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丝尾鳠的驯养及人工繁殖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丝尾鳠(Mystus wyckioides)是分布于云南省境内澜沧江水系的土著鱼类,近年来由于滥捕及澜沧江流域修建电站等原因,丝尾鳠野生资源日益稀缺,其市场经济价值和研究推广价值也随之提高.2005年起,在澜沧江的一级支流中采集野生亲本,并进行了驯养及人工繁殖研究.于2006年4月首次获得人工繁殖成功,至2009年已累计繁殖成功并培育出5cm以上苗种70余万尾.经过4年的技术改进,2009年催产6批、28组,催产率达到100%,授精率达到71%,孵化率达到88%.介绍了丝尾鳠从采集野生亲鱼到成功驯养的全过程,分析了采集、驯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在成功驯养的基础上,探讨了野生丝尾鳠的人工催产繁殖及孵化技术.  相似文献   

2.
<正>丝尾鳠(Hemibagrus wyckioides)隶属于鲇形目、鲿科、鳠属,又叫长胡子鱼,原产于老挝、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各国河流水域,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澜沧江水系支流中,在干流中少见。丝尾鳠因其生长速度快、耐低氧、抗病力强、耐低温等特性,比较适合池塘主养、混养、网箱及其流水池高密度养殖。而丝尾鳠因其肉质较为细嫩、味道鲜美、腹腔无黑膜、含肉率高,并且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等特点,被评为云南省"六大名鱼"之首。近年来,随着丝尾鳠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的突破,极大地推动了养殖业的兴起,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带来良好  相似文献   

3.
比较研究了单养大宗淡水鱼、单养丝尾鳠及主养丝尾鳠套养大宗淡水鱼类(鲫、草鱼、鳙、鲢)、主养大宗淡水鱼(鲫、草鱼、鳙、鲢)套养丝尾鳠四种高产无公害网箱养殖模式下所取得的产量与经济效益。在规格相同的4个网箱(5m×4m×2.5m)中分别投放相同重量的115kg鱼种,经过6个月养殖,产量上主养大宗淡水鱼(鲫、草鱼、鳙、鲢)套养丝尾鳠模式最高,为1 683.9kg,其次是单养大宗淡水鱼1 640.7kg、主养丝尾鳠套养大宗淡水鱼类(鲫、草鱼、鳙、鲢)模式1 543.1kg,产量最低的是单养丝尾鳠模式997.9kg;经济效益上主养丝尾鳠套养大宗淡水鱼类(鲫、草鱼、鳙、鲢)效益最好,净利润为23 561.6元,其次是单养丝尾鳠16 753元、主养大宗淡水鱼(鲫、草鱼、鳙、鲢)套养丝尾鳠模式10 259.48元,效益最差的是单养大宗淡水鱼模式8 529.04元。经过比较,效益最好的主养丝尾鳠套养大宗淡水鱼471.23元/m3比单养大宗淡水鱼170.58元/m3的利润高出300.65元/m3。因此,主养丝尾鳠套养大宗淡水鱼(鲫、草鱼、鳙、鲢)模式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正丝尾鳠是云南省土著鱼类名优品种,被誉为"云南六大名鱼"之首。近年来,随着丝尾鳠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该品种养殖已在云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研究对从云南引进的1.4万尾丝尾鳠鱼苗在海南进行了试养殖,并在养殖至成鱼后对丝尾鳠的成鱼肌肉成分进行分析,阐述了在海南省养殖环境下丝尾鳠的肌肉品质,为养殖饲料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丝尾鳠(Mystus wyckioides)是分布于云南省境内澜沧江水系的土著鱼类。2005年起,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和景洪市水产研究所共同在澜沧江的一级支流中采集野生亲本,并进行了驯养及人工繁殖研究。于2006年4月首次获得人工繁殖成功,至2009年已累计繁殖成功并培育出5cm以上苗种70余万尾。经过4年的技术改进,2009年催产6批、28组,催产率达到100%;授精率达到71%;孵化率达到88%。  相似文献   

