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温湿度是影响草地螟发生为害规律的关键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鳞翅目:草螟科)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主要在36~55°N的广阔地区为害。在我国,草地螟主要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为害,并经常暴发成灾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为了更好地阐明草地螟的种群动态规律、揭示影响其暴发成灾的关键因子,减少其灾害损失,本文通过历史文献分析,结合所在实验室多年从事草地螟研究所获的证据,得出了温湿度是影响草地螟发生为害规律的关键因子的结论。主要依据是:温湿度限定了草地螟的发生为害区域;左右着草地螟存活率的高低、个体及生殖能力的大小以及种群增长的快慢;控制着草地螟滞育和迁飞行为的发生并影响着种群动态;决定着田间发生为害场所、时间和暴发成灾程度。最适合草地螟种群增长的条件是21~22℃和RH 60%~80%。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草地螟存活率高、生殖能力强、种群增长快,发生为害或成灾的可能性增加。超出这个温湿度范围,各项参数下降,幼虫滞育和成虫迁飞的可能性增加,大发生的可能性下降。因此,根据幼虫发生期的温湿度条件变化就可以确定幼虫滞育的比例以及下代幼虫的发生为害情况。而根据成虫盛发期温湿度条件的变化以及成虫发生量的大小,就可以预测草地螟的发生为害场所、时间及暴发成灾程度。  相似文献   

2.
豫北甜菜夜蛾发生成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 5a来 ,甜菜夜蛾在豫北地区为害日趋严重 ,发生面积逐年扩大 ,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1 999年在秋作物田暴发成灾 ,造成多种农作物大面积减产、品质下降 ,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安阳市成灾面积1 4.65万hm2 。深入分析 1 999年甜菜夜蛾发生特点及大发生原因 ,可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甜菜夜蛾的监测与防治所借鉴。1 发生为害特点1 .1 来势猛 ,扩展快 甜菜夜蛾在安阳市 1a发生 4~ 5代。 4月中旬黑光灯下始见越冬代成虫 ,一代发生极轻。 6月中旬始见幼虫 ,在玉米、蔬菜等作物田局部发生 ,为害较轻。 7月份突然暴发成灾 ,黑光灯诱…  相似文献   

3.
2003年中国草地螟的发生特点和成功治理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是中国北方农牧区草地螟的又一个严重暴发年,也是草地螟自1996年以来进入第三个暴发周期以后持续为害的一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累计发生面积4400万亩以上,发生面积比2002年减少65.6%,但虫口密度大,对发生地区的农业生产安全仍构成严重威胁。1发生为害特点1)以第二代幼虫  相似文献   

4.
2009年我国草地螟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2009年草地螟发生特点:越冬代成虫始见期早、盛发期长、发生数量大、范围广;1代幼虫始见期早,高峰期接近常年,发生面积较大,黑龙江大部和华北局部为害重;1代成虫和2代幼虫发生范围小,为害轻。分析了2009年草地螟发生原因:春季气温偏高,导致越冬代成虫始见期明显提早,越冬区域经、纬度和海拔跨度大,导致越冬代成虫峰次多和历期长;春、夏季干旱,导致1代幼虫未大面积严重为害,且2代草地螟发生轻,符合草地螟常年发生规律。提出了温、湿度条件是影响草地螟年度间变化的重要因素,草地螟越冬虫量与翌年1代发生有相关性、我国草地螟跨年代跨代次的长期预报水平有待提高等观点。  相似文献   

5.
康保县2001年防治草地螟技术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地螟在河北省康保县主要为害亚麻、豆类、马铃薯、甜菜、蔬菜、向日葵等经济作物。种群从1995年开始回升,到1997年大发生,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第三个暴发周期,截止到2001年在本县已连续5a严重发生。 2001年草地螟来势猛、虫量高,一代、二代连续严重发生。一代幼虫发生面积3.2万hm2,幼虫密度平均21.4-135头/m2,高的477.8头/m2。二代幼虫发生面积3.9万hm2,虫口密度一般400-700头/m2,高的1711.8头/m2。 根据2001年草地螟的发生特点,康保县植  相似文献   

6.
2002年黑龙江中西部草地螟发生严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裕县地处黑龙江省中西部,属典型的半农半牧农业区。继1996~1999年草地螟大面积发生为害后,2002年再次严重发生,全县发生面积达17.3万hm2,占全县种植面积的72%,严重发生面积13.3万hm2。据6月24日调查,富海镇宏升村草地螟幼虫最高密度,大豆45头/株,葵花148头/株,甜菜48头/株,玉米32头/株,一般地块平均有虫210头/m2,草荒严重地块高达2000头/m2,是近年来发生最严重的1a。草地螟在本县1a发生2代,主要以迁入代幼虫为害。6月2日,外地虫源开始大量迁入本县,1盏黑光灯…  相似文献   

