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长吻Wei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的形态以及细胞核、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等的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精母细胞的发育,核质凝聚程度逐渐增强。精母细胞时期细胞器较丰富,到精子细胞后期,细胞器的形态和数量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短尾鮠精子细胞和精子的形态以及细胞核、拟染色体和线粒体等的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精子细胞的发育,核质凝聚程度逐渐增强。精子细胞时期细胞器较丰富,到精子细胞后期,细胞器的形态和数量发生了较大变化。短尾鮠的精子具有椭圆的头部和复杂的中片;近侧中心粒和远侧中心粒靠近核的中央;鞭毛呈9+2轴丝结构,并具有由外膜折迭形成的波浪形的鳍状结构。  相似文献   

3.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短尾鮠精子细胞和精子的形态以及细胞核、拟染色体和线粒体等的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精子细胞的发育,核质凝聚程度逐渐增强。精子细胞时期细胞器较丰富,到精子细胞后期,细胞器的形态和数量发生了较大变化。短尾鮠的精子具有椭圆的头部和复杂的中片;近侧中心粒和远侧中心粒靠近核的中央;鞭毛呈9+2轴丝结构,并具有由外膜折迭形成的波浪形的鳍状结构。  相似文献   

4.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短尾鮠精子细胞和精子的形态以及细胞核、拟染色体和线粒体等的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精子细胞的发育,核质凝聚程度逐渐增强.精子细胞时期细胞器较丰富,到精子细胞后期,细胞器的形态和数量发生了较大变化.短尾鮠的精子具有椭圆的头部和复杂的中片;近侧中心粒和远侧中心粒靠近核的中央;鞭毛呈9+2轴丝结构,并具有由外膜折迭形成的波浪形的鳍状结构.  相似文献   

5.
绿牧草蝗精子发生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首次对绿牧草蝗[Omocestus viridulus(Linnaeus)]精子的发生动态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和描述。精母细胞形态和细胞核形态变化等特征性指标显示:该种蝗虫精子发生过程总体可分为5个阶段:精原细胞时期、初级精母细胞时期、次级精母细胞时期、精子细胞时期和精子形成时期,最终成熟的精子通过交配活动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6.
拟黑多刺蚁精子发生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对拟黑多刺(Polyrhachis vicina Roger)精子的发生动态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和描述,由精母细胞形态和细胞核形态变化特征性指标显示,拟黑多刺蚁精子发生过程总体可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精原细胞时期、初级精母细胞时期、次级精母细胞时期、精子细胞时期和精子形成时期,最终成熟的精子通过交配活动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7.
3种珍珠贝精子发生及其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合浦珠母贝、大珠母贝和企鹅珍珠贝的精子发生及精子形态。结果表明,大珠母贝从精原细胞到精子,核内都有数量不等的板层小体;企鹅珍珠贝从精原细胞的晚期直到精子细胞早期,大多数细胞出现核内包含体;而合浦珠母贝的生精细胞核无特殊结构。合浦珠母贝在初级精母细胞时由高尔基体分泌形成前顶体粒;企鹅珍珠贝的前顶体粒主要在次级精母细胞和早期精子细胞阶段形成。虽然大珠母贝的各级生精细胞中都没出现典  相似文献   

8.
利用发育的精子细胞顶体形态变化的分类法对不同季节绵羊睾丸中曲细精管横切面上的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和精细胞进行生物学统计,并对生殖细胞的比率和精子发生的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绵羊精子发生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己烯雌酚对成年仓鼠睾丸生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己烯雌酚(DES)对成年动物睾丸生精的影响。将DES皮下注射给成年仓鼠(剂量为1 mg·kg-1·d-1),用光镜和电镜观察睾丸和生精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并用甲基绿-哌咯宁和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生精细胞的凋亡。结果表明,DES处理后睾丸萎缩,曲精小管变细。曲精小管内的细胞排列紊乱,大量的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凋亡,少见长形精子细胞。电镜下,这些退化的精母和精子细胞的胞浆内有大量髓样或空泡状结构。DES诱发生精细胞凋亡是造成成年动物睾丸生精障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光镜观察表明,性成熟鲶的精巢属叶型结构,各小叶由数个小囊组成。可根据各期细胞大小、数量多少、核染色质凝聚程度等划分精巢的发育时期。鲶的精巢从第Ⅲ期到第Ⅴ期时,初级精母细胞发育成为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第Ⅵ期为排精后退化时期。  相似文献   

11.
大鳞鲃生长、血清性激素水平和性腺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大鳞鲃Luciobarbus capito F1代生长、血清性激素变化、性腺发育规律和后备亲鱼的初次性成熟时间,采用形态学、组织学和生物化学方法,对养殖条件下1~5龄大鳞鲃的生长特点、血清性激素含量和性腺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鳞鲃体质量和体长显著增加(P0.05),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式为W=0.012L2.99(R2=0.99),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107.43[1-e-0.15(t+0.067)]、Wt=12939[1-e-0.15(t+0.067)]2.99;1~5龄雄鱼血清中雌二醇(17β-estradiol,17β-E2)含量均低于雌鱼,1~4龄雌鱼血清中17β-E2含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在4龄时达到最高值,为(713.00±424.89)pg/m L;5龄雄鱼血清中的睾丸酮(Testosterone,T)含量最高,为(1.12±0.81)ng/m L,其余各龄组血清中T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鳞鲃精巢为典型的小叶型结构,精小叶间有间质细胞,小叶内有支持细胞及精小囊结构,精子发育可分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成熟精子5个时相,5龄雄鱼成熟系数(GSI)达到最大值(0.83%);大鳞鲃卵巢中卵母细胞发育可分5个时相,GSI为0.51%~8.90%,5龄雌鱼成熟系数最大(8.90%)。研究表明,大鳞鲃雌鱼性腺4龄时部分成熟,5龄时完全成熟,雄鱼性腺比雌鱼早成熟一年,在人工繁殖过程中,大鳞鲃后备亲鱼在雄鱼4龄、雌鱼5龄时适合人工药物催产。  相似文献   

