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5 毫秒
1.
玉竹是一种观赏价值极高的野生地被植物,可用于园林中的遮阴环境。目前人工栽培玉竹主要靠根茎繁殖,其繁殖系数较低,关于种子萌发的研究不多,有必要确定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为野生玉竹的引种驯化和园林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笔者采用了温度、光照、浸种等不同处理对崂山地区野生玉竹种子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竹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20℃/25℃和25℃;避光处理对种子萌发有较明显促进作用;在35~40℃温水中浸种18~24h有利于种子萌发,发芽率为86.7%。  相似文献   

2.
以野生新疆郁金香(Tulipa sinkiangensi)种子为材料,比较了不同消毒方式、是否剥皮、赤霉素预处理质量浓度、基本培养基、培养温度对种子无菌萌发及鳞茎形成的影响。无菌播种试验结果表明:75%乙醇处理30 s结合2%次氯酸钠消毒10 min是种子的最佳消毒方式,污染率为0%;未剥去种皮的种子在4℃下发芽率较高,而剥去种皮后在25℃下发芽率较高。4℃有利于打破种子休眠,而25℃更适宜种子萌发和生长,结合采用600 mg/L赤霉素预处理24 h,1/2MS为基本培养基,是新疆郁金香种子无菌萌发的最佳条件,在此条件下发芽率达96.7%,且芽生长势强。试验还发现:剥皮处理不会显著提高萌发率,但可显著缩短种子萌发时间,使芽生长更健壮,且约有80%以上能形成离体小鳞茎,成球率显著高于土壤播种试验;不剥皮会导致萌发的芽细长柔弱,逐渐死亡或生长畸形,且不能形成离体小鳞茎。本试验建立的新疆郁金香无菌播种和鳞茎形成体系,为野生郁金香的离体资源保存和实现我国野生郁金香资源的保护及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滇重楼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条件。[方法]采用不同的温度条件(15、20、25℃)对滇重楼种子进行培养,观测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20℃恒温条件下,培养55 d后,种子开始萌发,100 d后萌发率为98.89%,根的生长情况也最好;15和25℃条件下培养的种子,萌发率低,萌发不整齐,根生长缓慢。[结论]20℃恒温是滇重楼种子萌发及根系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条件。  相似文献   

4.
以野生蓝色花卉阿拉伯婆婆纳种子为试验材料,对其萌发特性及萌发期耐盐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阿拉伯婆婆纳新鲜种子存在休眠,赤霉素处理能有效打破休眠,浓度为50 mg·L~(-1)处理效果最好;种子萌发对温度要求不高, 15~35℃范围内发芽率均在90%以上,最适合萌发温度为25~30℃,变温不利于种子萌发;种子在土壤表层和覆土0.5 cm时萌发情况较好,覆土3 cm时种子不出苗,种子萌发受黑暗抑制; 25~50 mmol·L~(-1) NaCl胁迫能促进阿拉伯婆婆纳种子萌发和幼根生长,种子能较好地耐受低盐胁迫。  相似文献   

5.
筇竹种子萌发及温度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温度对筇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筇竹种子为试验材料,设定了16 ~30℃共8个梯度恒温温度处理,对筇竹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生长的指标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温度对筇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先升高后降低,20℃温度下发芽率最高(79.44%),20~24℃下种子萌芽率差异不显著,是筇竹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区间;幼苗生长速率随温度的增加先增快后减慢,24℃温度下生长最快,24 和26℃下幼苗的生长高度以及胚根生长长度差异不显著,是筇竹幼苗生长的最适温度区间。温度过高或过低均抑制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对野生河北木蓝进行繁殖试验,为其大规模的引种驯化提供依据。[方法]设计了扦插、种子萌发2组试验。[结果]在扦插试验中,IBA50~300mg/L均不同程度提高河北木蓝插条的成活率,其中以IBA300mg/L处理效果最佳,成活率达80%。该方法适用于木蓝大规模的引种驯化。在野生种子萌发试验中,热水浸种5min、浓度95%浓硫酸浸种处理对打破种子休眠有明显作用,以浓硫酸处理在砂基质中培养萌发率最高,冷水浸种24h对促进种子萌发无明显作用。[结论]引种河北木蓝在保持水土、发展畜牧业、恢复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不同环境条件对外来入侵杂草胜红蓟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外来入侵杂草胜红蓟的综合治理及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在不同光照、温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pH值等条件下研究其对胜红蓟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胜红蓟在光照时间12~16h萌发率高,生长良好,最适光照时间为16h;温度低于10℃或高于35℃种子基本不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5℃;最适土壤含水量为30%~50%,根、茎比例分配均衡;pH 5~8均适合其生长,在偏酸性土壤生长较好。贵州的生态环境有利于胜红蓟生长,满足其得以迅速扩展的必然条件,因此应加强防除工作。  相似文献   

