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嘉鱼县和崇阳县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改进的Faustmann-Hartman模型测算杉木碳汇林在不同林龄的碳汇收益、木材收益和林地期望价值,基于碳汇造林带来的林业碳汇收益和农户损失的木材收益综合测算碳汇造林的生态补偿标准,并分析木材价格、碳价格和利率等经济因素变化对补偿标准制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定的条件下,综合木材收益和碳汇收益的林地期望价值在林龄22 a时达到最大值43 986.01元·hm-2,与之相比,林龄30 a时木材收益仅为29 593.42元·hm-2,碳汇收益和农户损失的木材收益的综合价值为14 392.59元·hm-2。当补偿期限为30 a时,碳汇造林的生态补偿标准为832.33元·hm-2·a-1。碳汇造林补偿标准对木材价格变动的敏感性最高,其次是利率,最后是碳价格。基于上述结论,建议综合碳汇收益和农户损失的木材收益制定合理的碳汇造林生态补偿标准,并加强对农户营造碳汇林的技术培训,建立健全的碳交易市场制度,以保障林业碳汇的供给,实现多效益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林业投资项目具有典型的收益不确定性、投资不可逆性和管理灵活性等特点,需要选择合理适用的决策方法。采用传统净现值法,对林业投资项目价值评估忽略项目本身的期权特性,造成决策发生偏差。考虑到林业项目的期权特性,采用传统收益法和B-S理论结合的方法,构建价值评估模型,并引入具体案例,应用模型评估项目的整体价值。结果表明:采用传统收益法进行价值评估,低估了林业碳汇项目的价值;在模型的构建中将传统的收益法同实物期权相结合,以碳汇价格为重要依据,对波动率进行修正,使得评估模型适用于林业碳汇项目,对项目的价值评估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3.
随着气候变化和国际谈判进程的推进,林业碳汇问题进一步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现有研究的薄弱环节.分析了中国基于社区的林业碳汇和生态服务管理具有极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①实现生态服务市场化,促进社区农民可持续增收:②改善集体林地经营管理,强化集体林权改革的长效机制;③提高社区居民环境意识,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社区的碳汇和生态服务管理的内涵,给出了其研究内容框架,并从社会科学角度提出碳汇和生态服务管理的优先研究领域.包括:①碳汇市场研究,②社区引进林业碳汇项目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SWOT)分析,③社区决策模式分析,④碳汇活动对农户和社区的影响分析,⑤相关政策分析等领域。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初步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图1参25  相似文献   

4.
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是实现森林碳汇功能和林业生态产品价值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手段。本文基于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历程和发展现状,分别从项目存量、碳减排量、碳汇交易、项目主体关系等方面,归纳总结了国际国内林业碳汇项目运行的现状、典型模式及项目推进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碳交易市场建设、构建林业碳汇大数据、优化碳汇计量和方法学、培养和储备碳汇复合型人才、防范碳汇减量风险和市场风险、强化财政金融协同支持和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等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对临沂市开展碳汇造林推进碳汇林业的前景进行了科学分析,从科学发展、生态建设、节能减排3个角度阐述了发展碳汇林业对该市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研判,当前临沂市存在社会各界缺乏投资碳汇林业的积极性、缺乏有力的政策扶持和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3个主要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碳汇林业的发展和壮大。从3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从而为下一步临沂市碳汇林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2017年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启动,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林业碳汇因为对碳排放权交易、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等具有独特作用与优势,受到政府与企业、专家与林农等各方的高度关注。黑龙江省作为林业大省,在商品林全面停伐,建设生态公益林的新形势下,大力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储备大量可交易的碳汇指标,抢抓全国碳市场启动的先机,把丰富的林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黑龙江的绿水青山增金添银。  相似文献   

7.
