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虾的人工育苗及其养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善 《科学养鱼》2000,(10):27-28
龙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龙虾科,龙虾有 12种之多,最常见的有锦绣龙虾 (Panulirus ornatus)、日本龙虾 (Panulirus japonicus)和中国龙虾 (Panulirus stimpsoni)。锦绣龙虾最大,可达 55厘米,日本龙虾较小。龙虾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体色瑰丽,被视为虾中之王。龙虾食性杂,以贝类、小杂鱼、小动物和海藻为主要饲料,喜欢栖息在岩礁缝隙洞中,昼伏夜出活动并索食,生命周期长达几年,每年 4~ 7月产卵,属多次产卵型。龙虾在美国、法国等国家是价值较高的养殖品种,在中国还没有形成大批量的生产,有的渔民将大自然捕获…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急性氨氮胁迫对锦绣龙虾(Panulirus ornatus)抗氧化系统及氨氮代谢机制的影响,通过设置对照[(0.24±0.07)mg/L]、低浓度[(1.04±0.08)mg/L]、中浓度[(9.75±0.21)mg/L]和高浓度[(19.87±0.46)mg/L]氨氮胁迫方法对锦绣龙虾进行48 h急性实验,测...  相似文献   

3.
日本对虾种虾干包装运输与性腺培育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日本对虾种虾干包装运输与性腺培育试验效果。种虾在暂养和分级降温低温休眠后,用低温木屑干包装,经10-15h运输,存活率达94.6%-96.8%。种虾性腺培育期间,切除眼柄后第3d存活率为62.5%-79.3%,第8d存活率为41.9%-61.2%。一批种虾连续产卵11-15d,平均产卵量为23.3-37.3万粒/尾。  相似文献   

4.
高温对虾夷扇贝体腔液免疫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贲月  郝振林  丁君  常亚青 《水产学报》2013,37(6):858-863
在实验室内检测了虾夷扇贝对高温突变的耐受能力及在不同高温水平下的存活与相关免疫酶活力.实验分两个阶段:实验Ⅰ,15℃暂养的虾夷扇贝分别被驯化到20、22、24及26℃,检测虾夷扇贝的存活及相关免疫指标.结果表明,15~22℃处理组虾夷扇贝存活率均大于85.21%,且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6℃处理组存活率最低,为26.33%.随温度升高,虾夷扇贝体腔液中T-AOC和MDA含量变化显著(P<0.05),SOD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CAT活力随温度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实验Ⅱ,15℃暂养的虾夷扇贝分别被放到20、22、24及26℃,并在1、2、4、8、12、24、48和96 h时检测其存活和相关免疫指标.结果显示,经96 h胁迫,15 ~ 24℃处理组间虾夷扇贝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且均大于82.29%,但26℃处理组虾夷扇贝在经12h胁迫后,其存活率降为0.2龄虾夷扇贝在8、12、24、48和96 h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27.52、24.41、24.37、24.24和23.81℃.  相似文献   

5.
波纹龙虾早期叶状幼体的培育及其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波纹龙虾(Panulirus homarus)幼体培育新方法,并系统描述其幼体形态特征.在室内以5种不同的饵料组合投喂波纹龙虾早期叶状幼体.结果表明,扁藻(Platymonas sp.) 卤虫(Artemia salina)组的存活率和变态率最高,到48 d后,幼体存活率达25%,并25%的幼体能顺利完成6次蜕皮;卤虫组、角毛藻(Chaetoceros sp.) 卤虫组的存活率和变态率较低,没有幼体能顺利完成4次蜕皮.对叶状幼体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发现刚孵出和蜕皮1次的叶状幼体无眼柄,第2次蜕皮后开始出现眼柄,第3次蜕皮后开始出现第4步足,第5次蜕皮后开始出现第5步足,在随后的几次蜕皮后,第4步足明显增长,第9次蜕皮后第4步足出现带有羽状刚毛的外肢.以扁藻 卤虫作为饵料时,波纹龙虾早期叶状幼体培育效果较好,并获得了脱皮9次的叶状幼体.  相似文献   

