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10年的定点资料统计,分析了天水旱作地区自然降水生产潜力开发程度、适宜开发程度及可开发程度;并就资源和环境条件对水分生产潜力开发的制约问题进行了讨论,分阶段分层次提出了生产潜力适度开发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对武川旱农区主要农作物在自然降水条件下的生产潜力经田区试验结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范·费尔图依森(H·T·Vanvetu—nizen)介绍的“农作物生产潜力的估算方法”为基础,结合本地区气候资源及试验资料加以修正进行测算。初步明确了该地区主要农作物生产潜力值,并分析了提高降水利用率的限制因子及提高该地区生产潜力的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3.
针对西北黄土高原地域辽阔,自然和社会生产条件差异大的特点,为解决实行多熟种植开发夏闲地决策难度大的问题,研制了西北黄土高原夏闲地开发可行性决策咨询系统。该系统能够按照综合定的条件进行自动推理和判断,提出夏闲地开发可行性决策方案。根据某一生产单位或地区具体生产条件,通过人机对话的形式,可迅速地逐步分析热量,水分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可行性,并给出可能的多熟作物组合形式和复种指数,为夏闲地开发提供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4.
在汉化Visual Foxpro 6.0 支持下开发出的农药信息咨询系统具有强大的功能, 以农药处方、农药性能数据库为基础, 针对不同病虫草害提出一系列可供用户选择的处方与详 细说明, 同时提供病虫害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措施。系统模糊查询性能强, 灵活方便, 提供较完 整的信息量, 可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咨询系统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旱地农业建设的技术路线与途径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旱地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我国旱地农业战略地位和主要特征的分析,从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旱地农业建设的技术路线,总结分析了旱地农业建设的技术途径。指出我国旱地农业建设应以降水的高效利用为中心,提高降水利用率、降水生产潜力开发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并完善集雨补灌技术。  相似文献   

6.
近50年贵州省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贵州省81个气象站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DEM数据,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估算了全省气候生产潜力,分析了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地形因子和气候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来,贵州省气候生产潜力在1363.9~1620.3g·m-2·a-1之间,就其变化趋势而言,气候生产潜力呈微弱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140g·m-2·a-1。气候生产潜力异常偏少年份多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而异常偏多年份在近50年中仅出现过1次(1972年)。区域分布差异性明显,基本上呈"三级阶梯式"分布,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而且随着海拔升高,气候生产潜力逐渐降低,两者呈显著负相关。气候生产潜力受到气温和降水的双重影响,增温和增湿均有利于气候生产潜力的增加,但降水是限制气候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立足宁南旱地小杂粮生产现状,通过分析影响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提出了以持续增进降水生产潜力,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农田水分效率为重点,大力推广优质高效抗旱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优化集成抗旱节水农业技术、培肥土壤、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加强产业化开发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
呼伦贝尔典型草原区牧草气候生产潜力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迈阿密模型和Tharnthwaite Memorial模型研究了呼伦贝尔典型草原区6个旗县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牧草气候生产潜力在4925.500~5551.542 kg/(hm2.a),潜力较大,地区差异不很明显;最大潜力地区在降水量较多的陈旗以南一带,北部新右旗至满洲里一带的降水较少,气候潜力普遍偏低;牧草气候资源潜力的利用率陈旗以南地区为34.2%~37.9%,新右旗至满洲里一带为27.6%~30.9%,表明现实的生产力远未达到气候生产潜力,尚有很大潜力可以开发;与气温相比,降水量是限制该地区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的主导因素,决定牧草气候生产潜力高低的关键因子是水热组合情况;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降水每增加1 mm,牧草的生产潜力增加8.7111~14.0877 kg/(hm2.a);用气温、降水量与牧草气候生产潜力建立的6个县级单元气候评估模式均通过了0.01信度检验,模拟的平均相对误差均<5%,可以用于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呼伦贝尔草地生产力的评估研究。  相似文献   

