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蒙古裸腹溞的培养及在红鳍东方鲀育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小球藻、酵母、有机肥、微生态制品等作为饵料在培养缸 (0 5m3)、水泥池 (1~ 5m3)、室外泥底敞池 (15 0m3)中进行蒙古裸腹氵蚤生产规模培养 ,平均日产量一、二、三、四级分别为 5 4 1g/ (m3·d)、48 3g/ (m3·d)、34 3g/(m3·d)、19 13g/ (m3·d)~ 30 89g/ (m3·d) ,室外泥底敞池培养氵蚤为 70 5 8g/ (m3·d)。氵蚤、轮虫混合培养分别为5 3 74g/ (m3·d)和 112 0 5g/ (m3·d)。用蒙古裸腹氵蚤投喂红鳍东方 16~ 2 0日龄仔鱼可提高其日增长和存活率 ,特别是用生态制品和小球藻、酵母混合饵料培养的裸腹氵蚤有明显的促长和提高存活率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利用室内水泥池培养蒙古裸腹溞的实用技术.结果表明(1)在水温25±2℃,盐度25‰,投喂小球藻和酵母,连续充气培养的条件下,蒙古裸腹溞生长繁殖稳定,生产效率较高;(2)经过1 4天的培育,1号,2号,3号水泥池蒙古裸腹溞分别从接种密度285个/L,237个/L,185个/L,达到5177个/L,4147个/L,3096个/L;(3)利用3只36m3的水泥池培养蒙古裸腹溞59d,收获蒙古裸腹溞总产量527.9kg;(4)采用交替式连续培养蒙古裸腹溞,培养期间每天采收蒙古裸腹溞总量的20-3 0%,而蒙古裸腹溞增殖和收获能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3.
李蕾  王岩  楼宝 《中国水产科学》2005,12(3):252-259
在室内水槽中进行蒙古裸腹(Moinamongolica)的大量培养,研究不同接种密度和面包酵母投喂水平对该种群变动和生产量的影响。所用蒙古裸腹为20世纪90年代采自山西省晋南半咸水湖、在海水中长期培养保存下的种。实验1中,接种密度分别设为338ind/L、145ind/L和88ind/L3个水平,面包酵母投喂量为5mg/L,每天4次,各设3个重复。实验2中,面包酵母投喂量分别为30mg/(L·d)、20mg/(L·d)和10mg/(L·d)3个水平,蒙古裸腹接种密度为900ind/L,各设3个重复。实验结果表明:(1)在一定范围内蒙古裸腹培养产量随接种密度增加而增加,当接种密度低于88ind/L时,接种的蒙古裸腹较难形成稳定的种群。(2)当使用面包酵母(Bakeryeast)作为培养蒙古裸腹的惟一食物时,食物需要量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当密度低于1500ind/L时,适宜的面包酵母投喂水平为20mg/(L·d);当密度超过5000ind/L时为30mg/(L·d)。上述结果显示,接种密度和面包酵母投喂量对蒙古裸腹种群变动和生产量具有重要影响。建议在蒙古裸腹培养生产中接种密度高于150ind/L,面包酵母投喂量为0 8×10-5~1 3×10-5g/(ind·d)。  相似文献   

4.
褶皱臂尾轮虫培养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轮虫生产性培养过程中接种密度、投饵量、水质、轮虫生长和营养强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接种密度在用单胞藻培养时应为10~30个/ml,用酵母培养时20~50个/ml;酵母投喂量0 3~0 35g/百万,投喂量不宜过大;酵母投喂的轮虫使用前2d最好用单细胞藻类强化。  相似文献   

5.
河鲀苗种培育中饵料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刚孵出2d的暗纹东方鲀仔鱼进行2个阶段培育,结果发现:第1阶段使用轮虫投喂仔鱼组其生长速度、成活率明显大于蛋黄投喂组;第2阶段使用相同量卤虫和发头裸腹蚤作为饵料投喂以上两组鱼苗,结果仍是第1阶段轮虫投喂组在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方面大于蛋黄投喂组,这表明仔鱼培育阶段其饵料的选择对以后河鲀的生长和存活率仍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祖国各地     
《水产科技情报》2001,(4):188-189
蒙古裸腹氵蚤的规模化生产技术已被突破   2 0 0 0年以来 ,上海水产大学张道南先生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陆建学、王建钢、陈凯等科研人员合作 ,研究蒙古裸腹氵蚤的生物学以及人工培养方法 ,并在虾、蟹类的育苗生产中进行蒙古裸腹氵蚤的应用试验。今年成功地开展了蒙古裸腹氵蚤的规模化生产 ,并且在取代卤虫进行虾、蟹育苗的应用方面取得成效。在水生动物的育苗生产中 ,轮虫、卤虫是鱼、虾、蟹幼体优良的饵料生物。由于蒙古裸腹氵蚤具有繁殖速度快、生命力强、营养丰富 ,对盐度和温度的适应范围广等特点 ,目前科研、生产部门…  相似文献   

