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14年3月对长江中游干流水陆洲、三八滩、金城洲和牯牛沙等江段四面六边透水框架护岸工程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对比分析了工程区和对照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以了解航道整治透水框架工程实施对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为河流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及生态修复提供依据。在每个调查站点工程区内设置3个采样点,工程区外设置3个对照点,对照点在工程区上游或下游设置,选取水流条件不受工程区影响的区域,且保证对照点水深、岸边植被等条件与工程区样点相近。在透水框架工程区及对照区共采集底栖动物22种,隶属于3门6纲8科;摇蚊幼虫种类最多(占50.0%),其次是寡毛类(27.2%)和软体动物(13.6%)。水陆洲、三八滩、金城洲和牯牛沙等江段透水框架工程区底栖动物密度分别为1450、175、125和160 ind/m2,生物量分别为4.19、0.10、0.48和0.17 g/m2;对照区底栖动物密度分别为140、20、35和33 ind/m2,生物量分别为2.30、0.01、0.02和0.07 g/m2。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dM、H′和J的变化范围工程区分别为0.21~1.37、0.41~1.62和0.38~0.87,对照区分别为0.14~0.40、0.28~0.96和0.41~0.68。透水框架工程区底栖动物种类丰度、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表现出高于对照区的趋势,表明透水框架工程区群落结构较复杂性并提高了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可能与透水框架群能降低河水流速、减小河水对底质的冲击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长江下游莲花洲港大型底栖动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于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对莲花洲港15个采样点逐月进行了6次调查。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0属(种),其中节肢动物21属(种),占52.5%,软体动物10属(种),占25.0%,寡毛类6属(种),占15.0%,多毛类3属(种),占7.5%。不同月份底栖动物的优势种组成差异较为明显,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 japonica)为最常见的优势种。莲花洲港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66.35ind./m2,平均生物量为0.60g/m2。典范对应分析(CCA)分析结果显示, 影响丰水期莲花洲港底栖动物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为硝态氮、氨氮和酸碱度;影响平水期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氨氮和水深; 影响枯水期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溶氧和水深。莲花洲港生境改良区底栖动物密度远高于非工程区,可能与鱼巢排和透水框架促进泥沙淤积,有机质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   

3.
2019年8月-2020年1月在长江下游莲花洲港15个采样点进行了6次采样调查,并对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的时空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3门40种,其中节肢动物门21种、软体动物门10种、环节动物门9种.莲花洲港的底栖动物由5个摄食功能群构成,其中,撕食者占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4.
四面六边透水框架作为工程构造物具有良好防冲促淤功能,在航道整治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探究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群对鱼类的影响,于2014年5-6月,应用EY60回声探测仪和双频识别声呐(ARIS Explorer 1800)对金城洲透水框架工程区水域进行定点水声学监测,并采集工程区附近的渔获物。结果表明,工程区共捕获鱼类114尾,包含3目、4科、12属、14种,体长均值为(27.29±8.84)cm,95%置信区间为 25.65~28.92 cm。EY60回声探测仪对工程区共监测时长9589 min,鱼的数目12356尾,工程区鱼体的目标强度均值为(-63.24±5.79)dB,95%置信区间为-63.35~-63.15 dB;数据独立性T检验显示,工程区与对照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回声探测仪和双频识别声呐对鱼类出现频次监测,工程淹没区是对照区1.18倍,而工程半淹没区却是对照区的0.85倍;说明处于水下的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群对鱼类具有一定的诱集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环保疏浚对富营养化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选取洱海沙坪湾开展为期一年的水生态监测与调查,对比分析了沙坪湾底泥疏浚前后、以及疏浚区与未疏浚区的水质指标、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研究发现:底泥疏浚前,疏浚区与未疏浚区采集到的生物仅有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 (Claperede,1861))、苏氏尾鰓蚓 (Branchiura sowerbyi) 和摇蚊属一种(Chironomus sp.) 3种。