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山东临沂地区草莓叶枯病的致病菌类型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和柯赫氏法则,对山东省临沭县草莓种植园的草莓叶枯样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以及致病性回接试验,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分离出一株草莓叶枯致病菌CM1,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棒状拟盘多毛孢菌(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该菌株可导致草莓叶片出现黑褐色病斑,后期产生墨水状黏稠小黑点,该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株最适生长条件:温度25℃,pH为6,蔗糖作为碳源,氮源为牛肉膏或蛋白胨。该试验首次报道了山东临沂地区棒状拟盘多毛孢菌对草莓叶片的致病能力,为今后草莓叶枯病的病原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保定地区草莓种植地根腐病的致病菌种类以及有效的防治药剂,本试验从保定地区草莓主要种植地采集草莓根腐病病株,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菌株,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最后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引起保定地区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为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将分离的菌株回接到草莓植株上,又重新分离鉴定得到该致病菌。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对新拟盘多毛孢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分别为0.004 8和0.013 6 mg/mL,其次是福美双、克菌丹和异菌脲,多菌灵、甲霜·噁霉灵和霜霉威的抑制效果较差。由此可见,保定地区草莓根腐病的致病菌是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有效防治药剂为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  相似文献   

3.
于2018—2019年从青岛莱西地区10个草莓种植基地的30个采样点共采集90份草莓根腐病病样,利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致病性测定,以确定引起该地区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同时初步测试了4株木霉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及抑菌机理。结果表明,共分离到6种真菌,分别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新棒状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枝状枝孢(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菌核生枝顶孢(Acremonium sclerotigenum)和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前三者为草莓根腐病菌,胶孢炭疽菌和尖孢镰刀菌的分离频度分别为45.8%和32.1%,是优势病原菌,新棒状拟盘多毛孢分离频度为8.4%。4株木霉通过竞争作用、产生非挥发性菌代谢产物抑制3种病原菌生长。培养3 d时,4株木霉代谢产物对3种病原菌的抑菌率为100%;培养7 d时下降,其中Ta1和Th2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为了查明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大面积杨梅枝条枯死的主要原因,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枯死的杨梅枝条进行病原分离,获得1种主要真菌分离物HN01。根据分离物的培养性状、孢子大小,结合显微镜检测和分子生物学ITs序列测定,该菌株被鉴定为聚多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ydowiana)。对菌株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证明聚多拟盘多毛孢是导致杨梅枝条枯死的病原菌。筛选4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的防效较好,EC50 值为1.21 mg/L。  相似文献   

