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
选取京津冀地区1985-2012年能源消费和人口城镇化率数据,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方法,对三地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率与能源消费需求之间动态波动效应作实证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显示,京津冀三地能源消费对城镇化率冲击的响应存在巨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北京是正向的响应,天津为负向的响应,短期变化剧烈,中长期趋于稳定,河北表现为滞后3期后“先负后正”的周期作用.方差分解显示,京津冀三地城镇化率对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作用有限,能源消费增长效应主要来源于其本身.从长期看,北京的城镇化发展对能源消费增长作用强于天津和河北.三地在加快城镇化建设、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区的低碳发展政策.北京、天津城镇化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阶段,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需要注重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河北需要加速推进城镇化发展步伐,转变发展理念,减少煤炭的消费,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利用两区制马尔科夫状态转移模型对我国1953-2008年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进行刻画,结果表明:我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呈现明显的动态区制转移和非对称性;在经济适速增长时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符合增长理论;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符合反馈理论;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河南省1978—2012年相关时间序列数据,构建遗传算法-BP神经网络模型,对研究期间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应用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研究了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与其影响因素的动态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农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和农民人均收入、农业总产值、人均耕地、政策法规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农民人均收入、农业总产值和政策法规对农用地集约利用推动作用长期内更为显著;农民人均收入和政策法规是农用地集约利用预测方差的主要来源,总贡献保持在52%以上,而农业总产值和人均耕地对农用地集约利用预测方差的贡献不足14%。从整体看,河南省农民人均收入和政策法规是影响农用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人口结构对旅游消费的动态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作为旅游消费的主体,其结构的变化会对旅游消费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文中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考察人口结构对旅游消费的动态影响趋势,运用方差分解法揭示其对旅游消费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人口城乡结构对旅游消费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且对旅游消费变化的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人口性别结构对旅游消费的影响呈现逐年递减趋势,其对旅游消费变化的贡献率以缓慢的速度递减;人口年龄结构对旅游消费的影响较小,其对旅游消费变化的贡献率递减比较明显.据此,可以对不同旅游主体市场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决策依据,更好地促进旅游消费和旅游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改进传统LMDI(log-mean Divisia index)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2014年内蒙古能源强度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95-2014年,内蒙古综合能源强度下降了39.41%,其中生产部门和生活部门分别贡献了92.7%和7.3%;工业对效率效应和结构效应的贡献远大于其他部门,是驱动综合能源强度下降的关键生产部门;城镇对效率效应、结构效应和劳动效率效应所做的贡献均大于乡村,是驱动综合能源强度下降的关键生活部门。内蒙古仍可把提高工业能源效率作为未来节能的重要途径,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节能的长期战略同时积极引导居民形成节能的生活方式,减缓生活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建立能源消费变动结构超前指数以及包含能源效率和经济规模的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2000-2012年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省际变化的相对方向和程度。结果表明:分省份的能源消费超前状态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能源消费滞后的省份主要位于东中部地区,能源消费超前的省份主要位于西部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以来,东部省份的能源消费滞后程度进一步增加,但是西部省份的能源消费超前程度也明显增加;2006年以来,东部地区由原来的能源消费规模超前明显转变为规模滞后状态,中西部地区则明显转变为能源消费规模超前状态;能源效率滞后的省份努力进行能源效率追赶是减弱其能源消费超前状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以1995-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有关数据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因素、能源效率和城镇化水平对能源消费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果表明:五大因素除直接影响能源消费外,还通过其它因素间接地影响最终能源消费量;人口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不仅直接消耗能源,其它因素也主要通过这两项因素间接地影响最终能源消费量,而且人口因素的作用要大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不仅直接降低最终的能源消费量,其它因素也主要通过这两项因素间接地降低最终的能源消费量,其中能源效率的提高比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更能有效的降低能源消费量。  相似文献   

