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密度与钾肥对稻田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李斌 《农技服务》2009,26(3):29-30
通过2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密度与钾肥对稻田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处理⑤(A_2B_2)即密75 000株/hm~2、施钾150 kg/hm~2组合的产量最高,为29 375 kg/hm~2;处理⑥(A_2B_3)即密度为75 000株/hm~2、施钾300 kg/hm~2的组合次之,产量为29 000 kg/hm~2。  相似文献   

2.
以优质春小麦巴麦13号为指示品种,按L_(16)(4~5)4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量和氮、磷、钾肥施用量对春小麦巴麦13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小麦新品种巴麦13号优化农艺措施配套寻优方案最佳处理组合为A_2B_4C_3D_2,平均产量8 150.4 kg/hm~2,比A_1B_1C_1D_1处理(未施肥,产量4 000.2 kg/hm~2)增产4 150.2 kg/hm~2,增产率为103.75%。即优化农艺措施配套方案:播种量为337.5 kg/hm~2,尿素施量为489.15 kg/hm~2,重过磷酸钙施量为326.1 kg/hm~2,硫酸钾施量为150 kg/hm~2。本试验影响春小麦巴麦13号产量的因素主次为BCAD,即氮肥磷肥播量钾肥。  相似文献   

3.
不同密度及施肥量对芋头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密度及施肥量对芋头栽培两因素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以处理A3B2最高,产量为2697.46kg/667m~2,其次是A_2B_2,产量为2632.42kg/667m~2,第三是A_1B_2,产量为2614.36kg/667m~2,产量最低的处理为A_1B_3,为2352.57kg/667m~2,经方差分析,施肥量以处理B_2最低,所设密度(A)对芋头产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油菜品种佳油JS-1是以适应机械化种植为目的选育的新品种,高产和适宜机械化收获为是其主要栽培要求。本研究以佳油JS-1为材料,以油菜株高和油菜籽产量作为考察指标,以播期、氮肥施用量、密度为考察因素运用正交设计的方法安排试验,对试验结果运用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的方法,找出高产和适宜机收的最优水平组合。试验结果表明:产量最高的最优组合为第3号处理A_1B_3C_3或第7号处理A_2B_3C_4,矮杆栽培的最优组合为第7号处理A_2B_3C_4。综合高产和矮杆的要求,第7号处理A_2B_3C_4,即播期9月29日,氮肥施用量15kg/667m~2,用种量250g/667m~2,可作为佳油JS-1的最优栽培方案。  相似文献   

5.
《吉林农业科学》2016,(6):61-66
通过2年(2014~2015)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磷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养分积累、磷素利用效率、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及磷素收支平衡的影响。试验施磷量(P2O5)从低到高设P0(不施磷)、P1(40 kg/hm~2)、P2(80 kg/hm~2)、P3(120 kg/hm~2)和P4(160 kg/hm~2)5个处理。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施磷可增加水稻产量,且在施磷量40~120 kg/hm~2范围内,水稻产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磷肥用量增加至160 kg/hm~2,水稻产量下降。施磷可显著提高水稻成熟期子粒氮、磷、钾积累量。磷肥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下降,分别由31.8%、15.9 kg/kg和241.0 kg/kg下降至19.2%、9.5 kg/kg和65.8 kg/kg。磷收获指数表现为随施磷量的增加先增后降,以施磷量120 kg/hm~2处理最高,为68.9%。与不施磷肥处理相比,施磷可增加0~4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并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连续种植2季水稻后,P0、P1和P2处理的土壤磷素平衡值均表现为亏缺,亏缺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下降。P3和P4处理的土壤磷素表现为盈余,并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对磷肥用量(x,kg/hm~2)与土壤磷素表观盈亏量(y,kg/hm~2)进行拟合,得出与土壤磷素盈亏持平的水稻施磷量为98.2 kg/hm~2。综合考虑施磷水稻产量、养分积累、磷肥利用效率、土壤有效磷变化和表观平衡等方面的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磷肥用量应控制在98.2~120 kg/hm~2范围内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农技服务》2016,(5):8-10
采用"3414"施肥试验方案,研究了不同氮磷钾处理对红葱林下栽培产量的影响。通过试验,建立了红葱产量(y)与施氮量(x_1)、施磷量(x_2)、施钾量(x_3)之间的回归方程:y=1817.28+4.56x_1+4.44x_2+16.10x_3-0.34x_1~2-0.13x_2~2-0.22x_3~2+0.27x_1x_2+0.15x_1x_3+0.02x_2x_3。根据此方程,得出红葱林下栽培的经济最佳产量为2939.4 kg/hm~2,氮、磷、钾施肥量分别为44.5、59.0、51.3 kg/hm~2,氮磷钾的最佳比例为1:1.33:1.15。  相似文献   

