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研究塔里木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关系,以期促进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为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水文数据为2005-2020年流域焉耆站、同古孜洛克站、卡群站、西大桥站、阿拉尔站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土地利用数据为1980-2015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数据。结果表明:(1)1980-2015年,土地利用面积比例变化为-1.07%~1.16%,耕地面积增幅为1.16%,沙地面积增幅0.30%,草地面积降幅1.07%;(2)流域内各主要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2.99×108~67.46×108 m3,多年平均输沙量63.20×104~3070.00×104t;开都河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24 kg/m3,其余河流平均含沙量均大于4kg/m3;塔里木河流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均呈现下降变化趋势,且年输沙量的变异性(40.89%~73.11%)大于年径流量(15.54%~35.37%);(3)各主要河流的年径流量、年输沙量与耕地和城乡居民用地的占比均呈负相关关系,与林地、草地、沙地等均呈现正相关关系。建议合理进行土地开发,禁止盲目开荒种田,充分运用智能化手段开展在线动态监测,及时掌握水土流失情况,恢复和重建塔里木河流域生态。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洱海流域上游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及其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关系,以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解译得到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9年共计5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改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等方法,分析洱海流域上游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趋势及其相互影响。结果显示:(1)耕地、林地和草地是研究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转换类型,其他用地动态度最高(13.76%),草地最低(-2.17%);(2)运用改进的价值当量因子核算研究区ESV,其一级服务功能为调节服务>支持服务>供给服务>文化服务,二级服务功能中,水文调节的ESV最高,维持养分循环最低;(3)20 a洱海流域上游林地和草地的ESV最高,总体呈上升趋势,林地、草地和水域是主要的贡献因子和敏感因子。林地、草地和水域分别在2000-2005年、2010-2015年、2015-2019年生态贡献率最高,为62.62%、64.12%、53.66%;(4)各地类转入转出变化与其ESV变化呈线性关系,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的转入和转...  相似文献   

3.
星海湖是干旱地区典型城市湖泊湿地,其生态环境及生态需水量极大程度上受土地利用变化及相关政策影响。以星海湖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GIS-遥感技术解译影像,提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通过水量平衡原理、FAO56Penman-Monteith法开展1996-2018年星海湖湿地湖泊及周边植被生态需水研究,旨在为石嘴山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及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星海湖土地利用格局以水域为主,建设用地、草地次之。水域面积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从6.42km2(占比6.42%)增加至43.11km2(占比43.11%);区域植被面积仅在1996-2005年期间迅速增加,增加至20.68km2(占比44.35%),之后逐年减少,至18年植被总面积为9.21km2(占比19.64%)。(2)星海湖湿地生态需水总量整体呈增长态势,仅在2014年有所下降,在2018年生态需水总量达到最高:最小生态需水总量为13449.80×104m3,适宜生态需水总量为13674.34×104m3;1996年生态需水总量达到最低:最小生态需水总量为2177.11×104m3,适宜生态需水总量为2314.37×104m3。合理的土地利用配置及管理,对水资源合理规划管理及局部生态环境改善、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开展长江“1515”三道防线实施后的植被恢复效果分析,对评价生态修复成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5年和2021年高分一号卫星影像数据,运用像元二分模型和转移矩阵法,分析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评价安徽沿江地区植被恢复成效。结果表明,2021年较2015年植被覆盖度整体明显提高,其中高覆盖度由2015年的61%增加到2021年的88%;植被覆盖度等级主要由中高覆盖度、中覆盖度向高覆盖度转移,转移面积分别为18.57%和6.31%,其中安庆和芜湖发生转移的面积最为突出,植被恢复最好;“1515”防线内,以植被中高覆盖度、中覆盖度和中低覆盖度向高覆盖度转移为主,转移面积占比由大到小的区域依次为安徽沿江1 km(27.2%、16.79%和8.06%)、5 km(24.02%、13.91%和6.01%)、15 km(22.78%、10.79%和4.35%),芜湖市在“1515”三道防线的植被恢复效果最好;植被覆盖度等级向好转移以耕地、林地、裸地为主,转移面积占比为耕地>林地>裸地,其中耕地随着防线距离的增加而转移面积减少,林地和裸地随着防线距离的增加而转移面积增加。研究结果可为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和安徽沿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1980-2018年扎龙湿地及乌裕尔河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及其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扎龙湿地及其上游乌裕尔河流域的景观格局演变,为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与保护提供参考。利用研究区内1980-2018年5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区域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耕地面积从1980年的8629.648629km2增加至2018年的9527.909528km2;水域面积、居工地面积和盐碱地面积分别增加45.7446、57.9358和18.4618km2;林地面积、草地面积和沼泽地面积分别减少231.90232、742.33743和46.1646km2。1980-2000年研究区域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为耕地的面积1035.861306km2,草地转移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845.85846km2,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总体变化不大。(2)景观格局指数不稳定,沼泽湿地面积是扎龙湿地的优势景观类型,耕地是乌裕尔河流域的优势景观类型,除优势景观类型外各种景观类型破碎化严重,景观丰富度越来越低。(3)景观格局的变化是自然气候和社会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经济变化中的人均GDP、第一产业值以及城镇人口数量是导致整个研究区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年均径流量与扎龙湿地内部草地的变化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正>为强化对天然草地的科学管护和合理利用,友谊农场于2009年5—9月间对现有草地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摸清了草地类型、生产力和主要植被种类,为今后科学合理的利用和保护草地,调整草地生产规划提供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探索不同类型水体降温效应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缓解城市热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基于Landsat遥感数据,以福州市2002-2020年典型湖泊、河流为例,利用缓冲分析法定量描述不同类型水体降温效应的时空变化;对湖泊采用网格分析法、河流采用等距离分段分析法,探讨了水体周边景观特征对不同类型水体降温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福州市中心城区热环境问题加剧,水体成为环境内部的主要“冷源”;(2)城市河流比城市湖泊更具备“冷岛”潜力;(3)湖泊的降温效应受周边植被占比、建设用地占比影响较大,在湖泊周边120m内,当绿地面积占比>34%时,建设用地面积占比<48%,湖泊与绿地的综合降温效果最好;(4)河流的降温效应受周边植被占比、建设用地占比及裸地占比影响较大,在河流周边180m内,当绿地面积占比>44%时,建议建设用地面积占比<31%,河流可产生最大的降温效应。在未来城市规划中,水体周边景观的合理布设将有助于水体发挥最佳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淮河流域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背景下的水质变化,采用季节性 Kendall 趋势检验法对2003-2019年淮河流域110个监测断面水质变化进行了评估与分析。断面监测频率为双月(2003?2006年)或逐月(2007?2019年)中旬,主要测定水质指标为CODMn、CODCr、NH3-N 和 TP。选取各流域土地利用最大的3种类型(林 地、耕地和城镇用地)数据以及同期子流域各监测断面水质数据建立线性拟合方程,分析水质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2003-2019年淮河流域水质治理成效显著,水质呈好转趋势。Ⅰ~Ⅲ类水体比例呈上升趋势, 劣Ⅴ类水体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以沂沭泗河水系 CODCr和 NH3-N 指标改善最为明显;但流域内 12.73%、14.54%、16.36%、45.46%监测断面的CODCr、CODMn、NH3-N、TP指标有恶化趋势,尤其是淮河下游和沂沭泗河水系的TP污染有加重趋势。淮河流域各子流域CODMn、NH3-N以及TP指标与耕地和城镇用地面积比例显著正相关,其中耕地和城镇用地是污染物的主要产生“源”,当耕地或城镇用地面积组成越高时,源强越大,对水质的恶化影响也越大;而CODMn、NH3-N、TP指标与林地面积呈负相关,林地作为水体潜在污染物“汇”,能很好地拦截和缓冲降雨冲刷产生的污染物,当流域内林地面积增加,污染物浓度则降低。未来淮河流域水环境管理措施应结合水系水质分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磷污染的管理,重点把控高污染、易反复的地区和水质指标。  相似文献   

