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小麦天禾3号为材料,在适宜播期范围内研究不同播量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量对天禾3号产量影响显著,其中播量为225.0 kg/hm~2的产量达极显著水平。不同播量对成穗数、穗粒数影响较大,对千粒重影响较小。该品种对播量的适应性强,适宜播期范围内均能达到8 800 kg/hm~2。最佳产量三要素为:亩穗数660万~675万/hm~2,穗粒数35~36粒,千粒重44 g。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五大主导小麦品种适宜播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河南省主推小麦品种的适宜播量,以‘周麦22’、‘西农979’、‘郑麦7698’、‘矮抗58’和‘百农207’等五大主导小麦品种为材料,进行多点试验,研究了不同播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量的增加产量呈上升的趋势,当播量增加到187.50kg/hm2时,产量达到高峰,而继续增加播量则产量呈下降的趋势。产量构成因素方面,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量的逐渐增加而呈现上升的趋势,穗粒数和千粒重则呈现下降的趋势。在适宜播量范围内,5个品种的产量排名从大到小为‘百农207’、‘周麦22’、‘郑麦7698’、‘矮抗58’、‘西农979’。综上所述,当前河南省主推小麦品种适宜播量为150.00~225.00kg/hm2,187.50kg/hm2播量产量最高,为最佳播量。  相似文献   

3.
不同播期播量对小麦长航1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小麦品种长航1号在渭北南部旱肥地种植的最佳播期与播量,完善其高产栽培配套技术,2015—2016年在陕西省永寿县选用长航1号,研究不同播期、播量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播量对长航1号产量及其结构有极显著影响,在相同播量下晚播会明显降低成穗数,播种过晚和播量过小或播种过早和播量过大均不利于产量提高。长航1号高产的适宜播期在9月21—26日,适宜播量为173.1~208.9kg/hm~2,目标产量达6 750~7 500kg/hm~2。  相似文献   

4.
《山东农业科学》2019,(11):57-59
为探索播期播量对菏麦21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调查不同播期播量对其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中10月5日(A1)播种的处理产量最高,为8 921.8 kg/hm~2;播量中B4播量(187.5 kg/hm~2)的产量最高,为8 526.1 kg/hm~2;A1B4处理产量最高,达9 220.0 kg/hm~2。可见菏麦21适于早播期大播量栽培,播期和播量对菏麦21具有一定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5.
为了顺应当前气候变化,实现鲁西南地区小麦大面积高产稳产,以该区小麦主栽品种泰农18(大穗型)为研究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分析了不同播期(9月27日、10月3日、10月9日、10月15日、10月21日)和播量(基本苗数量120万株/hm~2、240万株/hm~2、360万株/hm~2)对该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明确该品种高产的适宜播期和播量。结果表明:播期、播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均有极显著影响,其中,产量随播期推迟、播量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单位面积穗数随播期推迟而减少,随播量增大而增多;穗粒数随播期推迟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千粒重随播期推迟而增加,但二者均随播量增大而减少。鲁西南地区泰农18的适宜播期为10月9~15日、适宜基本苗数量为240万株/hm~2,其中,最佳播期与播量组合为10月9日播种、基本苗数量240万株/hm~2。  相似文献   

6.
不同播期与播量对冬小麦新冬42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新冬4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共设置了5个播期水平和5个播量水平,25个处理组合,3次重复,随机排列,研究不同播期与播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新冬42号营养生长期缩短,成熟期却不推迟。同一播期下,播量对其生育期无影响。不同播期与播量对新冬42号小麦生育进程、农艺性状和产量有一定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抽穗期延后,但对成熟期影响较小,出苗期至拔节期间隔期随播期的推迟明显缩短,全生育期随着播期的推迟明显减小,倒伏情况随着播期的推迟、播量的减少而减轻。推迟播期降低了新冬42号小麦的穗粒数和产量,降低了株高和穗长;增加播量能提高产量、株高和结实小穗数,降低穗粒数、穗长和最多小穗数。新冬42号小麦在伊犁地区最适宜播期为9月27日至10月11日、最适宜播种量为450万~525万粒/hm~2,最大产量5 620 kg/hm~2,晚播应适当加大播种量,有助于提高其产量。  相似文献   

