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为油菜/小麦-水稻两熟制稻区杂交稻长龄或超长龄秧的培育提供参考,以四川盆地近年推广的部分杂交稻品种进行田间试验,探究不同类型杂交稻品种在稀播旱育秧条件下的超长龄秧苗素质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稻品种超长龄秧苗素质特征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在播种规格6cm×6cm试验条件下,蓉18优188、蓉3优918和蓉优918等品种的苗高明显高于其他品种;川谷优3399、蓉优1808等品种秧苗单位茎鞘干物质发根能力和单株日均发根干重明显强(高)于其他品种;旌优127和Y两优973等品种秧苗分蘖能力和重高比明显高于其他品种。生产上可根据秧苗的素质特征制定育秧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水稻根系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将5个不同品种水稻秧苗在剪根条件下当日移栽,用502型叶绿素测定仪测定其叶绿素相对含量,移栽5d后测定其根数和根长。[结果]不同品种的水稻叶绿素含量越高,其植株所发的根越多越长,并且植株干重越大。D优527和B优827、冈优827相比较,叶绿素含量的差异达0.05显著水平。优527和红优527、优827、冈优DB827相比较,根的数量差异达0.05显著水平。同一品种水稻的叶绿素含量与其所发根的数量和长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不同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和其所发根的数量和长度成正比。[结论]水稻叶绿素含量越高,其所发出的根越多越长。  相似文献   

3.
以冈优725、天龙优540、川农优527、Q优6号和Ⅱ优498等5个杂交稻品种为材料,在旱育超长龄秧迟栽条件下,研究了穴栽株数对水稻成穗结构和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长龄秧迟栽条件下,壮秧单株每穴总穗数最多,其中二次分蘖穗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穴栽株数对水稻穗部经济性状的影响不大,壮秧单株与弱秧单株或多株相比差异不显著.壮秧单株的生物产量、实粒重和收获指数都高于弱秧单株或多株处理.  相似文献   

4.
高邮县张轩乡近几年种植杂交稻达万亩以上,由于田多劳力少,小麦比例大,失时移栽的面积常占30%左右。为了提高迟栽田的产量,1979年进行了“旱地育苗,大苗寄栽,大苗定植”的试验,初获成效。1980年,在全乡151个组中的121个组进行示范推广,共育小苗18.2亩,寄秧607.25亩,移栽大田3160亩(占全乡杂交稻面积的25.7%),普遍比稀播长龄大苗增产1~2成。  相似文献   

5.
三、中稻栽培技术 1.选择优质高产良种.适期早播延长营养期创高产。根据春毛豆收获期.并确保水稻在9月15日前安全齐穗,来选择适宜品种。一般选用Ⅱ优183、Ⅱ优辐8195和优Ⅱ139等优质、高产组合.5月中下旬播种。严把旱育稀播、培育壮秧技术关:选择向阳、肥沃、疏松的沙壤蔬菜地备足苗床,每公斤种播20—25平方米.每公斤种子秧床用壮秧肥1—1.5反斤和人粪尿50公斤作基肥;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川优6203在荣县的适宜播期。[方法 ]釆用对比试验,分析不同播期对川优6203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该品种在荣县的适宜播期为2月25日至3月7日,一般单产超过8.7t/hm2。[结论 ]该适宜播期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7.
张根  李玉嵩  陶诗顺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796-11797
[目的]了解长龄壮秧对超稀植杂交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设T1(30d)、T2(42d)T3(54d)3个秧龄处理,研究B优827、岗优725和D优527超稀植时的生长及产量情况。[结果]随着秧龄的延长,3个品种的最高分蘖期推迟。同一品种不同处理的单株最大茎蘖数无明显差异。岗优725的平均单株有效穗数为T1>T2>T3,其余两品种的为T2>T1>T3。3个品种T3处理的二次分蘖穗占总有效穗的比例下降,三次分蘖穗的比例增加。B优827和D优527的实收产量为T1>T2>T3,岗优725的为T2>T1>T3。不同品种对秧龄长短的反应有明显差异。[结论]秧龄对超稀植杂交稻的分蘖动态、有效穗及其组成、经济性状和产量都有一定的影响。在良好管理的基础上,合理选用品种,长龄壮秧超稀植杂交稻仍能保持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8.
一、超稀播旱育秧1.品种选用选用生育期适当、丰产性好、抗逆能力强、前期耐旱性较好的优良杂交稻品种。2.秧床地准备选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管理方便的旱地(最好是菜园地)作秧床地。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适宜湘南地区机插的双季早稻品种,并探索早稻移栽期指标与品种宜机插的关联性,为快速筛选宜机插早稻品种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考察12个早稻品种的生育期、秧苗素质、根系盘结力、发根力、返青期、根系伤流强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等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确立筛选评价指标,并以综合指数法进行宜机插综合评价.[结果]各参试品种的生育期存在年际间差异,可能与试验期间的气候因素有关.从秧苗素质来看,陵两优1309的发根力(16.79 cm)和根冠比(0.57)均最高,发根力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根冠比与湘优616、陵两优211和株两优819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来看,陵两优1309的每穗粒数(129.2粒)及产量(理论产量8.40 t/ha,实际产量8.18 t/ha)均最高,湘优616的产量(理论产量8.01 t/ha,实际产量7.56 t/ha)次之,且与陵两优1309的差异不显著.宜机插评价指标确定为发根力、根冠比、返青期、日产量与抗折力,在综合评价结果中陵两优1309和湘优616得分较高,分别为0.79和0.73.[结论]在湘南地区的气候条件下,陵两优1309和湘优616的综合评价良好,较符合机械移栽要求.在对双季早稻品种初步筛选评价时,秧苗期的发根力和根冠比权重系数较高且受环境影响较小,可作为初步筛选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明确四川盆地冬小麦生产上除草剂减量化与激健混施使用的可行性及应用效果,实现除草剂高效使用及零增长目标.[方法]以川麦104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于2018、2019年在四川绵阳探究除草剂减量与激健混施对麦田杂草防除效果、小麦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除草剂浓度的降低对于猪秧秧、泥胡菜的防治效果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崇明水稻生产上推广机插秧种植方式提供依据。[方法]以上海市主推的高产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花优14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机插秧和人工撒播2种不同种植方式对其产量以及种植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机插秧比人工撒播增产1 000.35kg/hm2,增幅11.40%,经济效益增加1 701.77元/hm2,增幅10.82%。[结论]对杂交粳稻种植而言,机插秧种植方式优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成都平原稻麦两熟区机插秧育秧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成都平原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区,以川香9838为材料,从播种期、播种量、育秧材料和育秧方式4个方面对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月5~10日播种,选用透水膜作育秧的衬垫,每平方米播种300 g,按照旱育秧苗床管理技术进行苗床管理,即使45 d秧龄,秧苗也生长整齐,适于机插。以塑料机插秧盘为衬底,每盘播种量从90g降到50g,采用塑盘旱育秧管理技术,既大幅降低了播种量,又能培育出秧龄30~35 d,满足早茬口机插的秧苗。蔬菜茬采用机插秧比人工插秧全程节本增效2967.65元/hm2,小麦茬节本增效2037.60元/hm2。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育栽方式对杂交稻产量及生理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肥床旱育手栽、毯状苗机插和钵体苗机插3种方式,对杂交籼稻徽两优996和杂交粳稻甬优8号的产量和生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钵苗机插水稻产量最高,其次为旱育手栽,毯苗机插最低,三者差异均极显著。移栽期早育手栽的群体茎蘖数较多(有分蘖),但最高分蘖期毯苗机插最多,说明后者分蘖期长、最高苗数多,最终毯苗机插的穗数最多。单叶片重和表观运转量在抽穗期和成熟期由大到小依次为钵苗机插、旱育手栽、毯苗机插;单苗干重和群体干物重移栽期由大到小依次为旱育手栽、钵苗机插、毯苗机插,至抽穗期则由大到小依次为钵苗机插、旱育手栽、毯苗机插,三者差异极显著。[结论]该研究为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杂交稻低播种量下精准条播(precision drill sowing,PS)育秧提高机插群体均匀度和产量的效应,创建杂交稻毯苗稀播少本机插理论与技术.[方法]选用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为供试品种,在余杭区崇化村和富阳区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基地开展试验.以传统撒播(broadcast sowing,BS)育秧...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以中熟杂交稻“协优2374”为供试组合,采用盆栽,对二晚旱床育秧播期、播量、栽期、栽插深度和抽穗期温度与结实率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适期早播(6月22~27日)、稀播(每公顷450kg)、早栽(7月28日以前),是争取早熟、确保安全齐穗、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浅栽分蘖早发,熟期提前,穗粒数多,结实率高。抽穗日平均温度与结实率呈正相关,低于20℃和苞期低温、抽穗期温度回升,结实率均低。  相似文献   