6.
罗氏沼虾苗种运输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罗氏沼虾苗种合理的运输模式,通过在室内模拟公路运输环境,采用氧气袋充氧的方式进行不同密度罗氏沼虾苗种运输试验。罗氏沼虾苗种规格为1 cm,设置6000、7000、8000、9000、10000尾/袋5个密度梯度,在温度22℃下,模拟运输8 h后,检测氧气袋中水体的溶解氧、氨氮、p H等水质指标,统计虾苗的成活率,之后按照试验得出的最佳运输密度进行实际运输试验,对成活率加以验证。结果显示,在温度22℃、运输时长不超过8 h时,采用氧气袋充氧方式,罗氏沼虾苗种的运输密度以不超过8000尾/袋为宜。  相似文献   

7.
运用定量投喂的方法研究不同性状饵料对波纹龙虾(Panulirus homarus)生长性能的影响差异性。试验选用一批规格相近、体长9.10~9.84 cm、体重50.30~62.25 g的波纹龙虾苗600只,分为2组,A组投喂半熟化贝肉,B组投喂新鲜贝类,在室内水泥池进行120 d的生长试验,每15天通过对不同组随机抽取的50只波纹龙虾进行特定生长率、体长增长率、体重增长率、饵料转化率及存活率等参数差异性的分析,优选养殖波纹龙虾的最佳饵料。结果表明:A组和B组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86±0.04)%和(0.87±0.06)%,两者差异不显著;A组和B组的体长增长率和体重增长率分别为(49.13±0.63)%、(179.23±0.84)%和(55.58±0.71)%、(185.10±0.91)%,两者差异不显著;A组和B组的饵料转化率分别为(130.55±0.45)%和(1 333.32±0.52)%,差异极显著(P0.01),A、B比为1∶10.21;A组的存活率高于B组,分别为95.67%和90.33%,差异显著(P0.05);A组饵料成本低于B组,分别为990.64元和1 147.59元,差异显著(P0.05)。因此,综合考虑饵料获得的难易程度、龙虾存活率高低、养殖成本大小等因素,投喂半熟化贝肉能提高波纹龙虾的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研究了密闭和开放条件下,温度等因子对于露虾夷扇贝幼贝成活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密闭条件下,低温可提高干露幼贝成活率,20℃组5小时内成活率高于90%,两低温组成活率15小时时高于或接近90%,5小时与15小时可作为不同温度条件运输幼贝的时间上限。开放干露时在气温相似情况下,室内组2小时成活率100%,4小时之前成活率高于90%,此后成活率迅速下降,至12小时全部死亡;室外组1小时成活率100%,2小时成活率低于80%,6小时全部死亡。在气温25-26℃条件下,室内干露时间不应超过4小时,海上分苗操作时干露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本研究结果对虾夷扇贝幼贝运输方式及分苗操作方法的确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获得锦绣龙虾(Panulirus ornatus)丰富的转录组信息和功能基因,采用PacBio平台的Single Molecule Real-Time测序技术,对锦绣龙虾鳃、肝胰脏、肌肉、胃、肠、脑和心脏混合组织进行全长转录组测序,首次获得锦绣龙虾的全长转录本文库。通过测序拼接和去冗余后共获得13 297条Unigene,平均长度为2 627 bp,获得12 660个蛋白编码区和6 315条长链非编码RNA序列。采用Micro Satellite (MISA)软件检测及分析其中的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位点信息,共检测出14 277个SSR位点,分布在8 813条Unigene中。利用NCBI非冗余蛋白序列数据库(non-redundant protein sequences, NR)、基因功能描述分类系统(gene ontology, GO)、蛋白质真核同源数据库(eukaryotic orthologous groups, KOG)、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等数据库对全长序列进行功能注释,其中11 806条序列得到NR数据库注释,分别比对到424个物种,其中与钩虾(Hyalella azteca)基因相似的序列最多,为3 907条;将获得的锦绣龙虾单基因簇与GO数据库进行匹配,划分为细胞组分、分子功能、生物学过程3大类;KOG功能注释将9 433条单基因簇分为26个功能组分,其中一般功能预测的最多,为1 413条;KEGG注释结果发现,与信号转导通路以及转运、分解代谢通路中注释的基因较多。通过全长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及功能注释,可为进一步了解锦绣龙虾的生物学特性、基因功能、相关代谢途径和信号通路等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曾鹏  申江  陈天及 《水产科学》2019,(4):492-497
为研究休眠方式、温度和时间对鲫鱼活体离水后储藏的影响,将鲜活鲫鱼分别由室温(14 ℃)以1 ℃/h速率降温至0 ℃诱导休眠以及40 mg/L丁香酚浸浴2 min麻醉,在0、4、8 ℃条件下离水储藏,以血液指标、酶活力等反映鱼体在不同储藏时间下的生理状态及损伤程度。试验结果显示,丁香酚麻醉后鲫鱼血清皮质醇水平无明显变化。随离水储藏时间的延长,肝糖原逐渐消耗,琥珀酸脱氢酶活力升高,同时较高的储藏温度导致脑丙二醛含量升高,血清中乳酸含量及过氧化氢酶活力升高。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麻醉方式对离水储藏鲫鱼的存活能力无明显影响,影响鲫鱼存活能力的因素为储藏温度,其升高1 ℃,鲫鱼复苏时间延长一个等级的几率增大1.42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温度(4、8、12、16、20、24℃和温度突变)下干露对刺参体壁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20和24℃条件下干露24h后,刺参全部死亡,其余处理组刺参成活率为100%。