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一种大型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历史产卵场分布于长江上游,距离长江口2500-3000公里。1981年葛洲坝工程阻断了中华鲟洄游通道,随后天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人工繁殖放流补充工作从1983年开始。由于野生和人工繁殖中华鲟幼鱼有相似的洄游入海特征,因此通过在长江口水域捕获滞留的中华鲟幼鱼并区分人工繁殖个体和野生个体,可以评估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效果。本研究构建了基于四倍体遗传的微卫星标记的亲子鉴定方法,并用全同胞家系、半同胞家系和非亲缘关系群体样本验证本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将该方法用于1999年度中华鲟人工繁殖效果评估案例中,评估人工繁殖个体在长江口中华鲟幼鲟群体中的比例。亲子鉴定方法结果显示,三个全同胞家系个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43、0.44和0.44;半同胞家系的遗传距离居中(0.57);长江口中华鲟幼鲟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是0.74。人工繁殖效果评估结果显示:在2000年度长江口幼鱼群体中,人工繁殖个体的比例较低(0~3.8%),中华鲟补充群体主要来源于自然繁殖,人工繁殖放流个体对中华鲟野生群体增殖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1994年“上海市中华鲟抢救中心”首批中华鲟放流活动于9月7日在长江口“灯浮”206号附近海面的“中国渔政”602号船上隆重举行。 经过7年来的实践和摸索,1994年崇明保护误捕中华鲟幼鱼工作终于摆脱了费用大、成活率低的困境,自7月中旬至8月28日,在崇明东部滩涂插网及丝网中共抢救误捕幼鲟59尾,可望全部成活。幼鲟误捕时平均体长22公分、体重150克,经过1个多月的科学精心暂养,体长平均长到40公分,体重400克,最长  相似文献   

3.
草鱼自然群体和人工繁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运用 4 0个 10碱基随机引物对长江中游草鱼自然群体和草鱼人工繁殖群体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DNA (RAPD)分析。在所用引物中 ,有 9个能在草鱼不同个体扩增出多态DNA带 ,占引物总数的 2 2 5 %。结果表明 ,长江中游自然繁殖草鱼群体个体间的遗传相似度在 0 92 94~ 0 986 2之间 ,平均值为 0 96 4 9,遗传变异度在 0 0 138~ 0 0 716之间 ,平均值为 0 0 4 5 1;Shanonn表型多样性指数 (Ho)为 10 0 6 6 4 ;Shannnon多样性值(H)为 0 0 4 6 6 ;草鱼人工繁殖群体个体间的遗传相似度在 0 972 5~ 0 995 4之间 ,平均值为 0 984 2 ,遗传变异度在 0 0 0 4 6~ 0 0 2 75之间 ,平均值为 0 0 15 8;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为 3 5 732 ,Shannnon多样性值为 0 0 16 5。人工繁殖草鱼群体的遗传变异度和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均明显低于长江自然繁殖群体。  相似文献   

4.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群体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根据1998年7月至2000年6月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的生物学测定资料,本文主要研究其群体组成、生殖、摄食等特点,为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二长棘鲷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二长棘鲷周年叉长优势组为110—140mm,占58.9%,体重优势组为30—70g,占64.6%,平均叉长为123mm,平均体重为55.3g;由0-Ⅵ龄7个年龄组所组成,以0龄组占优势,平均年龄仅0.71龄,雌性性腺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其初次性成熟的叉长为117mm,生殖期为12月至翌年3月;周年均有摄食,各月摄食强度变化较大,平均摄食等级为1.46,平均摄食率为88.8%,摄食强度与叉长成显著的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二长棘鲷种群结构趋于简单化、小型化、低龄化。  相似文献   

5.