8.
运用协整理论分析中国1980-2012年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并探讨了城市化对不同能源消费主体的影响,依据1997年以来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省域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并对东中西不同区域的影响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化与能源消费量存在长期的因果关系,快速城市化进程对能源消费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能源消费将增加1.814%;生产消费占能源消费的主要部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第一产业和工业消费所占比重减小,建筑业和交通运输等服务业所占比重增加,城乡人均生活能源消费差距越来越小.省域城市化对能源消费具有正向影响,但其作用强度要显著小于人口规模、经济状况和工业水平等因素,东中西不同区域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化对能源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中部地区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强度更大,西部地区城市化对能源消费产生负向影响,最后从城市化视角对能源政策的制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大气污染与雾霾天气已严重危害公众健康,影响了社会与经济的正常秩序.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综合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利用西安市2013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空气质量和气象因素的相关数据,分析PM2.5与其影响因素动态关系,探讨其它大气污染物和气象因素对PM2.5的影响作用.实证研究表明:西安市PM2.5与其影响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是稳定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臭氧和气温的正向变动会引起PM2.5浓度增加,风速和降水量的正向变动则会引起PM2.5浓度降低.建议将综合治理与专项治理措施相结合,保持政策持续性和协调性.  相似文献   

10.
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冲击效应和贡献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影响能源强度变动的重要因素。文中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tructural Vector Autoregression,SVAR)分析1980-2009年时间序列中国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数据,并进行平稳性检验与协整分析。通过SVAR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冲击效应和贡献度。结果表明:能源强度受能源结构的冲击效应较小,最大值为负向7.3%;受到产业结构的冲击效应较大,最大值为负向23%。能源结构对能源强度变化的贡献度最大为5.70%,稳定值为3.65%;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变化的贡献度最大值为51.75%,稳定值为51.5%。  相似文献   

11.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可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技术变化、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配置效率变化,四个部分。利用中国27个省份2001—2014年的数据进行估计,确定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在此基础上测算营林业全要素生产的增长率,再根据其分解函数,进一步测算各分解变量的水平值。结果表明:从各地区TFP增长的平均水平看,最高为2013年的0.2837;规模效率与配置效率的变动是阻碍营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年均降低程度分别为28.69%和17.23%;技术进步具有促进作用,年均贡献达到了41.57%。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利用河北1981-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变量平稳性和协整关系,通过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算法实证测算了研究区间河北由技术进步引起的能源回弹效应。研究表明:1981-2012年,河北省短期和长期能源回弹效应较高,均值分别为1.096和1.212,没有实现技术进步的预期节能效果,说明节能努力被经济增长带来的能源消费增加所抵消;河北回弹效应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技术进步带来的能效提高发挥了一定的节能降耗作用;由于能源回弹效应的存在,必须改变单纯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能效的传统节能思路,将技术进步与能源价格改革、产业结构升级和政府税收补贴调节等辅助手段相结合,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预期节能效果,解决河北能源短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水足迹理论,在1990-2015年中国居民各类食物消费统计量的基础上,分别测算城镇和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绿水、蓝水、灰水足迹,采用结构分解法将不同时期城镇与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的变化量分别分解为由人口规模、人均食物消费量、食物消费结构三个因素引起的变化量。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食物消费水足迹没有明显差异; 2)中国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人口规模增长与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是中国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上升的主要驱动因素; 3)城镇化导致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增长,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减少。  相似文献   

14.
在被动能源转型中,农户意愿作为能源消费的重要抓手,对能源政策调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人们的被动能源转型意愿普遍不高,为提升农户能源转型意愿,提高政策效率,我们以山西省蒲县推出的电力替换煤炭政策为例,根据Ajzen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高、中、低三种收入水平农户能源转型意愿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1)主...  相似文献   