在底泥疏浚过程中,疏浚区的底栖动物种类仅有4种,而未疏浚区的底栖动物已出现8种;疏浚结束后,与疏浚前和疏浚中相比,疏浚区的底栖动物种类明显增加,且种类多于未疏浚区。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结果表明,底泥疏浚前,疏浚区底栖动物生物量为0.731 g/m2,密度为560 ind./m2;疏浚结束后,疏浚区底栖动物生物量和密度的值分别为13.07 g/m2、1826.7 ind./m2,均高于疏浚前和疏浚中,且高于未疏浚区。此外,同未疏浚区相比,疏浚区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分别由0.187、0.365增加到0.325、0.688,疏浚后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疏浚前。因此,实施环保疏浚工程能改善洱海湖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并促进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荆江航道整治工程中透水框架的集鱼效果,分别于2014年5-6月和2015年5-6月,采用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和双频识别声纳(DIDSON)ARIS EXPORER 1800两种水声学设备,分别对荆江瓦口子水道的金城洲和太平口水道的腊林洲透水框架水域的鱼类分布情况进行了水声学监测,并对工程江段的鱼类进行了刺网调查。结果显示:采用刺网捕获鱼类17种共204尾,其中数量和重量最多的都是鳊鱼,分别占64.71%和39.62%。渔获物体长范围是10~80 cm,平均体长是(26.90±8.82)cm;EY60监测到腊林洲工程区鱼的数目是金城洲工程区的1.92倍,DIDSON监测腊林洲工程区鱼的数目是金城洲工程区的2.36倍;EY60监测到金城洲鱼类体长集中在5~10 cm,占55.24%,腊林洲鱼类体长集中在30~50 cm,占45.38%。结果表明,透水框架群对于鱼类具有一定的诱集效果。  相似文献   

7.
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对象山港水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四季采样分析,采样站位包括13个大面站位和10个电厂站位。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23种,其中软体动物48种,甲壳类33种,鱼类和环节动物多毛类各12种。2个调查周年,本区大面站位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45.54个/m2和109.36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28.22g/m2和30.02g/m2。在电厂站位中,国华电厂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49.58个/m2和46.65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4.49g/m2、15.99g/m2。乌沙山电厂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45.83个/m2、45.21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4.60g/m2、13.81g/m2。研究表明,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分布不均匀,支港流域年均密度、生物量明显高于主港流域;电厂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低于全港的平均值。在季节周期变化上,电厂站位的变化差异低于大面站位。  相似文献   

8.
选取广东阳江面积为33.33 hm2的海水养殖池塘,混合粗养黄鳍鲷(Sparus latus)、鲻(Mugil cephal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养殖密度为鱼类750 kg/hm2、虾类2 250 kg/hm2、蟹7.5 kg/hm2,投喂罗氏沼虾配合饲料2号和3号,每天2次,每次约280 kg,每周投放1次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250 kg作为蟹类活饵料。通过铺设近2 000个由塑料管和普通渔网构成的浮床单体栽种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研究生态浮床原位修复技术对海水养殖池塘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探讨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与海水养殖池塘水质的关系。结果显示,试验区底栖动物的种类相比对照区的7种增加到10种,出现了一些耐污能力较差的甲壳类(中华蜾蠃蜚Corophium sinensis和齿掌细身钩虾Maera serratipalma)以及腹足类(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各次采样中试验区底栖动物个体丰度均高于对照区,平均由2 725个/m2增加到2 764个/m2。试验区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较对照区均有显著提高(P0.05),分别由初始的0.68和0.67提高到0.81和0.85。试验区表现出比对照区更强的底栖动物多样性恢复能力,表明生态浮床原位修复技术能较好地改善海水养殖环境。  相似文献   

9.