闽南海区休渔前后张网作业渔获物组成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主要根据2008年闽南海区张网作业渔业资源监测资料,对休渔前后(4月和8月)张网作业渔获物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休渔前后都以捕经济种类幼鱼为主。4月带鱼、二长棘鲷、刺鲳、鲐鱼、中华管鞭虾等主要经济种类渔获重量占总渔获物重量69.6%,其中带鱼幼鱼数量最多,占总渔获数量的26.2%(每网渔获尾数744ind),居第一位;且个体极小,基本上全为幼鱼,平均体重8.1g。8月带鱼、二长棘鲷、短尾大眼鲷、叫姑鱼、白姑鱼、须赤虾等主要经济种类渔获重量占总渔获物重量50.9%。带鱼数量明显减少(每网渔获尾数226ind),但个体增大,肛长140mm以上占63.6%,平均体重54.5g,比4月增加46.4g。并结合2004、2007年有关资料,较为详细说明休渔前(4月)张网作业对近岸经济幼鱼、幼体损害比休渔结束后(8月)严重,通过休渔对带鱼等经济种类幼鱼资源起了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7年8月—2018年4月采集单船底层拖网调查的白姑鱼渔业生物学数据,研究了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白姑鱼体长组成、体质量组成、体长与体质量关系、性比、性腺成熟度和摄食等级等渔业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白姑鱼体长范围为45~202 mm,优势体长组为120~150 mm,占总数48. 4%;体质量范围为2. 0~219. 0 g,优势体质量组为40. 0~70. 0 g,占总数43. 0%。各月份之间体长均值和分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25. 161,P 0. 05);体长与体质量关系为W=2. 560×10-5L2. 971 7(R2=0. 983 8);雌雄性比为2. 16∶1,性腺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占86. 32%,未发现有Ⅴ期及以上样本;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占样本总数71. 11%,各月份摄食等级也存在显著性差异(F=10. 346,P 0. 05)。本次调查白姑鱼达到可捕体长的仅占16. 1%,说明拖网作业对幼鱼的损害比较严重。为持续利用白姑鱼资源,建议加强生殖群体和幼鱼群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通过测定卵的直径、卵粒质量、受精率和孵化率系列指标以及精子的激活率、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系列指标对人工驯养子一代中华鲟配子进行质量评价,并通过该批受精卵孵出的子二代系列生长指标进行其发育状况分析。结果显示,子一代所产卵子形态饱满,卵径平均3.71 mm,小于自然繁殖群体。与历年在本基地养殖的自然繁殖群体统计资料相比,其受精率(60.1%)和孵化率(36.8%)处在中等偏下的水平。2012年和2013年的精子活力监测结果发现,子一代精子有效运动时间(漩涡运动+快速运动)均较野生群体高。表明子一代卵子质量较野生群体有所降低,而精子活力则较野生群体高。与历年该基地集约化养殖系统培育出的子一代中华鲟相比,子二代的生长表现出显著的阶段差异性,其中仔鱼阶段生长较慢,稚鱼和幼鱼阶段生长优势则较明显。研究表明,促进人工驯养条件下的子一代后备亲鱼性腺发育完善,以获得较高质量的配子和子二代,对防止中华鲟种质退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以光棘球海胆为母本,中间球海胆为父本进行杂交试验及苗种培育.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筛选同时得到自然成熟的父母本精、卵,在比正常海胆自交精子量高40倍以上的精子作用下,杂交受精率为2.5%.在适宜的水温、光照及饵料等的培养条件下,杂交海胆能够生长附着变态,变态时间与母本相近.培育出的杂交海胆外部颜色及棘色、棘长介于两亲本之间.杂交海胆经过6~7个月的中间暂养,出苗量为0.6×10~4个/m~3,个体壳径3~30 mm,平均壳径8.8 mm.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2003~2004年台湾海峡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结合以往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鲐鲹鱼类监测资料,研究分析了台湾海峡鲐鱼捕捞群体结构及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台湾海峡鲐鱼资源主要为灯光围网作业和拖网作业所利用;5、6月在灯光围网作业主要渔获物中鲐鱼占绝对优势,其余各月所占比重均较低,其渔获群体优势叉长组为230~260mm,占60.8%,平均叉长246.1mm,资源利用较合理;而拖网作业捕捞群体以0龄鱼和1龄鱼为主。定点调查表明5月鲐鱼数量分布的主要密集区出现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近岸海域,以幼鱼为主,8月群体较为分散,密集度不高。为合理利用鲐鱼资源,应加强对灯光围网作业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0.