刺参体壁水解酶类和抗氧化指标对于不同温度下干露胁迫具有不同的响应:(1)在本研究的温度范围内,刺参体壁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总体随温度升高而增高,随干露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2)刺参体壁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总抗氧化(T-AOC)活性等抗氧化指标呈现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强,再逐渐下降的趋势,以16℃为最高。对于干露胁迫时间的响应,抗氧化酶活性等则在低温时(4~16℃)呈现先升高,然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在高温(20和24℃)干露胁迫下,则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3)而模拟干法运输的刺参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响应,总体上与12~16℃下干露胁迫相当,而且4~24h之内,其AKP、SOD活性和T-AOC和MDA数值基本保持稳定。本研究结果表明,刺参干法运输中保持适当的低温可有效降低刺参的胁迫反应,提高刺参运输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在对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进行不同温度和盐度骤变预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设置。温度骤变实验设置 1 个对照组(22 .0 ℃, 盐度 25)和 4 个处理组(14.0 ℃、18.0 ℃、26.0 ℃和 30.0 ℃, 盐度均为 25); 盐度骤变实验组设置 1 个对照组(25, 温度 22.0 ℃)和 4 个处理组(15、20、30、35, 温度均为 22.0 ℃); 不同升温实验设置 2.0 ℃/d、4.0 ℃/d、6.0 ℃/d 3 组, 记录葛氏长臂虾各时间点存活率, 并检测肝胰腺总抗氧化能力(T-AOC)、 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 温度骤变实验中, 仅 30 ℃组存活率变化显著(P<0.05), 其 96 h 存活率低于 50.00%, 各处理组中 3 种抗氧化酶活性与 MDA 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 其中除 T-SOD 活性 96 h 仍高于对照组外, 其余各组均恢复至接近对照组水平; 升温实验中, 6.0 ℃/d 组存活率显著(P<0.05)降低出现于 27.0 ℃, 早于 2.0 ℃/d 与 4.0 ℃/d 组的 31.0 ℃, 且 6.0 ℃/d 组整体存活率下降快于另外 2 组, 根据 2.0 ℃/d 组存活率数据推算葛氏长臂虾半数存活温度为 31.6 ℃, 各实验组升温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与 MDA 含量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 且升高速率随着升温速率增大而加快, 但 3 种升温速率下 T-SOD、CAT 的最大值无显著差异, 而 T-AOC、MDA 最大值随升温速率增大而增加; 盐度骤变实验中, 各组葛氏长臂虾存活率均无显著差异, T-AOC 活性和 MDA 含量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96 h 恢复至接近对照组水平, T-SOD 和 CAT 活性总体均呈现先短暂降低再升高, 而后再降低的趋势, 96 h 均低于对照组水平。结果认为, 温盐变化均会引起葛氏长臂虾体内抗氧化能力的显著变化(P<0.05); 而一定范围内的温盐变化对葛氏长臂虾存活无显著影响, 另外与降温和盐度变化相比, 升温变化对葛氏长臂虾存活率影响显著(P<0.05)。本研究旨在为葛氏长臂虾的繁养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曹杰  王琪  梅俊  谢晶 《水产学报》2021,45(7):1034-1042
为探究大菱鲆分别在有水及无水条件下运输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及肌肉品质的变化,为大菱鲆的保活运输提供参考。将大菱鲆进行暂养、降温、充氧包装后进行模拟运输,并在运输不同时间段取样,检测大菱鲆生理生化指标及肌肉指标。结果显示,模拟运输18 h后,有水运输组和无水运输组中的大菱鲆存活率仍为100%。大菱鲆肌肉中水分含量、粗脂肪、pH、糖原、三磷酸腺苷(ATP)和腺苷酸(AMP)含量显著降低,乳酸和肌苷酸(IMP)含量升高。其中,有水运输组中的大菱鲆AMP含量降低了38.65%,IMP含量增加了29.1%,无水运输组中的大菱鲆AMP含量降低了12.83%,IMP含量增加了28.47%。大菱鲆血液生化指标中,葡萄糖、尿素氮和皮质醇含量显著升高。运输过程后,无水运输组中大菱鲆生理应激及能量代谢指标的变化幅度均小于有水运输处理组中的大菱鲆。此外,低温无水运输组大菱鲆肌肉中呈味核苷酸IMP和AMP含量显著高于有水运输组,表明低温无水运输增加了大菱鲆呈鲜味物质的含量,提高了鱼肉风味。研究表明,低温无水保活技术在活鱼运输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温度、时间组合的过渡驯化对褶皱臂尾轮虫低温保存存活率的影响。将25℃下培养的轮虫预先在10℃或15℃下分别经过24、48、96h驯化后,在4℃或0℃保存10d,观察轮虫存活率的变化状况。试验结果表明,轮虫在25℃培养温度下,经24h驯化比48h或96h驯化,其在低温保存下(4℃或0℃)最终存活率都高(P0.05);将轮虫由25℃降至15℃驯化24h后,再放入0℃保存10d,轮虫最终存活率最高,平均达42.7%,明显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  相似文献   

