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选取影响朱鹮生境适宜性的9个环境因子,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构建生境适宜指数(HSI)模型,结合地理探测器,分析陕西省洋县朱鹮生境适宜性程度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洋县朱鹮生境适宜性整体处于中等偏高水平;2)洋县境内朱鹮生境适宜区和较适宜区空间分布连贯性较差,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呈现东、南、北高,中间和西低的格局;3)单因子中,对朱鹮生境适宜性空间分异特征解释力较强的主要因子由大到小依次为距水体距离(0.501)、距水源距离(0.359)、植被类型(0.162)、海拔(0.155)、距道路距离(0.152),其他环境因子的解释力(q)偏弱,q均未超过0.1;4)交互因子中,qx1x2)为0.5以上交互作用的因子均是距水源(水体)距离叠加其他因子产生。其中,q(距水体距离∩距道路距离)为0.602,仅次于q(距水体距离∩距水源距离)最高值(0.725)。研究可为濒危动物生境保护以及栖息地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2009年11月-2010年2月,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和样方法对江西省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冬季生境进行调查,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白颈长尾雉冬季生境选择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颈长尾雉越冬期多选择低海拔(≤600 m),缓坡(坡度≤30°),乔木盖度适中(40%~70%),灌木数量偏高(>20株),灌木种类较多(>3种),草本盖度中等(20%~60%),草本种类(>2种)和草本数量较多(>10株),水源距离近(≤150 m)的生境,偏爱阳坡和阔叶林,较少选择草本盖度≤20%和水源距离较远(>150 m)的生境,避开陡坡(>30°)和阴坡的活动。影响白颈长尾雉冬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草本种数、草本数量和海拔高度;次要因子为草本盖度、水源距离、乔木盖度、灌木盖度、灌木种数、林型、坡度和坡向。  相似文献   

3.
以五指山市阔叶混交林碳储量作为衡量森林碳汇量的指标,通过对胸径×树高、郁闭度、海拔、坡度、距水域距离5个变量进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利用Geoda和Arcgis构建空间自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碳汇量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胸径×树高、郁闭度、海拔、坡度、距水域距离均为影响碳汇量分布的重要因子,其中郁闭度、胸径×树高对碳汇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海拔、距水域距离,坡度因子的影响最小;各样点上的碳汇量与因子之间的回归方程不同,因此各因子在不同样点上对碳汇值的影响程度不同,根据因子对碳汇值的相对影响大小对森林管理采取相应措施,以增强该区域的固碳能力,进而提高其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4.
开展塔里木马鹿生境选择的研究,对分析塔里木马鹿生境丧失的原因和该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2006年7月和12月在塔里木河中游塔里木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对塔里木马鹿夏季和冬季生境的选择进行了研究.选择5类生态因子,并设置180个10×10(m)样方.选择指数的结果表明,塔里木马鹿喜欢胡杨和芦苇、植物覆盖度较大、水源距离较近和认为干扰距离>1 000 m的环境.其中夏季多选择芦苇灌丛和胡杨林,冬季选择胡杨林,芦苇和柽柳灌丛.对生境特征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夏季达到61.683;,冬季达到60.039;,可以反映塔里木马鹿的生境特征,同时表明,影响塔里木马鹿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人为干扰、植被类型和距水源距离.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内原麝冬季栖息地的选择策略进行研究,为原麝栖息地保护及其种群恢复提供依据。【方法】2011-11-2012-01,采用机械布点随机设置样线法,调查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内63个原麝利用样方和109个对照样方,首先运用Bailey’s置信区间法分析坡向、坡位、植被类型、石砬子等4个名词型变量;然后运用单样本Kolmogorov-Smimov检验方法及非参数检验中的2个独立样本Mann-Whitey U检验,分析海拔、坡度、隐蔽级、郁闭度、灌丛盖度、食物丰富度、距人为干扰距离、雪深、倒木等9个数量型变量,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分析了13个因子在原麝冬季栖息地选择中的影响。【结果】Bailey’s置信区间法分析表明,原麝冬季喜欢栖息在有石砬子的阳坡中坡位的针阔混交林中活动;9个数量型变量的原始数据不遵从正态分布(P0.05),进一步分析表明,除距人为干扰距离外的其他8个数量型因子在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合置信区间分析结果认为,原麝冬季喜欢在相对海拔、隐蔽级、郁闭度都较高,灌丛盖度较高、坡度陡、雪浅且有倒木、食物丰富的栖息地活动;对这13类生态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与上述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原麝冬季喜欢在相对海拔、隐蔽级、郁闭度都较高,食物丰富、灌丛盖度较高、坡度陡、雪浅且有倒木和石砬子的阳坡中上坡位的针阔混交林中栖息。  相似文献   

