOC为主;受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方式、污水排放、河流筑坝等)的强烈影响,DOC未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大沽河有35%的河流样点表现为大气CO2的源;pCO2上游明显高于中下游,夏秋季高于春冬季(P<0.05)。研究表明,大沽河光合作用总体比较强烈,导致水体中DOC浓度较高、pCO2较低,因此大沽河总体表现为大气CO2的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丹江流域径流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为加强丹江流域的水质管理和调控提供指导。【方法】于2013年6月至7月,沿丹江干流自上游到下游采集25份水样,并在丹江上游、中游和下游典型小流域分别采集11,6和8个水样,分析丹江干流及典型小流域中径流养分的分布特征。【结果】丹江干流径流中电导率(EC)均值为0.45dS/m,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总氮(TN)、总磷(TP)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6.35,0.21,10.17和0.04mg/L,其中硝态氮(NO-3-N)变异系数为136%,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特征,其他指标均为中等变异。与干流径流相比,上游小流域和下游小流域水体中NH+4-N、NO-3-N、TN、TP质量浓度及EC总体偏低,而中游小流域水体总体偏高。【结论】丹江干流径流含微量盐水,TN质量浓度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水标准,其他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标准,除NH+4-N外,丹江流域水体其他养分自上游到下游均表现为逐渐富集,其中TP质量浓度在中游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总体状况及时空变异规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河北省11个地区连续7年共14次进行地下水取样及硝酸盐含量监测,对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现状及时空变异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2年间河北省地下水硝酸盐(以N计)平均含量变化范围在6.73~9.84 mg·L-1之间,总平均值为8.42 mg·L-1,低于美国的饮用水标准(10 mg·L-1)。河北省地下水硝酸盐平均含量呈逐年明显增加的趋势,河北省地下水硝酸盐10、20 mg·L-1超标率分别为22.34%和9.73%,地下水硝酸盐大于20 mg·L-1的Ⅳ类和Ⅴ类水分布频率明显增加,由2006年的6.96%增加到2012年的10.60%,增加了3.63%。不同地区间地下水硝酸盐平均含量和各类水的分布频率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地下水硝酸盐含量的最低值出现在廊坊、衡水和沧州地区,平均含量分别为0.64、0.62 mg·L-1和0.97 mg·L-1。秦皇岛地区地下水硝酸盐的平均含量最高,为26.45 mg·L-1,是廊坊、衡水和沧州地区的27.27~42.66倍。秦皇岛地区地下水硝酸盐超标率也最大,为58.82%。衡水、沧州、廊坊地区主要以Ⅰ类水为主。保定、邢台、邯郸、石家庄和唐山等5个地区以Ⅰ和Ⅲ类水为主。秦皇岛、张家口和承德等地区以Ⅲ类水为主。其中,张家口和承德地区Ⅴ类水分布频率分别为15.53%和9.95%,仅次于本地区的Ⅲ类水和Ⅱ类水。  相似文献   

