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秀水09”是嘉兴市农科院育成的晚粳品种,2005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我市在蔺草茬口进行较大面积试种,表现优质、高产、生育期适中,抗逆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博优225是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优质高产杂交稻组合,参加海南省区试和示范,表现出高产、优质、抗病、结实率高、熟色好等优点.介绍了该组合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天丰优269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用天丰A与盐恢269配组,于2002年育成的高产优质多抗三系杂交籼稻新组合。本文总结了天丰优269的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并提出了相应的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4.
"南花103"新菌株于1998年育成定型后,经对"南花103"及两亲本进行了酯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的同工酶测定比较,结果表明"南花103"是单孢杂交种,并表现出"杂种优势".经1999年、2000年各地试种、示范栽培,表现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5.
Y两优3089是广东天弘种业有限公司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两系杂交稻新组合。自2017年信宜市怀乡镇引进该组合种植,表现高产、优质,显示出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用黄新占与丰华占杂交育成的“黄华占”,经汕头市农业部门引进、试验、示范结果,早、晚造均表现优质、高产、抗病,深受业内人士及广大农户好评,很有发展前途。为增进交流,下面介绍黄华占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优质白糯玉米"柳糯4号"特征特性及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糯4号”是以自交系“SU-2”作母本、“忻-2”为父本杂交育成的优质白糯玉米单交种,2003年通过广西特用(糯、甜)玉米区试,推荐自治区品种审定。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等特点。鲜果穗产量在9185~1091lkg/hm^2之间。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育成的高产、优质、抗病棉花新品种"徐棉18号",2005年通过了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9.
“扬麦13号”(原名97—65)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采用综合育种技术路线育成的优质弱筋专用小麦,2002年11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我市于2002年秋引进试种,经2年试验示范,该品种表现为优质高产、稳产、抗病力强的优点,适宜淮河以南小麦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农丰1号"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籼型三系杂交中稻组合,2003年、2005年分别通过安徽省和国家品种审定.我地2002年引种,近几年大面积推广,连续几年表现稳产高产,一般667平方米产550千克左右,高产田块可达650千克以上.该品种不仅高产、优质,而且抗病、抗倒、耐旱,综合性状优良.  相似文献   

11.
观察测量屠宰肉尸452头,其中440头为有无腹股沟深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10头为后躯被检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2头为管道注射,观察引流区。结果:1.猪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在统计230头,460例肉尸中,有24头存在,占10.43%。腹股沟深淋巴结平均重0.88±0.38克,平均大小为2.82±0.70×1.64±0.36×0.47±0.13厘米;汇集股部内侧和下腹部的淋巴液,注入髂内侧淋巴结。2.髂内侧淋巴结平均重1.87±0.71克,平均大小为3.19±0.80×1.38±0.42×0.55±0.18厘米;输入管数为5—6条,管外径为0.09±0.04厘米,输出管数为1—3条,管外径为0.24±0.10厘米。3.髂内侧淋巴结收纳腘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和髂下淋巴结引流区的淋巴液和部分盆腔内脏的淋巴液。管辖范围广,位置恒定,淋巴结较大,浅在胴体脏面,易找到,不破坏商品,不影响商品的外观,是屠宰肉尸后躯被检的主要淋巴结。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比较组织学方法,观察大量舌组织切片,初步发现:舌感受器随着动物进化发展在种类与形态结构上有较明显的差异,两栖类最为简单,只看到游离神经末梢;啮齿、偶蹄和食肉类较复杂,有游离神经末梢、丛束状神经末梢、味蕾和肌梭等;人类最为高级,结构最为复杂,增加了肌间结缔组织感受器、肌束膜感受器、血管旁感受器和肌腱感受器等。此外,本文还对上述感受器进行了生理机能、组织发生和生物进化方面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选择碳源(玉米粉)、氮源(蛋白胨)、pH、温度、培养时间等培养条件,采用L27(55)五元二次回归正交试验,液态培养鸡腿菇菌丝体.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鸡腿蘑菌丝体酯酶(EST)同工酶在不同培养条件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本文对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计算,从数值上对古典风险模型与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