7.
探明水肥互作对菏麦21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旨为通过合理的水肥管理实现品种高产潜力的充分发挥。采用裂区二因素(主因素为灌水,副因素为施肥)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小麦春季的水肥管理,灌水条件设返青水(W_1,CK)、拔节水(W_2)、拔节水+开花水(W_3)和返青水+孕穗水(W_4) 4个水平,施肥条件设尿素225 kg/hm~2(A_1,CK)、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A_2)、尿素225 kg/hm~2+硫酸钾75 kg/hm~2(A_3)和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硫酸钾75 kg/hm~2(A_4) 4个水平,肥料在春季浇第1水时施用,研究了水肥互作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W_3处理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最大,产量最高,3个指标与W_2和W_4处理差异均不显著,但穗粒数和产量较W_1处理显著增加;A_4处理的产量构成三因素均最大,产量最高,但与其他处理差异均不显著;所有水肥组合中,W_3A_4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最为合理,产量最高,与除W_3A_1和W_3A_3外的其他处理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灌水对小麦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其他2个因素对小麦产量影响均不显著,其中水肥互作的影响程度略高于施肥因素。在保证春浇拔节水和开花水的条件下,氮磷钾肥配施,菏麦21产量最高,达到9 762.3 kg/hm~2;仅施氮肥或氮钾肥配施,产量水平(9 596.5~9 617.8 kg/hm~2)也很高。  相似文献   

8.
栽培技术对红麻生长及吸收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红麻品种和栽培措施对其农艺性状、经济产量、镉(Cd)吸收的影响,为提高红麻产量并促进红麻Cd吸收的轻简化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4个因素:品种(A)、播种方式(B)、施肥量(C)和施肥方式(D);各因素设2个水平:A_1:C4P7A,A_2:R11、B_1:条播,B_2:撒播、C_1:中肥,C_2:低肥、D_1:基肥100%,D_2:基肥60%+追肥40%,共16个交互处理。【结果】A_1B_2C_1D_1处理组合的株高、茎直径、皮厚、果序长度等农艺性状均为最优;A_2B_2C_2D_2处理组合经济产量为最高,A_2B_1C_2D_1处理组合经济产量为最低;A_1B_2C_1D_1处理组合的单株鲜茎重和单株鲜皮重为最高;A_2B_2C_2D_2处理组合有效株数最高。Cd含量的总体趋势是叶根茎皮茎,A_2B_1C_2D_2处理组合的叶Cd含量最高,A_1B_2C_1D_2处理组合的茎中Cd含量最高,品种和栽培措施对红麻根、茎皮Cd含量无显著影响。A_1B_2C_1D_1处理组合的单株茎和皮Cd积累量和每公顷Cd积累量均为最高。【结论】对于红麻产量来说,有效株数是比单株农艺性状更为重要的决定因素,而播种方式和施肥方式相对于品种和施肥量,对有效株数有显著影响。对于红麻吸收Cd来说,单株农艺性状是比有效株数更为重要的决定因素,而播种方式和施肥量对单株农艺性状有显著影响。对于C4P7A品种,撒播和基肥100%等轻简化栽培技术的增产和促进Cd吸收效果要优于传统的条播和追肥技术。  相似文献   