7.
试验结果表明:晚播和加大施肥对不同播量下西农黑大穗小麦的产量均有明显提高。西农黑大穗适宜在陕西陇县旱塬肥地种植,可适当晚播,合理密植,加大施肥。最佳播量为22万苗·667 m~(-2),最佳播期为10月10日,最佳肥力为氮肥(纯氮)200 kg·hm~(-2),磷肥(P_2O_5) 160 kg·hm~(-2),钾肥(K_2O)150 kg·hm~(-2)。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高产小麦新品种石农086在冀中南地区适宜播期内的最佳播量,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4个播量水平下的产量结构与产量情况。研究表明,石农086在当地适宜播期的末期(10月13日左右)的最适播量为225.0 kg/hm2,适期播期中期(10月8日左右)的最适播量为187.5 kg/hm2,适期播期前期(10月5日左右)的最适播量为165.0 kg/hm2。该品种对播量的适应性广,自身调节能力很强,无论播量大小都能达到7 500 kg/hm2的高产水平。其最佳产量结构应该为:单位面积穗数690万~705万穗/hm2、穗粒数32~33粒,千粒重44 g左右。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淮北麦区不同穗型小麦品种不同播期条件下适宜的播种量,以多穗型品种徐麦40和大穗型品种徐麦41为材料,设置适期播种(10月10日)和晚播(10月25日)2个播期,每个播期下设常规播量(D1,适期播种为120 kg/hm2,晚播为180 kg/hm2)、1.25倍常规播量(D2)和1.5倍常规播量(D3)3个播量,研究播期和播量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单株茎蘖数、单株穗数、成穗率、穗粒数、千粒质量、粒质量叶比和收获指数;晚播条件下增加播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冬前茎蘖数、最大茎蘖数、穗数、叶面积指数和总结实粒数有补偿作用,但单株茎蘖数、单株穗数、成穗率、粒质量叶比、穗粒数、千粒质量和收获指数降低。与徐麦41相比,多穗型品种徐麦40具有较强的茎蘖成穗能力,较高的成穗率和总结实粒数,但穗粒数、千粒质量、收获指数较低。与适期播种相比,晚播条件下增加播量,多穗型品种徐麦40产量仍可维持在适期播种水平,而大穗型品种徐麦41则减产较多。适期播种条件下,多穗型品种徐麦40和大穗型品种徐麦41适宜播量分别为120 ...  相似文献   

10.
为摸清白湖地区小麦不同播期适宜播量,2015—2016年在白湖地区进行小麦不同播期试验,调查了小麦成苗率、生育进程、群体动态、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结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白湖小麦不同播期对田间成苗率有一定影响,一般随着播期的推迟,成苗率呈下降趋势;对产量影响极显著,2015—2016年扬麦13适播麦产量可达到8 250 kg/hm~2以上,晚播麦与适播麦相差750 kg/hm~2左右,迟播麦与晚播麦相差1 500 kg/hm~2左右,过迟麦与晚播麦相差3 000 kg/hm~2左右。因此,白湖小麦6 000 kg/hm~2以上高产栽培,可靠播种期在11月20日以前,临界播种期在11月25日左右,这与根据小麦生育特点和白湖气候特点理论推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大田条件下小麦宽幅精播适宜播种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济麦22为材料,在山东省内有代表性的8个地级市下属县区设置5个播量梯度,研究大田条件下宽幅精播不同播量对小麦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量增加,全生育期单位面积茎数显著提高,单株分蘖减少,单株次生根减少,单株成穗率降低;随播量增加,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播量150 kg/hm~2较播量75 kg/hm~2产量显著提高,播量提高到225 kg/hm~2增产不显著。综合认为,本试验区域内适宜播量为150 kg/hm~2,基本苗适宜范围为257万/hm~2左右。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苏中地区小麦最佳播期和播量,以获得最大产量。以春性弱筋小麦品种宁麦13为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小麦生育期、农艺性状、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等变化规律和相关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宁麦13生长和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播期,其次是播量。播期显著影响小麦播种至出苗时间,播期越迟出苗越晚,播种至出苗时间最短为7 d,最长可达27 d。播期对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影响极显著,对千粒质量影响显著,对结实率影响不显著;穗长、小穗数、第5节间长呈显著差异,第2节间长呈极显著差异,其他农艺性状差异不显著;扬花期单茎叶质量、单穗质量、LAI呈极显著差异,成熟期单茎叶质量、单穗质量差异不显著。茎秆形态特征、穗长、植株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量,以及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相关性密切。总体来看,在本试验条件下,播量为300 kg/hm~2时,宁麦13在苏中地区高效种植的合理播种时间为11月中下旬;若播量为450 kg/hm~2,则在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均可播种。  相似文献   