7.
于2011年3—11月分别对沙质、淤泥质参池的表层和底层水体进行定点采样,测定水体中总氮(TN)、无机氮(DIN)、总磷(TP)、活性磷(PO3-4-P)的含量,分析2种底质参池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水体中氮磷比(DIN/P)的变化。结果表明:沙底质池塘水体中TN、TP含量均低于淤泥底质,沙质底池塘水体中TN、TP含量高于淤泥质底池塘水体;淤泥质池塘水体中的TN、TP含量较低但大体上缓慢增高,9月或10月迅速增高;氮、磷在2种底质池塘水体的垂直分布差异不显著;3—11月的沙质池塘水体以及7—11月的淤泥质池塘水体中DIN/P均低于16,氮是限制因素,3—6月的淤泥质池塘水体中DIN/P高于16,磷是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8.
铜对背角无齿蚌幼蚌的组织损伤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铜(Cu)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的组织毒性损伤效应,基于对Cu毒性较为敏感的幼蚌,根据Cu对幼蚌96 h-EC50和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中Cu限量设定5个浓度(2.0、1.0、0.1、0.01、0.005 mg·L-1),并进行24、48、72、96 h的暴露及组织(鳃、消化腺、外套膜和斧足)切片观察。结果显示: 0.005 mg·L-1的Cu对幼蚌没有产生明显的组织损伤。经过96 h暴露,鳃在0.01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色素细胞显著增加、细胞空泡化的现象;在0.1 mg·L-1暴露组鳃开始出现巨噬细胞增多、纤毛脱落;在2.0 mg·L-1暴露组,鳃出现细胞坏死、鳃丝萎缩、结缔组织糜烂等损伤效应。斧足在0.1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细胞空泡化及上皮层损伤;在2.0 mg·L-1暴露组,斧足上皮层损伤和细胞空泡化加剧。外套膜在0.01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色素细胞和巨噬细胞显著增加;2.0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上皮层损伤。消化腺从0.1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小管上皮细胞变形、淋巴区域扩大以及结缔组织萎缩。研究表明,背角无齿蚌幼蚌的鳃对Cu毒性的组织损伤效应最为敏感,适宜用作淡水渔业生态环境Cu污染监测和毒性评价的靶器官。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微塑料对陆生植物的影响,本研究探究了不同表面修饰(原始、羧基化和氨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PS、PSC、PSN)暴露下水稻种子萌发、生长和氧化应激状况,暴露浓度分别为0.2、1、5 mg·L-1和30 mg·L-1。结果表明,3种微塑料对水稻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根质量的抑制程度表现为PSN>PSC>PS,对水稻根系形态(根长、根表面积和根投影面积)的抑制程度总体表现为两种经表面修饰的微球强于原始微球。PS在较低浓度(0.2、1 mg·L-1)下通过刺激水稻根部提高抗氧化系统的应激水平,避免了氧化损伤;随着浓度的升高,根部抗氧化防御能力逐渐减弱,在30 mg·L-1时引发了脂质过氧化。两种经表面修饰的微塑料在较低浓度(0.2、1 mg·L-1)下即可抑制根部抗氧化系统。PSC仅在最高浓度(30 mg·L-1)下诱导了根部氧化损伤,而 PSN在 1 mg·L-1时就引发了氧化损伤,且随着PSN浓度的升高,氧化损伤进一步加剧。随着微塑料浓度的升高,水稻根表洗脱物明显增多,可能与根部的抗氧化反应有关。最高浓度(30 mg·L-1)PSC和PSN的根表洗脱液中可观察到微塑料,根表吸附可能是导致氧化损伤和生长发育受阻的原因。水稻的芽对微塑料的敏感性远低于根部,芽质量和叶绿素含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3种微塑料均在最高浓度(30 mg·L-1)时引发了芽的氧化损伤,但各处理组间的差异不大。研究表明,与原始聚苯乙烯微塑料相比,经表面修饰的微塑料,尤其是氨基化微塑料对水稻种子萌发、根系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负面影响更强。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微塑料与镉单一及其复合污染对水培小麦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选取农业土壤中普遍存在的两种微塑料[聚苯乙烯(mPS)和聚氯乙烯(mPVC),0、100、500 mg·L-1和1 000 mg·L-1]、重金属镉(Cd,0、2、10 mg·L-1和50 mg·L-1)和小麦种子为试验对象进行种子发芽试验。结果表明:单一微塑料污染下,mPS和mPVC对小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总体表现为低浓度促进、中高浓度抑制,其中mPVC对小麦种子的发芽指数、发芽势、平均发芽速度均有促进作用,mPS对小麦的生物量有促进作用;单一镉胁迫对小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基本表现为低浓度(2 mg·L-1)促进发芽,中高浓度(10 mg·L-1和50 mg·L-1)抑制发芽,对小麦芽与根的影响基本表现为低促高抑的规律。微塑料和镉复合污染试验中,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镉(2 mg·L-1)-微塑料复合污染抑制小麦种子发芽,其余复合污染几乎对小麦种子的发芽无影响;而低浓度的mPVC与镉复合对小麦种子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平均发芽速度、根芽的生长和含水率等起协同作用。研究表明,与单一污染处理相比,微塑料-镉复合污染对小麦种子发芽势、活力指数、芽长和生物量的影响基本表现为拮抗作用,即两者复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单一污染物的毒性。  相似文献   

11.
贵州草海耕地土壤与农作物中DDTs和HCHs残留及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集草海流域周边成熟期整株农作物及土壤样品,分析测试其中DDTs和HCHs的含量,对比研究了土壤和作物中DDTs和HCHs污染水平及其在作物中富集能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中HCHs和DDTs残留检出率均为100%,残留范围分别为0.06~16.66μg·kg-1和0.08~39.77μg·kg-1,土壤中HCHs和DDTs的残留量均小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三种农作物中DDTs、HCHs及Σ(DDTs,HCHs)残留量差异显著,HCHs含量最高的是玉米,DDTs和Σ(DDTs,HCHs)最高的是马铃薯;三种农作物中HCHs和DDTs残留的风险系数均为1.1,属于低度风险,农作物中DDTs、HCHs及Σ(DDTs,HCHs)的安全指数IFSC均小于1,DDTs和HCHs残留量对三种农作物安全影响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12.
凤丹与洛阳红根际微生物及其与根皮中丹皮酚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涂布平板法测定牡丹品种凤丹与洛阳红根际微生物种类及数量,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其根皮中丹皮酚的含量,研究牡丹根际微生物及其与根皮中丹皮酚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凤丹根皮中丹皮酚含量(24.688 g/kg)高于洛阳红(13.024 g/kg);凤丹品种根际微生物数量明显低于洛阳红;丹皮酚含量与根际真菌、细菌数量呈负相关。凤丹和洛阳红根际真菌、细菌与放线菌总量均大于非根际;凤丹根际真菌、细菌数量均小于洛阳红,而放线菌数量大于洛阳红。  相似文献   