15.
30年来长武县耕地数量与农业经济发展计量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长武县近30年来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和耕地数量锐减的现实,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方法,对1980-2010年长武县耕地数量与农业经济数据进行计量关系分析,探索二者间的互馈效应.结果显示,农业经济受耕地数量减少的影响效应为正但不显著,近30年的脉冲响应均值仅为0.8,10年尺度上分别为0.4、0.8、1.6.而耕地数量受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为负,并随时间发展该负效应持续增强,10年尺度上均值分别为-0.3、-0.9、-2.8;30年来长武县耕地资源的变化并未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其时期内最大贡献率仅为22%.而耕地数量减少主要受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后者对前者的贡献率时期内从最大值88.9%稳定到78%.表明耕地数量减少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上存在过度损失,农业经济的发展是耕地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发展农业经济亟需挖掘社会其它要素的作用,以保证耕地数量的持续稳定,避免不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春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山西省39个气象站1960-2005年春季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采用M-K方法,分析了山西省春季气候变化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春季平均气温全省呈现一致升高的趋势,但存在纵向差异,升温明显区域集中在中部断陷盆地一带;各气候区春季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主要以年际间的波动为主,西北部春季降水呈现微弱增多的迹象。春季气候的这种变化对农业生产有利也有弊。  相似文献   

17.
近500年陕西旱涝序列重建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运用历史文献资料和降水资料恢复重建陕西省各气象站1470—2008年旱涝等级,分析其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趋势,为将来的旱涝预测提供依据。选取榆林、延安、西安、汉中、安康5个有代表性的站点,分析这5个站1470—2008年长达539年的旱涝等级序列发现:榆林和延安有由旱向正常发展的趋势;宝鸡和西安旱涝交替阶段性变化显著,存在偏旱向偏涝转变的趋势;而陕南的汉中和安康539年来主要以偏涝为主。17世纪40年代前后陕北、关中和陕南先后出现了旱涝突变点,其中,陕北1640年前后有由偏旱转为正常的突变;1643年前后宝鸡和西安发生偏旱转为偏涝的突变;而汉中和安康在1648年前后发生了正常向偏涝的突变。对陕西5个站点539年的旱涝级别的时间序列进行EOF分解,前三模态方差贡献达91%,反映了陕西全省旱涝时空分布的主要特征;第一模态方差贡献为60.3%,这539年陕西全省旱涝一致型占主导地位;第二模态方差贡献为19.8%,即南北旱涝相反型;第三模态方差贡献较小,为10.9%。  相似文献   

18.
把握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演化特征及内在机制,是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探讨宁夏2000-2018年农业面源污染与经济增长的演化特征,在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探究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冲击效果和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近20年来,宁夏农业面源污染与经济增长呈"N"型变化,基本符合短期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的环境经济变化规律特征,即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冲击对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反之存在负向抑制作用。其中,总氮变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带动效果较强,总磷和化学需氧量变化的带动效果较弱,分别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平均解释贡献率为33.35%、18.59%和12.11%。  相似文献   

19.
十三五规划提出了相比2015年,202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15%的"节能"目标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的"减排"目标。建立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优化模型,分析其对"节能减排"的贡献。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优化是"节能减排"目标实现路径,可分别实现节能4.59亿t、4.94亿t和1.73亿t,实现碳减排9.99亿t、10.83亿t和8.06亿t,完成"节能减排"目标。最后,提出了增加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通过政策引导增加分布式能源在居民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长建  杜宏茹  汪菲 《干旱区研究》2014,31(6):1163-1169
以系统分析法研究新疆能源消费、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的历史演变及特征,并采用动态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其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①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能源消费分别与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着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② 能源消费与工业化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能源消费与城市化不为格兰杰因果关系,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对能源消费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素。③ 新疆的工业化水平提升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将增长0.565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增长1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仅提升0.209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水平提升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将分别增长0.848个和0.571个百分点。当前新疆的工业化进程、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有利条件仍是丰富的能源资源本底优势,如何保障本地能源消费的持续、有效、稳定供给以及能源的高效利用,将是关系到新疆区域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性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