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薯5号马铃薯种薯切块播种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以毕薯5号脱毒种薯作播种材料进行田间试验,对马铃薯种薯切块大小与生育期、地上部植株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毕薯5号出苗、现蕾、开花和成熟均随种薯切块增大而提早;单株结薯数、单株茎块重及单株商品薯重随种薯切块增大而增加;小区产量与切块的大小呈正比;在当地栽培条件下该品种的适宜种薯切块大小为50~60 g。  相似文献   

2.
以大西洋马铃薯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种级种薯对河西走廊马铃薯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原种,一级种作种薯,无论在株高、单株分茎数、单株茎叶鲜重,还是在单株结薯个数与单株块茎产量上都明显优于微型薯和二级种;不同种级闻原种、一级种的产量明显高于其他种级,一级种整薯产量最高,平均为51919.5kg·hm^-2,其次为原种整薯51558.0kg·hm^-2,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同一种级整薯较切块产量高;小整薯比切块种薯有明显的生长优势,而且病害较轻、产量高。  相似文献   

3.
以‘陇薯7号’原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覆膜和密度对其成熟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不同质量块茎分布的影响,综合分析产量、成本、效益,提出高寒阴湿区‘陇薯7号’繁种适宜的种植方式和合理的种植密度,为其北繁南种脱毒种薯繁育技术体系的形成提供理论支持,以及在南方冬作区的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结果表明:黑色地膜覆盖能使‘陇薯7号’成熟期提前15 d,生育期缩短11 d,产量增加57.19%。随着密度的增加,有效株数增加,单株结薯数减少,单薯质量降低,产量显著增加。在试验设计的密度范围内,产量与密度呈线性正相关,在最高密度下获得最高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20 g、20~50 g块茎比率呈直线上升趋势,100g块茎比率呈直线下降趋势, 50~100 g块茎比率因种植方式不同而变化不同,地膜覆盖种植,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密度13.5×10~4 hm~(-2)时达到最高,露地种植则表现为持续下降的趋势。地膜覆盖主要影响20~50 g和100 g块茎比率。综合分析产量、成本和效益,以地膜覆盖密度增加到13.5×10~4 hm~(-2)为试验最佳处理,产量48 938.89 kg/hm~2,纯收益1673.53元/hm~2,20~50 g块茎比率27.15%,50~100 g块茎比率36.08%。建议在高寒阴湿区繁育‘陇薯7号’脱毒一级种采用黑色地膜覆盖种植,密度13.5×10~4 hm~(-2),块茎按质量大小进行分级。  相似文献   

4.
为繁育马铃薯小种薯提供技术参考,设2种薯型和4个密度播植,研究不同密度下马铃薯原种繁育的产量和种薯规格情况。结果表明:整切薯播种密度为66700株/hm2时的马铃薯产量均最高,分别为31493.55 kg/hm2和30626.40 kg/hm2;密度为50025株/hm2时的整薯播种获得的小整薯最多,占5.88%;30~50g/个的小整薯率随播种密度的加大呈先增后减趋势;整薯播种的田间表现均优于切薯播种。桂北地区可选择50025株/hm2的整薯繁育原种。  相似文献   

5.
对本所培育的脱毒马铃薯新品种"艾玛土豆2号"微型薯不同大小处理3~5、5~10、10~15 g种植对原种扩繁马铃薯植株性状、结薯性状、商品薯率、产量等作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处理5~10 g之间单株结薯数和单株薯重最大,单位面积产量最高,与其他两个处理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通过对青薯168脱毒种薯产量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脱毒种比未脱毒种生育期长18天,单株结薯数增加1.91个,平均薯重提高了20g,商品率增加22%,产量增加16674kg/hm^2,增产率为72.9%。  相似文献   