6.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冬季夜栖地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冬季夜栖地选择的特征。【方法】2006-11~2007-01,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北寺山林区,采用样线法对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共记录34个夜栖地和96个对照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地理性、栖树高度和胸径、乔木层盖度、乔木密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与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与林缘距离、栖枝高度和栖位上盖度等参数。【结果】褐马鸡冬季夜栖地多偏向阳坡和半阴半阳坡、中坡位、山脊和山坡、海拔高度低、坡度大、接近林缘、人为干扰距离较近、乔木层盖度和密度较大、栖树胸径较大和草本层盖度较大的地方。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3.542%,可以较好地反映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的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地理因子、位置与植被因子、夜栖树因子和地点转换因子。【结论】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为地理因子(海拔、坡度、坡位和坡向)、位置与植被因子(乔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乔木密度、与林缘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夜栖树因子(栖树胸径和栖枝高度)和地点转换因子(地理性)。  相似文献   

7.
紫金山乔木多样性遥感估测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多样性的监测是国际生物多样性科学项目的一个核心研究内容。景观尺度上生物多样性遥感估测可以克服传统地面调查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缺点。以南京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以2011年90个野外样地调查数据、2011年先进对地观测卫星(ALOS)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构建了风景林乔木树种Glea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遥感估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了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趋势面分析和热点探测。研究表明:1地形因子(坡度、海拔),人为干扰因子(距道路和居民点的距离),植被生长状况(Glea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等是影响紫金山乔木树种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2紫金山乔木树种Gleason指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由西南向东北依次递减的带状分布格局,而Shannon-Wiener指数在空间分布上则呈现出一种圆心偏东的同心圆状格局;3紫金山乔木树种Gleason指数较高的林分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坡度较为平缓、距离道路和居民点较近的地段,而Shannon-Wiener指数较高的林分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坡度较陡、距离道路与居民点较远的地段。因此,可以通过增加绿化树种以及划分自然保护小区的方式来保护紫金山乔木树种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应用截线法、访问法、交尾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黑琴鸡东部分布区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该分布区巢址的林型、食物丰富度、隐蔽级、干扰级、距水源距离、坡向、坡位、坡度、巢位、海拔高度共10项生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东部分布区黑琴鸡种群数量为(24 785±2 737)只。河北围场县塞罕坝林区种群密度最高,达到(7.28±0.875)只/km2,内蒙古红花尔基林区种群密度次之,为(5.347±0.645)只/km2,河北木兰围场林区种群密度第三,为(3.94±0.474)只/km2。在该分布区中,影响巢址选择的生境因子主要有距水源距离、食物丰富度、隐蔽级、林型、坡向和干扰级,其中塞罕坝林区、红花尔基林区和木兰围场林区是黑琴鸡巢址选择的最佳生境。  相似文献   

9.
2006年2—4月,对分布于内蒙古扎赉特旗图牧吉周围的大鸨(Great bustard)的生境选择特征进行了分析。随机跟踪正在取食的大鸨或者根据取食痕迹,确定大鸨选择的生境位置,生境因子选取:海拔高度、生境长度、生境宽度、生境面积、生境类型、坡位、坡向、坡度、距最近草丛的距离、距最近林区距离、距最近水源距离、距最近道路距离、人为干扰距离、植被高度、植被类型。利用系统取样的样线法调查整个研究区域环境变量的特征。共获得95个样方,样方中有大鸨出现的定义为活动地40个,赋值为1;反之为非活动地55个,赋值为0。通过逐步线性回归建立大鸨冬春季取食生境选择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取食生境中大鸨对黄豆地有着很强的偏好性,取食农田的面积要能满足对开阔度的需求,同时取食生境有一定的坡度,有利于遇到险情时迅速起飞。在综合比较各种模型的基础上,确定以三次曲线作为夜栖地模型。大鸨对夜栖地的选择,主要是要求其有适合的草高。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2001—2013年生境适宜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境适宜性评价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与关键,对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土地利用类型、海拔高程、坡度、距保护区距离、距道路距离和距水源距离作为指标因子,利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层次分析法(AGA-AHP)计算各指标因子的权重,构建生境适宜性评价模型(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model, HSI),对黄河流域2001—2013年间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距保护区距离指标因子对黄河流域的生境适宜性影响最大,土地利用类型指标因子次之,高程和坡度因子最小;从整体分布来看,黄河源头及中游生境适宜性较高,黄河上游兰州至头道拐一带以及黄河下游三门峡以下的区域生境适宜性则相对较低;从变化趋势来看,2013年黄河流域的整体生境质量要优于2001年,处于上升趋势;其中生境适宜性变好的区域面积为1.25×106 km2,占15.8%,主要集中在河套平原、黄土高原、关中平原西部、西北部和黄河三角洲;生境适宜性变差的区域面积为6.43×105 km2,占8.1%,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高原中西部、关中平原中部和宁夏平原中南部。  相似文献   

