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西安地区1961-2017年的逐月5、10、15、20cm浅层地温观测数据,采用气候诊断方法,研究了西安地区土壤浅层温度的时间变化趋势,以及地温随土层深度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影响地温变化因素。结果表明:西安地区各浅层年季平均地温有显著上升趋势,以郊区地温变化率最大,城区地温变化率较小,地温随土层深度变化有差异。土层越深,趋势率越小,春夏两季地温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秋冬两季土层深度越深而地温越高。同时也检测出地温具有周期、突变及异常特征。分析认为气温升高是影响地温变化的主要因素,下垫面性质及地热传导与地温的空间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渭北旱塬不同种植年限苹果园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渭北旱塬不同种植年限和不同产量苹果园的土壤垂直深度含水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年限的果园中,0~1 m的土层水分变化明显,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下降较快;在1~2 m土层中,含水量随土壤深度加深逐渐降低,随种植年限的增加也逐渐降低,且变化明显;2~8 m土层中各种植年限的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变化不大,种植年...  相似文献   

3.
南疆棉花苗期覆膜地温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新疆巴州灌溉试验站棉花苗期覆膜(膜下)与不覆膜(膜间)条件下土壤温度的监测,分析了两种条件下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5 cm土层在8∶00~16∶00地温处于升温阶段,膜下达到最高温度44℃,比相应膜间地温高8.5℃,随后逐渐降低;不同深度土壤达到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滞后;表层5cm土层地温日变化过程可以利用正弦函数曲线进行较好的描述;膜下和膜间地温差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后减,峰值出现的时间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延迟,且变化幅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趋于平缓;膜下5 cm土层深度的地温在8∶00~12∶00时间段增量最大,为13℃,而相应时间段膜间地温增量为8.5℃,说明覆膜对提高地温具有较好的效果。通过分析苗期内地温变化趋势,覆膜具有提高地温,减小地温变化幅度,避免因地温降幅过大而造成棉苗受灾。  相似文献   

4.
以青藏高原腹地典型高寒草甸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红外灯加热的方法模拟全球增温,并利用水分探头,于2012年植物生长季(5—9月)获取0~100 cm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含量数据,并分析其对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① 短期增温对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含量有提高作用,但增幅并不显著(P>0.05),平均提高2.85%。② 土壤水分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在10~20 cm土层深度处降为最低值13.8%,在60~100 cm土层深度附近达到了20.57%的最高值;对照组5个月10~2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土层,而增温组0~2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其他土层深度,表明增温对表层(0~10 cm)的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对深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则较小,而且短期增温不会对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趋势产生影响。③ 土壤水分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在5—8月呈上升趋势,表明在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植物生长季,8月是其土壤水分含量最充足的月份,到了9月土壤中含水量开始降低,但5个土层深度降幅均不明显;增温组土壤水分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杨凌区浅层土壤水分与深层土壤水分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定陕西杨凌区不同灌水条件下冬小麦的土壤水分变化,研究了浅层土壤水分与深层土壤水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呈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变化趋势。在自然降水或灌溉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变化程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剧烈—缓和—剧烈—缓和的趋势。表层20、30、40、50 cm各土层含水量分别与0~150 cm各土层含水量的相关性较好,并且土层相邻越近,其相关性越好,说明由表层土壤含水量来推算深层土壤含水量是可行的。基于Biswas土壤水分估算模式,由表层30~40 cm的含水量来推算0~100 cm各土层含水量的精度较高,由表层20 cm的含水量来推算100~150 cm各土层含水量的精度较高。总灌水量及灌水次数对含水量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估算模式参数的取值及估算精度。  相似文献   

6.