9.
黎河是引滦入津工程的唯一通道,本文以遵化市黎河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2个具有代表性的水质监测点,于2022年3月至6月进行水样采集,选用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 4-N)、总磷(TP)、溶解氧(DO)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5个水质指标进行检测。基于遥感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软件生成4种空间尺度的圆形缓冲区域,提取了不同空间尺度的景观格局指数,采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RDA),探讨了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黎河水质整体偏好,总体达到Ⅱ类标准,但仍存在超标水质,其中输水期水质明显好于非输水期。多数点位COD、TP值超过Ⅱ类水质标准限值,其余水质指标年均浓度均达到Ⅱ类以内水质标准。②不同尺度缓冲半径内占地类型均以林地、耕地、建设用地为主,建设用地、水域面积比例的增加可导致水质的恶化,林地、草地增加可对水质起到提升作用。③不同空间尺度缓冲区景观格局指数对水质具有较好的解释度,500m半径缓冲区景观格局对水质的解释能力最强,解释度达59.8%,其次为1000m尺度(56.0%)。因此,加强500m半径缓冲区尺度土地利用的优化对保护流域水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可为合理优化流域土地资源提供基础参考,从而保护流域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是内陆湿地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广泛的生态效应。2000年以来,鄱阳湖湿地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发生了较大变化,有必要探究由此引发的生态效应。利用2000-2013年共4个时期的遥感影像,借助RS和GIS工具研究了鄱阳湖湿地各时期的LUCC及其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通过景观指数计算,分析了总体景观格局和不同景观类型的变化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总体景观格局指数主成分综合值及其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水体和耕地面积逐年下降,林地、建设用地和沙滩地面积逐年增加,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由2000年的249.08上升到2013年的251.41,土地利用强度持续增加;总体景观格局指数和不同景观类型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景观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和破碎化,连通性降低,稳定性变弱;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与总体景观格局指数相关系数为0.927,呈显著正相关,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使鄱阳湖湿地景观格局趋于负面化。研究结果反映LUCC引发景观的破碎化和不稳定、鄱阳湖湿地面积的减少以及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负向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1.
研究植被/工程复合作用下的泥沙效应,为科学阐述黄土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耦合作用下的调水调沙效益提供参考依据。马家沟流域土地利用主要分为草地、林地、梯田、坡耕地、灌木林地、裸地、居民地和水域8类,流域布设各类淤地坝64座。基于SWAT模型,对比分析了多林流域和少林流域对流域泥沙的调节作用,分析了淤地坝淤积库容、单坝拦沙效益,研究了流域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研究结果表明,森林植被除了缓洪增枯,同时可以减少流域侵蚀产沙,农果地与全林流域相比,输沙模数为后者的1.5倍;淤地坝坝控面积与坝高、库容与坝高均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2=0.8121、0.8603。黄土区流域植被/工程复合作用下水土保持效果显著,而在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中,淤地坝减沙贡献率最大,达40%以上。  相似文献   