9.
北方旱地农田水分平衡及提高作物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定位试验和理论计算的资料分析研究认为,我国北方旱地水分生产效率低,自然降水生产潜力大,近期可开发程度达14%;农田水分供需矛盾大,多数作物在缺水条件下生长、发育,作物缺水率达25% ̄40%;通过保护性耕作和作物优化栽培技术,水分调控措施可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地区气候资源生产潜力及其人口承载力分析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内蒙古地区46 a的气象和粮食产量以及社会经济等资料,运用Tharnthwaite Memorial和迈阿密气候资源生产潜力计算模型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评估了目前和未来内蒙古地区气候变化对气候资源生产潜力和承载能力的影响,得出:(1)内蒙古地区温度生产潜力的利用率为24%,降水生产潜力利用率略有增加,为47%,多年平均气候资源利用率为45%,表明内蒙古地区植物实际的生产力远未达到气候资源生产潜力,约有50%多的潜力可以开发。(2)目前情况下,内蒙古地区气候资源承载力较高,但东西部地区气候资源差异较大。内蒙古东部偏南以及内蒙古中部偏南地区承载能力最高,可承载6~7.6人/hm2;内蒙古广大牧区可承载能力相对较低,为4~5.9人/hm2;西部北部最低,不足4人/hm2,其中阿拉善盟地区不到1人/hm2。(3)随着未来30~50 a内蒙古地区气温升高2℃、降水增加6%的情况下,内蒙古地区气候资源承载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但由于各地区未来气候变化的不均匀性,气候资源生产潜力波动性较大,承载能力地区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1.
近45年气候变化对哲盟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分析哲盟近45年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合物产潜力有减少的趋势;温度升高使得光温生产潜力变幅减少;受降水变率大的影响,气候生产潜力变幅最大。并从生产潜力的角度,说明了解决农业灌溉问题和充分利用热量的增加是适应气候变化,提高作物现实生产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2.2网络化由于病虫发生预测的信息是变化的,不同地区又存在差异,加之病虫种类多,各种信息的基础数据庞大,所以,中央农林水产省植物防疫课与都道府县病虫防治所组成网络.信息通过网络连接管理,实现信息瞬时通报.他们建立计算机网络化平台和计算机网络传输网,开发应用了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传输.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专家咨询系统、远程咨询系统和远程诊断系统,提供双向交互式服务.如病虫害预测工作网汇集了今后植物防疫的各种信息,并开发使用了JPP-NET(植物防疫信息综合网)系统,进一步提高了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效率.农林水产省根据在线管理的信息,分析病虫害发生趋势,每年发布8次全国性病虫害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3.
关于内蒙古旱农地区农田热量和降水生产潜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在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可能实现的最大生产能力,称为“生产潜势”在内蒙古自治区旱农地区,热潜势开发不足的严重障碍因素是水分欠缺,为了准确估计农业生产潜力,恰当地分析旱农地区水热资源的制约情况,探讨开发途径,本文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水热生产潜势的计算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三十四个旗(县、市)的主栽作物,定量地分析了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生产的现状和应该达到的水平,指出自然降水是旱农地区的主要水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综合分析评价了内蒙古地区的水热生产潜势。根据内蒙古旱农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降水转化的障碍因素和开发降水潜势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4.
陕北、渭北及关中气候生产潜力的估算与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陕西各气象台站1961年至1990年气象观测资料和1992年陕西省农业生产状况调查报表的资料,应用布达哥夫斯基连乘原理,引用了灌溉因子对陕西省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胃北旱塬区和关中平原区三个气候区的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和综合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估算,并将综合生产潜力小网格方法绘制成小网格分布图,分析了各气候区综合气候生产潜力的分布特征,以为上述地区的农业及多种经营的潜力开发提供  相似文献   

15.
榆林市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在光温生产潜力计算的基础上,结合降水、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等自然因素,分析了榆林市土地生产潜力和粮食生产潜力,并采用产潜比增长速度法预测了2005年和2015年的粮食产量,并据此计算2005年和2015年的潜在人口最大承载量,提出了榆林地区建立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的土地资源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南部旱塬地苜蓿水分生产潜力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EPIC模型对黄土高原南部旱塬地苜蓿水分生产潜力进行了长期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用EPIC模型中的气象模型模拟的30 a降水特征与本地区实际规律较为接近。30 a降水模拟值和13 a实际值的多年平均值相对误差为1.53%、标准差误差为1.86%,变异系数误差为1.99%;30 a苜蓿水分生产潜力模拟值在2.018~17.521 t/hm2,平均值为7.7 t/hm2。模拟试验前5 a,年均干旱胁迫日数较少,仅为10.2 d,苜蓿生水产潜力值较高且波动平稳。模拟试验后25 a,年干旱胁迫日数增加为123.1 d,苜蓿水分生产潜力值较低且随年降雨量的丰缺而变化。苜蓿水分生产潜力长期模拟试验结果说明了该区降水无法满足苜蓿长期稳定维持较高生产力的水分要求。  相似文献   

17.
新疆和田开发区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与土壤修正系数的确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修正系数的确定是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的关键.采用潜力衰减法和权重法对和田开发区的农业资源条件进行分析,初步估算在自然降水和灌溉条件下该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分别为301.11 kg/hm2和8 312.74kg/hm2,土壤修正系数为f(s)=0.4199.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提高本地区土地生产潜力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辽地区农业生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通辽市农业区主要粮食作物及苜蓿的生产潜力及增产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辽地区的光合、光温潜力较大,降水生产潜力较低,热量条件是限制通辽地区粮食增产的主要非可控因素;土壤生产潜力较低,其主要限制因素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低。通辽市不同地区、不同作物间增产潜力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陕北丘陵沟壑区作物生产潜力与开发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陕北丘陵沟壑区自然资源,建立了作物潜力测算的数学模型,计算农作物光合,光温生产潜力分别为4221.6kg/亩和2114.9kg亩,并以小麦,玉米为例计算作物种植制度生产潜力分别为1218.8kg/亩和1268.8kg/亩;光,温,水生产潜力分别为179.4kg/亩和821.6kg/亩。与实际生产水平对比,各类耕地产量指数在0.88-0.98之间,针对影响粮食生产潜力的要因素,提出开发作物生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作物生产潜力估算精度,利用GIS技术,将作物生产力逐步衰减模型与ArcGIS空间分析中GRID建模相结合,建立了作物生产潜力模型,并利用空间插值技术和辅助信息对估算光温-气候-土地生产潜力所需的气象和土壤要素等进行了重点模拟.其中,采用多元回归+残差内插方法,对吉林省气象站点观测的温度和降水数据进行了空间模拟;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