对乌苏里拟鲿的繁殖生物学性状做了测定分析,在6月初时体长225-468mm的个体绝对怀卵数2684±1029粒,发现比自然繁殖期中的怀卵数量少,认为可能一些卵细胞增殖或发育尚未达到一定程度而影响怀卵数量.该鱼的卵子为橘黄色,卵径平均2mm,在水温15-17℃时,受精卵需要约96小时以上的胚胎发育,鱼苗出膜.人工繁殖分三个试验组HCG、LHRH-A+HCG和对照组,第一次注射均采用了DOS催熟,分别获得40%、85%、0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黄渤海蓝点马鲛繁殖群体渔业生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2016年4-5月、2017年4月在黄、渤海调查采集的350尾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繁殖群体的生物学数据,对该繁殖群体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繁殖群体的叉长范围为406~1010 mm,体重范围为533~7245 g,年龄组成为1~10龄,其中1龄与2龄个体分别占总数的39.2%与33.7%。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表示其生长特性,生长参数分别为L_∞=1246.9mm,K=0.11;雌雄性比为1:1.49,3龄前雄性个体数占优势,3龄后雌性个体数占优势。蓝点马鲛的产卵期在4~6月,产卵盛期为4~5月;其绝对繁殖力范围为9.2~127.5万粒/尾,平均50.5万粒/尾;绝对繁殖力随着年龄、叉长的上升逐渐增大,7龄后出现衰退现象。蓝点马鲛的优势饵料生物为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细鳌虾(Leptochela gracilis)。与历史记录比较,蓝点马鲛低龄化、小型化现象更加突出,摄食结构改变,繁殖期提前,繁殖力水平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江黄颡鱼的人工繁殖及雄性化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黄颡鱼从闽江水域捕获 ,经过驯化养殖 ,培育成亲鱼。在每年的 5~ 7月生殖季节 ,挑选性腺发育成熟的亲鱼进行人工繁殖。亲鱼注射LRH -A2 +DOM进行人工催产 ,并自然产卵受精。在水温 2 4~2 6℃条件下 ,激素效应时间为 3 0~ 3 6h .受精卵经 3 5~ 40h,仔鱼脱膜孵出。仔鱼经 2 5~ 3 0d培育成全长 2 5~ 3 2mm的鱼苗。此外 ,本文观察了江黄颡鱼的性腺的发育特点及繁殖习性 ,同时初步探讨了用温度诱导鱼苗雄性化的可能性。在水温 3 2± 1℃诱导条件下 ,鱼苗雄性率可达 78%。  相似文献   

13.
1992年7月至1993年6月从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拖作业渔获物中随机取样测定条尾绯鲤Upeneus bensasi 1,175尾,其叉长分布55—180mm,优势叉长100—130mm,体重分布4—114g,优势体重10—40g,年龄构成由0—Ⅵ龄组成,以1龄组居多,占40.5%。生长参数L_o=201.91mm,W_o=121.71g,K=0.2010,t_o=-3.2414。种群存活率、年总死亡率、瞬时总死亡率、瞬时自然死亡率及瞬时捕捞死亡率分别为0.3630、0.6370、1.0134、0.3351和0.6783。初次性成熟最小叉长为106mm,生殖期1-9月,盛期为6—9月。食料以底栖生物为主,兼食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平均摄食等级1.64。最适捕捞叉长和体重分别为128.7mm和38.4g。最佳最小可捕叉长及体重分别为104mm和21.6g。  相似文献   

14.
似刺鳊的胚胎及胚后发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体视显微镜成像系统对似刺鳊鲍(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 Bleeker)的胚胎发育全过程进行连续观察,研究其胚胎正常发育特征,并继续对胚后期的仔、稚、幼鱼发育阶段采用测量、照相等方法进行形态学与生态学研究.结果显示,似刺鳊约受精卵呈卵圆形,卵膜径为(3.43±0.05)mm.根据胚胎的外形与内部主要特征,胚胎发育分为7个生理阶段、31个具体发育时期,在水温(20±1)℃下,历时95 h 08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过程;胚后发育主要根据卵黄囊、鳞片、体色的变化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无又分为早期仔鱼和晚期仔鱼.初孵仔鱼平均全长7.25 mm;在水温(20±1)℃下,出膜后7 d,卵黄囊吸收完毕;在水温20~25℃下,继续培育至35日龄,仔鱼鳃盖后缘及前端侧线附近有少量鳞片状突起,标志似刺鳊鲍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此时鱼苗平均全长3.12 cm;培育至68日龄,仔鱼身上鳞片基本长出,腹膜闭合,身体透明这一特征消失,似刺鳊鲍完成变态成为幼鱼,此时平均全长达8.70 cm,其外部形态和生态习性均与成鱼相似.本研究对似刺鳊鲍资源的保存及生产性育苗工艺的建立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14-424]  相似文献   

15.