8.
普洱姜花种子萌发特性及贮藏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秀  熊友华  刘念  寇亚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496-9497
[目的]为姜花属植物的引种驯化、杂交后代的培育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研究温度、基质、光暗条件对普洱姜花种子萌发的影响,并且对其适宜的贮藏温度和湿度作了初步探讨。[结果]普洱姜花种子的适宜萌发温度为25~30℃;在珍珠岩、沙子、滤纸3种基质中,以珍珠岩为基质黑暗处理种子萌发率最高,且萌发整齐、迅速;种子不存在休眠现象,种皮也不存在抑制物质;贮藏时适宜保持干燥。[结论]影响普洱姜花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基质的保水能力。  相似文献   

9.
不同温度对蔷薇红景天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温度调控提高野生蔷薇红景天(Rhodiola rosea L.)种子发芽率。[方法]对野生蔷薇红景天种子进行不同时间4℃低温预处理,采用不同温度梯度进行恒温培养和变温培养,研究不同温度对野生蔷薇红景天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种子最大发芽率出现在4℃低温预处理35d,30℃恒温培养条件下,为58.89%;而CK发芽率最低,仅为10.00%。[结论]在红景天种子萌发前采用低温预处理种子,有利于打破种子休眠和促进种子萌发;红景天种子萌发对温度非常敏感,培养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抑制野生蔷薇红景天种子萌发;而变温条件更有利于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10.
以药用植物桔梗种子为材料,研究了低温、干旱及其互作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旨在探索在春寒干旱条件下其种子萌发对策及生态适应性,为桔梗野生种群恢复及人工栽培群体构建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温度、干旱及其互作对桔梗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显著影响.0-10% PEG水分条件下,在变温10/20℃及恒温15-25℃下桔梗种子能够良好萌发(10% PEG、20℃除外),而15% PEG可显著抑制萌发.低温(10℃)下种子萌发始时间延迟,发芽率降低.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10℃发芽率呈先升后降趋势,而其它温度下,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呈下降趋势.随温度的降低,幼苗根长、茎长及鲜重均呈下降趋势,且幼根生长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1.
利用控制试验研究了乌拉特肋脉野豌豆种子对温度(15℃,20℃,25℃和30℃)和干旱胁迫(PEG-6000,0%,5%,10%,15%和20%)的响应,以探索其在不同水热条件下种子的萌发状况。结果表明,温度、干旱胁迫及其互作对肋脉野豌豆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均具极显著影响;肋脉野豌豆种子在4个温度下的发芽率均较高且无显著差异,但发芽率在25℃时达到最高,30℃下最低,表明高温条件不利于肋脉野豌豆种子的萌发;各个温度下,随着PEG处理浓度的增加,种子的各项指标均呈递减趋势,且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强萌发进程减慢,但在0%~15%的胁迫处理下,15℃~25℃下种子的发芽率基本无显著差异,而当温度到达30℃,种子萌发率显著下降,表明在较高的温度下,PEG对种子的萌发抑制作用加强,且其抑制作用随着PEG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15℃下,5%PEG胁迫处理对肋脉野豌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等指标均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幼苗生长促进作用明显,表明低温处理下肋脉野豌豆幼苗对水分胁迫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细叶百合的种子萌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东北林业大学花圃内栽培的2年、3年生细叶百合以及大庆野生细叶百合种子为材料,观察百合当年种子和隔年陈种子在不同光照强度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萌发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栽培2年的细叶百合种子适合萌发的温度为20℃,种子萌发对光反应不敏感,15、25℃抑制种子萌发;栽培3年的细叶百合种子适合萌发的条件为20℃恒温、24h光照,光照强度与种子萌发完全所需时间成反比;野生细叶百合种子适合萌发的温度为20℃,光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隔年陈种子萌发率没有下降,25℃时萌发率最高,弱光能提高种子萌发率。细叶百合从野生到栽培,光对种子萌发从一定程度的抑制,转变为一定程度的促进。  相似文献   

