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8 毫秒
1.
对吉林省黄波罗(Pheliodendron amurense Rupr.)天然林和人工林平均优势木的树干纵向解析材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波罗不同林分个体生长性状变异随年龄的增长呈递减趋势,幼、成龄相关系数随年龄增长渐次提高.其中,天然林30a以后生长变异分化趋于平稳,是生长性状相关的转折点,人工林为18d.综合分析黄波罗不同林分个体生长变异规律,早、晚期相关程度及选择效率,初步确定黄波罗天然林和人工林的最佳早期选择年龄分别为30a和18a.  相似文献   

2.
研究证明油松不同林分个体的面生长变异随年龄的增大达某一高峰时有所降低,而径生长变异却随年龄的增长一直增大。迭部油松天然林生长变异增长率和相关系数增长率均在15年时最大,初步确定15年生是迭部油松天然林早期选择的可靠年龄。连城油松天然林的早期选择年龄比迭部油松天然林晚5年。  相似文献   

3.
蒙古栎生长变异与早期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吉林省中东部蒙古栎天然林和人工林平均优势木的树干纵向解析材料研究表明;蒙古栎不同林分个体的生长变异与成,幼龄生长性状的关系数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长,其中天然林生长变异增长率和相关系数增长率均在35a时最高,以后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并趋于平稳,而人工林为18a。综合分析蒙古栎不同性状的生长变异规律,早晚期相关及选择效率,初步确定天然林和人工林的最佳早期选择年龄分别为35a和18a.  相似文献   

4.
研究证明油松不同林分个体的高生长变异随年龄的增大某一高峰时有所降低,而径生长变异却随年龄的增长一直增大,迭部油松天然林生长变异增长率和相关系数增长率均在15年时最大,初步确定15年生是迭部油松天然林早期选择的可靠年龄,连城油松天然林的早期仳迭部油松天然林晚5年。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地区水曲柳的早期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长白山地区水曲柳天然林和人工林平均优势木的树干解析材料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水曲柳天然林各性状早、晚期相关系数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在幼龄期相关系数增长率较大,25a后趋于平稳。人工林各性状早、晚期相关系数变化规律与天然林相似,15a后相关系数增长率趋于平稳。综合分析水曲柳天然林和人工林不同性状的生长变异规律,早、晚期相关程度及选择效率,初步确定水曲柳天然林和人工林早期最佳选择年龄分别为25a和15a。早期选择应以胸径为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红松种源评价选择,为红松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以黑龙江帽儿山实验林场的26个红松种源为材料,对其生长性状(树高、胸径、地径、通直度、分枝角、冠幅、材积)和木材性状(木材密度、纤维长、纤维宽、含碳量以及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灰分质量分数)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性...  相似文献   

7.
红松人工林的早期选择及木材密度的变异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松人工林7株解析木的生长及18株样木木芯样品木材的基本密度进行了分析,以确定红松早期选择的最佳年龄和测量木材密度的取样方法。研究表明,红松人工林早期选择的适宜年龄为25年;木材基本密度的变民,主要存在于单株之间及单 内的水平方向之间,林分间及胸高处不同方位间的差异都滑有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在胸高处某一半径方向上所取样品的密度值,基本上可以代表胸高处的密度值;木材密度自髓心向外的水平方向有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柳杉种子园半同胞子代遗传变异规律,选育早期速生优良家系和个体进行中试推广.[方法]在福建省闽清美菰国有林场建立柳杉种子园半同胞子代试验林,分别调查1、3、5、6和7年生试验林每木树高、胸径和冠幅等生长性状,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评选出早期生长表现优异的家系和个体.[结果]7年生试验林树高、胸径、冠幅和...  相似文献   

9.
由8年生黄山松种源试验林所作的分析知,历年树高遗传力稳定于0.62~0.76;各年树高间遗传相关系数均在0.82以上,显著高于相应的表型相关系数,表现出树高生长在时间上的遗传稳定。根据28年生人工林和45年生天然林解析木资料所估算的早晚期生长表型相关系数和早期选择的年遗传增益比率,初步确定8~10年生是黄山松最佳的早期选择年龄,此时选择所能得到的年遗传增益显著高于主伐期时选择的平均年增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新疆昌吉市182个番茄种植户的实地调查,分析农户不同时期番茄种植选择行为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统计分析和Multinomial logit多元选择计量模型.[结果]农户选择种植不同时期番茄面临不同的产出、价格及风险因素,农户基本特征、农户家庭基本特征和番茄种植基本特征使得农户选择种植不同时期的番茄.[结论]相比种植晚期番茄而言,户主年龄、文化程度、种植规模等因素对农户选择种植早期番茄有负向显著影响;而户主年龄、种田经验年数、番茄采用灌溉方式、是否参加番茄订单等因素对农户选择种植中期番茄有正向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长白山地区不同透光抚育强度下"栽针保阔"阔叶红松林中红松的生长情况,揭示透光抚育对"栽针保阔"红松林中红松生长过程的影响规律,旨在为阔叶红松林的恢复、经营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研究5种透光抚育(未采伐对照、低度择伐、中度择伐、强度择伐及上层皆伐)对红松生长的影响。[结果]红松在群落中的地位随着透光抚育强度的增大逐步得到提升,同时透光抚育能够显著提高"栽针保阔"红松林内红松优势木(63.4%~146.5%、64.6%~158.6%)、平均木(57.9%~271.1%、42.5%~261.7%)和被压木(56.5%~182.6%、95.5%~245.5%)的树高和胸径,且呈现出随透光抚育强度的增大而递增的规律性。[结论]透光抚育能显著提高红松树高和胸径生长。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红松混交林林隙状况与更新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为更好地揭示长白山北坡红松混交林的林隙状况及其对主要树种更新的影响。采用相邻网格样方法对该地区红松混交林的林隙成因。分布格局及主要树种的更新状况做了详细的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红松混交林中,各样地林隙面积变动在2256 ̄2560m^2之间,形成林的枯死木主要是由阔叶树种组成,林隙分布比较均匀,小林隙占多数,大林隙数量少,均匀分布的林隙和生长过程中层林冠的多次疏开,为红松幼树提供了多次的生长空间和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森林空间结构是森林生物物理过程和动态演替的结果,又决定着森林的生长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小兴安岭地区作为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的重要生态功能区,森林退化已经非常严重,有必要对现存的地带性顶极群落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为退化森林的结构优化与调整提供理论支撑,促进其发挥应有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方法]本文以细鳞河国...  相似文献   