9.
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减量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试验对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情况下,氮磷钾的不同配比施肥,对小麦、玉米当季产量及全年总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找出最佳施肥配比。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及秸秆还田与施肥量互作对小麦、玉米当季产量及全年总产量影响不显著,秸秆还田处理的小麦、玉米当季产量及全年总产量平均较不还田处理减产99.0、271.5、370.5 kg/hm~2。秸秆还田条件下获得全年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541.5 kg/hm~2,最高产量为18 698.7 kg/hm~2。秸秆不还田条件获得全年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613.5 kg/hm~2,最高产量为18 869.55 kg/hm~2。2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有极显著影响,随施氮量增加千粒重降低。秸秆还田条件获得小麦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25 kg/hm~2,最高产量为8 614.5 kg/hm~2。秸秆不还田条件获得小麦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49 kg/hm~2,最高产量为8 455.5 kg/hm~2。3秸秆还田条件下,玉米百千克籽粒消耗氮磷钾量分别较不还田减少0.05、0.06、0.06 kg,秸秆还田会导致氮、钾素当季利用率下降,磷素当季利用率提高。4最佳处理组合为N36P18K12,小麦、玉米及全年籽粒总产量平均分别为9 028.5、10 602.0、19 630.5 kg/hm~2。  相似文献   

10.
该试验通过选择3种常用的侧深施肥专用肥料做对比,并设计不同的施肥量375kg/hm~2(100%),300kg/hm~2(80%)和225kg/hm~2(60%)3种梯度,试验结果表明,3种测深施肥专用肥均比常规施肥均有增产作用,其中施用云天化复合肥375kg/hm~2的处理产量为9685.5kg/hm~2,增产率9.6%,效果最好,增产幅度最大。3种肥料最佳施肥量都是375kg/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赵玉凤  纪永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519-17521
[目的]探明夏大豆(Glycine max)获得3000 kg/hm2产量的适宜种植密度和施肥技术.[方法]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密度和施肥量对夏大豆产量的影响,并进行寻优.[结果]影响夏大豆产量的顺序是:施氮量>施磷量>密度>施钾量.夏大豆获得3000 kg/hm2以上产量的各因素最佳取值范围是:种植密度20.6万~23.2 万/hm2,施氮量83.5 ~ 95.2 kg/hm2,施磷量57.1~73.1 kg/hm2,施钾量43.0~ 52.0 kg/hm2.[结论]该研究可为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集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不同品种、温度、假茎粗度和处理时间对大葱花芽分化影响,采用正交试验L_9(3~4)设计,结果表明:在假茎粗度一致的条件下,各试验因素对大葱花芽分化影响的效应顺序是:处理天数温度品种。试验以处理组合A_2B_2C_3为最优,其次组合为A_1B_2C_2和A_1B_3C_3,最差的组合为A_1B_1C_1;在温度一致的条件下,各试验因素对大葱花芽分化影响的效应顺序是:假茎粗度品种处理天数。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在鄱阳湖植棉区中早熟品种进行晚播替代早熟品种的可能性,于2018年采用裂-裂区设计,在鄱阳湖植棉区分3个时期[4月28日(A_1)、5月10日(A_2)、5月26日(A_3)]和2种密度[6.75万株/hm~2(B_1)、9.00万株/hm~2(B_2)]种植有代表性的中早熟品种赣棉杂1号(C_1)与早熟品种中棉所425(C_2),研究其对产量、产量影响因子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播期2种密度水平下的各处理平均子棉产量为2 513.5~3 072.0 kg/hm~2,其中以A_1B_1C_1和A_1B_2C_1产量相对较高,以A_2B_2C_2产量最低,且A_3播期各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播期对纤维品质有显著影响,播期A_3处理的棉纤维品质均优于A_1和A_2处理。综上所述,在鄱阳湖植棉区,中早熟品种适当晚播(5月底之前),只要密度适宜再加上合理的化学调控,可以通过自身的自动调节机制进行生长发育,能够取得和早熟品种相当的产量,且纤维品质较好,可以代替早熟品种进行种植。  相似文献   