6.
丝尾鳠越冬养殖中水霉病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奔明 《淡水渔业》2004,34(5):29,55
丝尾鳠(Mystus numerus)俗称白须公,属鲶形目(Sinionmes),鲿科(Bagridae),鳠属(Mystus).丝尾鳠属温水性鱼类,对环境适应性较强,是马来西亚主要食用和游钓鱼类,丝尾鳠的肉质细嫩、口感爽,无肌间刺,腹腔无黑膜,肉质雪白,无特别鱼腥味,肉质可与笋壳鱼媲美,当地售价较高.  相似文献   

7.
丝尾鳠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丝尾鳠(Mystus nemurus)地方名也称白须公,隶属于鲶形目、鲿科、鳠属,原产于东南亚的江河、湖沼中。肉质细嫩鲜美,无肌间刺,腹腔无黑膜,是当地优良淡水鱼类之一,为垂钓爱好者所喜爱,2000年引进我国。白须公还有一红色变种,全身红色,眼睛象水晶钻石,晶莹剔透,外形美观,有“钻石猫”美誉,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暂拟名红白须公。  相似文献   

8.
丝尾鳠(Mystus humerus),俗称白须公(见彩中插2),属鲶形目,鳞科,鳠属,是一种亚广盐性鱼类。原产地为马来西亚、缅甸、印尼等东南亚各国的江河、湖泊、沼泽地带。其肉质细嫩鲜美,口感爽滑,不带土腥味,无肌间刺,被当地列为优良淡水鱼类之一,是当地高档游钓鱼类。丝尾鳠是暖水性鱼类,有灰色和红色两种体色(现介绍的为灰色体色),适应性强,耐低氧,具有抗病力强、个体大、食性杂、易饲养等特点,经济价值较高,塘头价格与斑鳠相近。  相似文献   

9.
对丝尾鳠(Mystus wyckioides)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对其营养价值作出评价。结果显示,丝尾鳠含肉率为68.39%,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8.92%,粗蛋白含量17.85%,粗脂肪含量0.80%,灰分含量2.43%;肌肉中水解氨基酸总量为13.00%,含量最高为缬氨酸(Val),占1.24%,最低为胱氨酸(Cys),占0.41%;必需氨基酸含量为5.80%,占氨基酸总量的44.62%。依据1985年FAO/WHO推荐的蛋白质模式为评价标准,计算得出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和成人3种不同人群水平的氨基酸价(AAS)分别为176.26、255.69和513.82;第一和第二限制氨基酸都是亮氨酸(Leu)和赖氨酸(Lys)。研究表明,丝尾鳠是一种高蛋白质、低脂肪、有开发前景的珍稀和优质鱼类。  相似文献   