碳汇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土壤和湿地等所具有的碳汇功能决定了它们在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该研究主要介绍了碳汇的途径、碳汇估算方法、影响碳汇潜力的因素和基于碳汇交易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模式,最后从发展碳汇农业、固碳潜力及速率研究、多学科多技术相结合研究碳汇、研究减少碳排放的措施、林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研究和碳汇贸易市场的建立6个方面对碳汇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碳汇林业主要是利用植物吸收大气中CO2的能力,以减少CO2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从而实现减缓温室效应,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兴宁市作为广东省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示范县,气候条件优越、森林资源丰富,其根据自身生态、经济、社会条件实行了碳汇林业建设工程。该文从兴宁市碳汇林业建设入手,对其发展举措、相关建议、意义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森林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碳汇是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新疆地域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对我国林业碳汇发展的影响较大。本文基于新疆林业资源现状,分析了新疆林业碳汇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林业碳汇项目尚处于摸索阶段、专业技术人才欠缺、森林保护政策与林业增汇目标不匹配等,分析了林业碳汇发展机遇,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林业改革的重要环节,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对于提升我国林业监测能力,促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影响。本文在阐述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就其当前建设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以期能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概述云南省森林资源的情况,分析云南省林业碳汇项目发展潜力及对林业发展的作用。结果表明:中国近年来林业发展速度加快,造林面积不断扩大,荒山荒地面积广阔,具有CDM造林碳汇项目所需要的资源优势,而云南省已列入国际低碳经济示范区,独特的地理条件,丰富的森林资源、发达的低碳旅游业以及政府的重视等使得云南省具有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许多优势。建议政府部门和科技人员高度重视,积极展开前期研究促进云南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加强对中国碳交易市场价格的管理,推动林业碳汇造林的发展,调动碳汇造林者的积极性,本文对2013年以来中国碳交易试点的碳交易价格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相关管理决策提供参考。方法研究选取2013年6月至2018年3月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实际交易数据,采取分类分析中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的方法对2013年以来中国碳交易试点的碳交易价格进行分析。结果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存在明显的波动性和规律性,每年6月或7月和1月及2月份是碳市场最为活跃的时期,且在周期性波动中,交易价格明显发生变化。碳交易价格共分为3类,即1—5月份交易价格为第1类;6—7月份交易价格为第2类;8—12月份交易价格为第3类。另外,在碳交易价格周期性波动中,每年4月份、9月份的碳交易价对价格划分的影响较大,且对交易价格类型的划分的影响显著。另外,研究还对林业碳汇造林进行了讨论,指出按目前的碳市场价格进行林业碳汇交易,其收益远低于当前的林业碳汇平均造林成本。目前的林业碳汇造林平均成本约为28 812.08元/hm2,造林30年的林业碳汇平均收益为14 102.58元/hm2。这是在目前的碳汇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结论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存在明显的波动和规律性,且价格的波动幅度较大。一年中的碳交易价格呈现3次近似的“Ⅴ”字型变化。目前,我国林业碳汇造林的平均成本远高于按目前碳市场交易价格所获得的平均收益,从经济上来说是十分不划算的,这种情况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2017年全国统一碳市场启动日期的日益临近,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各项工作正在各省市区紧锣密鼓地推进。林业碳汇因为对碳排放权交易、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等具有独特作用与优势,越来越受到国内与国外、政府与企业、专家与林农等各方的高度关注。黑龙江省作为林业大省,在商品林全面停伐,建设生态公益林的新形势下,大力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储备大量可交易的碳汇指标,抢抓全国碳市场启动的先机,把丰富的林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云南省森林资源的情况,分析云南省林业碳汇项目发展潜力及对林业发展的作用.结果表明:中国近年来林业发展速度加快,造林面积不断扩大,荒山荒地面积广阔,具有CDM造林碳汇项目所需要的资源优势,而云南省已列入国际低碳经济示范区,独特的地理条件,丰富的森林资源、发达的低碳旅游业以及政府的重视等使得云南省具有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许多优势.建议政府部门和科技人员高度重视,积极展开前期研究促进云南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梁冬雪 《安徽农业科学》2014,(14):4296-4297,4355