13.
2021年罕见秋汛等异常气候,造成全国1.1亿亩小麦晚播了大约15 d,滑县小麦播期普遍推迟10~20 d,为了研究豫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在一年两熟模式下晚播冬小麦的配套高产种植技术,以百农207冬小麦为试验材料,设置小麦晚播条件下不同播期、播量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异常气候下播期、播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播期推迟,小麦前期营养生长和幼穗分化时间缩短,冬前叶龄小、分蘖总数减少,株高降低,亩穗数减少和千粒重略有降低。同一播期内播量增加,单株分蘖少,因播量的弥补作用总茎数和成穗数增加。产量结果表明,10月25日播种15.0 kg/亩、11月4日播种17.5 kg/亩、11月14日播种20.0 kg/亩有利于发挥百农207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4.
《新农业》2021,(6)
为掌握不同播期对小麦品种宁麦资126的增产潜力,我们开展了小麦不同播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量对宁麦资126的主要性状、产量结构及病虫害都有影响。随着播量的增大,对亩穗数、千粒重、产量以及病虫害影响较大,这说明群体质量和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个体发育状况、干物质的积累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因此,建议宁麦资126品种适宜播期以11月15~20日为最佳,播量以半精量15~20 kg/亩为最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冬小麦撒播种植播期与播量对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不同播期、播量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差异,播量对穗数的影响较大;播期对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较大;播期与播量互作的影响不显著;冬小麦长6359撒播的产量在6 723~7 261 kg/hm~2,适宜播种期为9月28日—10月3日,播量为300.0~450.0 kg/hm~2。在品种、播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中,品种间的差异显著;不同品种同期播种,中穗型品种产量为最高。[结论]在一定的播期、播量范围内,选择适宜的品种类型进行撒播,早播可适当降低播量,提高成穗率,增加产量;晚播适当增加播量,提高主茎成穗数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6.
在麦棉套作模式下,设置了187.5、225.0、262.5、300.0、337.5、375.0 kg/hm~26个小麦播量处理,研究了不同播量对小麦边行优势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对内行小麦的影响大于边行,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穗数的边行优势总体降低,边行与内行差值由90万穗/hm~2(播量187.5 kg/hm~2)降至78.0万穗/hm~2(播量375.0 kg/hm~2);穗粒数边行优势总体先增后减,播量300.0 kg/hm~2处理边行与内行穗粒数差值最高(4.6粒);千粒质量与产量边行优势总体逐渐增加,播量337.5 kg/hm~2处理边行与内行千粒质量差异最高(3.9 g),产量边行与内行差值以播量375.0 kg/hm~2处理最高,为3 136.5 kg/hm~2;播量对套作小麦产量三因素影响的大小依次为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麦棉套作小麦适宜播种量在225.0~262.0 kg/hm~2。  相似文献   

17.
新麦26是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育成的超强筋半冬性中熟多穗型小麦品种,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了探索不同播量对优质强筋小麦新麦26产量性状及籽粒外观品质的影响,在固定播期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播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麦26随着播量的增大,不同生育时期群体随之增加,抗倒性有所下降,成熟期和落黄性差异不明显,单位面积的成穗数增加,穗粒数基本一致;但是,随着播量的增加,千粒重却降低;实收产量表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经济系数出现了"两头低、中间高"的趋势,播量105~135 kg/hm~2最有利于形成经济产量;不同播量对新麦26籽粒的角质率和黑胚率没有规律性影响,对籽粒饱满度影响较大,播量大于135 kg/hm~2时,秕籽率明显增高,饱满度下降。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渑池县小麦播种最佳的播期和播量,进行了不同播期与播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播期内,基本苗随着播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他形态指标没有随着播量的增加而提高;播期越早、播量越大,产量越低;豫农4023最适播期是10月10日左右,播量112.5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19.
通过设置不同的播期和播量组合,研究播期和播量对济研麦7号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穗数和穗粒数减少,千粒重增加;随着播量的增加,穗数和产量增加,但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播期对产量的影响大于播量。对于济研麦7号小麦来说,播期10月15—20日、播量187.5~225.0 kg/hm~2条件下,成产三因素协调发展,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小麦-玉米集约化、全程机械化生产中小麦的适宜播期和播量,选择大面积种植的济麦22(J)和藁优5766(G)为材料,以当地传统播期和播量为对照,设置晚播10天、15天和20天共4个播期处理,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匹配各播期处理的适宜播量,研究其对小麦群体性状、产量和抗倒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晚播降低两个品种小麦的出苗率、单株分蘖数和次生根数;晚播并合理增加播量能够不显著影响有效穗数,两品种与对照比其波动幅度分别在-4.63%~10.49%和-4.71%~4.51%之间。两品种晚播处理千粒重表现不同,3个晚播处理济麦22的千粒重均显著高于对照,而藁优5766晚播处理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穗粒数的差异是造成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匹配适宜播量可缓解晚播对有效穗数的影响,晚播15天匹配适宜的播量(济麦22和藁优5766分别为142.5、172.5 kg/hm~2)能够获得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的产量。晚播15天处理增加两个品种的株高和植株重心高,同时降低第二节间长,增加其厚度和干物质重,表现出高于其它处理的机械强度。综之,适宜晚播并根据品种特性匹配合理的播量能够在显著增加小麦产量的同时增强抗倒伏性,以晚播15天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