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分别利用紫外线(UV)、亚硝基胍(MNNG)、离子注入3种方法对灰褐链霉菌S1001进行诱变,对突变株的产酶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离子注入诱变具有正变率高(20%)、正变幅度大(40.9%)等优点,对该菌是一种较好的诱变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市场  古绍斌  姚建铭  余增亮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080-5081,5116
以木聚糖酶产生菌黑曲霉为试验菌株,比较了低能N+离子、紫外线和60Co-γ射线对黑曲霉的剂量存活效应和诱变效果。结果发现:N+离子注入的存活曲线与紫外线、60Co-γ射线辐照不同,即紫外线和60Co-γ射线照射黑曲霉的剂量存活曲线均是指数曲线,而N+离子注入呈复杂异常损伤的趋势,且3种辐射在诱变效应上有很大的差异。在相同死亡率条件下,紫外线诱变率低,但正变多于负变,而60Co-γ射线诱变率高,负变远远多于正变。适当剂量的N+离子注入表现出诱变率高、正变率高及正变幅度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新型物理诱变方法及其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新型物理诱变方法离子注入(Ion Implantantion)、激光(Laser)和微波(Microwave)的生物学效应及其近年来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ARTP对脱落酸产生菌的诱变效应及有效性,以期获得高产突变菌株。[方法]应用ARTP在电源功率100 W、等离子体温度25℃、气流量10 SLM、照射距离2 mm的条件下,进行不同照射时间的诱变处理,统计致死率、正变率、变异幅度等。[结果]在100 s的处理剂量下,ARTP对脱落酸产生菌的正变率在20%以上,诱变幅度在-30.53%~22.06%,高产突变株6-2的S-ABA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22.06%,且经连续5次传代试验,产量无明显变化。[结论]ARTP对脱落酸产生菌的正变率高、诱变幅度大,所获高产突变株的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5.
利用离子注入诱变创造小麦新种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离子注入诱变创造小麦新种质陈秀兰柳学余①(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扬州225002)离子注入诱变是一种较新的诱变方法。日、法、德等国自60年代中后期开始,相继将离子注入技术应用于生物学研究。70年代后期,国外就有应用离子注入进行作物改良的报道。而大...  相似文献   

6.
低能离子注入诱变选育盐霉素高产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利勤  苗凤香  顾海科  尚宏忠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734-13735,13764
[目的]研究N+离子注入对白色链霉菌的诱变效应,同时筛选高产盐霉素的变异菌株。[方法]利用不同剂量的氮离子对白色链霉菌S-11-04菌株进行诱变处理,研究低能氮离子注入对其存活率、菌落形状及产盐霉素能力的影响。[结果]低能氮离子注入对白色链霉菌的诱变效应显著,试验得到了13株盐霉素产量较高的突变菌株,其中N3-6菌株经连续传代4次,遗传稳定性较好,其摇瓶发酵水平较对照提高了41%,发酵生产后平均发酵水平提高了20.5%。[结论]离子注入诱变是获得高产盐霉素突变菌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小麦N离子束注入诱变育种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寻新的育种手段,解决目前小麦常规育种中普遍存在的种质资源匮乏问题以提升育种效率,开展了小麦N离子束注入诱变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应用研究。以N离子不同剂量注入小麦品种连麦6号籽粒进行诱变处理,经过M_1代损伤效应分析,M_2代突变体的分类统计和筛选,M_3代常规系谱法稳定性鉴定,考察了N离子注入对连麦6号农艺性状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N离子注入对连麦6号的诱变效应在M_1代显著地表现在株高、结实率、抽穗期和成株率上,M_2代的突变率随N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加而提高,由低到高3种剂量处理的突变率分别为5.38%、8.98%和11.02%,筛选出的3个超亲变异性状(矮秆多蘖、早熟性、大穗)在M_3代因不同的剂量处理其重复稳定性存在明显差异;试验明确了不同剂量的离子注入处理对小麦生理性状影响的变异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8.
采用离子修饰技术对一株产L-乳酸的米根霉菌P988进行诱变处理。结果表明,在离子注入能量为10 keV,剂量为50×2.6×1013ions/cm2时,诱变效果较好,从正变菌株中反复筛选,得到一株产酸量高的菌株PN2207,产酸量达110 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3%,经过连续传代试验,其遗传性状稳定;并对其发酵条件如碳氮源和CaCO3进行研究,在含糖150 g/L的摇瓶中发酵,其L-乳酸产量达110 g/L。  相似文献   

9.
离子注入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在作物诱变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离子注入是一种新型的作物诱变技术。离子注入不仅损伤轻,而且突变率高,突变谱广并可定向引变。本文概述了离子注入诱变的一般原理和生物学效应,离子注入后对作物形态、生理和遗传性状产生的影响。旨在为深入研究离子注人的诱变机制及其在作物诱变遗传育种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氮离子注入对水稻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氮离子注入与叠氮化钠处理水稻种子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氮离子注入与叠氮化钠处理相比,以诱变效率来比较,氮离子注入对叶绿素缺失突变的诱变效率低于叠氮化钠处理,而对株高和抽穗期突变的诱变效率则高于叠氮化钠处理,上述研究结果说明氮离子注入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夜诱变技术用于水稻品种改良实践。  相似文献   

