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和方法,建立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计算机测评系统,并对河南省及全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师建荣 《甘肃农业》2011,(10):40-40,46
为了推动平凉市崆峒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发展,向小康社会迈进,作者对平凉市崆峒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就如何提高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出一些粗略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对农业职业教育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农业职业教育已成为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本从4个方面对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熵值法建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指标体系,以广西西北部1956~1988年的数据为例,得到该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指数,再现了此期间边际省份的农业面貌。计量结果表明,1956~1988年广西西北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随自然因素、历史事件经历了下降、上升、震荡平稳再上升的4个阶段,其中科研投入能力对该指数的贡献度最大,自然资源保障能力和生产效能对指数的影响最大。最后基于对结果的分析,得出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必须保障要素投入和科研投入的支撑性,并且抵抗自然因素、政治因素等的波动。  相似文献   

5.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典型相关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通过构建江西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典型相关模型,定量判别影响因素的变动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程度,并对结果进行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建立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讨论了两种评价方法,并通过计算机测评系统,对河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了系统的测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三要素生产率分析方法,对海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和总体评价.结果认为对海南农业总产值的贡献最大因素是劳动力,其次是机械动力,再次是资本投入.文中还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提高海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方法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探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过程中分析了河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0a中,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虽有较提高,但表现为阶段性,波动性和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建立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讨论了两种评价方法,并通过计算机测评系统,对河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了系统的测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85~2009年河北省农业生产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河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比较显著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农业机械总动力结构是农业机械项目发展水平高低的具体体现,合理配置农业机械总动力,可有序地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动力源和农业机械项目两方面划分农业机械总动力结构的基础上,依据经济计量学理论,以丘陵地区为背景,构造了农业机械总动力及其结构配置影响关系,建立了具有多重检验反馈机制的动力结构综合分析预测数学模型,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可得到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对贵州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含义、指标体系进行界定,根据历年统计资料,作计量分析,初步分析评价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区域评价与提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铖  夏春萍  蔡轶 《南方农业学报》2017,48(8):1529-1536
[目的]构建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差异进行分析,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化进程.[方法]以基础设施、应用与效益水平为核心的"农业信息化"布局进行归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因子,构建农业信息化评价体系,测算2015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超效率分析法研究我国31个省(市、区)农业信息化资源投入与效益产出的差异性.[结果]构建的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涵盖了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信息化应用和农业信息化效益3个一级指标及10个二级指标.评价结果显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平均得分分别为0.516、-0.107和-0.402;不同地区各省(区、市)发展水平也存在差距,其中,东部地区中江苏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得分1.251,西部地区中内蒙古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最低,综合得分-0.686.通过分析投入产出效益得出,上海市农业信息化综合得分0.495,但投入冗余最多,资源投入与产出效益不匹配.[建议]调整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区域间合作,积极拓宽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提高农户信息化意识,推动农业生产、信息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技术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并通过对农业生产和相关产业的影响直接威胁我国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收集和整理农业生产基本数据和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资料数据;根据IPPC第5次评估报告中气候变化影响框架的基本思想,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与农业技术适应情景矩阵;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构建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主要考虑技术本身的特点和区域的实际情况;在农业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与区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作物适宜性、水资源条件、光温条件、地形条件、经济条件和生态条件等6个方面;应用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模型,可实现农业技术的区域适宜性评估,获得不同农业种植二级区内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15.
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物流绩效的立体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炳勋  魏国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279-11280
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是生鲜供应链资源整合的关键环节,它的物流运作的优劣影响着整条生鲜链的绩效水平。在分析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介绍了运用立体综合评价法对配送中心物流绩效进行评价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生产阶段发展循环经济评价因素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包括财务、附产品的增值效益、环境管理绩效、物流服务水平、学习与发展能力等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评价指标确立原则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了生产阶段发展循环经济微观组织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适用于对农产品供应链生产阶段发展循环经济能力综...  相似文献   

17.
结合南京市农业旅游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建立南京市气候变化对农业旅游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选取南京市7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农业旅游景点进行影响分析。结合综合评价结果,在南京市气候变化背景下,提出若干促进南京市农业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根据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工业化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建立了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工业化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工业化对农村资源配置的影响关系表达式;通过对农业机械经,农村工业化因素间的关联性分析,确定了影响农业机械化,农村工业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农业循环经济4R原则,从经济社会产出、资源减量化、资源循环利用和资源环境安全4个方面,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系数法,对1990~2008年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0~2008年,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经历了停滞、缓慢提升、快速发展3个阶段,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趋势不断增强.2008年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障碍影响程度依次为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后,据评价结果提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优化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