13.
种子休眠的解除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为明确温度对于打破梨极早熟优新品种苏翠1号种子休眠的作用以及对萌发后幼苗生长的影响,提高杂交后代种子的成苗率,以苏翠1号种子为试材,采用4、8、12、25℃恒温和8℃—4℃—8℃、4℃—8℃—12℃变温对种子进行破除休眠处理。通过对种子萌发、生长等各指标进行调查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处理后,种子萌发及生长均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4℃—8℃—12℃变温处理后种子的萌发率、生根率、子叶伸展率分别高达78.83%、76.67%、45.83%,且萌发后的幼苗长势较好,培根长为5.19 cm,地上部分长3.62 cm,单株质量为183.65 mg。综合各项指标,对促进解除苏翠1号种子休眠的温度组合的效果表现为4℃—8℃—12℃处理>8℃处理>8℃—4℃—8℃处理>12℃处理>4℃处理>25℃处理,可将4℃—8℃—12℃变温处理作为打破砂梨苏翠1号休眠、促进种胚生长的最佳处理方式。本研究结果可为梨等果树和林木的育种以及种苗的生产提供技术路径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试验探讨了不同温度、pH和湿度处理对百脉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pH和湿度处理对百脉根种子的萌发均有显著影响。百脉根种子在24℃左右时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最高,分别为64%和24.0;pH为6时其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最高,分别为64%和24.7;当湿度为40%时,百脉根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最高,分别为72%和25.0。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山东特有植物烟台翠雀(Delphinium chefoense Franch)种子的形态特征及其萌发特性。[方法]测定烟台翠雀种子的大小、千粒重及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发芽势和发芽率。[结果]15℃为烟台翠雀种子最适宜萌发的温度,发芽率可达65.33%;50℃是其较合适的浸种温度,发芽率为79.33%;赤霉素(GA3)对烟台翠雀种子的发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以250 mg/L效果最好,发芽率达85.33%。[结论]该研究可为烟台翠雀的引种驯化、资源保护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多花山竹子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初步探讨了多花山竹子(GarciniamutifloraChamp)的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长的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多花山竹子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出现种子两端长根现象,在自然条件下萌发成活率较低(<6%),且萌发迟缓,萌发整齐度差,其主要原因是内种皮的致密性和不透气、不透水种子剥皮后萌发快、萌发整齐度好;光暗条件对多花山竹子种子的萌发并无影响,但温度对种子的萌发有较大影响,当温度低于8℃时,种子不能萌发;多种生长调节剂对多花山竹子的萌发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可提高种子的萌发整齐度,其中以6-BA效果最明显;不同生长调节剂对幼苗生长的效应是不同的,6-BA主要促进地上部分生长,对地下部分生长不利,而NAA则相反  相似文献   

17.
呼伦贝尔野生黄花苜蓿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呼伦贝尔草原野生黄花苜蓿种子的形态特征、萌发特性、硬实特性、吸水规律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野生黄花苜蓿种子具有较高的硬实特性,其硬实率高达83%:机械处理能够较好的破除硬实,处理后种子发芽率可提高81.45%。黄花苜蓿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5℃~25℃,最低温度15℃,最高温度30℃。  相似文献   

18.
温度和播种基质对5种野生百合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宝兴百合、大理百合、岷江百合、山丹花和黄绿花滇百合等5种野生百合种子为材料,利用4类不同基质,分别于室温和恒温条件下播种,探讨温度和基质对野生百合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5种野生百合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为20℃,在红土和混合基质(腐殖土:珍珠岩:红土=2:1:2)中3~7d开始萌发,在腐殖土和草炭土中10~15d开始萌发,萌发后均快速生长.岷江百合种子在腐殖土里发芽率最高,另外4种野生百合在草炭土里的发芽率最高.在草炭土里播种的百合种子,虽萌发较晚,但萌发后长势较快,以岷江百合种子生长势最快.  相似文献   

19.
为开发特色野生植物资源,以野生薄皮木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处理,包括培养温度15、20、25、30、35℃和变温15℃/25℃,覆土厚度0.5、1.0、1.5、2.0、2.5、3.0 cm,GA3质量浓度0.5、1.0、1.5、2.0、3.0 mg/L,NaCl溶液50、100、150、200、250、300 mmol/L,研究野生薄皮木种子萌发特性和萌发期耐盐性。结果表明:野生薄皮木种子萌发最佳温度为25℃,变温15℃/25℃不利于种子萌发;种子最佳播深为1.0 cm,覆土2.5 cm以上种子不出苗;GA3处理能有效促进种子萌发,1.5 mg/L GA3为野生薄皮木种子发芽最佳浓度。50~100 mmol/L NaCl环境下幼苗正常生长,150 mmol/L NaCl开始抑制幼苗生长,表明种子对低浓度NaCl胁迫有一定的适应能力,高浓度NaCl胁迫则引起植株死亡或种子不能萌芽。  相似文献   

20.
《天津农业科学》2016,(7):111-114
对新疆天然分布的两种沙棘属植物种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种子萌发特点进行了研究。以野生中亚沙棘、引进俄罗斯大果沙棘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其在20/30℃、15/25℃、5/25℃、10/20℃、20℃、5/15℃、2/5℃条件下的萌发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种的沙棘种子萌发情况差异均较大,2/5℃低温可以完全抑制两种沙棘种子的发芽,温度升高对沙棘种子发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野生中亚沙棘在各变温条件下萌发率均高于俄罗斯大果沙棘。两种沙棘的最适温度均为20/30℃,在此温度下野生沙棘种子萌发率为92%,大果沙棘为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