16.
水稻旱育精作时空理论与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生长发育是在四维时空连续区内进行 ,水稻旱育精作技术以延时扩空为技术框架 ,通过精播旱育持续分蘖长龄秧 ,适应当地气候特点渡过干旱的春季和生产上的枯水期 ,为等雨借汛延缓插秧创造条件 ,缓解缺水的矛盾。运用时空栽培原理将稻作群体质量从定性引入定量研究 ,构成了水稻旱育精作的精播、精插、精管三精技术  相似文献   

17.
江汉平原中稻直播适宜播种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江汉平原中稻直播适宜播种量。[方法]对杂交中稻进行22.5、30.0、37.5、45.0、52.5、60.0 kg/hm26个不同播种量的直播试验,筛选丰两优香1号的最佳直播用种量。[结果]播种量影响水稻生育期、产量、经济系数和相对经济产出,以37.5、45.0kg/hm2处理生育期最长;播种量37.5 kg/hm2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经济系数最大,显著高于播种量60.0 kg/hm2处理;播种量30.0 kg/hm2处理的相对经济产出最大。[结论]播种量对丰两优香1号的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产量和相对经济产出有显著影响,但不同性状的播种量最适范围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低播种量下杂交稻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的产量构成及特征,探索杂交稻机械化种植方法。【方法】在广东省肇庆市和江门市进行了早、晚稻毯状苗机插和麻膜毯状苗机插2种机械化种植方式对比试验,以钵苗人工手插为对照,采用低播种量精密播种培育壮秧,配合插秧机精准栽插。【结果】当播种量为每盘65 g芽种时,早、晚稻试验中2种机插与钵苗人工手插的实际产量差异为0.17%~0.66%和1.01%~3.24%,差异不显著;有效穗数是产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提高杂交稻产量的关键是保证适度有效穗数;不同种植方式穗部性状差异主要表现为二次枝梗数的差异,一次枝梗数差异较小。【结论】毯状苗机插可以在低播种量下通过提高中穗占比、大穗和中穗累计占比和协调结实率等因素实现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19.
林琼 《福建农业学报》2012,27(7):685-690
以超级杂交稻天优3301为材料,在大田中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播期和移栽密度对天优3301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移栽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也显著.移栽密度主要影响穗数,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增多,穗粒数下降,而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对稳定.在建阳及闽西北地区,超级杂交稻天优3301的适宜播期为5月20~30日,适宜栽插密度为25.0万丛·hm-2,在此条件下可形成足够穗数和穗粒数,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