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规模经营下粮食经营主体的持续生产意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充分调动粮食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培养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和保障粮食持续稳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山东省陵城区、临邑县的220个经营主体的实地调研,通过Logit模型对粮食经营主体持续经营意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经营主体年龄、兼业化、家庭收入、土地流转、对补贴满意度、政策支持满意度和参加合作社对粮食经营主体持续生产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结论】加强农业政策补贴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建立综合性收入补贴,对种粮农民的收入进行补偿,巩固"收入路径依赖型"粮食经营主体的种粮意愿与积极性;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培养适应新时代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提高农户粮食种植积极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底线。【方法】以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为理论框架,界定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内涵特征,构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9—2019年黑龙江省相关统计数据测度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并探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的组态路径。【结果】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由基础保障能力、市场调控能力、生产供给能力、利用国际市场资源能力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能力5个维度构成,各维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对于黑龙江省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而言,基础保障能力、利用国际市场资源能力、农业现代化发展能力均呈现递增趋势,生产供给能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而市场调控能力则呈现先下降后提升的U型趋势。【结论】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需要强化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协调机制与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3.
基于粮食生产能力的APEC地区粮食安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具有典型代表性且在世界粮食供给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地区为研究区域,开展基于粮食生产能力的粮食安全评价研究。【方法】利用机制法模型测算区域的土地生产潜力和粮食生产潜力,并以此作为粮食安全评价的基础;分别从粮食生产与消费、粮食增产潜力、人口承载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分析APEC各成员体的粮食安全形势。【结果】APEC地区粮食生产潜力总和为17.39亿t,其中中国的潜力总产5.69亿t,为区域内最高。比照当前的粮食现实产量,总体来说,各成员体均具有一定的增产空间,但如果综合考虑人口承载、粮食消费等情况,各成员体的粮食安全形势呈现分化态势,除日本、韩国外,发达成员体总体上略好于不发达成员体。【结论】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区域粮食生产潜力并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将是保障APEC地区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全国粮食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的背景下,综合分析区域间粮食供需匹配状况,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国家统计数据、利用通用的折算方法,估算了不同地区的粮食需求总量、粮食产需比和粮食供应缺口等。【结果】 全国粮食供应存在缺口,但口粮供给绝对安全;不同地区粮食需求构成差异显著,饲用粮是大部分地区最主要的粮食消耗路径;全国19地粮食产量难以实现自给自足,地区间产需状况存在失衡;全国1/3地区能够产生余粮,北方地区为粮食安全做出贡献;但从当前粮食供需情况来看,区域粮食产需失衡情况仍整体可控。【结论】 未来应进一步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构建更加完备和系统的粮食生产补偿机制,着力推动全国粮食生产布局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下,探究世界粮食贸易的发展格局与趋势,有助于中国对国际粮食贸易市场做出合理地预判,进而更有效地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方法】基于1990—2020年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粮的世界贸易数据,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世界粮食贸易网络模型,利用复杂网络相关测度指标对世界粮食贸易的格局与趋势分析。【结果】31 a间,世界粮食贸易网络经历了迅速扩张到缓慢增长的过程,贸易网络日益复杂化;1990—2020年世界粮食贸易网络连通性增强,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呈现“抱团化”趋势;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粮贸易的核心出口国(地区)变化不大,而核心进口国(地区)波动性较强;中国在出口贸易中拥有众多合作伙伴,是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在进口贸易中,贸易集中度高(尤其是玉米),对贸易伙伴的依赖性较强。【结论】利用国际粮食贸易补充与保障中国粮食市场时,应充分考虑世界粮食贸易网络的复杂性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模式的人均粮食需求量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唐华俊  李哲敏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1):2315-2327
【目的】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人均资源极其稀缺,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人均粮食需求量是计算国家粮食需求量、制定保障粮食安全相关政策时的基础性指标。论文首次从居民营养健康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国人均粮食需求量的组成部分,测算基于平衡膳食模式下的中国人均粮食需求量,为实现资源的效用最大化、确保中国粮食安全提供新的数据支持,也为相应消费引导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膳食平衡分析法计算基于平衡膳食模式下的人均口粮和饲料用粮、加工用粮的需求量;采用趋势预测法计算种子用粮、工业用粮、损耗等人均需求量。在此基础上,应用情景分析法讨论其不同影响程度。【结果】基于平衡膳食模式的人均粮食需求量不超过400 kg•a-1;其中,低方案为252.64  kg•a-1,中方案为322.07 kg•a-1,高方案为386.60 kg•a-1。近年来,中国实际人均粮食消费量在406.09-378.88 kg•a-1波动,实际值大于基于平衡膳食模式下的人均粮食需求量。【结论】中国人均粮食需求量 322.07 kg•a-1,基本满足中国人均粮食安全的需求量。如果中国粮食人均占有量386.60 kg•a-1,就能够基本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目前,中国居民由于不合理的食物消费结构模式,造成基于平衡膳食模式下的人均粮食需求量与人均粮食消费量存在差异。为此,国家应该以营养健康为目标调整食物生产结构、加强居民对平衡膳食结构等食物消费认识的宣传普及工作,以及引导居民建立合理的食物消费习惯。  相似文献   

7.