科尔沁地区不同类型沙地土壤饱和导水率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饱和导水率反映了土壤的入渗性质,是研究水分在土壤中运动规律的重要水力参数。利用Guelph入渗仪测量了科尔沁地区樟子松林、灌木林和草地0-20cm、20-40cm和40-60cm三个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分析了这三种类型沙地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差异及其随土层深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平均土壤饱和导水率樟子松林较大,草地次之,而灌木林较小,它们的平均取值在0.63~12.50mm/min范围内;随土层深度增加,樟子松林土壤饱和导水率逐渐增大,而草地的逐渐减少,灌木林的随土层深度变化不大;2)樟子松林和灌木林土壤饱和导水率与容重显著负相关;灌木林和草地土壤饱和导水率与细沙百分含量显著负相关,而与中沙百分含量显著正相关;樟子松林和草地土壤饱和导水率与粗沙百分含量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新疆巴州灌溉试验站香梨地在不同灌水技术下土壤温度的监测,分析了不同灌水技术下不同土层深度的温度日变化和日变化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在5 cm土层深度上,环管、小管和微喷分别比对照温度(25.1℃)平均高出2.3℃、0.8℃和1.5℃。各处理温度增幅均在5 cm表层最大,其大小依次为环管>小管>微喷>对照,最大差值分别是5.5℃、5℃、5℃和4℃。各处理在不同生育期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表层5~10cm土层在花期到坐果期增幅大于其它时期,各处理中环管在不同生育期不同深度土层上的温度均值大于其它各处理,小管和微喷在不同的生育期土壤温度有所差异,而对照在各处理不同生育期不同土层深度上均最小。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节水灌溉技术均能改善地温。  相似文献   

8.
树木定植可以影响土壤理化性质。为明确延安新区不同树种人工生态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状况,为合理造林提供依据,以延安新区荒地土壤为对照,研究了人工生态林(松树、柏树)对土壤理化性质,包括含水量、p H值、有机质、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林增加了土壤含水量,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变化总体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土壤的p H值总体上是呈弱碱性,松树定植土壤p H值呈现降低趋势,柏树和荒地土壤p H值在不同土层中变化较大。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随深度增加呈递减的趋势,不同土层中呈现荒地柏树松树。荒地土壤铵态氮在不同土层中变化不大,柏树土壤中0~15 cm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15~20 cm略有下降;松树土壤在0~10 cm土层基本相同,10~15 cm有所下降,15~20 cm略微上升。硝态氮在不同类型利用方式下变化不一,造成这种差异可能与树种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平原水库周边无灌溉盐荒地及防风林生长区水盐分布特征,在沙漠绿洲区多浪水库南库区周围布设了地下水监测井和土壤监测点,进行了为期2 a的逐月地下水埋深监测和土壤含水率及含盐量的定点取样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库区周边盐荒地地下水埋深随监测时段变化变幅不大,2 a内均值为1.28 m;不同土壤含水率整体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升高趋势,其中60~100 cm的土壤含水率较其他土层波动较大。2 a间盐荒地的土壤含盐量在0.48~8.86 g·kg~(-1)之间变化,不同土壤总盐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减小的趋势,0~40 cm土层含盐量变化较为明显,具有显著的盐分表聚现象,其中,防风林地土壤含盐量在0~40 cm土层内较天然生态林地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以典型干旱区新疆于田县绿洲为研究区,利用相关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季节和深度的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研究区表层1m深度土壤,各个土层的土壤湿度存在着显著且强烈的相关关系,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湿度空间变异程度不同,表层土壤湿度的空间变异程度较大。地下水位和土壤蒸散发量是研究区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不同季节,地下水位和土壤蒸散发量对不同深度土壤湿度空间变化的影响力和影响深度不同,春季和夏季,都是地下水位大于土壤蒸散发量的影响力,土壤蒸散发量的影响深度在春季达到60-80cm,在夏季达到100cm。海拔高度和土壤温度对土壤湿度的空间变异有微弱的影响。在对土壤湿度时空变化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中,除土壤温度外,其它因素对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的影响呈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冻融期膜下滴灌棉田水盐时空动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冻融期北疆地区常年滴灌棉田土壤水分、盐分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整个冻融期,裸地处理的含水率随时间变异性较覆膜处理大;在最大冻土深度(90 cm土层)附近,土壤盐分随时间变异剧烈,属于强变异性,变异系数高达1.1左右;在深度方向上,土壤含水率呈中等变异性,而土壤含盐率则呈强变异性;在整个冻融过程中,冻结带中盐分随时间和深度的变化幅度较小;冻融期土壤存在稳定盐分累积层,该累积层的深度在120 cm土层,且不受地表覆盖的干扰。覆膜对120 cm土层以下土壤盐分运移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土层深度对三种麦田禾本科杂草出苗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小麦田禾本科杂草在不同土层深度的出苗及生长情况,选取雀麦Bromus japonicas、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和野燕麦Avena fatua三种小麦田常见禾本科杂草,采用盆栽法系统研究不同土层深度对杂草出苗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田禾本科杂草雀麦、节节麦和野燕麦出苗和生长与不同土层深度密切相关,在浅土层中均有较好的出苗率,且后期生长也正常。从出苗时间来看,雀麦和野燕麦集中出苗时间在播种后5~11 d,节节麦略晚于这2种杂草;从最适出苗土层深度来看,雀麦最适出苗土层深度为0.5~3.5 cm,出苗率在76.0%~87.0%之间,节节麦的最适出苗深度为0.5~8.0 cm,出苗率在66.7%~79.3%之间,而野燕麦的最适土层深度为0.5~18.0 cm,出苗率达84.2%~94.4%;从出苗后生长影响来看,0~20 cm土层对野燕麦后期生长没有显著影响,土层深度大于10.0 cm对节节麦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大于6.0 cm即对雀麦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通过深翻土地可以对雀麦和节节麦达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对野燕麦控制效果相对略差。  相似文献   

13.