5.
为了查明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大面积杨梅枝条枯死的主要原因,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枯死的杨梅枝条进行病原分离,获得1种主要真菌分离物HN?01。根据分离物的培养性状、孢子大小,结合显微镜检测和分子生物学ITs序列测定,该菌株被鉴定为聚多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ydowiana)。对菌株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证明聚多拟盘多毛孢是导致杨梅枝条枯死的病原菌。筛选4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的防效较好,EC50值为1.21 mg/L。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形态学鉴定及多基因分子鉴定的方法,对贵州省油茶叶枯病病原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根据形态特征,结合ITS1-TUB2基因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综合鉴定,结果表明本研究分离致病菌为拟盘多毛孢属的小孢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分离菌株KLXY-7-3与Genbank中同源性较高的菌株序列比对分析,分别与小孢拟盘多毛孢菌MF375901. 1、MK409844. 1菌株聚为一个独立的进化分支,且置信度为99%。本研究系统调查采集贵州油茶主要种植区的典型病样,可为该病原菌发生规律及防治时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2016年在浙江省蓝莓种植基地发现原因不明的幼苗木整株枯死现象,为明确其致病菌,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培养法进行菌株的分离纯化,通过科赫氏法则进行分离菌的致病性检测,运用常规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病原菌分类鉴定,同时使用载玻片法进行病原菌孢子萌发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蓝莓整株植株枯死是由枝枯病所致,纯化菌株ZA1为该病病原真菌。其菌落圆形,白色;分生孢子呈纺锤形,被4个真隔膜分成5个细胞,中间细胞呈褐色,两端细胞无色。结合r DNA-ITS 序列分析,菌株ZA1被鉴定为棒状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菌株ZA1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对悬浮液酸碱度的适应性较广,p H 3~12时孢子均可萌发;光照和复合碳源均有助于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引起人面子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本研究利用常规组织分离纯化方法对罹病的人面子树叶片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纯化,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疑似病原菌菌株的致病性,然后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联合基因(ITS和TUB2)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种类鉴定.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多基因序列分析,将分离菌RM-1、RM-2和RM-3等3个菌株依次鉴定为庞多顶多毛孢(Bartalinia pondoensis)、暹罗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iamense)和小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parva),且上述3种菌均可侵染人面子树叶片引起褐色病斑.确认人面子树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庞多顶多毛孢(B.pondoensis)、暹罗刺盘孢(C.siamense)和小拟盘多毛孢(P.parva).该研究可为制定人面子树叶斑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草莓根腐病是影响草莓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其发病广,危害重.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连云港市东海县黄川镇草莓基地根腐病病害植株上分离草莓根腐病病原菌,采用rDNA-ITS序列分析方法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进行菌种鉴定.结果表明,共分离获得5株典型病原真菌,包括4个种,分别是串珠镰刀菌、棒孢拟盘多毛孢、胶孢炭疽菌、尖孢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草莓主产区拟盘多毛孢根腐病大面积发生并呈危害加重趋势。为明确不同地域来源拟盘多毛孢根腐病菌的致病力差异及其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采用离体叶片和菌丝生长速率法对收集到的不同地域的73株病原菌菌株进行致病力分析和苯醚甲环唑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域来源的菌株致病力差异极显著,且和采样地年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病原菌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呈单峰分布,EC50范围为0.01~2.94μg/ml,平均值为1.34μg/ml。菌丝生长速率与AUDPC(病情发展曲线下面积)之间无相关性,不同苯醚甲环唑质量浓度下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量之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苯醚甲环唑应用于草莓拟盘多毛孢根腐病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重庆万州出现的青脆李枯萎病部进行组织分离,得到菌株HYL2–2和HYL2–5,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ITS和TUB2)鉴定,明确HYL2–2为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sp.),HYL2–5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对健康青脆李进行致病性测试结果表明,2个病原菌对青脆李的枝条、叶片和果实均有致病性。运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室内药剂筛选,在16种杀菌剂中,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新拟盘多毛孢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0.0554μg/m L;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对小孢拟盘多毛孢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0.002μg/mL。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砂仁茎枯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对该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通过致病性测定、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及 rDNA-ITS 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砂仁茎枯病主要危害茎秆,初染病时病斑呈水渍状,逐渐扩大为纺锤形至不规则形,病斑边缘黄褐色,病健部分界明显,病斑上着生小黑点,后期病斑部质脆,呈灰褐色至灰白色干枯,导致茎部易折断,地上部分枯萎;分生孢子团奶油状,培养6~7 d 后产生菌核;分生孢子盘圆形,直径60~150μm,分生孢子梗栅栏状排列,基部褐色,向顶渐淡,具隔膜,分生孢子单个顶生,单胞,纺缍形,两端顶部钝圆,(10~18)μm×(4.5~5)μm,附着孢大量,具钝齿状裂片;分子生物学鉴定所得 rDNA 的 ITS 序列与 GenBank 中多个 Colletotrichum crassipes 菌株 ITS 序列的同源性最高,相似度为99%。引起砂仁茎枯病的病原鉴定为壳皮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rassipes )。  相似文献   

13.
近年在贵州主要油茶产区发现一种叶枯病病害,为找到叶枯病病原菌,对油茶进行组织分离、培养、纯化,最终鉴定得到叶枯病病原菌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ken,yana).对叶枯病病原菌的生理特性进行研究,得到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最适pH值为6~8.为了进一步评价苯甲·嘧菌酯、肟菌·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氟环咪鲜胺、氟菌·戊唑醇5种室内杀菌剂对菌丝生长抑制率、菌丝生长速率以及孢子萌发毒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氟环咪鲜胺对菌丝生长毒力的EC50为0.2 μg/mL,对孢子萌发毒力的EC50为0.95 μg/mL,明显高于其他4种.  相似文献   