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对象山港水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四季采样分析,采样站位包括13个大面站位和10个电厂站位。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23种,其中软体动物48种,甲壳类33种,鱼类和环节动物多毛类各12种。调查期间,本区大面站位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45.54个/m2和 109.36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28.22g/m2和 30.02g/m2。在电厂站位中,国华电厂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49.58个/m2和46.65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4.49g/m2、15.99g/m2。乌沙山电厂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45.83个/m2、45.21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4.60g/m2、13.81g/m2。研究表明: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分布不均匀,支港流域年均栖息密度、生物量明显高于主港流域。电厂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低于全港的平均值。在季节周期变化上,电厂站位的变化差异低于大面站位。  相似文献   

10.
碧流河水库底栖动物及其鱼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后对碧流河水库的5个断面、10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进行调察,采到寡毛类3种,水生昆虫2种。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335.6个/m2,平均生物量为2.013 g/m2。寡毛类的数量最多,软体动物贫乏。克拉泊水丝蚓和羽摇蚊幼虫是该库的2个优势种。底栖动物种群结构简单、种类单一。还对底栖动物的鱼产潜力进行了估算,其值为8.1 kg/hm2。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运行对密云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014-2016年在密云水库设置了7个采样点每月采样1次(冰封期除外),进行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密度、生物量、优势种及其生物指数变化。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检出底栖动物17种,其中摇蚊幼虫12种,环节动物5种。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455.0个/m~2,平均生物量为2.70g/m~2,其中优势种为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和克拉泊水丝蚓(Limnodrilus claparedianus)。底栖动物群落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11月密度和生物量达最大值,分别为808.9个/m~2、6.94g/m~2;8月出现最小值,分别为180.4个/m~2、0.72g/m~2。水平分布上,水库中心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达最大值,分别为916.7个/m~2、6.08g/m~2;白河坝为最小值,分别为307.1个/m~2、0.70g/m~2。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在4月达最大值,分别为1.43、1.13、1.14;9月出现最小值,分别为0.38、0.27、0.31;3项指数在潮河口达最大值,分别为1.08、0.64、1.01,在潮河坝、白河坝指数相对较低。同时分析了随着密云水库水深增加,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变化。研究表明,受调水的影响,目前密云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不稳定,处于重构期。  相似文献   

12.
2003年以来作者对现今扁吻鱼唯一栖息地生物饵料及鱼类群落环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克孜尔水库有浮游植物7门34种(属),平均密度145.7×104ind•L-1,平均生物量1.225mg•L-1,硅藻密度及生物量均占优势;浮游动物35种(属),平均密度958.6ind•L-1,原生动物占优势;平均生物量1.449mg•L-1,枝角类和桡足类占优势;底栖动物1种(属),平均密度9.1ind•m-2,平均生物量0.08g•m-2;水生植物2种(属)。栖息地分布鱼类19种,土著种10种,外来种9种,隶属2目3科13属,其中鲤科15种,占78.9%,鳅科3种,占15.8%,鱼叚虎鱼科1种,占5.3%。初步探讨了扁吻鱼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上涉湖湿地湖区总面积4148hm2,是典型的淡水湖泊湖泛水沼泽湿地,属浅湖和沼泽湿地草甸相连续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共有维管束植物581种、底栖动物29种、鱼类74种、兽类23种、鸟类111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域生境被人为阻隔、水生植物多样性降低、野生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等。在调查湿地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湿地功能区划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问题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和运营中关注的热点,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主要评价指标.