通过现场采样研究了内蒙古多伦县一家河牧场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和兴安杨(Populus hsinganica C.Wanget Skv.)人工林0-60cm深度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相同立地条件下,不同树种相同土壤层间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0-5cm土层除外)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两树种5cm以下土层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的差异显著,落叶松人工林5-20cm土层、20-40cm土层和40-60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兴安杨人工林高35.3%、38.8%和45.9%。两树种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的表聚性明显,并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速效氮、磷、钾含量降低趋势显著。落叶松人工林0-5cm、5-20cm和20-40cm土层全钾含量分别比兴安杨人工林相应的土层高30.9%、35.4%和31.6%。兴安杨人工林0-5cm土层全氮含量比落叶松人工林高55.1%。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大田遮雨和盆栽的方法进行水分控制试验,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研究了谷子5个发育时段适宜土壤湿度下限指标,通过多项式拟合方法插值形成土壤水分下限动态指标曲线。结果表明:谷子生长期土壤水分下限呈抛物线型变化,播种至出苗土壤水分下限为60%,土壤湿润层深度为0~20cm;出苗至拔节水分需求较低,土壤水分下限为55%,土壤湿润层深度为0~30cm;拔节至抽穗为水分敏感期,根系继续向下伸展,土壤水分下限为65%,土壤湿润层深度为0~50cm;抽穗至灌浆为谷子需水最多时期,土壤水分下限为75%,土壤湿润层深度为0~50cm土层;灌浆至成熟期需水有所减少,土壤水分下限为65%,土壤湿润层深度为0~50cm土层。基于发育进程和积温方法建立的土壤湿度动态方程,相关指数R2分别为0.9706和0.9302,此方法可在谷子节水灌溉预报工作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不同降雨历时梯田和坡耕地的土壤水分入渗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第三副区庄浪县为例,研究不同降雨历时条件下坡耕地和水平梯田土壤(黄绵土)水分入渗变化特征,应用Hydrus-1D模型对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入渗进行定量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与实测数据相比,Hydrus-1D模型模拟降雨后土壤水分的运移较合理。(2)地表层(0~40 cm)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CV)呈中等变异,即5 d的时间内梯田和坡耕地地表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异系数减小,呈弱变异性。(3)在1.45 mm/min降雨强度下,在23 min时拔节期的小麦坡耕地产生径流,水平梯田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产生径流。(4)降雨历时为10 min时,在土层深度为0~15 cm,梯田土壤含水量比坡耕地多0.13%~1.65%,在土层深度为30~200 cm,梯田和坡地都没有下渗。降雨历时为20min、30min时,在土层深度为0~20 cm,梯田的土壤含水量比坡耕地的分别多0.05%~2.22%、0.01%~2%。  相似文献   

16.