15.
针对南方沿海夏季高温对贝类种苗存活的影响,研究了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自然群体人工繁育的稚贝对高温和干露的耐受性,以期为高温期稚贝培育和运输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1)施氏獭蛤稚贝的成活率在水温30~35℃时,存在显著的温度效应,随温度升高,稚贝存活率快速下降,组间差异显著(P0.05),高温敏感起始点为31℃,高起始致死温度为31.87℃,温度为33、34、35℃时,100%致死的时间分别为6d、4d和2d,7d后,稚贝不再死亡;(2)无沙干露组各温度维持100%存活的最长时间分别为20℃组18h,30℃组9h,10℃组6h,有沙干露组只有20℃组在15h内可维持100%存活,30℃组和10℃组在6h内已出现死亡。研究结果表明,无沙干露和20℃较适合稚贝的长途干露运输。研究结果为施氏獭蛤养殖海域的选取、稚贝的长途运输提供科学依据考。  相似文献   

16.
030317在实验条件下,同域的两种龙虾:美洲龙虾和圆点龙虾对洞穴的选择和隐蔽物的占领方式=nen ehoice and occupation pat-terns of shelters by twos”爪Patrie IObstersPecies,Panulirus argus and Panulirus郡t-tatu:,under experimental condition[刊,英〕几。za二川varezE,Briones-FouonP// Mar.Freshw.Res.一2001,52(8)一1145一1155 美洲龙虾和圆点龙虾分布区是重叠的,通常共同分享洞穴。在每1个3m直径的水池中设置1个低穴和l个高穴:(1)分别放养(2)共同放养(3)与岖鳞纯一起放养(4)分别与抠鳞纯一起放养。结果发现:大多数美洲龙…  相似文献   