为了加强对于内蒙古荒漠区林业碳汇研究现状的理解,进一步了解荒漠林业碳汇功能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碳循环中的作用,该文对内蒙古荒漠区林业碳汇功能发展研究现状进行总结评价,探讨了荒漠林业在林业碳汇中的重要作用,以期进一步发挥荒漠林业碳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发展碳汇林业的优劣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林业大省,具有强大的碳汇储量和生产能力,为进一步发挥黑龙江省林业碳汇功能,从黑龙江省碳汇林业的发展现状出发,总结分析了黑龙江省开展碳汇林业的优劣势,优势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生命周期合理、有国家政策支持、森林碳汇贸易的最佳区域,劣势为经济落后、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和完整配套的制度、林地产权制度不完善、森林单位分布不均、森林火灾的危害;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黑龙江省碳汇林业的对策,即增强对碳汇林业的保护和监督、完善碳汇金融体系的支撑和补偿机制、增加国际合作、加强林业生产的科研投入和碳汇林业的宣传力度、提高育林者自身水平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森林碳汇与林业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为相关管理决策、生态治理和资源环境管理等提供参考,推动我国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  方法  利用1989—2018年间6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森林碳汇与林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模型、森林碳汇与林业经济发展耦合度模型和森林碳汇与林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1992—2018年森林碳汇与林业经济发展变化的耦合度分析。采用逐步回归和ARIMA模型分析森林碳汇影响因素和滞后性,并采用自回归和ADF检验等预测我国2019—2030年森林碳汇与林业经济发展耦合度,研究也对中国森林碳汇与林业经济发展耦合及长期变化特征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结果  (1)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实际完成投资额、GDP和林产品进口额对森林碳储量有显著影响,林业产业总产值、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实际完成投资额、林产品出口额对森林碳汇量有显著影响,其中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实际完成投资额对二者的影响都最大。(2)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实际完成投资额等因素对森林碳储量的影响作用滞后性为2年,对森林碳汇量的影响滞后性为1年。在森林碳汇投资时,应提前做好部署,并做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和时间优化。(3)1992—2018年,我国森林碳储量、森林碳汇量与林业经济长期发展的耦合度协调度是逐步上升的,中间虽有所波动,但森林碳储量与林业经济长期发展的耦合度协调度年均增长9.24%,耦合协调程度由1992年的“严重失调”,上升到2018年的“优质协调”;1993—2018年,森林碳汇量与林业经济长期发展的耦合度协调度年均增长9.63%,稍快于森林碳储量与林业经济长期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的增长速度。协调等级也由1993年的2级上升到2018年的10级。(4)预测表明:2019—2030年,森林碳储量、森林碳汇量与林业经济长期发展的耦合协调度都是增加的,二者的耦合协调度D值均接近于1,协调等级也长期为10,耦合协调程度也长期保持在“优质协调”水平上。  结论  森林具有社会、经济和生态多重效益,森林碳汇仅仅是一种效益产出,开展森林碳汇与林业经济发展变化的长期耦合分析是多重效益分析的一个关键。研究分析认为我国森林碳汇的溢出效应、协同进化效应明显,1992—2018年森林碳汇与林业经济发展变化的耦合协调度是逐步上升的。预测分析也表明,2019—2030年,森林碳汇量与林业经济长期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将长期保持在“优质协调”水平上。因此,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并维持目前的森林资源增加态势,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双碳经济下我国林业面临转型的发展现状,并剖析了碳汇林业发展所面临的若干问题。结合林业建设和双碳目标,提出林业增汇减排主要通过增加林草资源总量、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加强林草资源管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开发资源复合利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推进碳汇市场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碳汇科普宣传等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孙根紧 《广东农业科学》2015,42(13):182-186
西部地区作为战略资源储备库和生态安全屏障,已成为我国发展森林碳汇的重要阵地。运用森林 蓄积量扩展法研究发现,1994—2013 年我国西部地区森林生物量碳汇量和森林碳汇总量均呈不断增长趋势,到 2013 年分别达42.4413 亿t 和103.5567 亿t,预计到2015 年西部地区森林生物量碳汇量将达40.8557 亿t,碳汇潜 力达1.5670 亿t,到2020 年西部地区森林生物量碳汇量达53.1227 亿t,碳汇潜力达13.8339 亿t,到2050 年西部 地区森林生物量碳汇量达60.0514 亿t,碳汇潜力达20.7627 亿t。但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西部地区森林碳汇水 平仍然较低,亟需通过提高碳汇林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构建西部森林碳汇市场体系、完善区域森林生态补偿机制 和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等途径提升西部地区森林碳汇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四川省林业碳汇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方法】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川西北和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实施的现状和问题。【结果】发现这些项目在碳汇潜力、项目建设目标、造林地块选择和实施过程方面的异同。【结论】详细核算森林资产、协调项目和林业产业发展的关系、强调扶贫和公平原则、构建有效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