14.
2016年在宁国市开展了不同施肥量对宁前胡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宁前胡品种在不同施肥条件下,其生理性状、产量、效益等存在明显不同。其中,根据当地推荐施肥量,氮、磷、钾单质肥料在分别施120kg/hm~2、60kg/hm~2、135kg/hm~2的基础上,增施商品有机肥9000kg/hm~2的处理产量最高,鲜重达到10755.0kg/hm~2。增施商品有机肥施6750kg/hm~2的处理效益最好,产投比达到6.69。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适合四川丘陵区橘园间作绿肥山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以南选山黧豆为材料,采用3种播种方式、4种播期和3种播量的3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橘园间作下山黧豆鲜草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栽培措施组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播种方式、播期、播量对山黧豆鲜草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均有显著影响(P0.05)。浅旋耕浸种撒播(A_1)下山黧豆鲜草产量及各主要农艺性状均显著(P0.05)高于浅旋耕干种撒播(A_2)及免耕干种撒播(A_3)。早播(B_1)时,鲜草产量及各主要农艺性状均显著(P0.05)优于晚播(B_3、B_4)。播量在45 kg/hm~2(C_2)水平下山黧豆鲜草产量最高为30 986.4 kg/hm~2,显著(P0.05)高于30 kg/hm~2(C_1)和60 kg/hm~2(C_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种栽培措施对山黧豆鲜草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贡献率大小为播量播期播种方式。根据主成分综合得分排名并对比各组合实际产量可以得出,早播组合较晚播组合农艺性状好、鲜草产量高,浅旋耕浸种撒播或浅旋耕干种撒播下,播量控制在45 kg/hm~2或60 kg/hm~2都可以得到较高产量。综合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可知,四川丘陵区橘园间作绿肥南选山黧豆宜采用浅旋耕浸种撒播,播期在9月20日,播量控制在45 kg/hm~2为最佳。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磷水平下甘薯干物质积累及其氮磷钾养分吸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磷素用量对甘薯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效应。以甘薯品种宁紫薯1号为研究对象,设置1个不施肥对照(P1),6个施磷量水平:不施磷对照(P_2O_5)0 kg/hm~2(P2)、施磷(P_2O_5)37.5 kg/hm~2(P3)、施磷(P_2O_5)75 kg/hm~2(P4)、施磷(P_2O_5)112.5 kg/hm~2(P5)、施磷(P_2O_5)150 kg/hm~2(P6)、施磷(P_2O_5)300 kg/hm~2(P7),在甘薯整个生育期内定期取样,测定甘薯地上茎叶和地下块根干物积累量和养分含量,分析各生育期磷素用量对氮、磷、钾养分累积量的影响效应,明确不同施磷水平下甘薯干物质积累及其氮磷钾养分吸收特性。结果表明:1适量增施磷肥有利于提高甘薯干物质积累量,生育前期(60 d)和后期(120 d)是磷肥影响甘薯干物质积累增加的关键时期,过量施磷不利于提高块根干物质含量;处理P5(112.5 kg/hm~2)在生长后期保持了较高的干物质日增长量和阶段累积率是其获得最终高产的关键条件。2不同施磷量对甘薯茎叶和块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有显著影响,适量施磷可以促进甘薯茎叶对氮、磷素吸收和块根对钾素的吸收利用;过量施磷不利于提高甘薯块根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当施磷量为112.5 kg/hm~2,甘薯表现出较高氮磷钾养分累积吸收量,从而获得了较高经济产量,而当施磷量超过112.5 kg/hm~2时,甘薯块根钾素累积吸收量反而下降。3施磷水平对磷素的利用效率影响很大,磷肥用量为112.5 kg/hm~2时,磷素吸收利用率最高;合理适量施磷可以促进植株对磷素的合理吸收与分配利用,过量施磷不是提高甘薯磷素吸收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因此,磷素用量对甘薯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利用有显著影响,适量增施磷肥有利于提高甘薯干物质积累量,可以促进甘薯茎叶对氮、磷素吸收和块根对钾素的吸收利用,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磷量112.5 kg/hm~2甘薯实现高产高效的最优磷肥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对蓬溪夏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成熟期,三种施肥处理(0、550和1000 kg/hm~2)之间差异均不显著;而在盛花期,三种施肥处理之间在各个土层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施肥量为550 kg/hm~2的夏大豆田的产量最高,为200.4kg/667m~2。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不同施肥处理掐尖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研究掐尖大豆产量和性状的变化,以确定最佳的施肥量。结果表明:不同的施肥处理使对掐尖大豆产量间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施N 52.5 kg·hm~(-2),P_2O_5 105.0 kg·hm~(-2),K_2O 75.0kg·hm~(-2)的T5处理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30%以上。合丰50品种中还产生了一个有增产效果的处理,即施N 18.8 kg·hm~(-2),P_2O_5 75.0 kg·hm~(-2),K_2O66.0 kg·hm~(-2)的T1处理,较对照增产3.04%。  相似文献   