12.
滇池主要入湖河流水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及水环境修复提供理论依据,选取滇池4条主要入湖河流(盘龙江、宝象河、柴河、捞渔河)为研究对象,同时采集农田排污口5个、城市排污口5个、雨水3个共计13个水样,按照河流流经区的不同土地类型,共布设28个样点,对其水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调查,并结合流域土地利用类型,探讨了流域水化学特征对环境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滇池流域4条主要入湖河流的pH值为6.50~7.77,均值为7.03;电导率(EC)为6.3~85.0 mS/m,均值为33.0 mS/m;总溶解固体(TDS)为40~540 mg/L,均值为210 mg/L,空间上均表现出沿河流自上游向下游递增的趋势;4条主要入湖河水中阳离子以Ca~(2+)为主,占主要阳离子的65%,阴离子则以HCO~-_3为主,占主要阴离子的84%,入湖河流的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2+)型;河道径流主要离子浓度均表现为自上游向下游增加的趋势。Ca~(2+)、Mg~(2+)和HCO~-_3主要指示了研究区地质条件对水环境的作用,K~+、NO~-_3、SO■主要指示了农业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Na~+、Cl~-主要指示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更高效、大范围的获取草海水质状况,分析草海水体营养状态,本文利用实测水质数据与遥感影像的关系建立反演模型,反演草海2000-2015年水质指标,包括Chl-a、TN、TP、CODMn、SD,并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对草海水质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通过波段组合与实测数据建立水质参数反演模型能高效、大面积的获得草海水质分布情况,评价得知草海从2000 - 2005年、2010 - 2015年,整体水质均为中营养、轻度富营养状态,TLI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2)草海水质季节变化明显,四个季节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主要原因是草海春、夏季节农耕及旅游活动等较频繁;(3)空间上看,草海入水口及湖周围综合营养指数比湖中心及出水口高,其原因是因为入水口靠近城市,城市污水排入湖中,湖四周农业污染源大量存在所致。  相似文献   

14.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结构快速变化,直接影响入库的土壤侵蚀、径流及土壤养分流失输出;研究土地利用结构对地表径流养分输出及地表水质影响,可为控制地表水质和水体富营养化提供基础数据。选取三峡库区低山丘陵区的秭归县兰陵溪小流域集水区,代表以林地(S1)、林地+园地(S2)、园地(S5)为主的典型土地利用结构,自动采集水样,常规监测及典型降雨径流过程连续监测,探究地表径流土壤养分氮磷浓度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显示,雨季集水区间径流的氮素浓度存在较大差异,S5的氮磷输出浓度都显著高于S1和S2(P<0.05);集水区间径流的氮磷浓度变幅差异显著(P<0.05),氮磷输出浓度表现为S1相似文献   

15.
探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磷、泥沙负荷以及截留能力的影响,为制定珠溪河流域面源磷污染治理措施提供重要支撑,也为鄱阳湖流域磷污染精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10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SWAT模型对珠溪河流域面源磷负荷、泥沙负荷以及径流进行了模拟研究,并结合水文水质实测数据对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相关系数R 2和Nash-Suttclife模型效率系数E NS均满足SWAT模型在研究区的适用要求;泥沙与总磷的负荷强度与耕地、建设用地的覆盖率呈正相关,与林地、草地的覆盖率呈负相关,且总磷负荷强度与泥沙负荷强度有较高的重合性;2010年、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的总磷、泥沙年均入河系数分别为0.535、0.736和0.558、0.752,2个时期的泥沙与总磷入河系数中北部大于南部。控制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污染物排放是减少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进行退耕还林或退耕还草能有效截留污染物质以及起到防沙固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三湖”流域独特的地理以及资源优势使其成为玉溪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三湖”流域为例,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建立生态风险模型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统计学分析、重心转移等方法对研究区内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以及生态风险演变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由于社会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导致建筑用地的分离度等在研究期内呈线性减少趋势,而草地的破碎度在20年将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0.55增长到2020年的0.93。(2)生态风险格局在空间上呈现显著正相关,Moran’s I指数由2000年的0.522下降至2022年的0.513,表明研究区内景观生态风险值在空间分布上的依赖性减弱,空间趋同性逐渐降低。(3)研究区内多年间生态风险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生态风险格局重心整体向西南偏移,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的林草地带以及湖泊周围,20年来面积增加了6212.07公顷。研究结果为流域内资源的开发、生态安全保护等重大决策提供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