土壤表面积水深度对入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YDRUS-1D模型,对积水入渗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积水深度变化对入渗的影响.采用土柱降雨入渗的观测数据进行模型参数率确定及验证,结果表明HYDRUS-1D模型具有良好的模拟效果.进而,使用HYDRUS-1D模型模拟不同积水深度下的土壤含水量变化情况,分析发现,在不同的积水深度情况下,土柱表面入渗通量有较明显的差异,积水深每降低0.5 cm,同一时间相同观测点位置处土壤含水量减少1.2%~2.8%,当上表面水头逐渐增大时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越冬幼虫的过冷却能力和耐寒机制,采用模拟自然埋土法调查越冬幼虫的存活率,用热电偶法测定越冬前后不同深度土层的幼虫过冷却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虫体小分子内含物含量。结果表明,大豆食心虫越冬幼虫自然种群存活率随所处土层深度加深而显著升高,地表、地表下3 cm和8 cm土层的越冬幼虫存活率分别为5.00%、51.14%和91.50%,土层对越冬幼虫起保护作用;按体重分组的越冬幼虫,在相同深度土层中其存活率随体重降低而升高,且大、小幼虫间存活率差异显著。越冬前结茧滞育的大、中、小幼虫过冷却点分别为-14.22、-16.30、-17.64℃,越冬后过冷却点降低,降低幅度随所处土层深度加深而减少。在越冬幼虫体内检测到海藻糖、葡萄糖和L-异亮氨酸等10种化合物,海藻糖平均相对含量最高,为60.55%,其次是葡萄糖,为1.68%。幼虫过冷却点与海藻糖相对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海藻糖对大豆食心虫越冬具有抗冻保护作用;除甘氨酸外其它7种氨基酸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与幼虫过冷却点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超过0.6797。表明上述这些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能够调节大豆食心虫的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民勤绿洲外围4种不同立地类型黑果枸杞群落物种组成、生长特征、土壤因子等的调查,分析不同立地类型土壤因子对黑果枸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立地类型黑果枸杞群落物种结构简单,共出现12科24属28种,存在多个单属单科单种现象,多为适应干旱盐碱化的藜科、蒺藜科植物,无乔木和高大灌木,黑果枸杞在不同立地类型中优势地位明显。②黑果枸杞群落丰富度指数砾石地高于盐碱地、覆沙地及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P<0.05);多样性指数砾石地高于盐碱地,盐碱地高于覆沙地及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P<0.05)。③不同立地类型黑果枸杞密度表现为:盐碱地>覆沙地>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砾石地。株高表现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盐碱地>覆沙地>砾石地。冠幅表现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盐碱地>砾石地>覆沙地。④土壤速效钾、有效磷、全磷及有机质含量均为盐碱地显著高于其他3个立地类型(P<0.05),全钾、全氮含量在4种不同立地类型之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不同土层中土壤因子变化规律不同。⑤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化趋势不同,砾石地和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中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覆沙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波动变化,盐碱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化不大。⑥黑果枸杞的生长状况和形态学特征株高、冠幅等受土壤水分、土壤氮、磷、钾及有机质等土壤因子的影响和制约,且10~20 cm土层深度土壤因子影响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苹果种植模式下土壤养分变化情况,在陕西省千阳县2种不同种植模式(矮化和乔化种植)的苹果园区采集土样,通过测定0~100 cm土层土壤中的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分析和比较其土壤氮磷养分含量差异及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0~100 cm深度的土层中,除全磷外,矮化苹果园土壤各养分含量显著低于乔化苹果园(P<0.05),矮化富士、嘎啦苹果园和乔化富士苹果园全氮含量分别为0.60、0.63、0.76 g·kg-1,全磷含量分别为0.58、0.56、0.63 g·kg-1,有效磷含量分别为6.98、3.48、51.00 mg·kg-1;矮化苹果园全氮、全磷以及有效磷含量主要在0~10 cm的表层土壤中聚集显著(P<0.05);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层深度相关性显著(P<0.05),矮化苹果园和乔化苹果园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层深度的变化过程分别符合幂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高寒矮嵩草草甸植物生长季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2001年和2003年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海北站)矮嵩草草甸土壤水分的日变化、植物生长季期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及垂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寒矮嵩草草甸土壤水分的日变化在各季节表现出早晚高,中午低的U型分布变化;在植物生长季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与植物生长、土壤消融与冻结、气候条件等有很大的联系,少降水年与多降水年变化基本一致;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增厚而降低;根据植物根系对土壤水分利用情况将土层分为根系利用层和根系微利用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