13.
热不对称交错PCR(TAIL-PCR)是一种以PCR为基础的染色体步移,主要用于分离已知基因的侧翼序列,具有简便、快速、高效、特异性强等特点.文章从TAIL-PCR的原理、优势及局限性、反应体系优化等方面对TAIL-PCR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其中在畜牧兽医中主要用于已知基因侧翼克隆和转基因动物模型外源基因插入位点确定.但由于基因组DNA的庞大和复杂性,使得从基因组中克隆获得目的基因仍存在诸多限制因素,如特异性引物错配和随机引物结合位点不确定,易造成非特异性产物的产生;模板GC含量异常或存在高度重复序列时,即使使用多种简并引物也难以获得阳性产物.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对TAIL-PCR进行灵活调整.当模板较复杂时,可借鉴连接介导PCR原理,给引物加上接头,提高扩增反应的特异性;当模板较简单或序列较清晰时,可根据模板特点(如高GC含量)或已知模板序列设计引物、调整反应条件,增加操作的简便性;还可参考Suppression-PCR原理,选择引物和反应条件,获得较长的扩增片段.此外,TAIL-PCR可与多种技术联合使用,促使其在畜牧兽医中获得更广泛深入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与科技创新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研究生培养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科技创新水平的关键。文章通过对我国科研院所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优势和特点的分析,结合科研院所在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从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环节、学术氛围、研究平台以及激励机制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加强科研院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为提高我国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徐丽红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4):192-193
微博以方便、快捷、随时随地等特点,迅速成为大家交流的首选方式,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入微博这种交流平台的话,对学校、家长与社会都会起到前所未有的效果。但是,微博的良性发展需要辅导员积极、有意识的引导。  相似文献   

16.
潘红星  刘杰  涂朝勇  李容  朱东阳  刘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386-3387,3402
2009年11月~2010年4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雏鳳山及周边环境冬春两季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数量及分布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实体4 073只次,其中冬季2 003只次,春季2 070只次。结果表明,白颊在调查区均有分布,乔灌林的种群数量明显高于河道,其遇见率为37.167只次/(h.km),河道遇见率为12.615只次/(h.km),其他区域遇见率约为12.667~17.308只次/(h.km);春季数量略高于冬季,与生存和繁殖相关资源条件(食物、水分、隐蔽条件)较优越的生境其分布数量明显较多,干扰较大的公路沿线绿化林地有相当大的数量。最后,对此次调查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及其数量分布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城市及近郊开展鸟类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业生态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农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163-3164
阐述农业生态危机的成因和我国目前主要的农业生态问题,提出解决农业生态问题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方茸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326-5327,5330
1999与2000年安徽省汛期出现了2种截然不同的气候模态。1999年雨带位于长江流域,安徽出现南涝北旱,而2000年雨带位于淮河流域,安徽出现北涝南旱。通过环流对比分析认为1999年南涝北旱主要是6~7月鄂海阻塞高压的形成和维持及8月大陆异常的高压所致;2000年副高较1999年长期显著偏弱偏东、脊线位置偏北是形成雨带偏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是由于副高的影响机制不同而导致雨带位置的偏差。统计分析表明,副高对拉尼娜的响应滞后6~18个月最为显著,2000年副高的变化是对拉尼娜的响应,而1999年副高的变化可能是受厄尔尼诺的影响。另外,通过对南亚高压的季节性转换与夏季东亚阻塞高压的关系分析认为,南亚高压季节性转换早,夏季东亚易形成阻塞,江淮梅雨显著。  相似文献   

19.
端粒是位于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DNA序列,而端粒酶具有修复延伸端粒的功能,端粒和端粒酶对于维持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完整性至关重要。在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对国内外关于端粒、端粒酶的研究进展情况予以汇总,特别突出端粒、端粒酶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调控作用,为人类更好地了解和开展有关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杭州湾北部近岸水域水化学状况及其污染程度,利用2011—2015年间对杭州湾北部近岸水域春、夏季9个水化学因子的调查结果,分析了该水域水化因子的变化特征、相关性及氮磷营养盐结构特征,并采用潜在性富营养化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进行了该水域潜在性富营养化程度及污染状况的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杭州湾北部近岸水域,2011—2015年春、夏季pH平均值分别为8.05±0.11和7.96±0.27;春、夏季DO平均值分别为(8.13±0.33)、(7.42±0.31)mg/L,DO饱和度均在88%以上;受潮汐、径流和降水影响,盐度波动范围较大,春、夏季盐度平均值分别为11.67±5.60和12.06±3.28;春、夏季CODMn平均值均小于3 mg/L,符合《海水水质标准》二类水质标准;总氨氮(TAN)、NO-2-N含量均维持在较低状态,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及经济鱼虾类生长安全浓度的要求;三态氮含量依次为NO-3-NTANNO-2-N,NO-3-N占DIN的69%~97%;pH与氮磷营养盐均为负相关,氮、磷间均呈正相关;潜在性富营养化法计算结果表明,2011—2014年春季,调查水域营养级均为ⅥP,2014年夏季—2015年,N/P值明显下降,营养级过渡到ⅤP,调查水域受磷限制富营养化程度有所降低;采用海水水质一类标准评价,5年所有站位有机污染指数A值均大于4,达到严重污染程度。研究表明,杭州湾北部近岸水域有机污染严重,亟待有效控制与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