7.
我国2004年一代草地螟将暴发成灾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罗礼智 《植物保护》2004,30(3):86-88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是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三北)地区的重要农牧业害虫.自1996年进入第3猖獗危害周期以来,草地螟累计发生危害面积达2125万hm2,其中2003年第2代幼虫末期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北和黑龙江的部分地区暴发,成灾面积130万hm2以上,为建国以来末代幼虫成灾最严重的一次.2004年第1代草地螟发生危害趋势如何,是否还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笔者根据草地螟的发生危害规律,2003年第2代成灾的情况,以及影响草地螟成灾的关键因子等分析,对2004年第1代草地螟灾害进行了预测,并就如何减轻草地螟灾害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三叶草斜纹夜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斜纹夜蛾在烟台市发生呈上升趋势。2002年大暴发,多种果树苗木、蔬菜、农作物、牧草受害。其中三叶草受害较重,有的地块每平方米有幼虫300多头,叶片几乎全部吃光,严重影响了绿化效果。1998~2002年,笔者利用黑光灯诱测成虫,并对三叶草单一种植、三叶草与其他树种混栽等不同生态环境下斜纹夜蛾的发生情况做了调查,基本摸清了发生规律,提出了防治措施。1发生规律斜纹夜蛾在烟台市1a发生4代。6月上、中旬黑光灯开始诱到越冬代成虫。成虫盛发期一代为7月下旬,二代8月下旬,三代9月下旬。主害代是三代幼虫…  相似文献   

9.
核桃长足象甲 (AlcidodesjuglansChao)又名核桃果象甲、核桃甲象虫。 1 997、1 998年在湖北省长阳县西部的榔坪、乐园、贺家坪等乡镇核桃产区暴发为害 ,减产约 50 %,局部地方绝收。核桃长足象甲只为害核桃 ,寄主专一。成虫、幼虫均能为害 ,以幼虫为害最严重。幼虫只为害果实 ,取食果仁 ,造成早期落果 ,轻者落果 2 0 %左右 ,严重时全部落果。幼虫为害的果实 ,始终不变形。成虫啃食嫩叶、嫩稍及幼果果皮 ,不造成大的为害。核桃长足象甲在长阳县 1a发生 1代 ,以成虫在背风温暖的杂草间或表土内越冬。室外观察成虫 4月中下…  相似文献   

10.
草地螟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与条件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螟又叫黄录条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为河北省北部地区重要的害虫之一,在坝上各县为害尤甚。在偏重发生年份,农业生产常遭受严重损失。过去对此虫了解不多,近年来我们做了一些工作。本文仅就(一)草地螟的生物学特性。(二)草地螟能否在河北省越冬?(三)草地螟的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现分述如下:(一)草地螟的生物学特性据多年观察,草地螟在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二个地区,一年发生二代,主要是一代幼虫为害。二代幼虫发生在8、9月份,此时庄稼即将成熟,秸杆坚实,不喜取食,只要不是在偏重发生年份,一般农田受害不多,主要危害杂草。  相似文献   

11.
草地螟2008年越冬虫源分布特点和2009年发生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分析2008年我国东北、华北草地螟越冬虫茧分布范围广、虫茧密度大和虫茧冬前存活率高等特点,断定今年草地螟越冬虫量为1996年第3暴发周期以来最高的年份,已具备2009年1代草地螟大发生的虫源基数;结合气候情况判断.2009年草地螟1代幼虫华北和黑龙江大部有大发生趋势.由此提出及时做好草地螟动态系统监测和预报及1代草地螟防控准备工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15年我国草地螟持续轻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我国草地螟继续维持2010年以来的轻发态势,发生面积是第3个暴发周期以来最小的年份.总结了2015年我国北方农牧区草地螟各世代各虫态的时空分布特点:越冬代成虫始见期西早东晚,灯下和田间蛾量低、盛期不明显,1代幼虫发生期偏晚、发生密度低,1代成虫和2代幼虫零星发生.分析了2015年草地螟轻发原因为虫源基数小、气象条件总体不利.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北方近几年草地螟越冬虫源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998 年和1999 年草地螟越冬代成虫和一代幼虫,在北方农牧区的发生与分布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一、二、三代幼虫,都有可能形成滞育越冬幼虫,成为第二年发生的虫源。据此提出今后要搞好草地螟长期预报,必须跟踪观察各代幼虫越冬的比率和面积大小。  相似文献   