17.
运输时间及水温对南美白对虾苗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的温度(18℃、20℃、22℃、24℃、26℃)和时间(8h、14h、20h、26h、32h)条件下对南美白对虾苗进行运输。试验结果表明:运输时间和运输水温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南美白对虾苗成活率均有显著影响。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运输时间在20h以内,不同时间梯度对南美白对虾苗的运输成活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成活率均在90℃左右,随着运输时间的延长,虾苗成活率明显降低,且不同时间梯度间差异显著;运输用海水的温度控制在22~24℃时,虾苗具有较高的成活率,随着水温的升高或降低,成活率均明显降低,且不同温度梯度间差异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运输时间和运输水温对南美白对虾苗运输后暂养的成活率和生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室内循环水养殖环境下卤虫(Artemia saline)的存活率和稳定的产出率,研究了光照强度、温度及海水类型对卤虫卵孵化率和幼体存活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卤虫卵孵化率,设置0、1 000、2 000、3 000、4 000、5 000 lx共6种光照强度,每种强度设置4个重复组,结果显示,6种光照强度下的孵化率依次为(5.12±2.18)%、(55.68±4.73)%、(59.66±13.04)%、(62.50±19.51)%、(48.29±10.06)%、(38.07±11.04)%,光照强度对孵化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在光照强度3 000 lx下孵化率最高。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研究温度及海水类型对孵化后6、24、48 h时卤虫幼体存活率的影响,并对不同水平组合下的均数进行多重比较,双因素交叉分组试验设置2种温度[A_1(25.17±0.51)℃、A_2(32.03±1.04)℃],5种海水类型[B_1(卤水)、B_2(卤水+自来水)、B_3(海水晶+自来水)、B_4(海水晶+纯净水)、B_5(天然海水)],每个组合设3个重复组,结果表明,孵化后6 h,温度、海水类型及交互效应对卤虫存活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24 h时,温度、海水类型及交互效应对卤虫存活率的影响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海水类型对卤虫存活率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A_1B_1、A_2B_2组存活率相同,均为(98.89±1.92)%;48 h时,温度、海水类型及交互效应对卤虫存活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A_1B_1存活率最高,为(97.78±1.92)%,A_1B_2其次,为(96.67±3.34)%;A_1B_1与A_1B_2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考虑存活率、卤水价格、运输成本、运行损耗等因素,在水温(25.17±0.51)℃下采用卤水+自来水进行卤虫孵化较为经济和便利,适合于循环水养殖条件。  相似文献   

19.
淡水鱼碳酸休眠法无水保活运输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碳酸休眠法,考察碳酸、温度及氯化钠对活鱼无水存活时间的影响.以挥发性盐基氮、乳酸含量等指标评判即杀鲫鱼的品质.结果表明,碳酸法能有效延长活鱼的无水保活时间,显著提高存活率.当碳酸含量在700 mg/L,温度10℃,氯化钠含量0.2%时,鲫鱼的无水保活时间达15 h,比对照组多7 h.无水保活至14 h时鲫鱼的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为14.30 mg/100g,仍处于Ⅰ级鲜度.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干露胁迫对脊尾白虾存活率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设置常温干燥、常温湿润、低温干燥和低温湿润4个胁迫试验组及1个对照组,计算各组胁迫后12.0h内脊尾白虾累计存活率,并分析各组胁迫后2.5h内肌肉中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变化。试验结果显示,各组累计存活率差异显著(P0.05),3.0h常温干燥组个体全部死亡,常温湿润、低温干燥和低温湿润等3个试验组的累计存活率分别为6.7%、38.9%和40.0%。4个试验组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先降后升趋势,在1.0h和2.5h时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在1.0h和1.5h时显著升高(P0.05)。试验结果表明,低温湿润可以提高脊尾白虾存活率,干露环境条件可诱导脊尾白虾产生氧化应激反应,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变化明显,可作为干露条件下脊尾白虾机体健康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