【目的】乡村振兴是中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之一。【方法】从生产资料、生产投入、生产效率、经济效益、产出效率和生态环境六个层面构建了粮食安全监测指标体系。通过对2000—2021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合成了中国粮食安全监测预警指数,并根据指数确定了粮食安全的警戒等级和警线标准,以此来评估粮食安全的发展水平。【结果】乡村振兴战略与粮食安全监测预警之间相互支撑;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层面均得到了有效改善;粮食产能提升的效果显著。【结论】2000—2009年间,中国粮食监测预警指数处于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区间,2009—2012年处于中等风险区,2013—2016年处于较低风险区,2017至2021年处于低风险区;根据预测结果未来五年中国粮食安全监测预警指数仍然处于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解决陕西省粮食供需日益突出的矛盾找出对策。【方法】在分析陕西省人口变动及粮食供需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计算2004—2020年陕西省耕地赤字率,对当前陕西省粮食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未来10 a陕西省粮食安全水平进行预测。【结果】随着人均粮食消费量的增长,陕西省耕地赤字率持续增长;未来10 a陕西省粮食供需剪刀差不断扩大。【结论】加强耕地保护力度,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稳定粮食价格;完善粮食储备体系有利于改善陕西省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黄淮海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开展农业遥感研究与应用,对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通过调研和查阅文献,详细分析了黄淮海地区农业遥感研究进展,并从科研队伍、研发能力、科技成果、应用服务等方面总结了农业遥感发展现状。【结果 】现阶段黄淮海农业遥感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技术研发、科研平台建设和产业应用等方面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结论 】提出强化区域农业遥感技术研究方向、构建黄淮海农业遥感基础数据库、建设农业遥感信息服务平台、拓宽农业遥感应用等发展思路与建议,以期推动黄淮海地区农业遥感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甘肃省农户科学储粮的现状及问题,在藏粮于民背景下对引导甘肃省农户科学储粮、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供对策建议。【方法】在对甘肃省4市的1420个种粮农户展开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调研地粮食生产现状、农户存粮现状、农户科学储粮仓现状的数据分析。【结果】研究总结出农户储粮存在的储粮意识、存粮数量、政策扶持、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等问题。【结论】基于以上农户储粮问题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战略,从加强储粮技术宣传推广、改善农户储粮条件、建立健全规范化管理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提出引导农户科学储粮、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如何保障粮食安全——积极利用国际市场【文件】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更加积极地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有效调剂和补充国内粮食供给。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秦富说,去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20字方针,这次中央"一号文件"则提出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体现了把粮食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针对福建粮食物流、储备问题与痛点提出福建省数字化粮食物流体系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优化福建省数字化粮食物流体系提供参考,切实扛稳筑牢粮食安全的重任。【方法/过程】通过对福建省粮食需求、物流现状进行分析,探究福建省数字化粮食物流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供应链、信息化、标准化、基础设施等方面问题。【结果/结论】为促进福建省粮食物流体系高质量转型升级,从“集”“转”“智”“融”四方面提出了:构建粮食供应链网络,强化物流全局意识;重视标准体系建设,实现运转智能高效;做好智能物流基建,强化粮库数字化水平;融合发展物流与信息化,搭建粮食物流信息平台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设置提供决策参考。【方法】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江西省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现状与问题,以及工作思路等开展分析与研究。【结果】江西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取得良好成效,但在队伍建设、服务模式、服务成效、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结论】需要从明确工作目标、加强选派工作、拓展优化服务内容与方式、加强平台建设、完善绩效评价、健全激励机制等方面,完善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思路,并健全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4.