14.
类拟盘多毛孢属真菌(Pestalotiopsis-like fungi)是油茶上重要的病原菌,能够引起病害并造成损失。从安徽省旌德县庙首林场油茶病叶中分离到6株类拟盘多毛孢属真菌,采用形态学结合3基因(ITS+TUB+TEF)分子系统学分析鉴定。结果显示,6株类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属于4个种,其中Pestalotiopsis chamaeropis为已知种,系油茶上首次报道,其余3个为系统发育种,由于缺乏足够菌株,没有进一步描述,菌株致病性也需要进一步研究。研究结果预示油茶中可能有更多的未描述的类拟盘多毛孢属的种。应对全国油茶类拟盘多毛孢属真菌的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为油茶病害防治和抗病育种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目前,随着我国树莓的种植不断增多,树莓病害的发生也日益严重,造成减产和经济损失。在2016~2017年对辽宁中部地区树莓园进行病害调查,发现一种由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引起的新病害。该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形成灰白色,近椭圆形的病斑。对病斑进行分离、病菌进行纯化,获得了15个菌落一致的分离菌,从中挑选代表菌SNHS12B,并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SNHS12B具有致病性,是该病害的致病菌。该菌菌落在PDA培养基上为白色,其上密布许多针状分生孢子器,菌落背面淡黄色。分生孢子,纺锤形,具有5个细胞,4个隔膜,顶孢和尾孢无色,中间3个细胞深色,顶孢上着生3~4根附属丝,尾孢中生柄明显。分生孢子大小平均为40.1×10.5μm;分生孢子顶端附属丝长度平均为32.6μm。将SNHS12B菌株的ITS序列通过NCBI进行比对发现其归属于新拟盘多毛孢属,在此基础上使用ITS、β-tubulin和tef1三段基因联合建树对该菌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鉴定SNHS12B菌株为Neopestalotiopsis megna。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其菌落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和麦芽糖,最适氮源为半胱氨酸,最适温度为28℃,光照对菌落生长无明显影响。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为后续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病原菌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江西省南昌市郊区莴笋链格孢叶斑病病原菌种类,筛选出能有效防治该病害的生防菌剂。【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莴笋链格孢叶斑病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选择代表性菌株WS1作为供试菌株进行孢子悬浮液刺伤接种,再对接种发病的病斑进行病原菌再分离,以完成柯赫氏法则验证,最后对分离所得病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采用真核生物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rDNA-ITS以及过敏原基因Alt a1分别对病原菌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使用BLAST软件,在GenBank中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并利用MegA 7.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以对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8种常见市售生防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抑菌效果。【结果】共分离获得23个培养性状一致的链格孢菌株,其对莴笋叶片均具有致病性。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中间灰褐色,边缘白色,菌丝体茂密呈绒状,后期正面中央颜色加深成暗青褐色,背面呈黑褐色,菌落平均生长速度10.86 mm/d。分生孢子倒棍棒形或椭圆形,淡褐色至褐色,具0~6个横隔、0~3个纵隔和0~2个斜隔,孢身大小14.60~40.09μm×6.61~14.44μm。短喙柱状或锥形,淡褐色...  相似文献   

17.
华东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花腐病对华东山茶的观赏性影响极其严重,为明确华东山茶花腐病的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提升华东山茶花期品质和观赏价值,采用组织分离法对云南省昆明市昆明植物园华东山茶的花腐病进行病原菌分离,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从华东山茶品种‘五彩’(C.japonica‘Wucai’)的病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菌株,其在PDA培养基上为白色菌丝,培养7 d长出黑色的分生孢子;将分离菌株回接于华东山茶品种‘五彩’健康花瓣上,接种后划破的花瓣病症较为明显,花朵失色变黄褐,严重时花瓣干腐或湿腐,并且产生分生孢子,与田间的症状一致;经过多引物(ITS、LSU、β-tubulin)合并系统发育分析,分离菌株与葡萄牙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portugallica)聚集在同一分支。综上可知,引起华东山茶花腐病的病原菌为葡萄牙拟盘多毛孢(P.portugallica),这是葡萄牙拟盘多毛孢(P.portugallica)侵染华东山茶花朵引起华东山茶花腐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8.
对一株引起油茶落叶的叶枯病菌进行分离鉴定,为防治该病菌奠定基础。从油茶叶枯病斑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通过对其形态特征的观察及rDNA的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中同源性较高的菌株构建系统发育树,最后确定该菌株为拟盘多毛孢属菌,且与小孢拟盘多毛孢菌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以采自山东省日照市、青岛市及威海市和浙江省金华市的蓝莓果实为试材,通过对采后病害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及多样性分析,探究地区间蓝莓采后病原菌种类及其群落特征。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引起蓝莓采后病害的病原菌有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根霉(Rhizopus sp.)、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拟茎点霉(Phomopsis sp.)、枝状枝孢(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辐毛小鬼伞(Coprinellus radians)、稻黑孢菌(Nigrospora oryzae)、球黑孢(Nigrospora sphaerica)、棒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等12种真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蓝莓采后病原菌群落多样性丰富,其中链格孢是优势种,灰葡萄孢和根霉是亚优势种;4个采样地蓝莓采后病原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存在差异,其中金华地区的多样性指数(H'=1.5540)和均匀度指数(J=0.9658)均最高;4个地区间的蓝莓采后病原菌相似性系数较低,其中日照地区与青岛地区之间的相似性系数最高(Cj=0.4444),威海地区与金华地区之间的相似性最低(Cj=0.1428)。  相似文献   

20.
在分离鉴定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根部相关内生菌的过程中,筛选得到具有生物活性的菌株SHEN20121。通过对其16S rDNA序列的分析,结果显示其与类芽孢杆菌属中97个细菌的序列相似性为97%~99%;系统学分析显示该菌株与多粘类芽孢杆菌聚在一个分支上,bp支持率为100,因此菌株SHEN20121被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通过平板对峙实验证明了菌株SHEN20121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尖孢镰孢(Fusaricum oxysporum),互隔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灰葡萄孢(Botrvtis cinerea),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柑橘青霉病菌(Penicillium italicum)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灰葡萄孢,小孢拟盘多毛孢和柑橘青霉病菌的抑菌效果明显,尤其是首次发现对拟盘多毛孢属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作者认为该菌在生物农药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并可能将在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