12.
利用透射电镜(TEM)技术观察了魁蚶精子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魁蚶精子发生经历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形成等过程,在精子形成中的主要细胞学事件包括顶体的发育、核形态变化及尾部的形成等。此过程中,前顶体颗粒聚集、融合,形成顶体囊,然后发育为圆锥形顶体;核的形态由圆形或卵圆形变为鼓形,核内染色质由团块状到颗粒状,再到高电子密度均质;线粒体聚集、融合、体积变大,迁移至核的后端,参与精子中段的形成。成熟精子由头部、中段及尾部组成,头部由顶体及核构成,中段由5个线粒体围绕远端中心粒组成,尾部为细长的鞭毛。研究亮点:魁蚶为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贝类之一,目前对其精子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未见研究报道。利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魁蚶精子发生过程中精子顶体的形成、核的形态建成等主要细胞学事件,探明了魁蚶精子属原生型,顶体物质的合成始于初级精母细胞时期,细胞核在精子发生过程中形态变化不大等问题,为蚶科精子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应用透射电镜显微镜技术观察塔形马蹄螺(Trochus pyramis Born)精子的发生过程。结果表明:塔形马蹄螺精子的发生历经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成熟精子5个阶段。精原细胞呈近椭圆形,染色质分布较均匀,线粒体较少;初级精母细胞较大,染色质凝聚成小块状,线粒体增多;次级精母细胞较初级精母细胞小,线粒体较多,部分线粒体发生融合,呈扁囊状。精细胞的分化可分为5期,主要特点为:Ⅰ期,一些高电子致密颗粒参与顶体的形成;Ⅱ期,核形态由椭圆形到近圆形,再逐渐拉长为长圆柱状;Ⅲ期,核染色质以颗粒状形式凝集成较大的团块;Ⅳ期,线粒体逐步融合、体积增大和嵴发达;Ⅴ期,中心体移动及鞭毛形成,核内染色质凝聚成高电子密度均质化,胞质逐渐减少。成熟精子为原生型,由头部、中段和尾部(鞭毛)3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4.
李俊辉  邓伟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682-5686
[目的]研究墨西哥湾扇贝的生殖细胞和性腺发育,为该种的健康养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湛江乌石墨西哥湾扇贝养殖群体取样,对其性腺进行制片和观察。[结果]墨西哥湾扇贝卵子的发生可分为卵原细胞期、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和成熟期;精子的发生可分为精原细胞期、初级精母细胞期、次级精母细胞期、精细胞期和精子期。根据滤泡中生殖细胞的形态和所占比例,可将墨西哥湾扇贝生殖腺的发生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生殖期和休止期。墨西哥湾扇贝性腺的成熟期和生殖期不同步。[结论]墨西哥湾扇贝雌雄同体,性腺发育不同步。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细胞学角度研究细胞自噬过程中膜结构细胞器的变化及其与自噬体发生的关系。【方法】以基因互作引起细胞调亡现象发生的水稻爪粳杂种F1和天然化合物印楝素、喜树碱、苦参碱诱导凋亡的昆虫细胞Sf9为材料,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细胞自噬凋亡期间自噬体的特征。【结果】水稻杂种F1花粉母细胞在不同发育时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部分细胞内线粒体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形成长哑铃型或线管状,最后两端弯曲形成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绒毡层细胞均出现内质网膨大,且逐渐包裹周围其它细胞器,如线粒体,形成双层膜结构的自噬体,最终引发细胞的自噬性凋亡。喜树碱和苦参碱诱发凋亡的细胞胞内线粒体形态发生拉长、弯曲,最后闭合形成包裹其它细胞器的双层膜结构自噬体;印楝素和喜树碱诱发凋亡的细胞胞内核通过分页和出芽的方式形成双层膜结构自噬体。【结论】动植物细胞自噬凋亡过程中,内质网、线粒体和细胞核3种膜结构细胞器均是自噬体膜结构的直接来源,然而3种膜结构细胞器参与自噬体形成的程度和方式因物种、细胞种类以及自噬诱发因素的变化而不同。  相似文献   

16.
红螯螯虾精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螯螯虾精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表明;雄性生殖细胞的发育历经: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不同精小管内生殖细胞的发育是不同步的。依据精巢的组织结构和所含细胞种类及数量的不同,可将精巢依次分为:未发衣期,发育期,成熟期和休止期。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脑部形态特征,揭示口虾蛄生理年龄与褐脂质(lipofuscin)含量的关系,采用组织切片、荧光成像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口虾蛄脑中褐脂质的形态、分布和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口虾蛄脑位于眼节之后、头脑甲最前方,体积较小;H.E组织切片下脑部细胞核颗粒呈圆形且均匀分布,直径为10~30μm,并在脑前桥细胞团(protocerebral bridge cell mass)区域分布较多;荧光显微镜下褐脂质颗粒呈黄褐色,直径为1~3μm,均匀分布于脑部;透射电镜下可见褐脂质颗粒多聚集分布于近细胞核区域,外被单层细胞器膜,染色密度较其他区域高且均匀。研究表明,整体上口虾蛄脑部褐脂质分布均匀,其形态与其他甲壳动物脑部褐脂质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