粮食安全的新概念和新要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粮食安全”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1973年,当时,它是针对“世界粮食危机”提出的一项政策目标。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举行了世界粮食会议,建立了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并加强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的工作,从资金和技术两个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粮食生产;呼吁各国在“公平、互利”的原则下,发展粮食贸易,建立国际谷物储备,保障粮食供应;设立粮食安全委员会,定期监测世界粮食形势,交流有关经验。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推动各国政府重视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国家政策措施,进而把粮食安全落实到“国家粮食安全”之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粮食供需平衡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本前提,主销区粮食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需要靠物流来助力和实现。通过该研究为主销区粮食供需平衡提供物流方面的助力措施。【方法/过程】通过分析粮食物流进行价值创造的时间、空间和增值效应,阐述主销区粮食物流的生产、调入和储备职能,即保障基本供给、实现跨域转移和满足持续消费,以福建省为例剖析了主销区粮食在生产布局、运输过程和储备制度等方面的物流现状。【结果/结论】研究表明,主销区粮食物流存在着生产形势不乐观、运输网络欠顺畅、储备压力不轻松等问题,对此提出了生产上要发掘潜力和稳产增效、运输上要开辟通道和优化网络、储备上要完善设施和有效管控等物流助力措施,以确保主销区粮食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提高江苏粮食生产力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国家最新保障粮食安全相关文件精神,针对以科技创新来提高江苏省粮食生产力进行对策探讨:指出江苏省粮食趋紧,科技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首要途径;在对科技保障江苏省粮食安全进行可行性分析和阐述科技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依靠科技保障江苏省粮食安全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河南省作为粮食生产大省,研究其粮食产量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稳定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以1999—2018年河南省123个县域粮食产量为基本数据,借助趋势产量模型、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以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时空变化以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从时间上看,河南省粮食产量呈现线性增长趋势,2003年粮食产量波动最大,2005—2006年粮食产量增长率最高。从空间上看,河南省粮食产量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高—高、低—低是主要的空间聚类模式,且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南方向转移。从驱动因素上看,粮食播种面积是河南省粮食增产的关键因素,化肥提纯量、农药使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总人口以及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对粮食生产有正向作用也有负向作用,除化肥提纯量和总人口外,其他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高、低值区在空间上发生明显转移。【结论】为继续保障河南省粮食安全,推动粮食增产,需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维持耕地面积基本不变,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科学评估粮食安全体系,保障粮食安全。【方法】采用SEM结构方程测算了1978—2022年中国粮食的发展水平、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在粮食安全总指数的基础上对未来10年的粮食安全进行预测。【结果】结果表明:经济因素和生产因素对粮食安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生产因素和环境因素对经济因素具有推动作用。1978—2010年粮食安全指数呈负值,2011—2021年转为正值,且2021年指数值最高。【结论】未来粮食安全状态持续上升,各影响因素发展存在差异,需要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实现粮食安全状态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研究宣城市水稻生产形势,为宣城市水稻生产工作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推动宣城市农业发展进度。【方法】本文从宣城市水稻生产概况为落脚点,对水稻种植面积与总产占比粮食的比重、水稻种植结构及特点、再生稻种植面积和品种情况、 稻作区划和优质专用水稻生产分布等角度进行分析。为进一步阐述宣城市水稻生产形势,便从宣城市水稻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结合问题所在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结果】想要有效推动宣城市水稻生产发展能够顺利进行,便要严格落实地方粮食安全主体责任,立足实现粮食面积、产量目标。加大宣传,积极引导农民做好种植管理,因地制宜做好种植结构安排,尽全力保障粮食产量及品质。稳定水稻面积,支持双季稻、再生稻生产,发展糯稻产业,创建优质专用稻示范片。【结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粮食供给需求开始增加,想要保证粮食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便要从问题的角度出发,现如今,宣城市水稻生产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为:种子市场多、乱、杂的现象仍然存在;水稻种植面积变化较大;栽培技术未能得到高效应用等问题,在了解问题所在后,便要结合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够保证宣城市水稻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够提高宣城市水稻的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20.
摘 要:【目的】新时代探析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方法】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研究和文本分析研究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着力点,对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实践路径。【结果】研究发现,当前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引领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着政治引领缺力、思想引领缺失、群众引领缺位、社会引领缺席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结论】为切实有效解决当前问题,必须始终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领导的政治引领,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新发展理念的思想引领,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引领,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以平安为基础的社会引领,真正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上充分发挥出来,确保乡村全面振兴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