本文通过资料收集和对库区野外调查,对丹江口库区野生植物、陆生动物和水生生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资源统计,重点从大坝加高蓄水淹没、移民安置破坏两方面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能对库区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并根据目前库区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威胁,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南太湖底栖动物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南太湖水体蓝藻爆发前后底栖动物的种类及数量。2008年在南太湖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1种(属),隶属于11科。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769 个/m2 ,平均生物量为248.859g/ m2。第一优势种群为软体动物的河蚬、其次为环节动物寡毛纲的霍甫水丝蚓。结果同时显示,在蓝藻爆发高峰期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博斯腾湖河鲈(Perca fluviatilis)早期发育阶段繁殖水域的生境特征,于2014年3-4月对白海子及相邻水域的水体理化因子、鱼类组成、高等水生植物、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河鲈在3月进入繁殖期,4月结束;虽然鱼类种类组成相似,但繁殖期白海子河鲈优势度明显高于相邻水域,白海子是河鲈主要繁殖水域;繁殖期水温8~17℃,繁殖盛期水温11~14℃,繁殖水深(1.4±0.2)m,DO(6.8±0.1)mg/L,pH 7.9,电导率(46.5±0.4)ms/m,矿化度(351.7±2.4)mg/L,总磷(0.02±0.00)mg/L,总氮(1.18±0.07)mg/L,氨氮(0.98±0.00)mg/L,叶绿素a(0.32±0.01)μg/L;白海子高等水生植物由臭轮藻(Chara foetida)单一群落构成,覆盖率约88.1%,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154.7 ind/m~2和8346.4 g/m~2,相邻水域则由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狐尾藻(Myriophyllum)、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mus)和白睡莲(Nymphaea alba Linn)等群落构成,覆盖率约66.7%,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71.7 ind/m2和2 097.8 g/m~2。白海子采集底栖动物5种,为羽摇蚊(Chironomus plumosus Larve)幼虫、小斑蜻(Libellula quadrimaculata)幼虫、长叶瘦蟌(Ischnura elegans)幼虫、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和扁旋螺(Gyraulus comperssus),总密度和总生物量分别为23 150 ind/m~2、76.663 g/m~2;其中,栖于底泥的底栖动物仅羽摇蚊幼虫,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736.0±117.2)ind/m~2、(7.478±1.320)g/m~2,附着于臭轮藻茎叶表面的底栖动物有羽摇蚊幼虫、小斑蜻幼虫、长叶瘦蟌幼虫、耳萝卜螺和扁旋螺,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2 414 ind/m~2、69.185 g/m~2。相邻水域底泥及水生植物茎叶表面均未采集到底栖动物。水温、透明度及水深是影响河鲈繁殖水域分布的主要水环境因素,而附卵基质则是主要的生物因素;河鲈选择臭轮藻作为附卵基质有着明显的倾向性,其在避害、栖息、摄食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7.
调查了南太湖水体蓝藻爆发前后底栖动物的种类及数量。2008年在南太湖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1科、21种(属)。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768个/m2,平均生物量为248.783g/m2。第一优势种群为软体动物的河蚬,其次为环节动物寡毛纲的霍甫水丝蚓。结果显示,在蓝藻爆发高峰期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洱海湖滨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洱海是云贵高原第二大湖泊,拥有生物较为丰富的湖滨带和特有种,如螺蛳(Margarya melanioides)、绘环棱螺(Bellamya limnophila)。2009年5月和12月在洱海湖滨带开展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0个分类单元;其中,寡毛类、摇蚊科幼虫和软体动物等主要类群为11种、7种和9种,分别占物种总数的36.7%、23.3%和30.0%,其它动物3种。在密度方面,群落结构以寡毛类为主,平均密度达488个/m2(占总丰度的89.7%),密度峰值出现在弥苴河口(7424个/m2);而在生物量方面则以软体动物占优势,平均生物量为67.26g/m2(占总丰度的91.4%)。按密度的平均相对丰度计算,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为第一优势种(平均相对丰度24.4%),其次为异腹腮摇蚊(Einfeldia sp.)(13.2%)、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11.6%)和正颤蚓(Tubifex tubifex)(11.5%)。按生物量计算,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sp.)为第一优势种(占总生物量的79.3%),其次为河蚬(Corbicula fluminea)(10.6%)和环棱螺(Bellamya sp.)(6.2%)。洱海的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为1.08,西岸比东岸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要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