10.
对丝尾鳠(Mystus wyckioides)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对其营养价值作出评价.结果显示,丝尾鳠含肉率为68.39%,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8.92%,粗蛋白含量17.85%,粗脂肪含量0.80%,灰分含量2.43%;肌肉中水解氨基酸总量为13.00%, 含量最高为缬氨酸(Val),占1.24%,最低为胱氨酸(Cys),占0.41%;必需氨基酸含量为5.80%,占氨基酸总量的44.62%.依据1985年FAO/WHO推荐的蛋白质模式为评价标准,计算得出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和成人3种不同人群水平的氨基酸价(AAS)分别为176.26、255.69和513.82;第一和第二限制氨基酸都是亮氨酸(Leu)和赖氨酸(Lys).研究表明,丝尾鳠是一种高蛋白质、低脂肪、有开发前景的珍稀和优质鱼类.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鱼粉、豆粕、棉籽粕、菜籽粕、玉米蛋白粉、橡胶籽饼、次粉、麦麸等8种常规饲料原料对丝尾鳠(Hemibagrus wyckioides)生长性能的影响,开展不同原料饲料的对比试验,试验饲料由70%基础饲料和30%试验原料组成,挑选健壮的丝尾鳠鱼苗,随机分配于27个养殖网箱,每个网箱32尾鱼.饲养结束,称重计算生长性能.结果表明,各处理组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和成活率无显著差异,生长性能由高到低依次为:鱼粉>菜粕>麸皮>棉籽粕>豆粕>次粉>橡胶籽粕>玉米蛋白粉.综上所述,丝尾鳠对鱼粉的利用效果最好,菜籽粕和麸皮等饲料原料利用效果较好,而对玉米蛋白粉、橡胶籽饼和次粉等饲料原料利用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2.
丝尾鱯,又名白须公、丝尾鲜花,是一种亚广盐性底栖鱼类,原产地为马来西亚、缅甸、印尼等东南亚地区,分布于河口受潮汐影响的河段直至上游的缓流水域,也常见于湖泊和水坝,而被确定的丝尾鱯品种多达5种,分别是Mystus numerus、M.baramensis、M.nigriceps、M.wyckii和M.vittatus,但只有1个品种──M.numerus最为常见。北京市为加强结构调整力度,增大名优养殖品种比例,从马来西亚引进丝尾鱯幼鱼8000尾,养殖获得成功。一、丝尾鱯的生物学特性1.分类地位丝尾鱯为鲇形目(S i l u r i f o r m e s),鲿科(Bagridae),鳠属(Mystus sp)鱼类。2.外部…  相似文献   

13.
柯继 《水产科技》1998,(4):44-45
由省科委立项、广东龙发渔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的“斑鳠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已经完成。该公司将江河捕捞的斑鳠种苗在池塘中用5—6年时间培育成亲鱼,并进行全人工繁殖试验。1997-1998年,连续6批获得人工繁殖成功,共获得种苗近6万尾。  相似文献   

14.
<正>经过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攻关,云南省珍稀野生土著鱼类——丝尾鳠人工养殖获成功并在红河、文山等地实现池塘养殖。此举不但保护了云南省珍稀土著鱼类,也为开发特色水产养殖打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大规格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对不同隐蔽所的选择及其相关的行为特征, 本研究在同一养殖池中以不同材料构建了 3 种类型的洞穴(瓦片、卵石和水草), 并在实验池中按照放鱼的数量分别设置自由选择组(1 尾鱼)、无竞争组(3 尾鱼)、竞争组(6 尾鱼) 3 个实验组, 分析了 3 种养殖密度条件下大鳍鳠对隐蔽所的选择及其行为特征。结果显示, 大鳍鳠更偏好瓦片洞穴和卵石洞穴, 这两种洞穴未见多尾鱼同栖, 水草洞穴可见两尾鱼同栖。 面对不同种类洞穴, 大鳍鳠均表现为白天躲避在洞穴中, 夜间出来活动的特征。在无竞争和竞争组中, 大鳍鳠均表现出探索、巡查、捕食等日常行为, 追逐、碰撞、撕咬等攻击行为以及入侵、驱赶、守卫等领地行为。竞争组中实验鱼的攻击频率显著高于无竞争组, 夜间的攻击频率显著高于白天。大鳍鳠能够根据攻击行为建立社群等级分出“优势个体”和“弱势个体”。因此, 建议大鳍鳠在池塘养殖过程中采取夜间投喂模式, 并在池塘中设置足够的开放式隐蔽所供其躲避, 以避免其相互间攻击行为的发生, 提高养殖成效。  相似文献   