11.
我国法官选任制度目前存在任职资格要求不具体、选任机制不科学、选任程序不明确、配套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完善法官选任制度应当从确定法官员额、细化任职资格、明确选任方式和程序、建立逐级选拔和系统外选拔制度、落实配套措施等五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假定没有突变和迁移等产生新的变异且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对数量遗传学中的选择效率问题进行探讨。【方法】根据数量性状改良的选择理论,以各世代的遗传进展与第1代遗传进展之比构建了选择效率世代指数,以度量各世代的选择效果和潜力。【结果】在已知育种群体0世代遗传力的情况下,可计算出该群体各世代的选择效率世代指数:在第1世代时为1,以后世代可由遗传力推算得到。在留种率不变时,不同遗传力对应的选择效率世代指数在前3代变化较快,很快就趋于稳定;在固定低、中、高3种遗传力水平时,不同留种率的群体在第1代的遗传进展随着留种率增大而单调递减,且遗传力水平越高,遗传进展越大,选择效率世代指数也越大。【结论】影响选择效率的主要因素是遗传力,遗传力越大,选择效率越高,且育种群体的选择潜力通常只有2~3代,因此在育种中可引入新的选择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于自然选择单位的4种学说的内在联系。[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探讨遗传群体杂合子适合度取值范围,阐明自然选择单位的4种学说的内在联系。[结果]根据研究中建立的数学模型,发现突变基因必须在纯和杂2方面都满足自然选择的要求,而且能在杂合状态下表现出高适合度,才更容易被保留下来,这就兼顾到个体的适应与集体的适应。从而在理论上统一了个体选择,集体选择,基因选择及木村资生的中性学说。[结论]该研究结果显示关于自然选择单位的4种学说是可共存的,彼此间分享了一个共同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以尼罗罗非鱼吉富品系为基础群体,使用混合选择方法进行选育所产生的选育系F3的选育效果及其评价。在青岛、广州及蚌埠三个试验场,F3的日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系的日增重率提高14.1%、7.5%和80.8%,平均每代选育效应为4.7%、2.5%和26.9%。选育系体侧、尾部条纹更清晰,形态特征更加符合尼罗罗非鱼标准,体重变异系数显著降低,表明有较大纯化。尼罗罗非鱼在三个试验点的选育都有生长的效果,但三地差异较大,尤其是蚌埠试验场选育系日增重率和选育效应比其它2个试验场的高出甚多,这启示我们在选育过程中要重视遗传因子-环境因子的互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森林择伐基本理论综述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世界择伐基本理论的发展动态,介绍了对择伐有益的一些指导思想和重要的择伐基本理论,同时也探讨了中国目前应该采用的择伐理论.  相似文献   

16.
油松优良家系多性状选择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20年生油松子代测定林为研究对象,对生长量、结实量和干形等性状指标进行了遗传主成分分析、遗传距离聚类分析、指数选择法分析及育种值综合评分法分析,比较了4种选择方法的特点。结果表明,利用遗传主成分分析可以综合评价油松家系遗传性状的优劣,为优良家系选择提供参考;遗传距离聚类分析可将在主成分值上具有相似特征的家系进行归类,根据选育目标选择相关类群;育种值综合评选法,能够反映家系的遗传本质差别,选择方法简单、直观;指数选择法选择效率高,被认为是评价多性状优良家系较理想的方法。将4种方法有机结合,能更全面地评价优良家系的综合表现,为优良家系的多性状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尼罗罗非鱼选育三代效果评价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报道了以尼罗罗非鱼吉富品系为基础群体,使用混合选择方法进行选育所产生的选育系F3的选育效果及其评价。在青岛、广州及蚌埠三个试验场,F3的日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系的日增重率提高14.1%、7.5%和80.8%,平均每代选育效应为4.7%、2.5%和26.9%。选育系体侧、尾部条纹更清晰,形态特征更加符合尼罗罗非鱼标准,体重变异系数显著降低,表明有较大纯化。尼罗罗非鱼在三个试验点的选育都有生长的效果,但三地差异较大,尤其是蚌埠试验场选育系日增重率和选育效应比其它2个试验场的高出甚多,这启示我们在选育过程中要重视遗传因子-环境因子的互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毛白杨无性系多性状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连续选择,独立标准法,指数选择,约束指数和文中提出的主分量选择,对毛白杨无性系生长量,通直度,冠幅和抗天牛进行多性状选择,提出了毛白杨主要性状经济权重的确定方法,选出了可望成为建筑材,纸浆材,胶合板材,抗天牛新品种的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关于自然选择单位的4种学说的内在联系。[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探讨适合度的随机交配群体两种基因频率在后代的变化规律。[结果]根据研究中建立的数学模型,发现突变基因必须在纯和杂2方面都满足自然选择的要求,而且能在杂合状态下表现出高适合度,才更容易被保留下来,这就兼顾到个体的适应与集体的适应。[结论]该研究结果显示关于自然选择单位的4种学说是可共存的,彼此间分享了一个共同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长白山地区水曲柳的早期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长白山地区水曲柳天然林和人工林平均优势木的树干解析材料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水曲柳天然林各性状早、晚期相关系数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在幼龄期相关系数增长率较大,25a后趋于平稳。人工林各性状早、晚期相关系数变化规律与天然林相似,15a后相关系数增长率趋于平稳。综合分析水曲柳天然林和人工林不同性状的生长变异规律,早、晚期相关程度及选择效率,初步确定水曲柳天然林和人工林早期最佳选择年龄分别为25a和15a。早期选择应以胸径为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