14.
异砧嫁接红松生理指标与生长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异砧嫁接红松生理指标测定,针叶生物量调查及异砧嫁接幼树生长规律的研究发现,异砧嫁接红松苗的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都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针叶生物量的增加和生长期的延长,促进了异砧嫁接红松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从而初步揭示了樟子松嫁接红松的生理机制,进一步丰富了异砧嫁接红松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阔叶红松林是我国东北东部山区的地带性顶级植被,但由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多被天然次生林、过伐林和人工林所取代。人工促进红松天然更新可加快林下红松恢复,加速阔叶红松林演替进程,因此对于红松光合生理机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方法  为探讨人工促进红松天然更新的可行性及不同采伐强度对红松人工移植苗的生理影响,本研究选择3种不同采伐强度的样地(样地采伐强度分别为对照0、17%、35%),就红松人工移植苗和红松天然苗两种幼苗进行光合生理对比试验。  结果  (1)6年生红松人工移植苗与6年生红松天然苗的光合效率及大多数叶绿素荧光参数无显著差异,包括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碳同化量子效率、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电子传递效率、开放的PSⅡ激发能捕获效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2)从光响应参数来看,红松人工移植苗的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高于红松天然苗,但二者差异不显著;(3)不同采伐强度中,红松人工移植苗和红松天然苗在35%采伐强度(郁闭度0.6)下的最大光化学效率最低(P < 0.05),表明两种红松幼苗在35%采伐强度下受到一定程度的胁迫;(4)随着采伐强度的增大,红松人工移植苗的净光合速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光化学猝灭系数、光饱和点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17%采伐强度(郁闭度0.8)下达最大值。  结论  6年生红松人工移植苗与6年生红松天然苗的光合生理差异不显著,冠下更新的红松人工移植苗可以很好地适应林下环境;林冠下红松更新不提倡伐后郁闭度0.6条件下造林,可在伐后郁闭度0.8条件下补植红松幼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主要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及幼林期与近成熟林期主要性状的相关性,探析乐昌含笑种源早期选择的适宜林龄。【方法】利用种植于广东省韶关市国有曲江林场和九曲水林场的乐昌含笑种源试验林多个年度的观测数据,采用方差分析、遗传参数估算、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胸径、树高及材积生长性状在林龄为3、6、11、14 a的遗传变异模式进行分析,并确定早期选择的适宜林龄范围。【结果】种源试验林的保存率在林龄为11~14 a有较明显下降;各林龄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在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种源效应对生长性状的影响随林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强或趋于平稳;各林龄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的种源遗传力为0.69~0.90;林龄为3、6、11 a时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分别与林龄14 a的单株材积间存在极显著(P<0.01)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综合指标法和单指标法对参试种源分类评价表明:所得丰产型Ⅰ类种源的分类结果较一致,但单指标法更简便;以林龄为14 a时入选的丰产型Ⅰ类种源为参考时,单指标法的早期选择风险更低,在林龄为3、6 a时开展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小兴安岭地区原始红松混交林(红松针叶混交林和红松阔叶混交林)凋落物现存量的动态变化。[方法1采用直接收获森林凋落物和烘干称重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红松针叶林和红松阔叶混交林凋落物现存总量分别为19.4324~27.2488t/hm2,21.2450—24.2791t/hm2。红松针叶混交林凋落物现存总量及各层量均在9月最高,7月最低,腐殖质层显著高于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红松阔叶混交林凋落物现存总量、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凋落物现存量均在10月份最高,7月最低,腐殖质层现存量在各月之间差异不显著;除10月份外,各月凋落物现存量均表现出未分解层显著高于半分解层和腐殖质层。红松针叶混交林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和腐殖质层现存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红松阔叶混交林未分解层与半分解层凋落物现存量极显著相关,与腐殖质显著相关。[结论]凋落物总现存量和各层凋落物量月动态变化与树种群落有关。  相似文献   

18.
红松中幼混交林的动态预测(Ⅰ)-裸地栽植红松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了SPACE模型模拟了小兴安岭南坡人工栽植红松的动态过程。在给定初始条件后,模拟了自然演替和实行采伐控制的林分断面积,径阶,年龄和采伐收益200a的变化。根据预测的结果,自然演替的人工林经80a便形成绝对的红松纯林,而经过动态采伐控制可在40a进入混交状态,在80a后形成稳定的混交林状态,相应带来一定的收益,形成的林分稳定。对人工林进行适当经营,可使红松尽早进入稳定的针阔混交林状态,达到可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