11.
抑制真菌病害几丁质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土壤中分离到132株细菌和链霉菌,用平板透明圈法筛选到32株产几丁质酶菌株,其中一株链霉菌经测定对稻瘟菌、水稻纹枯病菌、辣椒炭疽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等多种病原真菌具明显抑制作用,该菌经形态学及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初步定为球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globisporus),是一种新的几丁质酶产生菌。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玉溪师范学院校园内土壤的放线菌资源,为云南放线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资料。[方法]从玉溪师范学院校园内采集10种植物根际土壤,采用涂布平板法分离,用高氏一号培养基培养,采用国内通用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不同植物根际分离到的放线菌数量不同;链霉菌占绝对优势。[结论]玉溪师院校园内土壤中放线菌资源丰富,链霉菌占绝对优势,主要为烬灰类群、灰褐类群。  相似文献   

13.
罗玉彬  王曼莹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374-13375,13377
[目的]探讨栝蒌产几丁质酶菌种的多样性。[方法]以绿色(未成熟)和黄色(已成熟)的栝蒌为材料,均以透明圈法筛选其产几丁质酶的菌株,并以DNS法测定酶活。[结果]从绿色果皮、绿色果肉、红色果皮、红色果肉中分别筛选得菌株91、6、71、4株,活性最高的是从绿色果皮中筛得的LP-1,其活性为0.450 U。[结论]该研究为栝蒌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拓宽了高产几丁质酶菌种筛选材料选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从土壤中分离到1株细菌,在几丁质平板上产生明显透明圈,经平板抑菌测定对长蠕孢霉、黄瓜枯萎病菌、辣椒炭疽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等多种病原真菌具明显抑制作用,该菌经形态学及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初步定为浅黄金杆菌(Aureobacteriumflavescens)。是一种新的几丁质酶产生菌和生防菌。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绿僵菌产几丁质酶的酶活力,在自然条件下,从患病蜱体表分离到10株绿僵菌与8株白僵菌,通过筛选,得到1株绿僵菌Ma002。对该菌液体深层发酵产几丁质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几丁质酶的最佳产酶条件:碳源为胶体几丁质,氮源为蛋白胨,接种种龄为24h,以瓶体积的12%为装基量,在温度26℃,起始pH值7.5~8.0,搅拌速度180r/min,产酶时程96h,酶活力可达2.63U/mL,比原基础培养基上的酶活力(1.67U/mL)提高57%。  相似文献   

16.
[目的]开发农用抗生素新品种。[方法]对该实验室2005年从海南霸王岭原始森林土壤中分离筛选获得的BM10生防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并测定其抑菌活性。[结果]链霉菌BM10菌株的孢子丝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细胞壁化学组分与Streptomyces albogriseus基本一致,但在菌落颜色、产黑色素和棉子糖利用等方面存在不同。BM10菌株与Streptomyces albogriseus的16SrDNA序列同源性为99.67%。[结论]初步判定BM10菌株为白浅灰链霉菌的新菌株。  相似文献   

17.
[目的]开发农用抗生素新品种.[方法]对该实验室2005年从海南霸王岭原始森林土壤中分离筛选获得的BM10生防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并测定其抑菌活性.[结果]链霉菌BM10菌株的孢子丝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细胞壁化学组分与Streptomyces albogriseus基本一致,但在菌落颜色、产黑色素和棉子糖利用等方面存在不同.BM10菌株与Streptomyces albogriseus的16SrDNA序列同源性为99.67%.[结论]初步判定BM10菌株为白浅灰链霉菌的新菌株.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放线菌对人参锈腐病的生物防治效果。[方法]通过室内拮抗试验,研究了从人参根际分离出来的2株放线菌对人参锈腐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的拮抗作用;通过田间生防试验,测定了2株放线菌对人参锈腐病的防效及对人参产量和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2株放线菌对人参锈腐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施用放线菌后人参锈腐病的病情指数显著降低(P<0.01),防治效果分别达41.94%和44.28%。施用放线菌后人参的产量与对照相比有所增加,但未达到显著水平;放线菌对参根成活率、株高和茎粗影响不显著。[结论]为人参锈腐病的生物防治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从番茄果实表面筛选到1株产几丁质酶酵母菌株CY-6,该菌株产生的几丁质酶对番茄镰刀菌果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并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测定结果表明:菌株CY-6与伊萨酵母属(Issatchenkia)中的陆生伊萨酵母(I.terricola)种的特征基本一致;测定了该菌株的26S rDNAD1/D2区域序列并根据26S rDNA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在系统发育树中,菌株CY-6与陆生伊萨酵母形成一个类群,序列同源性高达99.6%。因此,将菌株CY-6鉴定为陆生伊萨酵母。  相似文献   

20.
陈连芳  马永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5):138-139,179
[目的]探索施用密旋链霉菌对瓜列当寄生的影响和对加工番茄的增产作用。[方法]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示范试验,设置番茄育苗和移栽时施密旋链霉菌制剂(处理(1))、番茄育苗时施密旋链霉菌制剂(处理(2))、不施密旋链霉菌制剂(对照),研究密旋链霉菌对瓜列当寄生的影响及对加工番茄的增产作用。[结果]盆栽试验中,处理(1)番茄地瓜列当寄生量较对照减少66.7%,番茄产量增加72.4%;大田示范试验中,处理(1)瓜列当寄生量较对照减少10.2%,番茄产量增加12.4%。[结论]密旋链霉菌制剂能减少瓜列当寄生量,促进番茄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