南海北部拖网30.3mm方形网目网囊的渔获选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1997年10月和2000年11月在南海北部珠江口以外传统拖网渔场进行的网目选择性试验资料,分析了网目内径为30·3mm的方形网目网囊对南海北部多种渔获的选择性能。结果表明,这种规格的方目网囊平均尾数逃逸率为29·76%,平均重量逃逸率为8·46%;出现在套网中的经济种类少、数量少,条尾绯鲤、金线鱼、多齿蛇鲻、大头狗母鱼4种鱼的尾数和重量分别占套网抽样渔获的95·4%和86·0%;网囊中带鱼、长尾大眼鲷、黄鳍马面鲀、白姑鱼、深水金线鱼等鱼种的体长小于可捕标准的个体尾数比例均超过或接近50%,枪乌贼、乌贼、乌鲳等幼鱼尾数比例达90%以上,多齿蛇鲻和金线鱼50%选择体长均未达到最低可捕标准,表明该种规格网囊对多数经济种类幼体的损害比较严重。总体来说,使用该规格的方目网囊作业不利于南海北部多数种类资源的繁殖、恢复及其可持续利用,不利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16.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多鳞生长、死亡参数及种群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1~2003年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底拖网渔获物采集的多鳞鱚样品,进行渔获群体结构和生长与死亡的研究,并从生态学参数的变化探讨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多鳞鱚渔获群体叉长范围65~237mm,优势组131~150mm,平均134.5mm,体重范围5~110g,优势组11~30g,平均26.1g.年龄范围0~3龄,优势组1龄,平均0.91龄.生长参数L∞为260.89mm、W∞为153.81g、k为0.6614、t0为-0.6158、tr为0.8474龄.Z为2.7728,M为1.3004,F为1.4724,开发比率为0.5310.与1992~1993年比较,种群趋向个体小型化、低龄化,开发程度由未充分向过度开发变化.1994年以来该渔场不断加大捕捞的投入和产出,连续13年超过了估算的渔业资源最大可持续渔获量和最大可持续捕捞力量.大量捕杀幼鱼,致使包括多鳞鱚在内的多数底层、近底层鱼类过度开发.因此必须强化对渔业和渔业资源的管理力度,严格控制渔业的投入和产出量及开捕规格.在当前渔获量和捕捞力量超过最大可持续渔获量和最大可持续捕捞力量的情况下,应采取"负增长"的策略,渔业资源方能得以有效恢复,才能持久为人们所利用和实现海洋捕捞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宽壳全海笋人工繁育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2005年,进行了宽壳全海笋繁殖的初步观察和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通过观察,揭示了宽壳全海笋繁殖和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筛选出了受精卵孵化、幼虫生长和采苗的适宜环境条件.在浙南沿海,宽壳全海笋的自然繁殖时间是每年的4-6月份,水温为18~22 ℃.壳长6 cm以上的雌性成熟个体1次产卵可超过2 000万颗,成熟卵的卵径约50 μm.受精卵发育最适宜的温度是22~26 ℃,盐度21~26,在适宜条件下经过18 h左右发育至D形幼虫.幼虫生长发育的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2~26 ℃,而盐度范围为16~26;幼虫前期培育的最适宜饵料为球等鞭金藻;经26~50 d培育幼虫进入变态附着期.幼虫变态附着最适宜的基质为泥底质.2005年度,在面积120 m2水池中,培育出宽壳全海笋稚贝数量6 100万颗,单位面积出苗量5.08×105 grain/m2,平均壳长1.43 mm.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长和死亡参数变化的官井洋大黄鱼资源现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依据2010—2011年福建官井洋水域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对2 098尾大黄鱼的体长、体质量、生长、性腺进行测定。据此,利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和死亡参数分析官井洋大黄鱼资源现状,并讨论了拐点年龄,临界年龄等渔业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目前官井洋大黄鱼平均体长132.6 mm,优势体长组为110~150 mm,占55.96%;平均体质量45.1 g,优势体质量组为10~50 g,占61.77%,大黄鱼幼鱼和补充群体已成为渔业生产的主要捕捞对象。大黄鱼体长—体质量间的关系式为W=2.001×10-5L3.006。用ELEFAN技术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分别为L∞=385.4 mm、k=0.43及t0=-0.32a,拐点年龄为2.2龄。对照20世纪80年代福建近海海域大黄鱼群体L∞值从555.4 mm下降到现在的385.4 mm,拐点年龄由2.97下降到2.2,均表明当今大黄鱼群体小型化且低龄化严重。生长系数k由0.36增长到0.43表明大黄鱼的生长速度加快。总死亡系数(Z)为3.12,自然死亡系数(M)为0.45,捕捞死亡系数(F)为2.67,资源开发率(E)为0.856。大黄鱼M值出现上升,可能与福建近海环境质量下降有关,而高强度的捕捞促使大黄鱼捕捞死亡系数由0.84上升到2.67,说明大黄鱼资源已经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在官井洋大黄鱼现行资源状态下,应努力降低捕捞死亡水平,保护大黄鱼生存环境,而对目前以小型化和低龄化为主的大黄鱼群体,建议以控制大黄鱼的开捕年龄(t0)为主。  相似文献   

19.