14.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近几年已成为黑龙江省的主要害虫之一,它主要以第一代幼虫为害大豆等作物的叶子造成减产.当前防治草地螟仍以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为了合理地施用农药控制其为害,提高经济效益,压缩不必要的防治面积,研究制订防治指标已成为生产上急待解决的迫切问题;而明确幼虫食量和为害损失率是制订防治指标的前提。为此,我们进行了草地螟幼虫食量测定,田间剪叶模拟试验和接虫试验。从而初步提出草地螟为害大豆的防治指标,供防治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04-2006年连续3年应用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和传统普通黑光灯对草地螟种群监测和诱杀结果表明,两种诱虫灯均可有效监测草地螟种群动态,自动虫情测报灯对高密度草地螟种群诱杀效果显著,诱蛾量明显高于普通黑光灯的,而普通黑光灯对低密度种群诱杀较为有效。两种灯光诱捕器监测的草地螟种群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每天诱蛾数呈极显著相关(r2004=0.973、r2005=0.990和r2006=0.981,p<0.01),但黑光灯下草地螟种群始见期较早而终见期较晚。两种灯下诱捕的草地螟雌蛾数均大于雄蛾数,但灯光诱捕器之间诱捕的草地螟雌雄性比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6.
张蕾  江幸福 《植物保护》2022,48(4):68-72
防控新发突发植物疫情是保障农业领域国家生物安全的重要内容。草地螟是我国“三北”地区农牧业重大迁飞性害虫,具有暴发性、多食性和周期性发生特点,严重威胁国家粮食、油料和牧草等作物生产安全,已列入2020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当前我国草地螟已进入建国后第4个发生周期。根据全球气候变化、农作物结构调整,结合草地螟生物学习性以及当前发生现状,研判本轮周期草地螟发生区域可能更广,为害作物可能更多,持续时间可能更长,发生程度可能更重。为控制草地螟发生为害,提出加强草地螟境内跨区域及跨境迁飞、滞育越冬和周期性发生等成灾规律研究;建立自动化、智能化早期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异地测报技术;集成区域化防治技术模式并推广应用卵、幼虫和成虫一体化绿色可持续治理技术,从而为遏制草地螟新发生周期暴发势头,保障国家粮油生产安全和生物安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草地螟是一种迁飞性暴发成灾的害虫。可为害作物近200种,特别是对甜菜、向日葵、苜蓿、马铃薯、瓜类、玉米等作物威胁大,大发生时可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或绝产。2004年5月下旬以来,大量草地螟成虫迁入本区,在山川各地均有发生,且发生范围广,虫口密度大。5月20日,固原市原州区测报站调查,城郊各乡路边杂草、小麦等地蛾量达60~70头/m2,百步惊蛾3700头;彭阳县测报站调查,古城、红河、崾岘等路边杂草、小麦等地蛾量达65~75头/m2,百步惊蛾3850头;西吉测报站5月25日调查,5d黑光灯诱蛾860头,百步惊蛾5000头,百复网蛾量410头;惠农测报站5月27日调查…  相似文献   

18.
黑缝油菜叶甲的发生为害和防治措施宋尔宽,管青霞(甘肃陇西县植保站,748100)黑缝油菜叶甲(EntomsclissuturalisWs.)是甘肃1967年以来油菜上新发展的毁灭性害虫,主要分布于渭河流域的陇西等县。油菜被幼虫为害后,轻者叶片残缺不全...  相似文献   

19.
2011年我国草地螟具有发生面积小、见虫区域少、虫口密度低、为害程度轻等特点。造成轻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境内虫源基数小、境外虫源未大规模迁入以及夏季天气生态条件对其发生不利。尽管2011年草地螟发生是自1996年以来的第3个暴发周期内发生最轻的年份,但坚持系统监测、积累虫情资料,对研究草地螟年度发生规律、提高预警能力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二点委夜蛾是2005年发生并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鉴定的玉米新害虫。由于该害虫易与黄地老虎在形态上混淆.因此目前的发生范围尚未澄清.且很易延误防治。为此,2011年冀州市各地加强了对二点委夜蛾的监测和研究.根据黑光灯诱测.6月10日各地蛾量骤增.进入第一代蛾高峰.6月下旬至7月二点委夜蛾为害玉米苗期.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为害程度重于2010年.为害范围扩大,对玉米造成减产,因此.要采取措施对二点委夜蛾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