7.
几种生物饵料对海蜇幼蜇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结果表明:在海蜇(RhopilemaesculentaKishinouye)养殖过程中,褶皱臂尾轮虫(Bra chionusplicatilis)、细巧华哲水氵蚤(Sinocalnustenellus)、近亲真宽水氵蚤(Eurytemoraaffinis)、蒙古裸腹水氵蚤(Moinamongolica)和卤虫(Artemia)无节幼体,均可作为幼蜇的饵料,在水温22~25℃,pH8 4~8 8,溶氧4~8mg/L,盐度30±0 5的条件下,培养22d幼蜇日生长率为1 2%~3 2%,成活率为100%。其生长率与试验饵料的种类关系不大,而与投喂密度有关。轮虫的合适密度为0 5×104~1 0×104/L。笔者还根据试验结果,以等生物量法,提出了投喂其它几种生物饵料的参考密度指标。以期为海蜇的人工养殖寻找更加广阔的饵料资源。  相似文献   

8.
唐晟凯  王庆  杨家新 《水利渔业》2005,25(6):34-35,37
驯化的蒜头藻经过培养可以达到一定的密度,其对轮虫种群增长的促进作用优于海水小球藻、酵母,用此轮虫以及海水小球藻、酵母强化的轮虫、蛋黄分别投喂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Z1到Z2期,发现这4种饵料所喂养的蚤状幼体的存活率分别为59.5%、55.0%、50.0%、35.5%;蜕皮时间分别为68.5 h、71.5 h、76.5 h、73.5 h.由此可见,海水蒜头藻强化的轮虫能明显缩短蚤状幼体从Z1到Z2的蜕皮时间,并能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蒙古裸腹氵蚤在分类上隶属于甲壳纲 (Crus tacea)、鳃足亚纲 (Branchiapoda)、枝角目 (Clado cera)、裸腹氵蚤科 (Moinidae)、裸腹氵蚤属 (Moina)。蒙古裸腹氵蚤 (MoinaMongolicaDaday)是一种盐水低等甲壳动物 ,已经驯养于海水并进行规模化养殖 ,其生长繁殖迅速 ,蒙古裸腹氵蚤  相似文献   

10.
锯缘青蟹幼体培育实验表明在幼体培育过程中,单投轮虫、卤虫、人工饵料及藻类幼体的发育并不理想,均在某个变态阶段受阻.人工饵料和藻类在投喂的第四天已全部死亡.但适当添加人工饵料及藻类以几种饵料混合投喂方式可有效地提高幼体成活率.轮虫、丰年虫、裸腹蚤均是幼体良好的生物饲料.  相似文献   

11.
利用啤酒酵母活菌株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介绍了用啤酒酵母活菌株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的试验成果。试验表明:(1)轮虫接种的适宜密度是14—70个/毫升;(2)投喂量对水环境因子有一定影响,但在充分充气条件下,pH和溶氧量变化对轮虫增殖没有明显影响,而化学耗氧量的变化在超过100ppm时。对轮虫增殖有严重影响。(3)投喂量应根据水温和轮虫的数量来确定,在水温30℃时,投喂率3(克酵母/克轮虫),连续采收使轮虫密度保持在200个/毫升左右,可望长时间获得轮虫高产稳产的培养效果;(4)除啤酒酵母外,投喂适当经乳化处理的清鱼肝油,不会影响轮虫的产量,但可以提高轮虫作为幼鱼饵料的营养效果。  相似文献   

12.
光合细菌配合面包酵母与藻粉培养轮虫的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面包酵母与一定量螺旋藻粉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的过程中,添加光合细菌液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光合细菌作为辅助性饵料,对轮虫的生长具有明显特殊的促进作用。4组实验显示:投喂适宜量光合细菌轮虫增殖明显加快,但与光合细菌添加量的增加不完全呈正比关系;投喂光合细菌新鲜培养液与老培养液轮虫增殖效果相近;投喂光合细菌只能作为辅助性饵料。当配合酵母、藻粉培育轮虫时,3者在饵料上起到了良好的互补作用,培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利用5株海洋微藻和酵母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投喂中华绒螫蟹蚤状幼体,记录其变态阶段、变态时间和成活率。研究结果表明:直链藻强化的轮虫投喂的蚤状幼体到大眼幼体的成活率最高(15.2%),海水小球藻次之(11.5%),酵母最差(0);直链藻组的变态时间最短,优于其它海洋微藻及酵母。  相似文献   