卢振彬  杜建国 《水产学报》2008,32(3):362-368
为了评估台湾海峡南部条尾绯鲤的种群资源现状,2000-2002年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拖渔船采集的条尾鲱鲤样品,进行其种群结构和生长与死亡的研究,并与1977、1994年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探讨种群变化动态.结果表明:条尾鲱鲤渔获群体叉长范围65~169mm,优势叉长组101~130mm,平均116.3m.体重范围6~86g,优势体重组21~40g,平均34.4g.年龄范围0~5龄,优势年龄组1龄,平均年龄1.12龄.渐近叉长L∞为182.73mm、渐近体重W∞为131.42g、生长速率K为0.4204、t0为-1.0424、体重生长拐点tr为1.5933.总死亡系数Z为2.1077,自然死亡系数M为1.0677,捕捞死亡系数F为1.0400,开发比率0.4934.与1977比较,1994年发生了种群结构趋于简单化、个体趋于小型化、低龄化和生长参数L∞和W∞趋小,生长速率K增大,拐点tr提前及初次性成熟提早等明显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种群资源基础处于最脆弱时期.2002年与1994年比较,虽然渔获个体有所增大,生长速率K有所下降,初次性成熟叉长略有加大,资源基础稍有好转,然而体重生长拐点tr继续提前,捕捞死亡系数还在加大,开发比率仍然较高,各项生态学参数与1977年比较还有较大差距,表明资源仍处于脆弱阶段,总体状况不容乐观.种群生态学参数的变化与该渔场的底拖网渔业投入量和产出量的变化相吻合,尤其1994年以来捕捞强度和渔获量不断加大,而且大量捕捞幼鱼,已对资源造成较大的压力,生态学参数趋向种群脆弱的变化是必然的.因此必须强化对渔业及资源的管理力度,以剩余产量模式估算的底拖网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26.94×104t和最大可持续捕捞力量为2180艘福建标准单拖渔船及条尾绯鲤最小可捕标准91.67mm、16.89g进行管理.以求条尾绯鲤等底层、近底层鱼类资源得以明显恢复,实现底拖网渔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19—2020年珠江中下游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种群调查数据,对其群体结构和生长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草鱼种群个体体长介于103~665 mm,平均体长为(347.89±96.73) mm;体质量介于21.4~6 650.0 g,平均体质量为(986.87±842.96) g。草鱼种群年龄结构为0~+~5~+龄,优势年龄组为1~+、2~+和3~+龄,占样本总数的92.8%。草鱼体长(L)和体质量(W)呈显著幂函数关系,为匀速生长类型。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L_∞=1 187 mm,k=0.128,t_0=-0.282,W_∞=31 344.51 g,生长特征指数φ=5.26,生长拐点年龄为8.29。总死亡系数Z=0.58,自然死亡系数M=0.29,捕捞死亡系数F=0.29,开发率E=0.5。草鱼雌雄个体数的比例为1.07∶1,性腺成熟度以Ⅱ期为主,相对繁殖力为46.28粒·g~(-1)。与历史资料相比发现,草鱼生长性能下降,种群呈现小型化,繁殖力下降,为促进珠江中下游草鱼资源的恢复,建议降低捕捞强度,开捕体长应大于791 mm,体质量应大于9 279.11 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