19.
不同栽培措施对长农粳1号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常规晚稻长农粳1号的播期、基本苗、施氮量和水分4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探讨不同栽培因素组合对常规晚稻生育期、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水稻全生育期影响显著,而基本苗、施氮量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在试验水平范围内,随着播期的推迟,其生育期逐渐缩短,施氮量、水分和基本苗对生育期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播期和施氮量对参试水稻的产量影响显著,基本苗和水分的影响则较小。长农粳1号在A_2(播期5月16日)B_2(每公顷基本苗60.0万株)C_3[施氮量360 kg/hm~2]D_1(水层0 cm)最佳组合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为指导大豆-油菜轮作中硼肥的合理高效施用,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研究硼砂(B,Na2B4O7·10H2O)、Etibor-48(EB,Na2B4O7·5H2O)和Colemanite(CB,Ca2B6O11·5H2O)三种硼肥在大豆-油菜轮作中的肥效及其后效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设3个施硼水平,分别为不施硼(-B)、正常施硼量(纯硼用量1. 70kg/hm~2,其中B1,施B 15 kg/hm~2; EB1,施EB 11.3 kg/hm~2; CB1,施CB 16.2 kg/hm~2)和两倍施硼量(纯硼用量3.40 kg/hm~2,其中B2,施B 30 kg/hm~2; EB2,施EB 22.7 kg/hm~2; CB2,施CB 32.4 kg/hm~2),共7个处理。结果表明,按正常施硼量基施B、EB和CB,第一季大豆分别增产9.4%、9.1%和10.0%;两倍施硼量时B2和EB2处理大豆产量略有降低,CB2处理大豆增产9.1%,但所有试验处理产量均无显著差异,表明在土壤有效硼含量0.49 mg/kg时,大豆施硼增产效果不显著。基施硼肥能较好地改善土壤有效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后两季作物产量,第二季油菜增产7.3%~36.2%,同一种硼肥两倍施硼量处理比正常施硼量增产幅度更大;第三季大豆增产9.0%~22.3%,同一种硼肥正常施硼量处理时增产效果更好。由不同硼肥种类和施肥量下大豆-油菜轮作中三季作物的增产情况得出,在土壤有效硼0.49 mg/kg条件下,基施硼肥用量为纯硼用量1.70 kg/hm~2。具有较强缓释性的硼肥EB和CB在三季作物中均有较好的增产效果,正常施硼条件下EB效果优于CB,两倍施硼量条件下CB效果更好。结果将为大豆-油菜轮作模式下不同硼肥的合理高效施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