16.
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作为炎症反应的关键介导物,通过开启基因的表达来调控免疫反应。为了丰富鱼类该基因的研究,实验采用RT-PCR和RACE-PCR技术,首次从鲇形目鱼类大鳍鳠中获得IL-1β基因cDNA的全序列。大鳍鳠IL-1β基因cDNA全长1 194 bp,包括3’非编码区域(UTR)为224 bp,5’UTR为82 bp,开放阅读框(ORF)为888 bp,编码296个氨基酸。预测的蛋白质分子量为33.843 43 ku,等电点为5.00。与斑点叉尾等其他8种脊椎动物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大鳍鳠IL-1β氨基酸序列与斑点叉尾相似性最高,为79.0%,与原鸡的相似性最低,为22.0%。进化树分析表明,大鳍鳠IL-1β与斑点叉尾聚为一支。半定量PCR显示,大鳍鳠IL-1β基因在肌肉、脑、脾脏、头肾、体肾、胃、皮肤、肝脏及肠等组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经嗜水气单胞菌刺激后大鳍鳠IL-1β基因在头肾和脾脏的转录表达显示,1 d后该基因在头肾与脾脏中的表达量都达到最大,15 d后恢复到刺激前的水平。研究显示,大鳍鳠IL-1β在抵御病原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作为炎症反应的关键介导物,通过开启基因的表达来调控免疫反应。为了丰富鱼类该基因的研究,实验采用RT-PCR和RACE-PCR技术,首次从鲇形目鱼类大鳍鳠中获得IL-1β基因cDNA的全序列。大鳍鳠IL-1β基因cDNA全长1 194 bp,包括3'非编码区域(UTR)为224 bp,5'UTR为82 bp,开放阅读框(ORF)为888 bp,编码296个氨基酸。预测的蛋白质分子量为33.843 43 ku,等电点为5.00。与斑点叉尾等其他8种脊椎动物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大鳍鳠IL-1β氨基酸序列与斑点叉尾相似性最高,为79.0%,与原鸡的相似性最低,为22.0%。进化树分析表明,大鳍鳠IL-1β与斑点叉尾聚为一支。半定量PCR显示,大鳍鳠IL-1β基因在肌肉、脑、脾脏、头肾、体肾、胃、皮肤、肝脏及肠等组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经嗜水气单胞菌刺激后大鳍鳠IL-1β基因在头肾和脾脏的转录表达显示,1 d后该基因在头肾与脾脏中的表达量都达到最大,15 d后恢复到刺激前的水平。研究显示,大鳍鳠IL-1β在抵御病原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鳍鳠免疫球蛋白M 重链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春涛  张其中  杨莹莹  朱成科  李超  陈霞 《水产学报》2011,35(11):1684-1693
用RACE-PCR和RT-PCR方法获得大鳍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M(sIgM)重链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大鳍鳠sIgM的cDNA全长为1 992 bp,包含5 '非编码区53 bp,3’非编码区226 bp,开放阅读框1 713,编码570个氨基酸.推测的大鳍鳠sIgM蛋白质序列可变区含有4个骨架区(FR)和3个互补决定区(CDR),恒定区(CH)含有CH1、CH2、CH3和CH4 4个部分.与其它6种硬骨鱼类IgM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大鳍鳠sIgM存在半胱氨酸和色氨酸保守位点;其氨基酸序列与斑点叉尾鲴IgM的相似性最高,为54.3%;与石斑鱼的相似性最低,为24.6%.进化树分析表明,大鳍鳠sIgM与斑点叉尾鲴聚为一支.RT-PCR显示,大鳍鳠IgM基因主要在血细胞、脾脏、头肾和中肾中转录表达;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后,血细胞、脾脏和头肾IgM重链基因转录表达量在1~10 d内有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根据广西区科技厅下达的《斑鳠人工配合饲料与营养分析的研究》课题中的斑鳠人工育苗技术要求,在斑鳠人工繁殖取得成功的基础上,进行的鱼种培育技术研究.我们于1999年的4月下旬至7月中旬,先后将8批孵化出的33808尾斑鳠鱼苗(1.2cm~1.5cm),经16天~21天培育,获得3.0cm~5.0cm规格鱼种20365尾.现将结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长江大鳍鳠亲鱼的池塘培育和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1992年~1994年期间,采用池塘混养技术,将长江野生大鳍鳠引入池塘进行驯化和培育,连续2年获得成熟亲鱼并进行人工繁殖。在池塘环境中,大鳍鳠雌亲鱼成熟率分别为81.8%和70.6%,雄亲鱼分别为100%和93.5%。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