14.
多刺裸腹蚤,是一种淡水枝角类,其食性主要是细菌、有机碎屑和单胞藻等。本试验利用小球藻、Banta培养液、苜蓿发酵液和酵母4种饵料,在25±1°C下.研究对多刺裸腹蚤增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Banta培养液培养多刺裸腹蚤具有最高的Ym值(1.19/日),是最好的饵料,其余3种饵料次之.小球藻培养多刺裸腹蚤虽没有高Ym值,但其生殖量稳定,仍不失为一种好饵料。  相似文献   

15.
<正>5.饵料投喂策略初孵仔鱼→3天仔鱼(投放益生菌1毫克/升、投喂小球藻30万个/毫升、S型轮虫2个/毫升)→8天仔鱼营养强化(投喂S型或L型轮虫3个/毫升)→18天仔鱼(投喂卤虫或桡足类无节幼体0.5个/毫升)→28天稚鱼(停喂藻类和轮虫、投喂小卤虫或桡足类1个/毫升)→38天稚鱼(投喂卤虫或桡足类成体2个/毫升)→40天幼鱼(投喂颗粒饲料,投喂量为幼鱼体重的5%~8%)。  相似文献   

16.
大量培养多刺裸腹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培养多刺探腹蚤的饵料、环境条件和大规模培养方法,结果表明:水温25~28℃、pH值7.1~8.3、自然光照、使用饲料酵母24~32mg(干重)/L或活酵母50万个细胞/ml,6天内裸腹 可达5000个/L密度。水温是影响其繁殖的主要因子。大规模培养裸腹 宜用扩大培养一次收获法。  相似文献   

17.
轮虫,是海产鱼类仔、稚鱼的初期饵料。而培养轮虫的方法主要有二种。一是饲用海水小球藻,二是投喂酵母类以进行高密度培养。但实践表明,用酵母类培养的轮虫投喂鱼类仔、稚鱼易造成仔、稚鱼的大量死亡。竟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通过实验确认了褶皱臂尾轮虫的最佳培育水温(28~30℃)和比重(1.015)的条件下,开展了轮虫培育水体的紫外线和臭氧消毒处理、不同换水方式、不同的饵料组合和培育方法等试验,以期达到利用小水体实现轮虫生产性的高密度培养,降低劳动成本和生产时间,保证经济水产动物开口活饵料的供应.结果表明:培育轮虫的水体经紫外线和臭氧消毒处理;混合投喂小球藻、面包酵母和光合细菌;经5~7d的培育后,进行全换水等方法有利于轮虫的繁育和持续生长;轮虫初始接种密度为209个/mL,经9d培育,可达到4079个/mL,的高密度.  相似文献   

19.
春季一周投喂1次,秋季一周投喂2次。投饵量为刺参体重的5%~15%。6~10月,刺参进入夏眠,此时水质也相对较肥,可不需投饵。12月至次年2月,水温降低,刺参活力减弱,也可不投喂。投饵时间一般选择在傍晚时分进行。2.科学换水保持参池水质清新是加快刺参生长、提高养殖成活率的重要措施。放苗后前期,水只进不出,2~3天进水10~15厘米。当水位达到最高点时,每天换水10%~40%,水色清瘦时可选择肥料肥水一次。进入夏眠后应保持最高水位,换水时应遵照“水质好、水温低、盐度稳定”的原则。秋季后加大换水量,每日换水量在10%~60%左右。冬季可只进水不…  相似文献   

20.
酵母及藻类对褶皱臂尾轮虫培养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种群累积培养法研究了两种酵母、两种藻类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最适投喂密度。结果表明 ,这四种饵料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最适投喂密度 (× 10 6cell·ml-1)分别是 :干酵母 ,15 ;鲜酵母 ,5 ;微绿球藻 ,4 5 ;三角褐指藻 ,2 0。同时 ,在最适密度下比较了这四种饵料对轮虫的培养效果。结果表明 ,四种饵料对轮虫的培养效果以微绿球藻为最优 ,其它依次为三角褐指藻 ,鲜酵母 ,干酵母。实验结果显示 ,褶皱臂尾轮虫批量培养及至工厂化培养的首选饵料是微绿球藻和三角褐指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