7.
在庄浪县卧龙镇杨魏村魏生旺的责任田内进行了庄薯4号马铃薯不同播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庄薯4号马铃薯主茎数和株高随密度的增加呈递增趋势;茎粗、单株块茎数、单株产量和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综合分析,播种密度48 000穴/hm~2,综合经济性状最好,产量最高,为22 968.15 kg/hm~2,建议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8.
以鲜食甘薯WHS1-4为材料,比较4种有机肥不同用量对甘薯生育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农大腐殖酸缓释肥35 kg/亩处理,协调促进鲜食甘薯地上地下生长,地上茎叶健壮不早衰,地下薯块发育早,后期膨大快,鲜薯产量高,单株结薯数、商品薯数、商品率和商品薯重量最高,商品性好。与其他3个处理相比,用肥量少,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种薯生产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冀张薯8号和陇薯3号为试验品种,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冀张薯8号和陇薯3号单株结薯个数、大薯率、薯重、商品率呈下降趋势,但单位面积整薯数量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高密度下单位面积小薯个数增加明显,有利于增加整块薯种数量以满足生产需要小整薯种。试验种植密度条件下,总产量随着密度加大而呈递增。冀张薯8号和陇薯3号最佳繁种种植密度为7.2万株/hm2,理论最高产量为2 1750 kg/hm2、31 473 kg/hm2。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以龙薯9号为材料,研究薯苗类型和种植密度对鲜食型甘薯生长发育及块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田苗返苗早、生长快,块根形成时间早于苗床苗。栽后40 d,相同密度条件下,大田苗的单株基部分枝数、最长蔓长、单株叶片数均显著高于苗床苗;相同薯苗类型条件下,最低密度处理的最长蔓长和单株叶片数显著高于最高密度处理。收获时,与苗床苗相比,大田苗鲜薯产量、商品薯产量、单株薯重、单株结薯数和单株商品薯数均显著提高,商品薯数量占比、平均单薯重、平均单块商品薯重和平均单块商品薯直径显著降低。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鲜薯产量、商品薯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单株薯重、单株商品薯块数、平均单薯重、平均单块商品薯重随密度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1.
在连作7年地块上,以鲜食甘薯济薯26和烟薯25为试材,进行6种不同肥料种类对缓解甘薯连作障碍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处理3腐植酸复合肥(16-9-20)50 kg/亩,对甘薯连作障碍缓解作用效果最好,2个品种的茎线虫病之病薯数、病薯率、病指、病薯重、病薯重量百分比最低,小薯数、小薯率、小薯重、重量百分比低,商品薯数、商品薯率、商品薯重量百分比、商品薯产量最高;济薯26商品薯产量1 964.5 kg/亩,烟薯25商品薯产量2 017.9 kg/亩。处理5靠山多霸生物菌肥+复合肥(15-15-15)50 kg/亩,对商品薯4项指标缓解作用显著;处理6地力旺生物菌剂+复合肥(15-15-15)50 kg/亩,对小薯指标和烟薯25的裂口薯指标缓解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2.
通过青薯10号不同密度试管苗直接移栽,对块茎大小、单株结薯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上的块茎数、无效薯增加,大薯率降低。最佳密度为6000株/667m2,3-50g结薯率83.50%,10-30g结薯率46.86%,产量1583kg/667m~2。单位面积结薯数与单位面积移栽株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结薯数与单位面积移栽株数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以脱毒马铃薯荷兰15原种一级为试验材料,探讨了不同芽位种薯芽块播种对马铃薯荷兰15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不同芽位种薯芽块的单株鲜薯、商品薯重量、小区鲜薯及商品薯产量表现基本一致。其中,顶芽切块与小整薯播种的单株鲜薯、商品薯重量、小区鲜薯及商品薯产量差异仅显著或不显著,分别居第1、2位。但二者均极显著高于常规混合芽播种的单株鲜薯、商品薯重量、小区鲜薯及商品薯产量;而中芽及尾芽切块播种的单株鲜薯、商品薯重量、小区鲜薯及商品薯产量极显著低于常规混合芽播种的单株鲜薯、商品薯重量、小区鲜薯及商品薯产量。因此,在生产中,种薯重量不足70 g,可直接播种小整薯;若种薯需切块,最好播种顶芽切块,或将顶芽切块、中芽切块与尾芽切块分开,分别播种,保证生长整齐一致,以利于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14.
徐紫薯8号为高花青苷型甘薯新品种,生育期影响结薯习性、产量及品质性状。本试验研究78~188 d共12个生育期下徐紫薯8号薯形、单株结薯数、大中薯率、产量、花青苷含量及淀粉含量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徐紫薯8号各个性状差异显著。大中薯率、亩鲜薯产量、淀粉含量和花青苷产量随生育期延长逐渐升高;薯块长宽比、小薯率、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随生育期延长而下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亩鲜薯产量与单株结薯数、大中薯率、烘干率、亩薯干产量和淀粉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生育期148 d甘薯单株结薯数最多,亩鲜薯产量和花青苷产量均最高,分别达每667 m23 927.00 kg和4. 25 kg,大中薯率达90%,甘薯商品性好,食用品质佳。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地膜覆盖垄作侧播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马铃薯播种密度的增加,单株结薯重、单株商品薯数、单株商品薯重、商品率等性状逐渐降低,晚熟品种青薯9号地膜栽培种植密度不宜高,以播种37 378株/hm2鲜薯产量最高,以播种34 478株/hm2商品薯产量达到最高、效益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6.
进行西吉县马铃薯脱毒种薯和非脱毒种薯丰产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庄薯3号脱毒一级种薯栽培平均产量27 430 kg/hm2,商品薯作种薯栽培平均产量20 200 kg/hm2,前者较后者商品薯率高18个百分点,增产35.8%,纯收入增加8 205元/hm2,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处理4(薯块大小在100—120g)的产量最高,单产达1944.3kg,位居第一;处理3(薯块在90—100g)的居第二位,单产为1780.9kg;处理2(薯块在70—80g)的居第三位,单产为1760.9kg;产量最低的是处理1(薯块在50—60g),单产1570.8kg。由此可见,种薯的大小与产量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种薯越大,产量越高,经济价值越好。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普薯32的最佳栽培密度和钾肥适宜施用量,设置栽培密度(D)和钾肥施用量(K)的交互试验,研究二者对普薯32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其中D1、D2、D3分别为40 500、45 000、49 500株·hm-2,K1、K2、K3、K4分别为0、90、180、270 kg·hm-2。结果表明:相同栽培密度下,甘薯分枝数、最长蔓长、单株结薯数、大中薯率、单株薯重、鲜薯产量、薯干产量、茎蔓产量均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T/R值则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增施钾肥可促进甘薯茎叶生长、提高薯块产量。相同钾肥水平下,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甘薯分枝数和最长蔓长减少、大中薯率和单株薯重降低,单株结薯数、鲜薯产量、薯干产量、茎蔓产量增加。进一步分析表明,高密度条件下,增加钾肥用量并不能显著增加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不能提高甘薯生产效益,反而会增加肥料成本。综上,本研究推荐大田县普薯32合理的栽培密度和钾肥施用组合为D3K3处理,即栽培密度为49 500株·hm-2、钾肥(K2O)施用量为180 kg·hm-2<...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以鲜食型甘薯品种普薯32号作材料,研究地膜覆盖对其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露地栽培相比,地膜覆盖栽培可促进甘薯主蔓长、蔓粗、分枝数及单株茎叶鲜重等地上部分的生长,还可提高地下部分的单株结薯数、单株鲜薯重、单株商品薯数、鲜薯产量、商品薯率及薯块干物率,增加纯收益9 225元/hm2。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地膜覆盖栽培对鲜食型甘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鲜食型甘薯品种普薯3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地膜覆盖对其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露地栽培相比,地膜覆盖栽培可提高甘薯主蔓长、蔓粗、分枝数和单株茎叶鲜重等地上部分的生长,还可提高地下部分的单株结薯数、单株鲜薯重、单株商品薯数、单株商品薯鲜重、鲜薯产量、商品薯率和薯块干物率,增加纯收益615元,为崇左地区地膜覆盖栽培普薯32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